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172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ocx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子课题方案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西方,由自由价值引发的科学理性指向人类社会,发现社会也有规律,第一个人是牛顿的好友约翰·洛克。

他看到人类社会不能以“神”、以“君”为本,而要“以人为本”,导致了英国的“光荣革命”,并给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美国的独立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引发了民主政治的滚滚潮流。

科学理性指向更基本的社会经济领域,也是英国人亚当·斯密,他发现如果赋予每一个人以自由发展的权利,那任何一个人只有满足他人的个人利益才会有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相互制约,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所谓社会的“自生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在调节供求关系,在自行配置各种经济资源,既能在相互竞争中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高效率。

这样的科学规律的发现及其实施,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又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于是完成。

然而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都存在弊端,它们只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比较“最不坏”的体制。

就市场经济来说,它以法治为基本保障,实现了人人在竞争规则上的平等,但因为机遇和能力的差异,包括起点的不同,必然造成结果的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化,于是产生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由于自由思想本身的开放性,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社会自行调整,加强政府调节经济的功能,同时加强“二次分配”,增加社会福利,发展慈善事业,实际是吸纳了社会主义的主张,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当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而成“现代资本主义”。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也可以看到“仁者爱人”的东方智慧的影子。

现在他们还有问题,问题还很严重,所以他们中先进的人们很容易接受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国因为“落后挨打”,在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从一个农业社会向近代化、现代化急进。

经过痛苦、艰难也上路了,但道路毕竟曲折。

相当长的时期内,学西方没有学好,自己的优秀传统连同糟粕一起丢失了,包括我们的人文经典。

坏到极点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人性善受到“横扫”,人性恶极度张扬,流毒至今没有除尽。

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毅然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法制建设,改善民主,用好了许多有利条件,三十年来创造了经济、社会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发展奇迹。

但是,我们还是处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法治还不到位,民主化也很不够,我们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

重要问题之一,是信仰迷失,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

现实社会条件对于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基本的有利条件,进一步的发展恰恰要求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力推进,而种种社会问题,既说明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说明了我们的工作是相当的困难。

前面说到的人文文化受到科学文化的挤压,是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来说的,我国的状况虽然也不例外,但是,对于我们基础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来说,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不仅不同人文素养相冲突,而且可以相得益彰,我们的问题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一同受到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规范行为造成的社会风气的冲击。

重物不重人,“一切向钱前”,“权钱交易”泛滥,假冒伪劣横流,人民大众深受其害,包括一届一届的青少年学生,这才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大敌。

而被“教育市场化”错误加剧了的“应试教育”,更是人文素养培养最切近的阻碍。

我们关于“人文素养”的内容结构的设计,正有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针对性。

这个设计的更切近的依据,是初中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本来就是科学和人文并重,而且在教学目标上,都不仅讲“知识和技能”,还要讲“过程与方法”,更要求提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不需要另外设计课程,只要在充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真正让“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就行了。

而且我们学校正在组织开展《科学认读——整体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实验研究》,那里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实验班各学科老师全部参与行动研究,其他班级也要参照实行,这就为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课题的界定

1、人文素养的构成

这里的“人文素养”,是指我们初中教育所要发展的学生素质结构的高层次部分,差不多对应于各学科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从学生“独立自由的心灵”出发,对他人讲“仁者爱人”,对自然、社会讲“科学理性”,再回到内心获得“审美体验”。

关系和过程如下图所示:

 

⑴关于“独立自由的心灵”。

人性本来是独立而自由的,但很容易遭到束缚、打压而萎缩,需要我们的教育创设条件加以保护,让它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正是这样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在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学习,而又善于同他人合作学习,这样的教育还要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并给所有生活内容赋予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⑵关于“仁者爱人”。

“他人”由近及远为家人,同学,老师,亲戚,一般熟人,陌生人。

要出于内心的善意对待所有人,至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与人交往取积极态度,而且讲“礼”。

对长辈、老师要亲、敬,对朋友、同学要讲诚信、友爱,要欣赏别人的优点,理解别人的缺点,同情别人的弱点,对一般熟人要热情、礼貌,增加交往,对陌生要像熟人一样。

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中获取快乐,丰富感受,形成心得,形成“不扰人”的习惯,从“立人”、“达人”中体现自身价值,并在这样的交往中感受人性之美。

⑶关于“科学理性”。

让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善于合作地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体验过程,领会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特别要在主动探究和思索过程中体验智慧的力量,感受发现之美。

这就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观察,科技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

⑷关于“审美体验”。

心灵的自由活动除了理性,还有情感;理性活动除了思维、想象,还有直觉和感受。

因此,情感是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人文传统比较西方,突出的长处正是“动之以情”。

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出发点上要尊重学生自由心灵中的情感因素,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归宿点上要汇合在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提升为审美,各学科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渗透了这种思想。

美感不仅是愉悦感,凡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是美感,积极地对待挫折,也可以获得美感。

⑸关于“价值提升”。

不仅要获得审美体验,还要在理性方面形成或充实价值观,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特别要指向对自然和社会的敬重和关怀。

⑹关于“社会关怀”。

内心提升了的情感品位和价值理性,在实际生活中,包括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对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对自然环境的关爱行动,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情操和价值理性。

2、人文素养培养

这里的“人文素养培养”,是指在现实社会条件下,通过我们学校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一系列工作,它实际上是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这是强调“现实社会条件”,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受着这种条件的强烈影响,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来进行方才有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文与科学

“人文”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很早就有表达。

我国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当时的意思是不用武力而用礼乐教化建立人伦秩序使社会得以和谐。

后来发展为理想人性及其教育培养方式:

“人”指理想人性,“文”就是教育培养。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明,他们的“人文”(Humanities)含义也是人性及其教养。

由此可见理想人性及其教育培养在人类文化源流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什么是“理想人性”这个关键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所指不同。

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性,核心是自由。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由着自己内在的逻辑来发展。

这就要讲理,不断追问为什么,由此化出真理至上,如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自由是他们整个人文思想体系的价值支撑点,没有自由一切免谈。

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性是孔子的“仁”,“仁者爱人”。

怎样爱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礼”,通过一系列礼节训练把“仁”内化到人心中去,实现社会(家庭、社群,乃至全社会)有序和谐。

可见东西方文化早就有了“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的差异,在后来的发展各有长短,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各呈利弊,应当而且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融合。

为此,我们试对“人文”这个概念作这样的表述:

以尊重个人自由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依归的独立而自由的心灵,就是理想人性;这样的理想人性及其表现方式叫做人文。

人类文明的最重要发展是科学和技术,讲人文不能不讲科学和技术。

科学是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成果,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为提高效率求得改进,主要是改进工具的成果。

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学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求真,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技术则完全是为了实用。

科学的发展主要依靠民主的社会环境的保障和鼓励,也依靠科学探索中相应的态度和方法;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中利益的激励。

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又十分密切,科学成果被技术应用常常造成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技术的进步也促进科学探索效率的提高。

在人类文明进入近代以前的五千年中,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基本上是“生产——技术——科学”,进步缓慢,而近代以来逐步转化为“科学——技术——生产”,进步之快,使三百年间生产技术的进步超过以往五千年。

数理科学成果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进而促成了生产的工业化,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促成了电气化,物理学的新发展又开发了核能,实现了能源的大革变,化学的发展创造了新材料技术和工业,生物学的发展开创了生物工程和医药的大进步,数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明。

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十年来的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使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进而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也导致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也改变了人文。

为此需要展开认识一下科学。

近现代的科学,已经形成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和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而且还在飞速发展。

有人把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也称为“人文科学”,但科学界一般不予承认,因为科学有自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以数理科学(例如牛顿的研究及其成果)为典范,十分讲究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是:

⑴对确凿的经验事实(观察、实验所得)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尽可能数量化;⑵通过逻辑的特别是数学的推演指示内在因果关系;⑶通过新的经验(实验)获得证实。

这是严格的理性的方法,只有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获得的成果才会被承认。

人类的科学理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科学和技术比翼双飞,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动了生产的巨大发展,使人们变得富裕和舒适。

科学理性也因此而极大普及,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科学文化”而与“人文文化”相并列。

科学理性的文化发展,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等方面。

科学精神是指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人格、气质;科学态度是指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高度负责的行为特质;科学观念如“科学共享”(技术有专利,科学则属于全人类),“科学源于事实,成于思索”,“科学是过程”,“科学无止境”,“未来科学往往不能预见”,“科学不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科学有局限”,等等。

全人类都在弘扬科学文化,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

要如实承认科学文化主要发源和发展在西方。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文比重大,科学因素弱(“科学”一词直接译自science);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重在整体(往往是模糊),弱于分析和推理,不利于科学探索,长期的专制主义统治更是束缚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近百年来我们急起直追,有了巨大进步,但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大力弘扬科学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各种迷信(宗教不是迷信,宗教的真义是人心,是人文的一部分),包括对各种教条的迷信,对权力的迷信,对市场的迷信,对各种风潮的迷信,也包括对科学技术的迷信,用科学和人文的理性眼光去审视它们。

2、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学的巨大成功使理性不足或不全的人们产生了对它的迷信,出现了“科学万能”论。

其实科学有其局限性,它不能回答人类的一切问题。

首先科学方法不适用于所有领域,在自然探索中它很灵,在社会领域就不那么灵,在人的精神领域则不灵,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精神领域还是要靠人文理性。

其次科学理性对人类来说主要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价值中立”的,不考虑价值问题(所谓价值,是人的共同体判断事物的好坏、轻重的标准,不同标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价值问题主要由人文理性来回答。

这后一点是科学的最为根本的局限性。

科学,特别是新科学产生的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在给人类创造福利的同时也带来威胁,核能的发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科学的发达更使人类对自身力量迷信起来,试图“征服自然”,无限止地利用自然条件,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科学理性只知道往前探索,前进的方向问题要靠人文理性来解决。

“科学无止境”、“科学无禁区”,但科学家是人,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具备最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之外,同时具备很好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典型,他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科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样为人类造福,怎样给人类带来尊严,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完美统一。

科学和人文向全社会普及,形成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文文化受到科学文化的严重挤压,出现所谓“现代性危机”:

本来是人的自由的理性发展创造和发展了科学,科学推动了技术,而技术的极度张扬却反过来束缚和破坏了人的自由,例如高度分工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使人变成了机器,使劳动变成了不快乐的事情,人失却了自由。

同时,使根本上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类同自然对立起来,破坏人类的生存根基,这叫做“异化”。

解决之道,在于弘扬人文文化,使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协调统一起来,这在西方,是设法在新的条件下恢复人的自由,例如“弹性工作制”,限制经济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但至今没有解决问题,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于是人们转向东方,向我国的孔子学说寻求解决之道,这就要说说我国的人文文化。

我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同西方一样,凝结在文化经典之中,表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之上。

人文文化不同于科学文化的重要一点是它基本上不会过时,基本原理历久弥新,而科学则因创新而不断超越,一门学科的创新著作可以盖没所有旧著作。

西方文化经典中的人文核心价值“自由”,有利于发展出科学理性。

科学理性在自然探索中发展出了近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在社会探索中发展出了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体制,使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民主改革和市场经济都是对自由的保障和发扬,他们的人文经典不过时。

我国的文化经典的人文价值核心“仁”,由于它自身和外部的原因没有能很好发展出科学理性,既没有在社会生活中生成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落后于西方,最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一败涂地,不得不向西方学习。

但是,我们的人文文化自有其优点,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人心深处,顽强地表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成为凝聚人心的强韧纽带,正好可以用来疗救西方文化普及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作为《科学认读——整体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实验研究》这项总课题的一个子课题,主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旨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思想水平,并通过教师水平的提高,自觉运用于教育实践,进而改进各科教学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以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全面考虑社会条件、我校教育条件,以及上述课题研究的条件,对“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途径和实施原则作如下的构想:

1、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

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教师影响力最大。

教师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社会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对每一个学生都发生直接影响。

每一个教师都应向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深度、践行能力、道德勇气和人格魅力的崇高榜样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并以陶行知先生先进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根本指导,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

2、按《科学认读——整体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实验研究》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要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都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具体要求,努力设法达成。

为此,必须摈弃应试教育观念,改变只重知识和技能的偏向。

3、重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境,领悟思想。

加强并改进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

鼓励或组织学生亲近自然,进入社会,感受自然和人性美。

通过这些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增加文化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必读书目,制定计划进行阅读指导,择要要求背诵。

以《圣经》、《圣经故事》、《心经》、《坛经》口语翻译本作选读书目。

5、按人文素养培养要求,调整德育内容和途径。

按下列原则调整学生品德评价。

以损害他人利益来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叫自私,自私是应该受到谴责,严重的要受法律制裁;

以不损害他人利益来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叫正当,正当行为无可指责。

以满足他人利益来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叫高尚,应该受到鼓励。

个人利益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会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并把获得的利益(例如自己的金钱、智慧和能力)用于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这叫伟大,应作为榜样。

——这是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条件下的切实标准,有利于提升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修养。

6、改善政治课教育和班会等活动课,直面社会不良现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评价,尊重各种不同意见,不忙下统一结论。

7、通过家校联系、家长学校等方式,倡导家长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实验班全体任课老师和学生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

六、保障措施

1、课题组每个成员都要阅读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关文献一两本,提出选题,写出文章;阅读研究有关人文文化的文献若干本,写出体会文章;注意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写出经验案例若干篇,至少一篇。

2、实验初期,主要由实验班教师参与研究。

实验中后期,逐步吸收志愿者参加,争取达到全校1/4教师参加,组成本校“陶研分会”,重点开展“师陶学陶”活动。

3、配备相关阅读研究书籍,供课题组老师阅读研究的书目、篇目如下:

⑴《陶行知文集》(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9

⑵《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

⑶《人文通识讲演录》(共九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7

⑷中国文化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权威性的著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礼记》、《书经》、《春秋》、《易经》、《孙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黄帝内经》、《心经》、《坛经》、《史记》。

⑸外国文化经典

《荷马史诗》、《神谱》、《柏拉图对话集》、《新旧约全书》、《塔木德》、《莎士比亚戏剧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吠论》、《奥义书》、《摩奴法典》、《薄伽楚歌》、《瑜伽经》、《阿含经》。

⑹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⑺中外文学经典著作(略)。

⑻中、外名家哲学代表作(略)。

——语文、历史、政治三学科教师三年内必读“四书”,《史记》、《老子》、《庄子》、《孙子》、《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集》、《新旧约全书》、《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其他学科教师必读“四书”、《史记》。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8——2008.12)

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研讨、论证工作,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9.1——2010.7)

将课题的内容和方案落实到全体实验班教师,成立读书小组和定期举办课题沙龙、专题研讨、主题班会等活动,形成课题报告,进行一次中期评估。

3、总结阶段(2010.8——2011.7)

准备结题报告,成果展示;查找不足,总结经验。

八、成果形式

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思想水平得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教师通过阅读和实践形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经验案例、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学生能阅读和背诵一定量的文化经典作品。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

张嘉宁

组员:

何国平、邹建军、实验班全体任课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