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236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 人物传记.docx

毛概作业之读后感报告会实践活动人物传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人物传记3

读后感6

一场报告会9

义务实践10

读《宋庆龄传》有感

  自从我学习历史课,知道了宋庆龄以后,我一直在想,她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女性?

能够被全中国甚至国外友人所敬爱、尊敬。

直到读了《宋庆龄传》,我终于对她略有了解。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

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

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

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

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3年9月,宋庆龄在东京处于低潮和彷徨中的孙中山,共同的理想使她对孙中山由崇敬而产生爱情,又以爱情的力量支持孙中山,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极大作用和影响,见证了他们的婚姻是伟大情感的结晶。

孙中山对宋庆龄深为敬重,他在猝然离世前给宋庆龄的遗嘱中说:

“余因尽瘁国事,不置家产。

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留念。

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可见宋庆龄在孙中山心中的分量。

宋庆龄能成为人们敬仰的伟大女性,成为正直、善良、勇敢的化身,成为民族精神的烛光,在于她为维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凛然正气,经受住了考验。

 一是亲情关的考验。

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蒋介石背叛国共合作后,政治道路的不同,使宋氏兄妹分道扬镳。

然而,将革命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宋庆龄,忍痛割舍兄妹情,坚定地走上了捍卫真理的道路。

这对重情重义、热爱家庭的宋庆龄来说,是难过和痛苦的。

每当逢年过节时,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折磨着宋庆龄,但她已克制和理性,坚持自己所走的道路。

这并非她六亲不认,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所使然。

二是贫穷关的考验,宋庆龄与权贵决裂,与艰难相伴。

她在大革命失败出访苏联时,经济上遇到困难。

在国内坚持斗争时,她曾多次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对当权者来说,只要宋庆龄不再多讲话或略为表示妥协,马上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宋庆龄不为所动,坦然地用精神的充实去驱赶贫穷的阴影。

  三是生死观的考验。

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1929年6月,宋庆龄参加完孙中山迁葬仪式后,国民党让她竭力留在南京,引诱使她承认南京政府是孙中山的合法继承者。

宋庆龄不为高管厚禄所动,坚持回到上海的寓所。

1932年底,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进步人士的暴行,宋庆龄多次收到特务机关的恐吓信,警告他停止活动,否则以暗杀手段对付。

枪声吓跑了怯懦者,却激发了宋庆龄顽强的勇气。

宋庆龄坚决维护、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五卅”惨案发生后,她极为愤慨,呼吁“凡中国国民皆当负此救国重任”。

继续同共产党紧密合作支持北伐。

 经受过亲情关、贫穷关、生死观考验的宋庆龄,以无所畏惧的正气和勇敢,闪烁出夺目的光芒。

在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也有个经受考验的问题,应当学习宋庆龄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气节和风范,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去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袭,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

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

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

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

她曾说:

“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

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她经常说: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

”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

除了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精力,她也热爱自己的生活。

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

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我们都能看到这一事实。

从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

宋庆龄还养鸽子,不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喜欢鸽子,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

当然,她也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

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就都飞回来。

她去世后,这群鸽子还留在花园里,总共有100多只,常在过道上吃食,在天空中组成美观和充满生气的队形上下翱翔。

宋庆龄还利用工作之余绘制花卉、动物小品。

她喜爱音乐,尤其是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

在上海和北京的宋庆龄故居中,同一些新的爱国革命歌曲放在一起的有她父亲留下来的不少歌曲书,其中有《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身圣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歌》、《合唱及独唱歌曲集》。

宋庆龄对烹饪情有独钟,他的妈妈(倪桂珍)把做“美国饭”的窍门和乐趣都传给了她。

在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宋庆龄有时系上围裙,照着国外朋友寄来的新食谱试制;在北京时她会问来访的外国朋友喜欢吃什么,并且出人预料地自己下厨去做些“家常菜”来款待他们。

了解了她的故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既柔且刚的女子,她似一朵水莲花般,不胜凉意的娇羞。

又似一朵火红的木棉花,英勇而独立的生长。

若你问我,我的女神是谁,你说,除了她,还有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今天终于看完了《挪威的森林》了。

觉得有好多话想说,却又什么都不想说。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在想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让那么多人喜欢,推荐。

看到中途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崩溃,里面关于性的描写是那么具体真实。

话说回来,这一切都可以简单的用一句“xxx和我上床了”或文雅一点“我和xxx发生了关系”来一句话概括。

文章的主旨大意不过是曾经的一个朋友死去了,自己又爱上了朋友的女朋友,后来又和她发生了关系。

但是女朋友又一直念念不忘她的恋人,最后抑郁而亡。

可是,又不尽然如此恶俗。

身边的人接连死去,带给渡边的感触也是那么清晰。

可是如此详尽的描写却无法使我感同身受。

我的身边不是没有离开的人。

但是我仅仅是知道他们已经死去,却没有更多的感触。

一个是我的亲奶奶,一个是我的亲弟弟。

而今但我写下他们与我的关系时,我的眼眶却湿润了。

奶奶待我很好,只是去的太早,那时我仅有7岁左右。

而我一向又是一个感情相对迟缓的人,所以感觉很淡。

而弟弟好像活了不过一个月便早早的去了,而我仅仅见了他一面。

身边有感情,亲近的人大家都活的好好的。

所以很难体会。

或许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作怪,我还是有些无法接受书中过多露骨的性爱描写。

隐隐约约之中我却又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因为我也正值青春年少。

那份躁动,那份期待、渴望却又胆怯,彷徨迷茫。

青春的禁果,一直都是一个话题。

我只能如此理解:

直子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女孩,男友的死给了她不小的打击。

青春躁动的作怪,她与渡边发生了关系。

之后对自己的无耻感到羞愤,感到对男友的背叛。

于是有些精神萎靡。

渡边也因着这件事加之之前对直子的喜爱,对直子念念不忘。

以致于伤害了后来遇到的阿绿,一个深深的爱着他却又倔强的女孩子。

青春就成了这样的一本书。

如今过了五六天,我静静的想着《挪威的森林》整篇文章的寓意似乎逐渐清晰起来。

他似乎想要表达一种青春。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所遭遇的青春。

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虽然过了20岁的生日可依然觉得自己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

你突然之间就成了叔叔或者阿姨了。

渡边的彷徨在于未来,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在于爱情。

但是反过来又说,对于爱情的的选择与坚持却又是对未来的一种探寻。

动荡的时代里,每个人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迷茫与未知。

即使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超于常人才干的永泽,在某些时候也是无助的。

只是深深的隐藏着而已。

我一直无法了解木漉为什么会自杀。

他有着常人所羡慕的生活,完全是没有自杀的理由。

可是他又确确实实的自杀了。

而且还是相当费了一番脑筋的。

正如渡边所猜测的那般让人忍不住面对他的死亡发笑。

他是费了多久的时间才顺利死亡的。

能够如此大费周章的设计自己的死亡,也真真是可笑。

或许书里提到最多的就是死亡。

木漉的死、直子的死,阿绿家人的死、初美的死。

每个人的死,带给渡边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木漉的死让他是这样觉得:

“在那之前,我将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东西。

死,就是‘总有一天,死会紧紧的箍住我们。

但是反过来说,在死箍住我们之前,我们是不会被死箍住的’。

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式。

生在这头,死在那头。

而我是在这头,不是那头。

然而自从木漉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我无法再把死(还有生)看得那么单纯了。

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

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

因为在五月的那个夜里箍住木漉的死,也同时箍住了我。

我就这样一面感受那空气的凝块,一面度过我十八岁那年的春天。

但同时,我也努力不让自己变得深刻。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不过,左思右想,死仍旧是一种深刻的事实。

我便在这几乎令人窒息的矛盾中,来回地兜着圈子。

如今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日子。

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为中心,不停地旋转着。

”用渡边自己的话就是“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直子自杀的消息传到渡边哪时,渡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他总是觉得“她的形象就如涨潮的波浪般接踵而至地涌向我,把我推向一个奇异的地方。

我在那个地力与死者一同生活。

在那里,直子是活的。

和我聊天,甚至可以拥抱。

在那个地方,死不是系紧生的决定性要素。

在那里,死不过是构成生的无数要素之一而已。

直子常看死在那里继续生存下去,然后她这样对我说:

‘没关系。

渡边,那只是死而已,不必在意。

’在那个地方,我不会感到悲哀。

死是死,直子是直子。

瞧,有什么关系?

我不是在这里吗?

直子难为情她笑看说。

依然因她一个小动作就能稳定我的情绪,令我受创的心痊愈。

于是我想,倘若这就是死的话,死也不是坏事。

对呀,死根本没哈大不了。

直子说:

‘死不过是普通的外,我在这里更觉得轻松.’直子从黑暗的浪潮深处向我这样倾诉。

”渡边就这样的在幻觉与痛苦中不断的记忆着直子。

他说:

“木漉死去时,我从他的死学到一件事,而且当作座右铭带在身上,那就是: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的确那是事实。

我们活看,同时在孕育死亡。

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

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

而后,其余的那些人是渡边身边生命中的一些人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个死去。

细细想着这些故事情节就像是一首悲情的动荡年代的青春史歌。

渡边经历着长大,在这种特殊的年代里去学着承受、承担责任,接受死亡这个事实。

静静想想这本书,我又觉得无限悲哀。

每个人的命运就这样静静的展现在你面前,看着他们的死去却无能为力。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世界中又能找到很多影子。

我想这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品读的书。

是我不能用浅显的感受来评论它的。

 

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报告会

5月18日我作为弟弟的家长,参加了他们学校举办的一场“帮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的报告会。

讲课老师引用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老师说很多时候其实是: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跟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的很多误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已经毁掉了他们童年的幸福。

如今的不少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加班上,孩子相处的时间十分可贵,大多只是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就是典型的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其他孩子强,所以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为了圆父母“上大学”的梦,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没面子”,家里的书桌变课桌,家庭变课堂,扼杀并剥夺孩子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乐。

最终导致悲剧在孩子身上发生了:

离家出走、厌学厌世、跳楼自杀等各种反叛、对抗行为,精神问题此起彼伏。

据调查统计,平均每10名学生中就有1名学生厌学,此种现象已延伸到幼儿园,厌学病正成为在中小学生中流传最广、最快的传染病。

在学习方面,很多家长重教而不会教。

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喜欢独立思考,他们不再信赖过去心目中的权威,而且敢于反对,提出不同见解。

然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重则拳脚,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甚至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以致出现了杀害父母的悲剧。

还有就是重学而不重德。

教育很多时候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在家里辱骂同事让孩子学会了仇恨而抛弃了爱心;在街上鄙视乞丐、漠视偷窃行为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说实话挨打说谎话无事让孩子学会了撒谎而抛弃了诚实......

联想到我的弟弟,以及我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

我不禁感到十分庆幸。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对我的可也要求并不严格,只要保持在中上水平即可,从来不强求我去争得前几名。

对于我弟弟只有当他成绩“吊车尾”的时候,才会对他的学习严格要求起来,即使这样也不过是监督他好好写作业而已。

我们家里很少出现上“补习班”的情况,只是因为我和弟弟都不喜欢。

因此,我们就有了很多的玩乐时间。

至少我觉得我的童年就很快乐。

而现在的00后门因为缺少了天然玩乐场地,只能在水泥地上来回溜达。

于是各种“辅助工具”不断出现在市面上,比如旱冰鞋、遥控汽车、滑板等等。

为了让我弟弟玩得开心,我妈妈在这方面毫不吝啬,看得我都“嫉妒”了。

这样说起来,我的父母算是很“溺爱”我们了。

但是他们也有自己原则。

我记得小时候我捡到了2元钱,回家很开心的告诉了妈妈,却被爸爸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

比如不能和父母斗嘴,不然就挨揍。

从小到大我没少被父母打,弟弟也是。

我们姐弟俩没少郁闷,心里也很委屈。

但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已经做得很好了,毕竟人无完人。

而且我妈妈现在很注意孩子的教育,经常观看一些教育类节目,或者书籍。

我为我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和幸运。

 

义务劳动之美化“海豚湾”

美化我们的校园是每个中工学子的责任和义务。

于是在这个星期天,我和我所在的社团“牧野文化社”一起,在学校南苑“海豚湾”进行美化校园的义务劳动活动。

这次活动我们主要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清扫落叶,就是将落叶或者落花清扫成一堆堆的,以保证道路的干净,顺畅。

还有一组负责清扫“海豚湾”里的垃圾。

最后一组负责清洗“海豚湾”的桌凳、以及海豚雕塑。

分组之后,我们拿着各自的工具,便开始我们的劳动了。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大家都情绪高涨,每个人都不怕脏,不怕累,第一组的争相将落叶、落花扫成一堆堆,堆在树根处,充分利用它们使其日后能变成肥料,滋养土地和树木。

第二组的拿着自制的钩子,三三两两的合作将水池里垃圾一个个勾出来,放进随身的垃圾袋子里。

第三组的同学拿着各自的盆子和抹布、扫帚,不停地汲水、泼水、清扫。

林子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大家都在汗流浃背中感受着劳动的趣味,呼吸着芳草的气息,整个劳动场地都回荡着我们愉悦的说笑声。

经过我们小半天的努力,林子里的道路变得干净通畅,“海豚湾”里也没有了各种塑料瓶子或者塑料袋子了。

我们坐在刚刚打扫干净的凳子上,享受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着自然里的清新与凉爽。

这次义务实践活动是我第一次自主参加的义务活动。

我感觉十分骄傲,十分开心。

记得之前报名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志愿者的时候,主办方曾问我是否参加过一些义务实践活动,我很窘迫。

因为我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虽然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信息,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活动。

可是主办方也说了,事不在大小,而在于做与不做。

当时听了这些话,我心里很不舒服。

如今,我也算是经历过了,算是有些明白了他的话。

只要我有心,总能发现我想要的。

而不是呆在原地,等着事情砸到我身上。

我之前是消极的等待状态。

怪不得我会被淘汰,原来是我并没有用心去寻找。

这次义务劳动,我做的很开心。

虽然出了力气,也没有任何回报。

可是我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什么也换不来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