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547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练习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历史上的中日友好往来。

下列人物与之有关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蔡伦

2.“-----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作者是抗金名将()

A.寇准

B.戚继光

C.岳飞

D.屈原

3.“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穿越时空,来到如下图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吃小吃

B.坐牛车,住邸店

C.挂年画,贴“桃符”

D.逛瓦子,看《窦娥冤》

读年代尺(如图)完成1﹣﹣5题

4.朝代序号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

A.①﹣西晋

B.②﹣秦朝

C.③﹣唐朝

D.④﹣北宋

5.王朝②的都城是

A.长安

B.东京

C.大都

D.北京

6.王朝③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7.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

A.相互争夺土地及人口

B.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C.统治者腐败无能

D.前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响

8.上述朝代的更替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B.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C.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D.统治者要戒奢从简,关心农桑

9.“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诗反映了宋代说书的流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士大夫提倡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0.下列不能反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的是()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11.隋朝一位余杭先生,要到洛阳去求学,如果走运河水路,按顺序应经过的河段有()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③②

D.①③④

12.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网页,如果在“唐朝和明前期”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口”里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A.文成公主入藏 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 郑成功收复台湾

C.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D.昭君出塞 雅克萨之战

13.建立与宋并立的辽、西夏、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鲜卑

D.匈奴、鲜卑、吐蕃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

B.顔真卿

C.柳公权

D.苏轼

15.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出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狭隘自私

B.盲目模伤,不思进取

C.民族交融,兼容并包

D.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16.下列有关隋朝统治特点的叙述,最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A.二世而亡

B.经济繁荣

C.节俭盛行

D.短暂而繁荣

17.下边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隋朝都城长安

B.唐朝都城长安

C.北宋都城东京

D.元朝都城大都

18.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⑤明经科录取比例高,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19.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佳句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同为一家”

B.“车书本一家”

C.“回鹘衣装回鹘马”

D.“唐风洋溢奈良城”

20.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

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A.吴道子

B.顾恺之

C.张择端

D.赵孟頫

21.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郑和下西洋

④乾隆修建须弥福寿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

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对外贸易活跃

D.城市的发展

23.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

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C.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24.见下表,表中的“?

”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朝代名

创建者

起止年

后梁

907~923

后唐

李存勖

923~936

后晋

石敬瑭

936~947

后汉

刘知远

947~950

后周

郭威

951~960

A.杨坚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

25.我国古代有许多圣人,下列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

A.书圣---王羲之

B.画圣-----吴道子

C.诗圣----李白

D.医圣---张仲景

26.唐朝时期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珍品的著名陶器是()

A.白瓷

B.青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二、简答题

27.江南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景色优美,人才辈出。

我们热爱祖国,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江南百姓以稻米为主食,你知道距今七千多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的是什么人吗?

(1分)

(2)全长18公里的无锡古运河风光散发着江南水乡气息,大运河“无锡段”的申遗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你知道这条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哪个朝代最先开凿的吗?

(1分)

(3)古运河中有一处胜迹名为黄埠墩,有一位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战派大臣曾被元军拘押于此,你知道这位大臣是谁吗?

(1分)

(4)你知道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哪个朝代吗?

(1分)

三、综合题

28.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形势需要而不断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基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

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

(3)你认为科举制对唐朝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9.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

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

材料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

材料二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半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三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

写出图2中纸币的名称?

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南方哪一个手工业部门非常繁荣?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0.认识历史名人,知道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图二中的人物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故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什么?

请举一例唐朝和吐蕃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我们把图二中的人物统治称为什么?

(2)唐朝的对外交往可归纳为“一取一送”,图一中人物的东渡,此人物是谁?

(3)请再写一例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31.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

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2)材料二是隋朝大运河图。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简答题

1、

三、综合题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