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502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 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提能专训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提能专训(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重庆文综)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

D

解释:

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皆与题干所述作品的特点不符。

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释:

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理学居于统治地位,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项正确。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释:

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

4.(2014·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考)董仲舒认为: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种思想(  )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A

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所给材料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天和人事相通,相互感应,故①正确。

由材料中“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知,“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统治者实行“仁政”,而不是毫无意义,故②正确,③错误。

“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非要求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④错误。

答案为A项。

5.(2014·潍坊市模拟考)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

“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

”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③倡导言论自由 ④主张民主共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倡导言论自由,主张“是非决于学校”,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④主张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排除。

6.(2014·长沙市模拟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从“六经皆史”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唐朝(  )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地方割据日趋严重D.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答案:

A

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唐朝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故A项正确。

“朱门”指的是富贵人家,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

“人民生活日趋困苦”是“路有冻死骨”描写的现状,故D项表述片面。

7.(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某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

“经学,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文学方面,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汉朝B.隋唐C.两宋D.明清

答案:

C

8.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答案:

D

9.(2014·海口一中月考)“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B.绘画C.戏剧D.杂技

答案:

C

10.(2014·海滨区期末考)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②画家提出“以形写神”

③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④表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是基本史实,正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是顾恺之,所以②错误;文人画是宋代兴起的,③错误;所画的人物的外貌与服饰均是中国人的特点,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所以④正确。

11.(2014·潍坊市模拟)莱布尼茨说:

“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注重科学分析 ③不重实用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可知,①②正确;由“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可知,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项。

12.(2013·海南单科)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答案:

C

解释:

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

13.(2014·湖南省十二校联考)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

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褛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  )

A.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B.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

答案:

C

解释:

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与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背道而驰,故选C项。

14.(2014·华中师大附中测试)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宋诗话全编·苏轼诗话》)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

A.知行合一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经世致用

答案:

B

解释:

A项不是认识论思想,而应是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认识论主要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苏轼认为“理”在心外,所以其认识论应是“格物致知”。

15.(2014·中原名校第二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

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

”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A.清净无为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

答案:

C

解释:

该思想家认为天下当权者若不好杀人,则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

由此可见,他主张仁政,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2014·河南省开封市文综一模)顾炎武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

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大奸有所不能逾,而贤智之臣亦无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

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于人臣,而寄于胥吏。

……守令无权,而民疾若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

”可见顾炎武认为国家衰落的根源是(  )

A.皇权高度强化B.法律过于严苛

C.官员不思进取D.权力寄于胥吏

答案:

A

解释:

顾炎武认为皇权高度强化,导致法律过于严苛,官员不思进取,权力寄于胥吏,不可能使天下太平、政权持久。

B、C、D三项只是材料呈现的部分内容,是国家衰落的部分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皇权高度强化,故A项符合题意。

17.(2014·北京市东城区文综测试)日本一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

①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②词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③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受歧视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④“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释:

士大夫画,又称做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属于上层人士所爱,并非平民文化,故排除带④的B、D两项。

③商人地位的改变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属于平民兴起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18.(2014·山东潍坊联考)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

《西游记》体现了“天上有人”,《三国演义》体现了“朝中有人”,《水浒传》体现了“道上有人”,这种艺术展现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封建制度的衰落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D.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展示

答案:

A

解释:

抓关键词“本质”。

“天上有人”“朝中有人”“道上有人”均体现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这正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19.(2014·安徽合肥质检)“车”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

观察下图,通过“车”字的演变,得出关于汉字演变规律正确的是(  )

A.由表音和表意两部分构成

B.以图画为基础逐渐演变

C.美观性逐渐突出,实用性逐渐减弱

D.始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

答案:

B

解释:

“车”是独体字,只有表音部分,故A项错误;“车”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属于象形文字,具有图画的特征,故B项正确;后来演变过程中,笔画减少便于书写,实用性逐渐突出,故C项错误;现在“车”字已经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014·云南省玉溪市检测)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答案:

D

解释:

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

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A、C两项都不全面,B项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

21.(2014·长沙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主父堰本学长短纵横术,可是“晚乃学《易》《春秋》”。

——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

材料二 “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汉书》

材料三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主父堰晚年改学《易》《春秋》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辟陋有蛮夷风”的蜀地会“学于京师者比齐鲁”。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儒家思想的两大功能。

(8分)

答案:

(1)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重用儒家学者。

(2)蜀郡太守文翁设立郡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3)影响: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形成了一种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民族文化性格;“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

两大功能:

政治功能和社会伦理功能。

22.(2014·湖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

“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4分)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6分)

答案:

(1)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都市商业繁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大量使用。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