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344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docx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1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2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3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

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

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

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

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①康有为: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

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

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

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4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

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

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5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4.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6.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7.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8.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