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975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docx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

议论文新题型训练系列

一、【2020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2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22.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二、【2020年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

《礼记·礼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

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

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

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

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

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3.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24.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24.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⑤段横线处。

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

①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

他的座右铭是:

“死神面前,我大笑。

②2020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③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三、【2020年中考浙江湖州卷】非文学作品阅读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

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

“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

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

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

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

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

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

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

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10.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

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12.有人说:

“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2020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

“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数学家华罗庚也说:

“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

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

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

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2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

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2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

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2020年中考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

“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

这个解释有些道理。

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

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

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

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

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

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

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

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

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

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D.激发阅读兴趣

23.文章第③段说: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25.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

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六、【2020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

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

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

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

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

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

具体分三种情况:

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

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

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

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

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

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

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

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

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

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

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

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

“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

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

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作者:

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

19.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0.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22.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七、【2020年中考湖北随州卷】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

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

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

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

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

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

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

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

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

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

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8.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19.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

为什么?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八、【2020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