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167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docx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

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

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

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

耗氧愈多,氧亏愈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有关评价指标的平均含量。

10.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11.连续A声级(P86)

用于连续稳定噪声源及影响评价的A声级。

(课本中无明确定义)设置了“A计权网络”从而使接收到的噪音在低频处有较大的衰减而在高频处甚至稍有放大的声学测量仪器测得的声级。

12.危险废物(P97)

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反应性、腐蚀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13.统计噪声级(P87)

统计噪声级是指在某点若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其噪声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150、L190表示。

14.污染分担率(P62)

Kij=(Cij/Ci)*100%式中Ci-i类污染因子的浓度值:

Cij-i类污染因子的第j个(或类)污染源在同一接受点上所产生的浓度。

15.熏烟(P57)

是指大气边界上层稳定内积聚起来的污染物急剧向下混合,烟流迅速扩散到地面,地面浓度突然增高的现象。

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层在日出后,将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形成一个不断增厚的混合展。

原来在逆温层中处于稳定状态的烟羽进入混合层后,由于其本身的下沉和垂直方向的强扩散作用,污染物在垂直方向将接近均匀分布,出现所谓的烟熏现象。

16.卫生防护距离(P60)

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课本中无明确定义)

17.(海陆风)土壤本底值(P131)

土壤本底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平均含量。

18.等效连续A声级(P87)

一般噪声源的A声级或在某一受声点测量到的A声级往往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需要引入某一时段内的平均A声级评价量——等效连续A声级。

19.产品排污系数

指在典型工况生产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实用订单为原料等)所产生的污染物量经过末端治理设施削减后的残余量,或生产单位产品(实用单位原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

当污染物直排时,排污系数与产污系数相同。

20.危险风速(P54)

危险风速又称地面最大浓度临界风速,是指当有烟气抬升时,污染物的落地浓度达到绝对最大值时所对应的风速。

在风速对地面浓度稀释与增大的双重作用影响下,地面最大浓度Cm既与平均风速成反比,又随u增大(抬升高度△H减小)而增大。

因而Cm不随u的增加而单调变化,它存在一个最大值。

21.环境影响识别(P21)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影响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22.环境背景值

亦称自然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23.大气稳定度

叠加在大气背景场上的扰动能否随时间增强的量度。

也指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24.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2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P139)

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幵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6.环境(P1)

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

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7.点源污染

具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

28.面源污染

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29.环境标准(P11)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30.普通指数法(P23)

一般的指数分析评价,先引入环境质量标准,然后对评价对象进行处理,通常就以实测值(或预测值)C与标准值Cs的比值作为其数值:

P=C/Cs。

31.综合指数法(P24)

在各单因子影响评价已完成的基础上,为求所有因子的综合评价,可引入综合指数。

等权综合:

P=∑∑PijPij=Cij/Csij(i——第i个环境要素,j——第i个环境要素中的第j个环境因子)

32.固体废弃物(P96)

是指在生产生活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33.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三化”原则(P104)

无害化:

基本任务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目的。

减量化:

基本任务是通过适宜手段减少或减小固体废物数量和容积。

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减少产生(前端),另一方面对其处理利用(末端)。

资源化:

基本任务是采用适宜工艺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34.土壤污染物临界含量(P131)

是指植物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达到卫生标准或使植物显著减产时土壤中该化学元素的含量。

35.清洁生产(P142)

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淸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6.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7.污染负荷比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占该厂等标污染负荷Pn的百分比,称为该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

38.等标污染指数

是指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排放标准的倍数,简称超标倍数。

39.等标污染负荷

Pij=NijQij=(Cij/C0i)*Qij=Gij/C0i(Gij:

第j个污染源第i个污染物的排放量。

C0i:

第i个污染源中的第i个污染物的标准浓度。

40.单因子评价指数(P36)

Ij=Cj/Sj(Cj——第j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检测值,Sj——第j种因子的评价标准)

41.多因子评价指数(P24)

对于每一个待评价的环境要素,通常都需要对该要素中的多个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将多因子目标值组合成一个指数,这就是该环境要素的多因子评价指数。

42.环境质量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43.均值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

(Cj——第j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检测值,Sj——第j种因子的评价标准)

44.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

Wi——某种污染物的权重

二、填空题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分为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和编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2.环境质量参数包括两类:

一类是常规参数,一类是特征参数。

3.干绝热垂直递减数值上等于0.986K/100m。

4.风速廓线公式为。

5.烟囱的有效源高He=;大气横向扩散参数σy=。

6.水体自净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曲线又叫氧垂曲线。

7.环境噪声评价一般一级评价要求该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为评价工作范围;对机场要求飞行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为评价范围。

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类功能区,标准分为三级。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实施所引起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概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优化项目选址、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确定污染源设置等提供决策依据,为环保工程设计工作提供指导。

10.工程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础,贯穿于环评工作的全过程。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建设项目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的种类、特性、浓度、源强、排放规律和排放形式等。

同时,也对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平面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11.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致分三类,分别为:

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及类比分析法。

12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有众多应用。

首先,它是表诉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在进行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时,环境标准承担了尺度的角度。

而在制定环境规划、进行功能分区时,各功能区的环境目标需用环境标准来表示。

三、选择题

1.格林大气污染指数中选择的参数是A

A.二氧化硫和烟尘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和烟尘D.氮氧化物和铅

2.S-P模型中假设水中溶解氧消耗是由于B

A.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有机物好氧降解

C.化学反应D.有机物厌氧降解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1-1999)中挥发酚的浓度要求比总氰化物的要严格,是因为:

C

A.挥发酚的毒性更大B.挥发酚污染更普遍

C.水进行氯消毒易产生氯酚

4.高斯公式中风速u是指D

A.地面瞬时风速B.地面平均风速

C.烟囱高度处的瞬时风速D.烟囱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5.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的时间是:

C

A.1999年10月28日B.2002年10月28日

C.2003年9月1日

6.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为C

A.0.68K/100mB.0.89K/100mC.0.98K/100mD.1.2K/100m

7.在河流简化中规定河流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B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A.10B.20C.30D.40

8.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A

A.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为环境评价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B.进行污染源的风险评价,减少事故风险

C.进行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污染源的环境影响

D.进行区域规划,为区域开发规划服务

9.污染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是C

A.单指数法B.内梅罗法

C.等标污染负荷法D.污染物分担率法

10.目前我国开展最多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A

A.单个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B.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C.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D.环境风险评价

11.S-P模型中假设水中溶解氧仅来自于B

A.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B.大气复氧

C.化学反应D.生物反应

12.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B;线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

A.3dB;6dBB.6dB;3dBC.8dB;4dBD.4dB;8dB

13.大气稳定度中“稳定”指的是A

A.γ<γd;不利于污染物在其中扩散

B.γ>γd;不利于污染物在其中扩散

C.γ=γd;污染物在其中随遇而安

C.γ>γd;有利于污染物在其中扩散

14.1mg/m3的二氧化硫换算成ppm单位是BA.2.857B.0.35C.3.64D.1.68

15.GHZB指的是D

A.国家环保总局推荐标准B.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D.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四、简答题

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15)

答:

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2.简述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P39-46)

答:

工程分析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1、工程概况;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3、清洁生产水平分析;4、污染物源强分析与核算;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7、补充措施与建议;8、工程分析小结。

工程分析的方法有:

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

3.简述污染源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答:

评价的目的:

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要对污染源和污染物质作综合评价,必须考虑到排污量与污染物危害性两方面的因素。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需要把这两个因素综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可把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源进行比较的(量纲统一的)量。

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各种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源能相互比较,以确定其对环境影响大小的顺序,污染源评价是污染源调査的继续和深入,是该项综合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评价方法:

统一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亦称等标排放量法),分别对水、气污染物进行评价。

4.简述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和分级(P50-51)

答:

大气稳定度一般采用Pasquill法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查表得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来査表判定大气稳定度等级。

大气稳定度被分为六级:

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型、较稳定和稳定,分别用A、B、C、D、E、F表示。

5.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包括那些因素(P67)

答:

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3、受纳水域的规模及水质要求。

6.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含的要点内容(P18-21)

答:

总则、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环状、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简述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P31)

答:

1、网格布点法;2、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3、扇形布点法;4、配对布点法;5、功能分区布点法;此外,通常应在关心点,敏感点(如:

居民集中区、风景区、文物点、医院、院校等)以及下风向距离最近的村庄布置取样点。

8.简述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P36)

答:

1、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厂(场)界外现有噪音源和敏感点(保护对象)上和厂(场)界上。

2、对于厂(场)音测量点一般布设在厂(场)外101m处,特殊情况也可布设在厂(场)界内侧。

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规定。

3、对于整个评价区内(含厂区内)噪音水平的测量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隔10-50m划正方形方格,在交叉点(或中心点)布点测量,重点关注评价区内的保护目标。

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音源(如:

工业噪音、道路交通嗓音、飞机噪音和铁路噪音)且声级较低[<50dB(A)],噪音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4、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的情况,应根据噪音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音测量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分布置一组测量点(如:

15m、30m、60m、120m、240m)

5、对于改、扩建工程,若要绘制噪音现状等声级图,也可以采用网格法布置测点。

9.简述清洁生产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P144)

答:

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2、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3、容易量化;4、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10.简述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途径(P99)

答:

①大气。

焚烧法产生的有毒气体、粉尘、细微颗粒等可严重污染大气;堆积的固体废弃物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毒气或恶臭,也能造成大气污染。

②水。

固体废弃物置于水体,将直接污染水质;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弃物会产生含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污染地表及地下水。

③土壤。

固体废弃物可产生高温和有毒液体渗入土壤,可严重污染土壤。

④食物链。

固体废弃物影响水、土壤后,会导致赖之生存的水生动植物、陆生动植物受到污染,而且此污染会通过食物链传播,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11.简述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P60)

解:

式中:

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标准浓度限值(mg/m3);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12.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特点

答:

类型:

①按时间可分为:

回顾性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②按评价因素分:

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③按区域分:

局地性、区域域性、流域性、全球性

④按评价参数分:

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等

特点:

(找不到)

13.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P2-4)

答:

目的:

分析、预测和评估所评价对象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意义:

①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以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

②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

③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4.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答: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与报批。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列表清单法、矩阵法、图形叠加法、网络法等;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方法、物理模式预测方法、对比法与类比法、专业判断法等;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有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加法、网络法等;此外7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常被应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中。

15.简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①自然环境调查,包括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等;②社会环境调査,包括社会经济、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査;③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査,包括水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其他污染源及总量控制规划等;④区域共建与配套设施调査,包括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固废处理设施、供水、供热和供气设施等。

五、计算题

1.锅炉房2m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16m;冷却塔5m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20m,求二设备噪声对居民楼共同影响是否超标(标准为60dB)?

 

2.某工厂锅炉的烟囱口径为800mm,烟气排放速度为13.5m/s,烟气温度为70℃,排气压力为740mmHg;废气中SO2的平均浓度为16g/Nm3。

试求该锅炉每日SO2的排放量是多少?

 

3.一个改扩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15m3/s,苯酚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为5.5m3/s,流速为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0.5mg/L,苯酚降解系数为0.2d-1,忽略河流的纵向弥散系数,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4.城市远郊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实际排烟率为265m3/s,排气出口处烟气温度为145℃,大气平均温度为15℃,大气压力为1013hPa,烟囱出口高度上的平均风速为4m/s,大气稳定度为D级,扩散参数sy=374m,扩散参数sz=152m。

已知QSO2=150g/s,求正下风向4200米处SO2的地面浓度是多少mg/m3?

 

5.城市远郊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实际排烟率为265m3/s,排气出口处烟气温度为145℃,大气平均温度为15℃,大气压力为1013hPa,烟囱出口高度上的平均风速为6m/s,大气稳定度为D级,扩散参数σy=374m,扩散参数σz=152m。

已知QSO2=150g/s,求正下风向5200米处SO2的地面浓度是多少mg/m3?

 

6.某企业产生2000m3/d的有机废水,精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标准》的一级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流(水功能区划为III类多功能区),废水中CODcr以100mg/L计,该河流平均流速u=0.5m/s,平均河宽W=15m,平均水深h=0.6m,CODcr浓度10mg/L。

如果不考虑CODcr的降解,则该企业的废水排入河流后,CODcr指标是否超标?

(附注: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级标准中CODcr的浓度限值为20mg/L)

 

7.现有一拟建的建设项目,初步计算表明要向附近河流排放达标废水,废水量为Qp=0.05m3/s,BOD浓度Cp=20mg/L,河水流量Qh=1.5m3/s,流速u=0.3m/s,河水中BOD背景浓度Ch=2.5mg/L,BOD降解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

问:

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BOD浓度为多少?

 

六、论述题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试论述避免、消除和减轻建设项目对土壤污染的负面影响的措施。

 

3.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利与弊。

 

4.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5.试论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6.试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