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463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docx

银监会专业科目资料之微观经济学

银监会专业科目笔试

微观经济学

专题1供求定理(重点)

1.关于微观经济学

Ø研究对象:

个体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Ø研究内容:

资源配置。

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Ø研究目标:

通过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明白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2.需求

Ø含义: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Ø影响需求的因素:

✓⑴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P↑,Qd↓)

✓⑵消费者的偏好。

(T↑,Qd↑)

✓⑶消费者货币收入。

(一般Y↑,Qd↑(正常品);M↑,Qd↓(低档品))

✓⑷其他商品的价格。

(Ps↑,Qd↑(替代品);Ps↑,Qd↓(互补品))

✓⑸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预期价格PE↑,Qd↑;预期收入YE↑,Qd↑)

✓⑹规则制定、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需求

Ø需求曲线(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3.供给

Ø含义:

单个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Ø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①商品自身的卖价

✓②生产的成本

✓③生产的技术水平

✓④相关商品的价格

✓⑤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曲线:

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4.供求定理

✓供求定理---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增加将导致均衡价格与产量的增加;需求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与产量的减少。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供给增加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和产量的增加;供给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和产量的减少。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形成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Ø需求曲线的移动

✓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预期等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曲线

均衡价格P

均衡数量Q

收入

向右移动(低档品向左移动)

互补品价格

向右移动

替代品价格

向左移动

预期价格

向右移动

预期收入

向右移动

Ø供给曲线的移动:

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等)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Ø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P

均衡数量Q

生产成本

向左移动

生产技术

向右移动

税收

向左移动

5.弹性

Ø需求的价格弹性

✓反映某商品的价格变化1%,其需求量会变化多少。

✓需求弹性分类

v需求单位弹性,ED=1。

v需求缺乏弹性,ED<1。

v需求富于弹性,ED>1。

v需求完全富于弹性,ED=∞。

v需求完全缺乏弹性,ED=0。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商品的必需程度。

必须程度越高,弹性值越小,如食盐;

✓②商品的可替代性。

可替代性越强,弹性值越大;

✓③在总开支中占的比重,比重越小,弹性值越小,如火柴;

✓④商品类别。

考察大类,弹性值较小,只考察大类中的某一种,弹性较大;

✓⑤时间长短,弹性值与时间长短呈同方向变化。

需求弹性的值

种类

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Ed>1

富有弹性

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

Ed=1

单一弹性

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

Ed<1

缺乏弹性

价格上升,销售收入不变

✓需求弹性与销量的关系

在需求弹性大时,厂商宜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当需求弹性小时,则可考虑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来达到增加销售收入的目的。

Ø需求的交叉弹性

✓指商品需求量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①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

✓②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

Ø需求的收入弹性(eM)

✓商品的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映的灵敏度。

✓eM<0,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称为低档品,

✓1>eM>0,称为正常品,

✓eM>1,称为奢侈品。

✓恩格尔系数:

随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物的开支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的食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可以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Ø供给的价格弹性

✓含义:

供给的价格弹性反映商品的价格每变化1%,其供给量变化百分之几。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①生产时间的长短;②生产的易难程度;③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④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

专题2消费理论(重点)

1.效用

✓含义: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的两种表示方法:

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表示法

2.基数效用理论

Ø总效用(TU):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Ø边际效用(MU)每增加一单位消费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Ø基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在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商品现行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时既不愿再增加、也不愿再减少变动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消费者均衡意味着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Ø消费者剩余定义:

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总价值与他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差额。

3.序数效用理论

Ø消费偏好:

✓概念:

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消费者偏好的假设:

①消费者可在心目中对不同商品按偏好排序;②具有可传递性;③多比少好的原则

Ø无差异曲线

✓概念:

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2)同一平面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可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Ø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概念: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用MRS表示。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的几种特殊情况:

①完全替代: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固定不变;②完全互补: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配合同时被使用。

比如眼镜架和眼镜片,必须配合起来才能使用。

Ø预算线

✓含义: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最大可能组合。

Ø序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含义:

消费者既定收入所能够买的商品组合使其得到最大满足的状态。

(即效用最大时的状态)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只有在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

此时,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

Ø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正常商品:

随着收入增加而需求量上升的商品。

✓低档品:

随着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反而下降的商品。

Ø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对其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部分: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

由于实际收入增加所引起的商品的购买量的增加。

收入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替代效应:

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以替代价格相对上涨的商品的现象。

替代效应总是为正。

✓两种效应的差别:

收入效应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注:

吉芬物品是指价格下降后对该商品的消费反而下降。

专题3生产者理论(生产论和成本论)

Ⅰ生产论

Ø生产函数

Ø含义:

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的最大产量与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生产要素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一般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在分析生产函数时,我们假定只投入L,K两种要素,所以,生产函数常写为:

Q=f(L,K)。

✓生产函数的类型:

①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技术不变,两种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且替代比例为常数,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②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技术不变,两种要素只能采用一种固定比例进行生产;两种要素不能互相替代);③道格拉斯生产函数(K=ALαK1-α,α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0

Ø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与长期的含义:

短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

长期内,所有投入的生产要素(L,K)等都是可以变动的。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假设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资本不变,劳动可变)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含义(以劳动为例)

v劳动的总产量(TPL):

与一定的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v劳动的平均产量(APL):

总产量与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v劳动的边际产量(MPL):

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该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继续增加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v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在数量上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v

第一阶段(OL1):

边际产量递增,引起总产量增加

第二阶段(L1L3):

边际产量递减,引起总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

边际产量为负,引起总产量开始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

MP、AP和TP关系

ØMPL与TPL之间关系:

MPL>0,TP↑,MPL=0,TP最大MPL<0,TP↓

ØAPL与TPL之间关系:

连接TPL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值。

ØMPL与APL之间关系:

MPL>APL,APL↑

MPL<APL,APL↓

MPL=APL,APL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OF):

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FG)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该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第三个阶段(G之后):

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Ø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表达式:

Q=f(L,K)。

该生产函数表示:

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等产量曲线

v含义:

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v等产量线的特征:

①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②凸向原点;③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边际技术替代率

含义: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表达式:

若用劳动L去替代资本K,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为MRTSLK=—

等成本线含义: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表达式:

如右图。

Ø生产者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生产者均衡)条件: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这一均衡点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两者的斜率相等。

也就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产量线的斜率)=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等成本线的斜率)。

即:

Ø规模报酬

✓含义:

厂商同比例地变动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动。

(1)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

厂商将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都等比例地扩大n倍,而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n倍,就说该厂商的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①劳动的专业化分工;②几何尺度的因素;③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④财务方面的因素。

(2)规模报酬不变:

厂商将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都等比例地扩大n倍,而产量增加的幅度等于n倍,就说该厂商的规模报酬不变。

✓(3)规模报酬递减(规模不经济):

厂商将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都等比例地扩大n倍,而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n倍,就说该厂商的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不经济:

规模过大,带来管理上的低效率。

Ⅱ.成本论

✓关于成本的几个概念

(1)机会成本: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v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3个问题:

①机会成本不等于实际成本。

它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②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③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

我们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

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就是不合理的。

(2)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v显性成本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这些支出是在会计帐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各项费用支出。

v隐性成本(ImplicitCost)是对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企业的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所以称为隐性成本。

v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生产成本=经济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

v厂商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不仅要能够弥补显性成本,而且还要能够弥补隐性成本。

v隐性成本也要从机会成本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它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

v并不是厂商所耗费的所有成本都要列入机会成本之中。

例如沉没成本就不列入机会成本中去。

✓利润:

v1、正常利润:

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是以隐性成本形式计入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v2、经济利润——指的是企业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异,不包括正常利润。

v利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

=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短期成本

v

短期总成本:

短期内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它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短期成本分为:

总成本(STC)、可变成本(SVC)、固定成本(SFC)。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STC不从原点出发,而从固定成本SFC出发;

✧没有产量时,短期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v

(1)平均固定成本(AFC):

短期内平均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AFC随产量Q的增加一直趋于减少。

但AFC曲线不会与横坐标相交,因为总固定成本不会为零。

(2)平均变动成本(AVC):

短期内生产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总变动成本。

AVC初期随着产量增加

先下降,后上升)。

(3)短期平均成本(SAC)=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

v

短期边际成本(SMC):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1、SMC与SAC、AVC相交于SAC和AVC的最低点。

2.SMC与AVC:

SMCAVC,AVC↑;SMC=AVC,AVC最低。

M点后: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

在产量增加后(M点后),平均可变成本一定增加

3.SMC与SAC:

SMCSAC,SAC↑

SMC=SAC,SAC最低

 

✧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v定义:

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再递减。

v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

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v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MC曲线呈U型特征

✓长期成本

v

长期总成本(LTC):

厂商能根据产量调整全部要素。

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总可以选择最优规模进行生产。

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是厂商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的最低总成本。

特点:

⑴开始阶段OQ1,要素无法充分利用,成本增加幅度大于产量增加幅度,LTC曲线较陡。

⑵Q1Q2阶段,要素充分利用,属于规模经济,LTC曲线平坦。

⑶Q2以后阶段,规模产量递减,成本增加幅度又大于产量增加幅度,LTC曲线较陡。

v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内厂商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成本。

LAC的变动规律:

呈U型变化,先减而增

✧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变化的因素:

(1)内在经济(规模经济):

厂商由自身内部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内在经济的原因:

使用更先进技术;实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管理效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2)内在不经济(规模不经济):

随着厂商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由于本身规模过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的下降。

(内在不经济的原因:

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协调;管理阶层的增加;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获得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困难。

(3)外在经济:

行业规模扩大,给个别厂商带来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外在经济的原因: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为经济和更好地供给;行业信息和人才更容易流通和获得。

(4)外在不经济:

行业规模过大,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减少。

(外在不经济的原因:

竞争加剧,要素价格提高;环境污染;对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

(5)学习效应: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可以积累起产品生产,产品的技术设计,以及管理人员方面的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

(6)范围经济:

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使多种产品共同分享生产设备或其它投入物而获得产出或成本方面的好处长期边际成本是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最低总成本。

v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最低总成本。

厂商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v

收益=全部收入=P·Q,包括成本和利润。

(1)总收益(TR):

销售一定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2)平均收益(AR):

销售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

(3)边际收益MR:

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厂商的收益及其曲线

v

1、当MR>SMC时,表明厂商增加产量是有益的。

此时,厂商会不断地增加产量,直到MR=SMC为止。

2、当MR<SMC时,表明厂商增加产量是无益的。

此时,厂商会不断地减少产量,直到MR=SMC为止。

3、当MR=MC时,厂商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产量,而是维持产量,表明该赚的利润都赚到,即实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4、结论: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MR=S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必要条件)。

对于利润最大化必要条件MR=MC的理解:

1、在MR=MC的均衡点上,厂商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亏损。

2、如果是盈利的,这时的利润就是相对最大利润;如果是亏损的,这时的亏损就是相对最小亏损。

3、不管是盈还是亏,在MR=MC点上,厂商都处在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所能产生的最好的结果之中。

厂商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专题4厂商竞争理论

1.市场

Ø市场的定义:

①商品交换的场所。

②商品潜在的购买需求。

这种需求包含三个要素:

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

因此,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市场=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

③某一个行业、某一区域的商品交换关系。

例如:

汽车市场、棉花市场等。

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Ø市场类型

西方国家根据市场上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划分市场类型。

①卖者和买者的集中程度或数目。

数目越多,集中程度越低,竞争程度就越高。

②不同卖者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各厂商提供的产品愈是相似,可以预料,竞争就愈激烈。

③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单个厂商若无法控制价格,表明市场竞争愈激烈。

④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如果存在进入市场的障碍,意味着原有厂商拥有了一些新加入者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2.完全竞争市场

Ø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单个厂商与消费者都不能控制价格,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

即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

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④信息是完全的。

即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Ø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

✓短期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化,由于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厂商只能按SMC=MR原则来调整自己的产量点。

企业应该将生产点推进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点。

✓厂商或者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或者可以利润为零;或者可以蒙受最小亏损。

✓短期均衡条件:

SMC=MR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可生产条件为:

AR=P≥AVC

Ø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内:

①全部生产要素都是可以调整的。

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

②厂商行为条件为必须使得自己所出售的产品的平均收益能够弥补平均总成本(AR=P≥SAC),显著不同于短期行为条件:

只要厂商出售产品的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AR=P≥AVC)就可以开工生产。

如果做不到,则企业应该退出该行业,而转入那些其平均收益可以弥补其平均成本的行业生产。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条件:

MR=AR=LMC=SMC=LAC=P

利润最大化原则MR=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