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904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docx

周易说卦传正解综述

周易说卦传正解

重庆   霍斐然

   《周易·说卦传》全篇共九百六十九字,是先秦易家总结象数应用的精辟遗文,不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内容,它不局限于社会人事,旨在揭示宇宙奥秘,紧扣应用实际,囊括象数精微。

文词朴实简洁,语无游移,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便于传诵。

原本不分章次,宋儒顺其自然段落,分为十一章,无碍乎整体易理,尤便于学者讲述。

   历来注家甚多,各有其说,见仁见智,丰富了易学文化,读之使人益智增辉,受益非浅!

余也不敏,欲究其本原,探索其行文内在联系,谈何容易!

高明如朱熹夫子,尚有“未详其义”之处。

可知《说卦》一篇,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乃易家专业遗文,欲求弄通,确也有其难度!

   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思索,始发现原文结构严谨,条理自然,非杂凑辑说,得易友之鼓舞,笔之成文,并数易其稿,姑名“正解”,是以“卜筮者尚其占”为“正”也,竭尽所思如此,用以就教于高明。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作者紧扣易学应用实际,不侈谈易史而多费篇幅;但又不忘圣人作易的苦心和功绩,故开章明义,先从圣人作易说起。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幽,隐也;赞,助也;神,心也;蓍,数也。

《系辞》曰: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设卦”很重要,是明吉凶的依据。

“大衍数”蓍卦是易学传承的方法,是说圣人创立蓍法是为了辅助人的聪明智慧之用。

作为事业的决策和行动的指南。

《左传》、《国语》中就有不少的记载。

《系辞传》有“大衍之数”一章的传承。

朱熹撰“筮仪”一篇,刊于《周易本义》之首。

可知筮法在易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知《说卦》发端首点筮法,是紧扣应用实际的体现。

另详拙作《周易大衍之数释疑》一文,穷究筮数之原。

此处不赘述。

参天两地而倚数。

   “参天两地而倚数”,是《说卦》“象数”主题之一,是“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的“倚数”内容。

是《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为易数之宗的应用,是易学“象数”应用的传承。

在第二至第三章中依次展开论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是说用“大衍数”筮得一个六爻卦体,包括有无动爻在内,根据空间的阴阳变换程序加以展开。

即按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的程序向空间展开放大,分列出八个卦来。

即是“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的“八卦定吉凶”之说。

也即是《系辞》“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的“小成图”排法之事。

今假设以“履之晋”列图为例:

 

   这即是用本卦之卦按阴阳程序向空间展开布出的小成图,叫做“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小成图》是“天盘”,九宫数配文王八卦是“地盘”。

“地盘”永恒不动,常隐去不写出,是“法象莫大乎天地”的模拟。

“地盘”结构在第五章中专述。

按大衍筮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一卦一个图,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因而六十四乘以六十四,共四千零九十六卦,即可布出四千零九十六个不同的“小成图”。

汉代焦赣《易林》早已写成了四千零九十六首易辞,洋洋大观,滔滔易辞,皆从象数中来,在此四千零九十六个“小成图”中,总无“天地盘”上下八卦全同者,若上下全同则无天地之分,而无变化,非易也。

故《系辞》曰: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即指天地盘。

然则虽无天地盘上下全同,而有八卦齐全者,四千零九十六图之中,有十六图八卦备者:

   《屯之革》、《革之屯》、《鼎之蒙》、《蒙之鼎》、《讼之损》、《损之讼》、《益之需》、《需之讼》、《鼎之屯》、《屯之鼎》、《否之归妹》、《归妹之否》、《泰之渐》、《渐之泰》、《谦之履》、《履之谦》。

   凡一卦变六十三卦者计之如下:

   一个六爻卦:

凡一爻变者可得六卦;

   

凡两爻变者可得十五卦;

   

凡三爻变者可得二十卦;

   

凡四爻变者可得十五卦;

   

凡五爻变者可得六卦;

   

凡六爻变者可得一卦;

   

凡六爻不变者可得一卦。

   这就是任何一个六爻卦皆可变出六十三卦,加本卦即不变卦共有六十四卦,总可布出四千零九十六个“小成图”的必然性;也就是“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内容。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杂卦》曰“乾刚坤柔”。

《系辞》“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皆是指乾为刚为天盘,坤为柔为地盘。

天盘有八卦,地盘有八卦,天地盘相重,即构成六爻重卦,此言“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只言“刚柔”而不言“乾坤”或“天地”者,其卦是在“发挥”二字前提下所产生,是“事出有因”。

《系辞》“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是有因为重,无因不重之说相一致。

韩仲民先生《帛易说略》“六十四卦先于八卦”之说是有道理的,是言易之体,是一有全有的六爻为整体的情形,如人之生,是一有全有,不会生头生手生足来合成。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言易之用,是随机组合应用时之情形,易之体为太极,易之用为两仪,故只有太极生两仪,不见两仪生太极。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即如《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涉及天地盘推演方法,虽推用地盘,实用天盘中卦构成重卦,“天垂象,见吉凶”故也。

词用“刚柔”不用“乾坤”或“天地”,表达最为确切。

仍以“履之晋”《小成图》为例(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也):

   一宫,天盘兑,地盘坎,为泽水困。

   二宫,天盘离,地盘坤,为火地晋。

   三宫,天盘离,地盘震,为火雷噬嗑。

   四宫,天盘巽,地盘巽,为巽为风。

   六宫,天盘艮,地盘乾,为山天大畜。

   七宫,天盘坤,地盘兑,为地泽临。

   八宫,天盘坎,地盘艮,为水山蹇。

   九宫,天盘乾,地盘离,为天火同人。

   此是天地盘相重,八卦各得一个六爻重卦之象。

在四千零九十六个“小成图”中,八宫共可得出三万两千七百六十八个六爻重卦。

还有更多刚柔相推所得的卦,更难计其数了。

不过都是六十四卦的错杂。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中,或正推所得与旁推所得之情形。

皆是“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的随机应用时组卦所得。

   仍以前“履之晋”《小成图》为例:

   正推法:

   第一宫兑,兑宫坤,坤宫离,离宫乾,乾宫艮,艮宫坎而止。

   第二宫离,离宫乾,乾宫艮,艮宫坎,坎宫兑,兑宫坤而止。

   第三宫离,离宫乾,乾宫艮,艮宫坎,坎宫兑,兑宫坤,坤宫离而止。

   第四宫,伏位不动。

   第六宫艮,艮宫坎、坎宫兑,兑宫坤,坤宫离,离宫乾而止。

   第七宫坤,坤宫离,离宫乾,乾宫艮,艮宫坎,坎宫兑而止。

   第八宫坎,坎宫兑,兑宫坤,坤宫离,离宫乾,乾宫艮而止。

   第九宫乾,乾宫艮,艮宫坎,坎宫兑,兑宫坤,坤宫离而止。

   旁推法:

   例如第四宫巽,巽得巽卦,天地盘相同,不能再推了。

可根据“雷风相薄”之理,巽卦与震卦相旁通,于是巽之旁推为震,震宫离,可组成“风火家人”。

举一反三,若遇坎卦,旁推则为离,“水火相逮”也。

遇兑卦,旁推则为艮,“山泽通气”也,常用于“旁行而不流”,一推定性时用之,第六章专述。

   以上是“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的重卦情形,都是应用刚柔相推“发挥”而来。

是言《易》卦应用时情形。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此承前句已得卦爻之后,则是“象数具则义理在其中”,就要有“通变之谓事”的应用发挥功夫。

不然就是王弼所谓“纵复或置而义无所取”。

   “和顺”二字,即是道德行为与象数之理要结合得适当而自然,准确地发挥。

《系辞》曰: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明确指出,天道与人事的结合,“圣人以此斋戒”,即去掉私心存见,主观意识,然后可以神明其德。

神,心灵也。

但如何以神明其德呢?

接着即作出回答说: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这可能就是以神明其德的“阖辟往来”四象,用以判定“吉凶悔吝”四大概括之机。

“阖辟往来”四象,普遍存在,故有“百姓日用而不知”提示,是易学中很重要的主题了。

   乾坎艮震为阳,阳主升,独坎下降。

   巽离坤兑为阴,阴主降,独离上升。

   因而重之,形成“阖辟往来”四象。

   阖者,上卦降下卦升为向心之式,如泰。

   辟者,上卦升下卦降为离心之式,如否。

   往者,上卦升下卦升为外引之式,如乾。

   来者,上卦降下卦降为外引之式,如坤。

   再根据以上乾坤两卦为例图之如下:

   阖户谓之坤,坤为阴为来,故阖与来同类。

   辟户谓之乾,乾为阳为往,故辟与往同类。

   阖为向心之式,阴阳得配为吉,阴阳失配为凶。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也。

   辟为离心之式,阴阳得配为害,阴阳失配为利。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也。

   往为外引之式,阴阳失配为悔,悔者吉之渐,由凶转吉也。

阴阳得配为亨也。

   来为内引之式,阴阳失配为吝,吝者凶之渐,由吉转凶也。

阴阳得配为贞也。

   《系辞》曰: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此乃《系辞》末章最后揭示“八卦定吉凶”之原理如此。

何为“情”?

阴阳得配为情。

何为“伪”?

阴阳失配为伪。

得配,又有正配旁配之分;失配,又有失阴失阳之别。

六十四卦阴阳错杂,而六十四式之规律,据事物的具体情况结合卦象原理进行发挥,所谓“通辨之谓事”的功夫即在于此。

将道德行为之义理与象数溶为一体,准确地应用发挥。

“和顺”为准。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天下事物,莫过于一“理”,故《说卦》特重“穷理”,只要弄透了事物的道理,就如庖丁解牛,恰到好处了。

但要穷理,亦非易事,要穷理必须尽性,然后至于命。

何为性?

何为命?

确是普遍存在,既抽象又具体而不易解答的问题。

一般来说,善恶,性也,即指事物的本质。

生死,命也,即指事物存在的全过程。

为了“和顺于道德而理义”,就必须弄清事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全过程。

《系辞》曰:

“精义如神,以致用也”。

   《说卦》第一章,是全篇阐述的总纲,其要求之彻底如此!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作者再次提到“圣人作易”,既未言明作易之时间,也未言明圣人是何人?

一则免去后人争议,再则免使偏离主题,只是紧扣应用实际,传承易学新法,不侈谈易史而节篇幅。

但于“圣人作易”又不厌重复,不忘“圣人作易”之功可敬!

可知第一章是全篇纲领提要,从此章起依次展开论述。

将以顺性命之理。

   上章末句提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章接着依次展开“性命”之理加以论述。

是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八卦符号系统为说理之工具,以“参天两地而倚数”为主导。

性属阴,命属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二者不可分,共一太极。

在人可为性命之理,而性命又可泛指事物之本质及其存在的全过程。

故可系统称性命之理,而非仅局限于人体也。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天之道”,《帛书易》作“位天之道”,“立”作“位”,用“位”更确切,象、数、理皆一致。

因三画八卦,取象三才。

上爻为天位,凡主爻在上的卦,即是“位天之道”。

“曰阴与阳”,指明了“位天之道”,一分为二,有阴有阳。

主爻在上为阴者兑卦,主爻在上为阳者艮卦。

是下章“山泽通气”之由,是“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性命之理属天者,序列三才之首。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地之道”,《帛书易》作”位地之道”,“立”作“位”,用“位”更确切,象、数、理皆一致。

因三画八卦,取象三才。

下爻为地位,凡主爻在下的卦,即是“位地之道”。

“曰柔与刚”,指明了“位地之道”,一分为二,有柔有刚。

主爻在下为柔者巽卦,主爻在下为刚者震卦。

是下章“雷风相薄”之由,是“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性命之理属地者,序列三才之次。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立人之道”,《帛书易》作“位人之道”,“立”作“位”,用“位”更确切,象、数、理皆一致。

因三画八卦,取象三才。

中爻为人位,凡主爻在中的卦,即是“位人之道”。

“曰仁与义”,指明了“位人之道”,一分为二,有阴有阳。

“主爻在中为仁者离卦,主爻在中为义者坎卦。

是下章“水火不相射”之由,是“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性命之理属人者序列三才之末。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兼三才而两之”是总结上文“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的衍绎变化,共有六个不同的情况,即一画一个卦,共有六个卦。

此处也可解为“六爻”而成卦,“兼三才而两之”,也可解作“重卦”之式。

作者妙笔多意,因而又重审下句,明确其意。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此是重审前句“故易六画而成卦”之愿意,是讲三画八卦“兼三才而两之”,一个爻位,分一个阴卦、一个阳卦,三乘二得出六个卦。

“迭”用柔刚的“迭”,是作“轮次”或“替换”之意,而不是重“叠”的“叠”字之意。

所以作者再次申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是说三画八卦,分爻位为天地人,有三位阴卦为巽离兑,有三位阳卦为震坎艮,共有六位,得出六个卦,组成了这段文章,叫“六位而成章”。

   “易”是变化,不是书名。

因为《说卦》是专说八卦之用,而未涉及六爻重卦之名义。

所以后文中“天地定位”不称“天地否”,“山泽通气”不称“山泽损”,“雷风相薄”不称“雷风恒”,“水火不相射”不称“水火既济”,全文皆只讲三画八卦之名,是“八卦定吉凶”之用。

在读《易经》卦爻辞中,乾不见称天,坎不见称水,离不见称火,艮不见称山,兑不见称泽。

有之则是在“十翼”之中,八卦之名义,唯《说卦传》言之最详,紧扣应用实际故也。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天地定位”者,定“参天两地”之位。

   “参天”之位者,“三分法”之用也。

   “两地”之位者,“两分法”之用也。

   承前章“参天两地而倚数”之展开论述而来。

三分法者:

两分法:

   此“三分法”与“两分法”,是从八卦符号系统中“兼三才而两之”的运用。

其卦象都是具备三分法与两分法结合为一体而任人听用的。

在应用于“倚数”时,还有数的排列结构相结合。

《系辞》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组成《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之图: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伍”字颇确切,“伍”既是队伍的“伍”有排列成队之意,又是“五”数之五。

很明确是用五数排列成队,“错综其数”知即从五位之中用“参天两地”之法,错综出数据来之意,这个方法本来很简单,用文字来说明似觉麻烦,它是纯用“天地数”,结合卦象加以应用。

   “山泽通气”者,源前章“位天之道”,“通气”于天,艮为山,主升属往,兑为泽,主降属来,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一体,故为“山泽通气”也。

   “雷风相簿”者,源前章“位地之道”,“相薄”于地,震为雷,主升属往,巽为风,主降属来,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一体,故为“雷风相薄”也。

   “水火不相射”者,源前章“位人之道”,“不相射”于人,离为火,主升属往,坎为水,主降属来,三分法与两分法相结合为一体,故为“水火不相射”也。

射者害也,不相害则相爱也。

   “八卦相错”者,前人多解作八卦错为六十四卦,也有解作八卦相错成四对者,即乾与坤错,艮与兑错,震与巽错,坎与离错,似乎皆通。

但联系全文来考察,“八卦相错”一句之前,是讲“兼三才而两之”的组合,又特地将“天地定位”置于章首。

“八卦相错”句后则是“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以“数”为主题的内容。

于是“八卦相错”的内容就是为“数”的应用方法而撰写的。

由于八卦相错,同时体现出“错综其数”的内容,因为“象数”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它的应用方法即是“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者,各种数术皆称““阳顺阴逆”。

此处独讲“往来顺逆”,虽不讲阴阳,但仍言逆顺,确也事出有因,盖因《说卦》以说“卦”为主题。

卦之阴阳属性,与卦之“往来”动态不能全同,是以“往来”为主之故也。

《系辞》曰: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由往来以通阖辟,用阖辟通括往来。

故阖户谓之坤,坤为阴,为降、为来,故阖与来同类;辟户谓之乾,乾为阳,为往、为升,故辟与往同类。

乾、坎、

   艮、震为阳,阳主升,独坎下降;巽、离、坤、兑为阴,阴主降,独离上升。

往为升,来为降,是往中有阴有阳,来中亦有阴有阳,是阴阳不能等同往来升降之性,故有“八卦相错”之撰也。

   此论“易数”而非“卦数”。

“卦数”是以八卦为单位,用十个数配八个卦之法,如先天数、后天数之类;“易数”不同于卦数,而是用多个卦决定一个数之法。

故《易经》中只有一位数。

   例一:

《复》“七日来复”。

这个“七”数从何而来?

按卦辞中用数,当从卦象中求证;爻辞中用数,当从爻象中求之。

今复卦无动爻,可从“复之复”中求之。

   《复》:

阴阳得配而向心,为知来者逆相得之数列,六、七、八、九、十之数是也。

(见《参伍错综图》)

   又看之卦“复”,上卦坤属阴,为“两地”之位。

七、九两数当之,用“两分法”定之,七、九两数有上下之位;再看下卦震,震之两分法属上位,上位之数“七”。

故为“七日来复”也。

   例二:

《临》“八月有凶”。

“八月”之数从何而来?

   按卦辞用数当从卦象中证之,爻辞用数当从爻变中证之。

此《临》卦上坤下兑,阴阳失配而内引,为“知来者逆”“相合”之列。

(见《参伍错综之图》)

 

   又看之卦“临”,上卦坤属阴,为“两地”之位。

四、八两数当之,用“两分法”定之,四、八两数有上下之位;再看下卦兑,兑之两分法属下位,下位之数“八”。

故为“八月有凶”也。

   例三:

《晋》“昼日三接”。

此“三”数从何而来?

   按卦辞中用数,当从卦象中证之,无动爻者仍按原卦为之卦。

   “晋”上离下坤,阴阳失配而离心,为“往者顺”“相合”之列。

(见《参伍错综图》)

   又看之卦“晋”,上卦离属阴,为“两地”之位。

三、七两数当之,用“两分法”定之,三、七两数有上下之位;再看下卦为坤,坤之两分法属下位,下位之数“三”,故为“昼日三接”也。

   “是故易逆数也”,“是故”二字是承前文“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申述总结高度概括之辞。

“逆”迎也,即是说易数的方法是用一往一来相“迎”而定。

是用八卦相错,“参天两地”倚数之事。

上面仅举两地之数三例,参天之数仿此。

   参天两地而倚数之法,是以本卦之卦相逆而成。

一卦可变六十三,加本卦共六十四卦。

本卦之卦又可互为主客,参伍错综,通变发挥,加以刚柔相推,更是变化无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

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章文字,独立成章,排列结构也不相同,前后似乎不相连属,若说旨在类象,又何以不排列在第七章之后,与万物类象编在一起,岂不条理井然;层次更加清楚,又何以将“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排列最后?

其中颇露端倪。

马国翰辑遗书《归藏》引“何乔新曰:

隋经籍志有归藏十三卷,出于刘光伯所上,意甚浅陋,书虽不传,《易》所谓‘坤以藏之’即归藏之遗意也。

”金景芳先生《说卦传略说》“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到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是《归藏》易遗说”。

的确此章是独立成文,前后似乎不相联系。

从前人早有《归藏》遗说之发现,却非偶然。

其书虽己失传,其术仍然流传于民间,真是“礼失求诸野,易失求诸民”。

其实在《系辞传》中,又不无蛛丝马迹可寻。

在古传的先天八卦图或后天八卦图,以及中天八卦图等,皆是八卦排八方,中间无卦,实际上在易学运用颇具奥秘,为什么在传承的《河图》、《洛书》、《遁甲》、《太乙》都有中五?

为何中宫无卦?

而《遁甲》中五寄用中坤二,这就是“归藏”所得为坤,井非寄用。

《系辞传》曰: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个“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论述“中宫”之神妙(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不落方所,没有方位,故曰无方;没有固定而卦象,故曰无体。

在应用时,用“归藏”法将八方卦体浓缩入中,于是中就得出个“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总体卦象,就可根据这个卦象作出判断。

也即是《系辞》“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显诸仁”,“仁”为中心,如桃仁、杏仁。

“藏诸用”,实用“归藏法”得出归藏入中之卦,可动用事物效人桴鼓,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圣人的忧虑(圣人指后文南面听天下,响明而治的帝王)。

故曰“不与圣人同忧”。

用《易》可以将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但必须要有“盛德”为基础作前提,崇德广业也,故曰“盛德大业至矣哉”。

   “归藏法”是“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置在八卦图中央,建中立极,“爱”者阴阳交相入中,是“通乎昼(阳)夜(阴)之道而知”,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中道,归藏入中,无所方,无定体,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

“继之者善也”,阴阳得配为生,为阳为善,“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是成功于阴阳属性的结果。

故曰“成之者性也”。

可见,“易以道阴阳”,事之成败,是由阴阳属性中体现出来的。

   “归藏法”很简单,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象数操作中的落实。

以两卦同位相归藏,凡阴阳得配为生为阳爻,阴阳失配为死为阴爻;归藏出另一个卦来。

例如:

用离与震相归藏得艮。

+

=

   同爻位相加,阳见阳,阴见阴为偶为阴爻。

阴见阳,阳见阴为奇为阳爻。

三爻备则一卦全。

离震相归藏得艮,艮为止,余类推。

凡起首八纯卦,上下卦相同者归藏皆得坤,六十四卦全部归藏亦得坤,故曰“归藏首坤”,坤为地理之学常用之。

活人归藏于阳宅,死人归藏于阴宅,民间传承有归藏法,阳宅有八宅法,阴宅有玄空大卦法、三元地理法和择日学等(待另文专述)。

   本章排列颇有“归藏法”明显的规律,最末一句为“坤以藏之”,的确八个卦全部归藏即得坤。

它的排列起始是从“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震巽二卦主爻在下,属位地之道,归藏属地易,故曰首坤,然后由人天之位依次排去,直至“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而终。

凡阴阳正配者,归藏皆得乾,乾以君之,震巽归藏为乾,君以地道也,坎离归藏为乾,君以人道也,艮兑归藏为乾,君以天道也。

乾君之以天地人,坤藏之以天地人。

此章八卦之象义,其为归臧入中卦象之义,故特提出而置于文中也。

   《周易.小成图》用法,中宫无卦象,就符合“神无方而易无体”,是无方所,无定体,待临事应用时,将四正归藏入中,则有象可见也。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也。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章言八卦方位的排列次序,从东方开始,用震卦顺时针方向排列而成。

辰巳

未申

 

寅丑

亥戌

   此八卦方位述义,明系易家总结秦始皇帝有天下的全过程。

   “帝出乎震”,震起也,为一阳之始,象秦始皇帝乙卯年出任皇帝之事。

故震排卯位以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