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视听语言.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78211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5.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影视视听语言.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视听语言.ppt

《影视视听语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视听语言.ppt(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视视听语言.ppt

影视视听语言,绪论,一、课程定位,是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概论课。

二、课程目标,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视听思维即影像化思维,能运用视听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三、参考教材,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中国电影出版社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语言法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美学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影摄影技巧与理论葛德沈嵩生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张会军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电视剪辑学傅正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广版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曾田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影视类型学郝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视听语言张浩岚中国电影出版社,四、课程内容,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与焦距、构图、色彩色调、光线、角度、视点第二章镜头形式固定镜头、运动镜头、长镜头、场面调度第三章声音与声画关系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及其功能、声画关系第四章蒙太奇蒙太奇的产生依据、蒙太奇的发展、剪辑工作的意义、精典剪辑与苏联蒙太奇理论、影视时空的假定性和真实性第五章电影语言的叙事系统整体质感、结构感、风格感第六章电影视听语言分析实例美国、欧洲、亚洲第七章电视视听语言分析实例纪实类、文艺类、新闻类,五、学习方法,讲授影视作品观摩课堂作业(影像化思维训练),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第一节景别,概念发展过程类型划分与功能景别的意义景别的剪辑规则,一、概念,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二、发展过程,为什么需要不同的“景”?

看戏剧看电影(全景、距离、视点)(放大细节),【被禁锢的摄影机】1895年12月法国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被解放的摄影机】鲍特火车大劫案第一次用14个场景构成一部电影,第一次用了特写。

1900年乔治史密斯老祖母的阅读镜片主观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1905年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大远景、近景以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灵活转换,三、景别的划分与功能,景别的大小是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的,电影技术的发展又使它同时取决于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

一般来讲,景别的划分有两种标准,一种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为标准,凡拍摄主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另一种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为:

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后一种划分法。

【大远景】概念:

严格说来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待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表现功能:

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待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给观众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常用大远景,开头需要交待大环境,而结尾时是因为故事结束需要将观众带出,场景的宽阔意味着情绪的超脱。

【远景】概念:

被摄主题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出于画面远处或深处。

能看清基本形状,但看不清细节。

表现功能:

主要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所处的具体位置。

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全景】概念:

被摄主体在画面内中被完全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占据主体。

在实际拍摄中,这类景别又被称为“人物全景”。

表现功能:

能展示人物的形状、动作,能带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用来塑造空间环境。

远景和全景拍摄的方向、视角将决定蒙太奇句子里的其他景别的拍摄角度。

【中景】概念:

人物取到膝盖以上。

表现功能:

既能交待环境,也专注于人物主体的形体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是叙事性非常强的功能性景别。

中景的类型:

两人的中景、三人的中景、三人以上的中景(趋向于全景镜头,除非有其他人在背景中)。

过肩的中景镜头通常是标准的双人镜头,这种镜头对于强调一个人控制另一方有很好的表现力。

中景比较中性、平稳、客观,相对比较沉闷,缺少感情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近景和中近景】近景对画面主体人物取景别胸部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一半以上;中近景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的取景到腰部,又称“人物半身镜头”。

近景和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制造交流感。

【特写与大特写】特写通常是指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画面构图是头肩关系;大特写表现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西部画面。

表现功能:

突出表现重要的物件细节和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捕捉细微表情变化。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全景系列近景系列,四、景别的意义,暗示、描绘电影空间及人物关系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间的情感距离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影响画面视觉节奏,五、景别的剪辑规则,在类型电影叙事中,尽量追求画面之间的平稳流畅,避免产生使观众脱离叙事情境的视觉跳跃,所以在不同景别的画面间要遵循如下的剪辑规则:

相邻景别不接不轻易使用两极镜头景别越往远景系列,画面的时长越长,景别越往近景系列,画面的时长越短。

第二节景深与焦距,概念摄影镜头的类型,一、概念,景深是指通过光学镜头拍摄下的画面,其影像清晰的纵深范围。

即所表现的分置在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影像清晰的空间范围。

焦距也称焦点距离,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辨析:

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景深是从纵深的画面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二、摄影镜头的类型,根据光学镜头的可调和不可调,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得到同样景别的画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和被摄主体的距离不同。

同样的中景画面,长焦镜头离被摄物最远,其次是标准镜头,最近的是广角(短焦)镜头。

焦距越长,视角范围越小,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背景越虚;而焦距越短,视角范围越大,画面背景越实。

【短焦镜头】短焦镜头使拍摄空间的范围变大,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夸张了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

短焦镜头常常可以表现较为宏大的场面,当用短焦来拍人物时,人物样貌容易变形。

例片:

堕落天使阳光灿烂的日子,【标准镜头】又称中焦镜头,能还原人对空间的透视感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例片:

千里走单骑、三峡好人,【长焦镜头】长焦镜头把空间的纵深感压缩,前景后景的距离被填平,背景虚化,看上去后景与前景像是在一个平面似的。

长焦镜头适合呈现远处的主体细微状态,也适合让人物从环境中突出出来,以塑造人物形象。

例片:

我的父亲母亲、青木瓜之味,第三节构图,概念意义目的特点风格演变基本形式构图规则,一、概念,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及色调等)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二、意义,提供故事发生的场景的基本形状,同时发挥更为积极的戏剧性作用,是导演对动态场景空间的安排和组织。

三、目的,构图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对空间的重构,主要目的有:

【造型性】使画面构图准确传达形象特征、形式感、美感;【叙事性】突出形象主题;【象征性】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遵循两个原则:

1、位置原则。

中央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边缘表现受到挤压和排斥之后的渺小和无力;下方具有从属和脆弱的特性。

2、面积原则。

视觉重量是衡量画面内容在视觉注意力上的一种说法,它不能完全量化,在画面中人眼首先观察或者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较轻。

除了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重外,在影视作品的实际创作中,还存在下列的规律:

画面内视线关注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占有更大面积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小面积的内容。

四、影视画面构图的特点,画面的运动特性画面的整体效果性画面的时空限制性画面的多视点、多角度画面处理的现场性画面的幅式比例固定性(后有示例),五、风格演变,纪实构图风格卢米埃尔兄弟戏剧构图风格梅里埃综合构图风格格里菲斯,六、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几何中心,视觉中心,七、构图规则,从被摄主体身上以及其存在的空间中找出线条、色调、形体、光影、质感、透视、视点、幅式,并按视觉美感的方式加以组合,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形成视觉中心。

规则:

对比、均衡、对称、集中。

第四节色彩色调,色彩的物理原理和基本常识色彩的情绪性色彩的特殊原理色调色彩/色调手段色彩的主要表现功能,一、色彩的物理原理和基本常识,我们看到的色彩是由光照射在物体上呈现出的颜色。

人们对色彩差别的一般描述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性,所有的色彩都可以用如下三种标准划分:

色相(色别)、色彩纯度、色值(色彩亮度)。

【色相】也叫色别,由波长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色彩。

色别是这一色彩区别于另一色彩的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色彩间最主要的差别。

光的三原色颜料三原色,【色彩纯度】色彩纯度也就是通常说的饱和度,是根据色相组成的数量来划分的,是物体色彩的纯正指标和鲜艳度。

色彩中的黑白灰含量越多饱和度越低,色彩越不鲜艳。

画面中色彩饱和度的关系处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色彩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变化,在于对比,在于追求特定的效果。

所以,摄影对色彩中的饱和度处理,更多的是突出某一气氛下的某一种色彩效果,强调全片中某一种色彩的纯度关系。

【色值】色彩的亮度指标叫色值,也叫色彩的明度、亮度。

同一色彩有不同的亮度等级,是物理上光线强度的现象,与照明强度、大气透视、表面结构关系等有关。

色值是画面中亮与暗的比例关系,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

高光、低光、中性、极暗、暗、低暗,以暗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低调(黄土地),以高亮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高调(我的父亲母亲)。

色彩有不同的亮度等级,明度高、纯度低的色彩给人以柔软、亲切的感觉,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则给人坚硬、冷漠的感觉,明度高的颜色有前进感,明度低的颜色有后退感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二、色彩的情绪性,影视创作利用人对不同色彩的情绪反应来选择符合剧情、场景气氛、人物心情需要建立画面的主色和重点色。

红橙黄绿黄绿淡绿青蓝蓝紫暖色系列冷色系列,不安、暴力、刺激温暖、活力突出、前进,冷漠、孤独、疏离安静、隐蔽后退、收缩,色彩色彩联想色彩情感红血液、夕阳、火焰热情、危险、喜庆橙橘子、柳橙、秋叶温情、明朗、积极黄香蕉、黄金、黄菊光明、注意、不安绿树叶、草木、公园和平、理想、安全蓝海洋、蓝天、湖水自由、凉爽、忧郁青洁净、爽朗、活力希望、意志与毅力紫葡萄、茄子、紫罗兰高贵、神秘、病态白白云、雪花、干净纯洁、神圣、虚无,三、色彩的特殊原理,色反差色对比,【色反差】色彩色别的差异。

色环上距离越远,色反差就越大,互为补色的色彩反差最大。

色反差另一方面的含义:

即色彩按明度比较所产生的明暗差别。

【色对比】色彩同时对比,色彩相继对比,四、色调,概念:

色调是彩色电影电视画面中总的色彩组织或配置,以某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

即指场景空间的整体、环境、天气、光源、人物服装和化妆、重要道具等的色彩、色值、色相饱和度的总体特征。

分类:

按色别划分,可分为蓝调子、绿调子、红调子等;按色彩明度划分,可以分为亮调子和暗调子,浓调子和淡调子;按色性划分可分为冷调子和暖调子。

五、色调/色彩手段,和谐强调主色调的完整性对比呈现重点色和主题色。

补充:

主题色的呈现方法1、主题色的呈现频率和面积;2、利用色彩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中突出主题色;3、视觉元素的色彩控制;,六、色彩的主要表现功能,色彩可以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法国中尉的女人由色彩传达影片内在主旨的总倾向黄土地色彩在镜头里体现的绘画特性呼喊与细语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象征作用蓝延伸和拓展主题辛德勒的名单贫民富翁,第五节光线,光的类型与画面造型特点照明的实际操作光线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影视创作中的照明处理,一、光的类型与画面造型特点,按光源划分按光线的性质划分按造型的性质划分按光位划分,【按光源划分】1、自然光:

阳光和天空光,包含晴天太阳的直射光和天空光;也包含阴天、下雨天、下雪天的天空的漫散射光以及月光和星光。

2、人工光:

灯光的照明。

【按光线的性质划分】1、散射光(软光);2、直射光(硬光)。

【按造型的性质划分】1、主光:

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格局;多用硬光,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2、副光:

辅助主光的光线,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同时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按光位划分】1、顺光,即正面光优点是易于较完整的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缺点是呆板、无变化。

2、侧光最常用,使被摄物体富有层次。

3、逆光从背面打光。

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显得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4、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的光线,往往会丑化被摄对象。

5、脚光从人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残暴。

二、照明的实际操作,通常使用“三点布光”具体做法:

1、主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前面,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2、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形成的阴影;3、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备注:

在传统电影中,三点布光是必用的方法,但在现代电影中,有时已不用。

照明灯具主要有两类:

聚光灯和散光灯。

聚光灯:

前面有可调节的旋钮,分大型(5000W)中型(2000W)和小型(750W)三种;散光灯:

不可调节,用纱网或透明纸;反光板:

在拍外景的时候,往往用反光板来补光。

补充:

拍外景时,日光与摄影机的水平轴线最好构成45度的角度,过低无层次,过高阴影过重。

蝴蝶光,对于女人来说,蝴蝶光是最能美化人物的布光模式其命名来自鼻子下方的阴影的形状,它就好像在光影中向我们飞来的一只蝴蝶。

蝶形布光的关键,是将光源设置在照相机镜头的正上方,使光直接落在人物的脸上,形成饱满的面部照明。

伦勃朗式布光(三角光),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阴影。

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

三、光线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曝光作用(准确还原)造型作用(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构图作用(明暗对比,均衡)戏剧作用(描写渲染环境,表现人物的心境,塑造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作为叙事主体与核心等),四、影视创作中的照明处理,总的照明风格具体人物的照明处理具体场景的照明处理,【总的照明风格】根据影片的风格确定照明的风格纪实风格多用自然光、阳光、天空光(如果是室内,多能找到光源);多用散射光即软光;如果用三点布光,主光、副光、逆光之间的对比不要生硬和明显;场景中的主光方向应与场景内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阳光,室内是室内发光的灯具。

表现主义风格在用光上没有一定之规。

可以生活化,也可绚丽夸张。

商业片布光应使被摄主体清晰可见;使被摄主体具有形式上的美感;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

第六节角度,角度的含义角度的划分及造型特点角度的功能决定角度的因素,一、角度的含义,角度在制作上称之为摄影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和机位高度、机位角度。

在理论上又称之为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

拍摄角度决定的三种关系:

拍摄距离关系(画面透视关系)、拍摄方向关系(画面背景关系)、拍摄高度关系。

这是角度自身的三位一体关系构成。

二、角度的划分及造型特点,从摄影机的位置即人的视线基点来划分,可分为三种角度:

平角度(平摄)、仰角度(低角度、仰拍)、俯角度(高角度、俯拍)从被摄主体与摄影机的位置关系来划分,可分为:

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

【平角度】定义:

摄影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拍摄所获得的角度。

造型特点:

平实、细腻、唯美,镜头语汇比较写实或者比较浪漫,以塑造人物为主。

代表作:

东京物语,【仰角度】定义:

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下,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

造型特点:

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镜头语言比较浓郁、夸张,往往具有象征作用或者表现荒诞效果。

代表作:

菊豆,【俯角度】定义:

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上,高于被摄对象的位置。

造型特点:

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镜头语言比较浓郁、夸张,往往具有象征作用或者表现荒诞效果。

代表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三、角度的功能,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表达人物形象主观与视觉形式处理决定影片视觉形式风格,四、决定角度的因素,风格场景人物,第七节视点,镜头视点的分类视点的具体应用,一、镜头视点的分类,简单来说,视点是摄影机的位置。

从理论层面来讲,视点是一种叙事方式,它决定叙述什么,怎样叙述,从接受层面讲即它决定接受主主体看到什么,怎样观看。

每一次视点的变化,是叙事方法的变化。

视点可以把接受主题置换成叙事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不同于文学写作中的视角,影视作品中的视点在一个场景中是多样的,而且在彼此之间不断转换。

按照视点发出的依据,将剧情片中的视点分为:

客观视点:

摄影机作为旁观者。

主观视点:

摄影机作为动作的参与者。

导演视点:

导演有意图参与剧情的视点。

(焦距)间接主观视点:

观众去看的视点。

(特写),二、视点的具体应用,“视点缝合”(将观众欲望与角色欲望重合)是好莱坞电影语法体系实现以电影叙事实现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核心技巧。

第二章镜头形式,第一节固定镜头,概念分类,一、概念,从拍摄方法对镜头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固定镜头指摄影机不改变机身位置和没有任何运动时所拍摄的画面。

二、分类,一般来说,固定镜头可以分为长固定镜头和短固定镜头两种。

一般认为,长固定镜头是对一个场景和人物动作过程的完整纪录,短固定镜头则是更多地交待重要细节和过渡环节。

第二节运动镜头,概念分类运动镜头的美学意义,一、概念,运动镜头则指摄影机改变机身位置或有运动时所拍摄的画面。

二、分类,摇镜头推、拉镜头移动镜头综合运动及摇臂摄影,【摇镜头】摄影机机位不做位移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变动的功能,机身做上下、左右方向的变化。

按照摇摄的对象来分,可分为环境空间摇摄和人物摇摄两种。

环境空间摇摄在景别上以全景系列景别为主,常用于史诗片、战争片中,以展现场面的宏伟及战争对峙的双方。

人物摇摄大致用法有对话人物间的摇和场景内交待戏剧性变化的摇。

按照摇镜头的摇摄的速度来分,可分为快摇(又叫闪摇)和缓摇。

闪摇镜头能强调起幅、落幅画面间的内在关系,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有突然、意外和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

缓摇镜头可以产生积累与升华的情绪效果,在一定情境下,缓摇镜头还具有抚摸感,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按摇摄的方向分为横摇和垂直摇摄。

横摇除了展现空间广,度和规模外,可以再现运动中的主体状态。

垂直摇摄在画面造型上能表现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

【推、拉镜头】推镜头是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是主观视点镜头中常用的手法,表现进入某一场景的感觉,有强调的意蕴。

拉镜头是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远离式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是一种镜头视点的远离。

通常意义上推镜头的用法:

从广阔范围内进入某一场景或景物;强调重要的细节,推进叙事;使用在剧中人物时,可以表现、揭示人物的内心状态;快推(急推)是一种醒目和特别的强调,主观性强,易产生震惊、急促、匆忙之感,缓推(慢推)是一种渗透和渲染,有悄悄接近的感觉,能形成创作者的主观镜头情绪展现效果。

拉镜头一切效果与推镜头相反,可以用来表现对场景环境和空间的远离,常见于影片片尾,作为镜头的结论和情绪的升华。

备注:

强调动作“过程”重要则使用推拉,强调动作“目的”更重要则跳切。

【移动镜头】移动镜头较为复杂,因为它的方向、拍法、速度以及被摄人及物的关系丰富,在使用上经常出于创作者的直觉与经验,所以并不像推拉镜头那样可以解释清楚。

移动镜头从拍摄技术上分为:

轨道车移动拍摄、摇臂移动拍摄、手持摄影机移动拍摄、航空拍摄等。

移动镜头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前跟、后跟和侧跟三种。

在很多电影中,前跟后跟拍摄是一种视点镜头的拍摄法,即模仿剧中人的视点或导演视点的拍摄;后跟镜头常常出现在恐怖片中,预示危险靠近主人公;侧跟运动的主体,能衬托和加强主体的运动感。

【综合运动和摇臂摄影】摄影机综合运动,在技术支持上通常使用摇臂起重机来完成拍摄。

拍摄的画面可以从大全景到大特写,方法上可以综合使用推拉摇移,方向上则有垂直、水平、纵深,几乎可以是运动镜头的所有形式。

摇臂摄影的运动复杂性为电影叙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完成复杂的剧情交待。

三、运动镜头的意义,作为电影叙事手段的运动镜头对空间自由呈现;模仿人在观察世界的种种视线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意味着发现和强调的过程这类镜头运动必须有叙事的目的或者视点依据及运动依据)。

运动镜头的美学表现以“运动”建立结构(有关漂泊、寻找、追逐的故事,主题与运动相关的故事);通过运动调节和建立视觉节奏感等。

思考题,一般来讲,不以风格性为目的的镜头运动都有明确的运动依据,这类镜头运动在观看影片时往往不易察觉,而自然地缝合进影片的情节中,找一部情节性强的电影来欣赏,在看第一遍时看故事,第二遍找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记录其中的镜头运动并分析其运动的形式和依据。

第三节长镜头,镜头含义长镜头含义长镜头分类,一、镜头含义,含义:

一组或多组透镜组成的光学镜头;用摄影机不间断地拍摄下来的一个片断(原始素材);经过剪辑后在成片中的一个片断。

电影画面和电影镜头因习惯和场合不同,用法有时也有所区别。

在涉及造型处理时多用“电影画面”,在涉及时间结构时往往又用“电影镜头”,如“画面构图好”而不用“镜头构图好”;“镜头太长了”而不用“画面太长了”。

一部故事片一般约由400800个镜头组成,多达1000多个,也有极个别只用10多个镜头。

现场拍摄的镜头数和长度,与最后完成片的镜头数和长度并不一致。

在剪辑过程中,也可能将一个镜头剪断、穿插组接而变成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镜头。

二、长镜头含义,长镜头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不是一种精确的镜头形式名称。

它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却没有明确的定义以多长时间的镜头来规定为长镜头尚无确切的说法。

与蒙太奇相对,所谓“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长镜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尽管早在巴赞之前就已经流行于电影创作之中,但巴赞并不仅仅把长镜头当作一种表现手段或技巧来对待,而是从其美学价值来进行理解。

巴赞比较了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各种艺术的异同,得出的结论是:

电影和任何其他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因而纪实性是电影的“第一本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认为,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而生活并非是戏剧性地环环相扣、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被安排好的,生活往往是由一些松散的、分清轻重主次的事件串联起来的。

因而,巴赞的纪实美学反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

巴赞提出了与蒙太奇美学截然相反的场面调度的理论,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时间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尊重观众的选择和思考的全力,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的强制性、单义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

新浪潮电影大量运用不间断的长镜头和移动摄影,成为其纪实美学的一大特点。

代表作主要有戈达尔筋疲力尽、特吕弗四百下等。

长镜头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

所以,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手法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蒙太奇表现引导去看长镜头再现自主选看,三、长镜头分类,按照拍摄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类型。

按照长镜头形式体现的美学表现划分为三种类型:

以记录事件和场景过程的纪录式长镜头;呈现场景戏剧性的叙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