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861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docx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

【篇一】

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说:

“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灶台是创造食物的地方,可谓是生活的小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我家的灶台也“闹革命”。

烟熏火燎的“草锅”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蹲在奶奶家的灶台旁烤火,玩心重的我时不时要往火膛里递两根干草,又怕火烫着自己,草一递进去手就缩回来,非要学生火,却常常弄得满脸灰,熏得眼泪直流,呛得一直咳嗽。

这种灶台,我们这里的方言称作“草锅”,用砖石砌着一个固定大灶,下面生火,上面摆着一口黑黢黢的大铁锅,灶台竖起一支烟筒直通屋顶。

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放学了,经常还要出去拾柴火,一小捆一小捆往家里背,有一次一不小心,火从锅膛里掉出来,正好旁边堆了些柴火,还差点把家里的茅草屋烧掉,可是挨了一顿揍。

灶台旁边备柴火又怕着火,不备柴火,遇到连日阴天下雨,屋外湿漉漉的柴火又点不着,想做顿饭就可是愁人。

有记号的“煤气罐”

后来,煤气灶逐渐普及了。

不必再去捡秸秆、枯枝、甘草,不必再劈柴火,不必因生火熏得眼泪直流,不必为了阴天做饭而发愁,酷暑天不必再受“外面太阳大火炉,屋里土灶小火炉”的双重煎熬。

取而代之的是,打一通电话煤气罐送上门,开关一扭火就来,方便快捷干净。

虽然各家的煤气罐有新有旧,但是怕送煤气的师傅搞混,各家还是在罐子上用粉笔做了标记,就记得浅蓝色的煤气罐上,有写名字的,有做记号的。

一罐煤气快用完时,火头就变得很小,一般都是妈妈在炒菜,爸爸在摇晃煤气罐,或是接一大盆热水,把罐子坐在里面,这两种方法都还能让煤气多烧一会。

煤气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旦忘了关,就很是危险,不少人家都不放心小孩、老人单独用,生怕他们忘关了,酿成大祸。

有时送煤气的师傅送得不及时,就只能自己去气站换煤气。

“电字头”的世界

再后来,电磁炉、电饼铛、电炖锅、微波炉走进了我家的厨房,按钮轻轻一按,煎、炒、煮、焖样样都行,又快、又方便、又干净、又无污染。

装了抽油烟机,灶台上也贴上了光洁的瓷砖,妈妈不再为墙上的油烟发愁,炒个辣椒也不再喷嚏不断。

这几年,“电字头”也有了新变化,更加智能、更加方便。

就拿电饭锅来说,可预约、可选择米的种类、可选择饭的软硬,晚上预约、早上不用早起就可以喝到暖暖的粥,上班前预约、下班到家香喷喷的米饭就好了,东北大米、糙米做米饭一键选择就搞定,不再担心火候掌握不好。

上周回家,妈妈说家里要通管道煤气了。

一张磁卡解决问题,不再担心饭烧一半火没了,也不用担心煤气罐拿混了,对于节俭的母亲而言,管道煤气的价格更低,相信她用起来也会更舒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改革开放40年了,我家的灶台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闹起了革命”,旧貌换新颜。

回想起灶台旧茂、厨房旧物、旧日趣事,略有怀念,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好时代,感恩改革开放,感恩党的领导。

【篇二】

我家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母亲经常指着它说,它啊比你岁数还大呢。

这台缝纫机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大件”,现在它虽然不能用了,但一家人都不舍得扔了,哪怕放在屋里当个摆设,也是因为我们家艰苦朴素的家风。

看着它,我总有满满的回忆,回忆着我的成长、家庭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孩提时代,它是妈妈的好帮手。

我记得我小时候是没怎么买过衣服的,除了穿家里亲戚剩下的旧衣服,就是妈妈帮我做的衣服。

那个时代大家好像都不太去商场买成衣,价钱贵是一方面,很多人会自己做衣服是另一方面,父母告诉我这就叫艰苦朴素。

我还记得那时候觉得缝纫机是个特别神奇的物件,妈妈做衣服的样子温暖又有意思,我总喜欢学着她假装在缝衣服,只可惜那时候太小,我连脚踏板都够不到。

上了初中,它成了我的写字台。

我们家里地方不大,卧室里放了床、放了衣柜,就没有地方再放写字台了。

不过好在我有缝纫机。

我在上面写作业、做卷子,读书、练字,妈妈继续用它做衣服、补衣服。

虽然偶尔会因为缝纫机上面板上的接缝而在卷子上点个窟窿出来,但也会因为终于长高了,能够着脚踏板,能像大人一样在缝纫机上“干活”了而开心,这也使我亲身体会了一把什么叫艰苦朴素。

高中之后,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我升入高中。

改革开放成果基本已漫遍祖国大地,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父母的工资逐年递增,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基础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全,出去家门没几步就是大商场。

大规模流水线产出的衣服不再昂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商场买买买,也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对衣服缝缝补补了。

父母对我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外在的“艰苦”没了,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朴素过生活。

大学时,它被重新启用。

大学的某一天,我买了新裤子,但裤长不太合适,需要扦裤边。

妈妈想起了家里闲置许久的缝纫机,说别去外面花钱了,我给你扦。

我们把缝纫机从角落里推出来,又好好擦了擦,结果却发现它早就年久失修、不能用了。

母亲又拿出了那句老话老调侃我说:

“也是,你都20了,这缝纫机岁数比你还大呢,也该坏了。

”后来我们满大街好不容易找着个能修缝纫机的师傅,师傅看见它第一句话就是“您家这可算个古董了,现在市面上很少见了,修也不好修,不如卖了,我收。

”妈妈还没说话,我一口就回绝了。

我是个恋旧的人,也是个被艰苦朴素的家风教育了20年的人,我可舍不得卖了它。

如今,改革开放已有40年。

我家的缝纫机也过了而立之年。

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个物件,还是家里的“固定班底”,不管搬几次家都会带着它,只因它温柔了岁月、见证了时光,它带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气息陪着我们一起走进新时代。

它,历久弥新。

【篇三】

白浪翻飞,碧水奔流。

贯穿山东省潍坊市区南北的白浪河,被称作潍坊市的“母亲河”,她的前世不便深究,而她的今生却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上世纪的60年代,我第一次来潍坊,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

一是在白浪河滩上赶大集,二是中午吃的朝天锅。

从1974年秋天起,因为西上求学,从坊子站坐火车,数次经过白浪河,隔着车窗来来回回远望,印象并不深刻。

1977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来到了潍坊,从此便与白浪河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不解之缘。

因为,那时的年青人,一到盛夏得空就往河里跳,在河中畅游嬉水,不亦乐乎,一天不游,浑身痒痒,直到河内严禁游泳为止。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届政府的治理,白浪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一汪奄奄一息的无名之水,焕发了青春,变成了一串美妙的珍珠、一条流淌在鸢都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河两岸的商铺和高层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为母亲河增添了一番繁华景象。

这里的风景最为迷人,生活日益方便,潍坊人都以在河边居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3年3月初,我选中了河边一座楼盘的房子。

2007年夏天收房时,适逢儿子大学毕业。

孩子妈妈说,这是送给他的一个毕业礼物,儿子还认为开玩笑呢!

当他接过新房的钥匙,站在十八楼的落地窗前时,顺河的凉风吹来,沁人心脾。

随即毅然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潍坊,工作至今。

外地的亲友经常到潍坊来玩,必去的地方,一定是白浪绿洲、鸢都湖、人民公园、风筝广场和风筝博物馆、北辰公园等等。

我们坐在河边的酒馆里小酌,千杯明月歌,半世吟水岸,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从结婚生子,到儿子又有了儿子;从在河里游泳,到在河边漫步;从在河边逗留,到在河边居住;从远望到依恋;从欣赏,到思念,并且愈来愈深,愈演愈烈。

林清玄说: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一个无尽的苍穹。

”对于白浪河,如同恋人般依恋。

怀着对白浪河的深厚感情,我常常在河边驻足。

看着老城门楼的垛口,摸着斑驳的城墙,想着那个被称作潍县的昨天。

这里物华天宝,风华绝代;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这里杨柳拂岸,百鸟争鸣;

这里水光潋滟,晚风不急;

这里白天游人如织,晚上霓虹闪烁。

我曾站在夜幕中,看着迷离的灯火、听着舒缓的音乐,感受如今的幸福。

那璀灿的光环倒映在河里,与天上的繁星媲美,使人们分不清哪里是银河,哪里是白浪河;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

天上人间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如同新版的《清明上河图》,人在画中游,画在人中留。

也曾在无数个斜阳夕照的余晖中,我站在潍县战役胜利纪念碑前,回首往事。

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前战场的硝烟,听到了攻城拔寨的枪砲声,这场攻坚战被毛泽东写进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永恒史篇。

在无数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曾经移步河边,沿东岸南下,南下,走了很远,很远。

想找到她的发源地,再沿西岸返回,直至天黑。

在无数个树叶泛黄的金秋,我曾经骑车沿河北下,北下。

跑了很远,很远,想找到她的尽头,却仍然无功而回。

路人说,再往北,就到大海了……

四十年里,旧貌变新颜的白浪河,正以欢快的节奏,一路高歌,流向大海,流淌在千万鸢都人的心间。

【篇四】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种味道能唤醒尘封的记忆。

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改革实践,带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犹如陈酿佳肴,翻开时代篇章,总有三两种“味道”让我们记忆深刻。

爷爷说:

“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犹如家乡的明前碧螺春,入口清香,回味甘甜。

”1978年,34岁的爷爷已到而立之年,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等新名词,也会茫然无措,但凭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地跟党一直走。

从买米、买油、买布凭粮票、油票、布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天天去菜场、服装店买米买油买衣服;从灰、兰、白打着补丁的三色服装,到琳琅满目的各种料子、各色服装;从出行靠两轮,到四轮;从买东西掏出各种“票子”到纸币再到互联网手机支付……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整个社会以“光速”前进。

历经74载春夏秋冬的爷爷每每谈及此,都是诸多赞叹,改革开放是一壶上好的明前碧螺春,愈品愈有味,愈想愈有盼,这是改革开放在爷爷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父亲说:

“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是挥洒滴下的汗水,入口微咸,包裹喜悦。

”1978年,10岁的父亲是个半大小子,正是上蹿下跳、活泼好动的年纪,主观意识中对改革开放这类国家社会重大举措并没有太大感受。

很快,便迎来他对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切身感受。

和当时许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父亲并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念书,他更向往外界的“自由”生活,在父母亲多次劝诫无果的情况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想过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

在上海的一年时间里,父亲深切感受到在改革开放下自己同这个城市的巨大差异,从此后回到家,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之旅。

父亲经常说改革开放是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一次次在实践中证明“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性,一次次挥洒下的汗水,微咸中溢满着辛勤丰收的喜悦,这是改革开放在父亲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我说:

“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就像糖罐子里的糖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记忆中的糖果盒子从一开始的宝塔糖,后来新增了大白兔奶糖、阿尔卑斯牛奶糖、旺仔QQ糖等等,再到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足,走出国门外出旅游,糖罐子里已经塞满了不同品种、不同口感、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不知名”糖果。

馋嘴的我,抱着糖罐子,一路来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小的糖果中蕴含着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惊人变化,这是改革开放在我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开放走过一个又一个10年,转眼便至40岁,携带“昨天、今天、明天”记忆的它如同烙在我们三代人心中一样,在无数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味道”,经久弥香。

【篇五】

第一次知道一江之隔的上海,是通过当年那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上海滩》,纵然剧中演绎的是民国时期的场景,但其描述的上海滩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足以震撼还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追逐嬉戏的我。

第一次来到上海,已是多年后的一九九二年,十二岁的我牵着母亲的手,从十六铺踏上了这片在心中想象千百遍的土地。

因为长江的阻隔,那时没有到上海的长途汽车,只能到启东青龙港乘坐一天一班的轮船,因为要绕过崇明岛,行驶到直线距离只有五十五公里的十六铺需要七八个小时,遇上风浪还要停航等待。

轮船分一等到五等五种舱位,数字越大,每个船舱里的床铺越密集,到四等舱已是上下铺八个床位,而五等舱更是在甲板下只有长条椅子的散席,当年我坐的就是五等舱。

外出谋生的乡亲用扁担挑着铺盖和本地特产,更有装在箩筐里的活鸡活鸭,浑浊的空气夹杂着人们的喧闹,令人窒息,唯有偶尔经过的大轮船和被惊扰跃出水面的大鱼能提升一下我的兴奋感。

后来有了轮渡,坐车一路向西从隔壁江面略窄的海门市摆渡到对岸的太仓,再一路向东开到上海,于是镇上有人买了大巴搞起了客运。

没有高速,没有空调,核定座位坐满了,在过道里还会摆上小板凳增加客运量,大件的行李都要爬上车顶放在行旅架上。

车主总会想要利益最大化,没有坐满不会轻易上路或是一路慢悠悠地走,路边有人招手便停下揽客,一路到达上海,五个小时也过去了。

遇上江面有雾渡口停航,便是遥遥无期的等待,曾经有过从早上十点一直等到下午五点的经历。

等待摆渡的车辆排起几公里的长龙,乘客们都下车闲逛,买一点江边的菱角花生以打发时间,还有相熟的直接聚在一起在路边打牌下棋,不时抱怨几声恶劣的天气和倒霉的牌运。

二〇〇八年六月,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往来的巴士骤然增加,沪太路的长途车站每隔半小时就有一班发往家乡的班车,到了节假日客流量增加更是公交化发车,到车站随时上车,坐满便走。

享受着冬暖夏凉空调车的惬意,听着当年流行的MP3,在音乐声中,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转眼便到了。

行驶在平坦的大桥上,望向波涛滚滚的江面,繁忙穿梭的集装箱轮由远及近,又渐渐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视野里,下了桥走在宽阔的省道上,乡间的花园洋房日渐增多,乘客们所带的物品不再是铺盖和活禽,时髦的拉杆箱已是出门在外的标配。

到了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崇启大桥正式通车,我的家乡被纳入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一个多小时便可以从启东到达上海的每一处地方,每次往返上海启东之间,经过一隧二桥,真正感觉到了天堑变通途的便利。

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开车回家,即将下桥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在桥上眺望故土的风景。

左边不远处是高楼鳞次栉比的市区,右边是白墙红瓦绿树掩映的乡村,再远处的长江入海口,集装箱码头忙碌的吊机和一排排悠然自得缓慢转动的风力发电大风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事流转,时代变迁,当年的天堑已被征服,这所有的变化都归功于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创新,我的家乡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共饮长江水的沪启两地在改革的春风中也一定会继续携手并进,实现国家需要我们实现的目标!

【篇六】

花谢花开,秋去冬来,蓦然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几多风云,几多潮涌,镌刻于心,当春风吹遍大地,年轮之间,是否有你曾经的感叹……

1978年,我愿你吃饱穿暖。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近大年三十,一家老小围坐在炕头,梅子看着妈妈皱着眉为她和其他五个兄弟姐妹缝补着因为穿得太久而磨出了洞的裤子,边啃着手里的冻豆包,边幻想着年夜饭是否有她心心念念的饺子。

那时的梅子瘦瘦小小,她不喜欢吃饭,因为不喜欢日复一日的棒子面粥。

父亲一个人工作,生产队按劳力和工分分配粮食,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一年到头,即使是棒子面,也常常是不够吃的。

梅子那时最喜欢生病,因为只有生病了,妈妈才会用那省吃俭用的几个钱给她到几里地外的小卖铺买一瓶罐头,哪怕是五个孩子哄抢过后只能喝到一口罐头汁也能心满意足好久。

那时,吃饱穿暖就是一大家子的愿望。

2006年,我许你衣食富足。

“妈,我上学去了,中午我想吃炖羊肉!

”显苹一口气喝完了杯子里的牛奶,背起书包急匆匆地就要去上学,女孩儿的妈妈连忙追出来,一边帮她把帽子戴正,整理着崭新的校服,一边叮嘱道,“自己慢点走,红领巾带没带啊?

还有放学不要买零食吃了,再买零食减少零花钱!

”显苹做了个鬼脸,一边答应着一边步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妈妈今天上街给你买了一套漂亮的裙子,是你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奖励。

”正在看电视的显苹欢呼雀跃地跑过来,穿上美美的裙子,舞动着裙摆转了一圈,笑颜如花,“谢谢妈妈,以后我更要努力学习了。

落日余晖洒满了宁静安详的小城,慵懒的氛围被显苹银铃般的笑声所打破,她牵着爸爸的手,催促道:

“爸爸快点,说好的教我打羽毛球呢!

”父女俩笑盈盈地在宽敞的体育场上挥舞着球拍,汗珠从父女俩的额头滴落,在平坦的地面上映出了一朵朵昙花。

1987年,居者有其屋。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此时的大街小巷播放着这首唱出多数人心声的流行歌曲。

梅子18岁,每天依旧和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张大炕上,一大早起来,她已经习惯了排队到胡同口的公厕上厕所。

这几天梅子发现,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掉下来落在了她的头上。

眼看着外头就要下雨了,她心里也有些闷闷不乐,一边将炕上的被子往里挪了挪以防雨水滴落到上头,一边拿了几个盆子放在经常漏雨的屋角下。

她暗自在想:

看来,马上又要听一曲雨打盆协奏曲了。

“妈,今天远房的表叔来,我就去我同学家住吧。

”梅子懂事地说。

家里属实太小,有时来了一些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站着聊天,更别说住了。

大哥今年要结婚,父母决定在自家院子里加盖一个小房,顺便再重新修整一下供这一大家人住的老屋,想到这里,梅子满怀期待。

2007年,居者优其屋。

“快来搭把手帮爸爸把冰箱放好!

”显苹听到爸爸的召唤,三步并作两步地从客厅跑出来,看着比自己还高的新买的大冰箱,想着她马上就能用新冰箱自己动手做冻冰棍,嘴角不由得上扬。

去年,显苹一家从平房搬到了这个100平方米的楼房,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还拥有了一台电脑。

家里摆放着一组组新款的家具,柜子上放着一台29寸的彩电,闲暇时还可以和同学相约在家里用VCD看一场流行的电影。

“听说咱们小区被评为文明示范小区了!

”刚放学回家的显苹听到楼下休闲区的爷爷奶奶们的闲谈不禁放慢了脚步,她抬头看看小区内假山上溪水潺潺、喷泉高唱;花坛里翠竹青青、鲜花绽放;甬道旁绿草茵茵、柳树成行。

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家园中,一股浓浓的自豪感在显苹的心中油然而生。

1993年,行走在满腿泥泞的阡陌。

梅子要去东校区开全市教师大会,一大早,她便和同寝的老师同骑一辆自行车前往。

晚上回来,天下起了雨,回去必经之路的小桥被冲走了。

两个小姑娘在河边等了好久也没人路过,雨水已把她们全身浇透。

桥面不算太宽,但水流很急,无奈之下两人只得趟河过去。

天色渐晚,室友推着自行车,梅子扶着车架慢慢前行,水漫过了她们的腰。

刚过河心,一个水流涌来,梅子一个趔趄倒在水里,女伴一把抓住她,任凭新买的自行车被水流冲走。

好不容易来到对岸,两人如落汤鸡一般互相对视苦笑。

2018年,飞行在繁花似锦的年代。

周末,显苹正兴高采烈地往皮箱里一件一件摆放野游的必备品,妈妈在一旁不时叮嘱,“别忘了防晒霜、雨伞,记得把帐篷带上……”

2012年,显苹家买了一辆SUV越野车。

2014年,他们全家自驾去了广西桂林,观赏石林,游览桂林山水;荡舟漓江,品味人在画中游的美感。

2016年,坐飞机去过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一家人攀登举世闻名的华山,游览中外驰名的九寨沟,还观赏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

2018年五一假期间,又坐高铁,乘轮船去大连看海。

随着交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小结

梅子和显苹是一对母女,偶尔闲暇时,两人会聊起从前的事情。

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化雨,两代人生活的点滴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

四十年的改革之路,泱泱大国勇立时代潮头,铸就历史辉煌。

春风十里,耀我中华,总有一句话时常萦绕在显苹的心头,那便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

【篇七】

作为一名70后,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一个长我1岁的哥哥和一个小我2岁的妹妹,由于我们兄妹三人挨得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像个女强人一样,种地、养鸡、养猪、拾柴火、照顾老人、伺候我们……不停地操劳,父亲虽然有木工的手艺,经常帮人家盖房赚些钱贴补家用,但家里仍旧一贫如洗,住的是父母亲手运土、脱坯盖起的简陋的泥瓦房,一年到头从没有买过新衣服,偶尔母亲扯块花布为我们做件衣服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好在每年三十晚上能够吃上一顿肉馅的饺子,那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简直是人间的美味,现在回想起来都意犹未尽。

常年的操劳,使母亲患上了许多疾病,但那时没有什么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农民看病全都自己花钱,父母亲养我们一大家子已经不容易了,还要供我们读书,没钱看病,实在太难受了,就在村里的赤脚医生那儿打打针、吃点儿药,根本不敢上医院。

那时喊的最多的口号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大人眼里可能是所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于我们小孩子而言,能有学上,父母亲不生病,再能吃顿好饭,穿件好衣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了。

儿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每天上学学习,下学写作业,写完作业帮家里干农活,做家务,空闲时和小伙伴一起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过得简单而快乐,最开心的是村里的露天电影,拿个小板凳,天黑了,全村人一起围坐在大银幕前,使我通过《少林寺》认识了李连杰、通过《神秘大佛》知道了刘晓庆;后来,村里个别人家有了电视,虽然只是9英寸的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但是淳朴的村民常常邀请我们一起到家里看电视,我最爱看的就是《森林大帝》、《蓝精灵》、《聪明的一休》……,这些都给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时光荏苒,哥哥要到镇上上中学了,而家里的境况一点没有改观,父母用一年卖粮食的钱给哥哥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这也是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哥哥喜欢得不得了,每天都把车擦得崭新崭新的,而我直到上中专,母亲才托人给我买了一辆“春花牌”自行车,我也是珍爱有加,一骑就是7年,直到结婚。

日子在一天一天的紧张和忙碌中过去,我们都开始毕业了,之后工作了,之后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了自己的楼房,楼房装上了电话,买了属于自己的彩色电视机,之后又有了电脑……;而父母亲都老了,仍然住在泥瓦房中,但我们也给他们装了电话,买了彩电……

随着一系列农村惠民政策的推广,父母亲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养老钱,享受了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更在今年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医疗保障卡,也像居民一样就医可以实时结算了,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

更为可喜的是:

随着农村改造政策的推广、实施,我们村子进行了整体搬迁,现在父母亲搬出了曾经村中低矮潮湿的泥瓦房,住进了回迁的宽敞明亮的大楼房,而且回迁的小区,环境优美,绿树如茵,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闲时溜溜弯,没事凑在一起棋牌室下下棋,真正地安享起了晚年。

改革开放40年,从我们农民家庭而言,从最初连个自行车都没有,到现在有了汽车;以前住的是低矮潮湿的泥瓦房,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楼房;以前通讯靠书信,现在有了电话、手机,之后QQ、微信等各种网络聊天工具;过去都是露天电影,小的黑白电视,现在影音视频、数字化影视一应俱全……。

可以说:

改革开放前,我们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都是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保障。

而纵观这几年我们的祖国,从蛟龙入海到C919大飞机上天,从港珠澳大桥到巨型天文望远镜,从建设绿水青山到精准扶贫,一项又一项伟大工程的实现,都昭示着我们伟大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安康。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更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实力,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奇迹”,

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有机会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由得由衷地说一句:

“厉害了,我伟大的祖国!

【篇八】

小时候,改革开放在《春天的故事》里,懵懵懂懂的我甚至不知道那个圈是个什么样的圈。

读书时,改革开放在政治课本上,成了要考试所以必须背的知识点,而我依然觉得它离我很远。

现在,改革开放对我来说变得可视可感,就在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中:

“现在的洗锅水都比以前的汤油”,我妈洗碗时,常这样感叹。

改革开放前,买米、买油得凭粮票、油票,过年过节才会有糖有肉,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冬天衣服单薄经常挨冻,那个时候的日子不能叫生活,只能称为“活着”。

改革开放四十年,体会最深的就是脑袋富起来带动的袋鼓起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早已实现,“枯藤老树昏鸦,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西瓜,夕阳西下,快递马上到家”,成了我们夏日写照。

生活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