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628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例题解析1

人体的稳态例题解析

例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解析:

细胞外液是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

B

【总结】本题考查口腔上皮细胞的生活环境。

例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解析:

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其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各种成分的含量等)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过多(或减少),都将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水分过多,可以导致水肿;尿素过多可以出现尿毒症;哺乳动物血液中的钙盐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

C

【总结】本题综合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

例3、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解析:

在人的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PO3、NaH2PO4/Na2HPO4等。

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H2O和CO2,CO2排出体外,乳酸的浓度下降。

假如是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的话,则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盐,多佘的碳酸氢盐随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

答案:

D

【总结】本题考查稳态的调节。

例4、关于健康人体中尿的形成及其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尿除了不含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

B.原尿中的尿酸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

C.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比终尿低

D.原尿中Na+含量与终尿相同

解析:

正常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以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进入到肾小囊腔内成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和绝大部分水分,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B、C、D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A

【总结】本题考查尿的形成及成分的变化情况。

例5.下列与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不相符的是()

A.人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原理是渗透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某些特定部位的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透性而达到调节的作用

B.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信号是血浆渗透压的升高

C.糖尿病人的多饮是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多尿是由尿液中的葡萄糖使尿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阻力增大造成的

D.多食K+浓度相对较多的食物,会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K+的排出

解析:

人体内水分代谢的基本原理是渗透作用,水分子的运动取决于膜两侧的渗透压的高低。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通透性,使水分子在同样的渗透压差的条件下通过的速度加快,从而达到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引起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信号是血浆的渗透压,另外还有血压,渗透压升高和血压降低有同样的效应,其目的是要保持体内的水分,降低渗透压和增加血量及升高血压,据此B选项是正确的。

糖尿病人的多饮是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并非是由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引起的。

多尿是由尿液中的葡萄糖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收集管利用渗透压重吸收水分的阻力增大,重吸收水分减少而导致多尿的。

所以C选项的前半句是错的,后半句是对的。

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有效刺激是血浆K+浓度的升高和Na+浓度的降低,所以多食K+浓度相对较多的食物,会增加血浆中的K+浓度,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

C

【总结】这是一道以水盐平衡的调节为知识背景的测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

例6.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

Na+主要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而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人体的各种排水途径中,只有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排出的水不易察觉,其实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要排出。

答案:

C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过程。

例7、实验研究喝1L水和1L0.96%的盐水对于A、B两组男性尿液产生量的影响,实验前要求实验对象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实验过程中,尿液每30min收集1次,结果如下表(表中时间为1h时,饮入水或盐水)

时间(h)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尿量

(cm3/30min)

A组

0

40

40

350

500

150

50

90

60

30

40

B组

0

40

40

50

90

60

50

40

40

40

40

(1)为什么实验前要求实验对象排空膀胱内的尿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中哪一组喝的是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说明A、B两组喝水或盐水后相同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正常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如12h)没有喝水,尿量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问中的原因即是为了保证尿液输出量是喝水或喝盐水的结果,排除原有尿液的干扰。

喝盐水的那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由此分析可知喝盐水的是B组。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在喝水或盐水后,两者尿量都在开始时增加,随后减少,2h后尿量达到最高峰。

人体内不断产生尿素,尿素是有毒的,必须溶解在水中随尿液排出,因此人体会不断的产生尿液。

答案:

(1)为保证尿液输出量是喝水或喝盐水的结果

(2)B组

(3)在喝水或盐水后,两者尿量都在开始时增加,随后减少,2h后尿量达到最高峰喝盐水与喝水相比,产生的尿量较少,这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比例较大,稀释血液中的盐水,维持内环境稳定

(4)尿还会产生,但尿量减少,因为体内不断产生尿素,尿素是有毒的,必须溶解在水中随尿液排出

【总结】本题是一道实验分析题,生物实验中有一个重要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例8、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解析:

涉及到一定的初中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大白鼠是恒温动物,这是初一所学的知识“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的延续。

当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流血量,从而使皮肤散热量减少。

与此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不由自主地战栗,耗氧量增加,使代谢产热量增加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学生易错在对耗氧量变化的理解方面,认为环境温度降低,代谢减慢。

其实,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由于大白鼠为恒温动物,为了保持自身的体温,耗氧量大大增加,代谢增强,从而提供更多的热能。

答案:

B

【总结】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有关知识。

 

例9.对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胰岛素分泌不足产热也将不足

B.醛固酮通过影响盐的排泄调节体温

C.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时,血糖不能保证正常产热所需

D.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产热上是拮抗的

解析:

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也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因此胰岛素不足将会使产热减少。

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对调节水、盐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对产热没有影响。

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糖的异生,抑制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使产热减少。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有类似的作用。

答案:

A

【总结】本题要求学生熟悉体温调节过程中常见的激素。

例10、在皮肤的下列结构中,与体温调节有直接关系的是()A

①脂肪②立毛肌③汗腺④毛细血管⑤温度感受器

A、③④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皮肤中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可减少或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或增加来调节体温。

汗液分泌的增多会增加皮肤的散热量,反之则减少皮肤的散热量。

这两点是直接调节体温的。

答案:

A

【总结】本题要求学生熟悉体温调节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或器官。

例11、在下列有关人从适温条件突然转入低温条件下时,反应速度最慢的是()

A.皮肤血管收缩B.颤抖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解析:

人从适温条件突然转入低温条件下时,首先通过神经调节,降低散热速度,促进皮肤血管的收缩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其次是提高机体的产热速度,神经调节的直接作用是使肌肉的不由自主的收缩(即颤抖)来增加产热量。

人从适温转入低温条件下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会提高,交感神经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提高代谢活动的作用,从而达到产热量的增加。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必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到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增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较多的甲状腺激素,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

所以反应速度最慢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答案:

D

【总结】这是一道将体温调节与有关的激素调节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测试题。

例12、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解析:

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

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

A

【总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一对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

例13.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结构),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

(2)图中①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②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具有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人体内血糖浓度高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会出现尿糖,可用尿糖试纸进行检测。

尿糖试纸是由某种无色化合物和葡萄糖氧化酶及_____________酶组成。

(5)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____________(Na2CO3或NaHCO3)发生反应,此反应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

(6)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是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甲表示胰岛的B细胞,B表示胰岛素,乙表示胰岛的A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C表示肾上腺素。

胰岛素的作用促进组织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促进糖元合成和促进糖转变成其它非糖物质,也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细胞分解肝糖元释放到血液中升高血糖浓度,也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所以图中①表示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表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人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具有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均能升高血糖。

尿糖试纸是酶工程的产物,在尿糖试纸上有两种酶,一种是葡萄糖氧化酶,能够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同时产生过氧化氢;另一种酶是过氧化氢酶,能够将过氧化氢分解释放出氧。

原子氧再去氧化试纸上的一种无色物质,使其转变成有色物质,颜色的深度与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成正比。

人体内葡萄糖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呈酸性,进入血液后会降低血浆的pH值,但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其中的最重要的缓冲对物质是H2CO3/NaHCO3,比例大约是1∶20,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在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中很容易分解成CO2和H2O,对保持血浆稳定的pH值具有重要意义。

当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时,最容易受损的是脑组织,特别是高温。

答案:

(1)胰岛的B细胞和胰岛的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A和CB和A(4)160mg/dL过氧化氢(5)NaHCO3保持血液pH值的稳定(6)脑

【总结】本题是以血糖调节为主线的学科内综合题。

例14.血糖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

(1)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mg/dL,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由于____________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

血糖含量过低导致惊厥和昏迷时.应及时给患者___________以缓解症状。

(2)左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____,表示健康人胰高血糖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__________。

(3)体检时,测量血糖应在空腹时进行,其生理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

血糖含量过低,脑组织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发生功能障碍,导致惊厥和昏迷时,此时应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以缓解症状。

进食后,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但糖尿病患者分泌量有限),同时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随着进食后一段时间,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调节血糖的平衡。

体检时为防止进食后血糖含量的增加对测量的干扰,测量血糖应在空腹时进行。

答案:

(1)80一120糖代谢(糖氧化供能)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2)bc(3)排除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的干扰

【总结】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血糖调节与人体健康知识。

例15、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千克计算。

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下图,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

 

(2)下列甲~丁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血液胰岛素浓度的是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_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C.促进糖元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糖类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5)健康人当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解析: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左右,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从而加快血糖分解和转化,使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量少,肝糖元分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至正常水平。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往往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且经久不降。

在血糖量变化曲线中,从曲线起点和6小时后曲线状况看,曲线A都为90左右,曲线B都为170左右,因此,曲线A表示正常人,曲线B表示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浓度的四个曲线图中,只有丙图正确表示了正常人A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随血糖含量升高而增加、随血糖含量恢复正常而减少,B的胰岛素一直分泌很少,且不随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关系,共同维持血糖的恒定。

答案:

(1)B

(2)丙(3)不足过高(4)AC(5)胰高血糖素

【总结】本题不仅考查有关血糖浓度调节机理的知识,也考查了识图判断的能力。

例16、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

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二)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

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解析:

题目中给出的班氏糖定性试剂,是用于检测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的。

实验提示:

提取小鼠尿液,通过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以推测小鼠血糖已超出一定数值。

为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信度,实验设计过程中对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对照组和实验组通常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

所以给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的同时应注意给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答案: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

(l)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l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

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总结】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还原性糖鉴定等知识点。

例17.下列有关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始的淋巴细胞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是相同的

C.效应B淋巴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远多效应T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完全被破坏导致的后果比B淋巴细胞完全被破坏的后果要严重

解析:

原始的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分裂增殖、分化发育而来的,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的场所是胸腺,其中胸腺分泌的胸腺素对诱导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诱导分化的。

也就是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是不同的。

效应B淋巴细胞通过合成大量的抗体来达到免疫效果的,而T淋巴细胞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合成的淋巴因子、干扰素等蛋白质的数量没有B淋巴合成的抗体多,所以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B淋巴细胞比T淋巴细胞我独多。

在特异性免疫中,抗原信息的呈递大部分是通过巨噬细胞将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淋巴细胞,再通过T淋巴细胞呈递给B淋巴细胞,最后激活B淋巴细胞。

由巨噬细胞将抗原决定簇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情况不多,所以,当T淋巴细胞受到攻击而合成破坏时,几乎丧失全部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而B淋巴细胞受攻击而全部破坏时,只丧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仍然是完整的,所以,细胞免疫完全丧失的后果比体液免疫完全丧失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答案:

B

【总结】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测试题,题目的难度不大,但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度要求较高。

例18.回答有关免疫的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

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细胞的作用。

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____。

 

解析:

(1)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其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能够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而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2)进行器官移植后,由于不同机体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会发生排异反应,此反应属于细胞免疫,是T细胞所起的作用。

(3)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同时注射抗原Y和X,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B,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

若不注射抗原X,则抗体水平会基本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

答案:

(1)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浆(效应B)

(2)排异(排斥)T淋巴(3)CB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记忆BD

【总结】本题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