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644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docx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doc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的比较,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及认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基础。

教材借助和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日情境,使他们懂得物体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落实在具体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多少和大小的关系。

“过生日”呈现的是所有孩子喜欢的场景,也是吸引学生开展比较的一个载体。

学生在对切的生日蛋糕的大小,以及切的西瓜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出哪个大哪个小,这些都比较直观,比较简单。

在开展大小比较时,应该突出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物体的多少比较,是桌子上放了3杯饮料,通过图片或者学具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得出哪个多哪个少。

两瓶饮料谁多谁少的比较较为复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两瓶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或者其他容器内比较而得出结论。

2.在充分感知中,认识物体的高矮和长短关系。

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两个物体间长短的比较,一般是采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在利用长短知识比较“谁走的路长”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充分的理由。

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在比较轻重中,共安排了3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质量关系的一个过程性的展示。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凭自己的经验,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

如在狮子和老虎压跷跷板中,狮子比老虎重,在老虎和豹压跷跷板中,老虎比豹重,通过两次比较得出狮子最重豹最轻。

对学生来说,能直接判断并不表示他们已经熟悉或者了解物体的轻重关系,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直接感知的机会,通过“掂一掂”活动,他们就知道谁轻谁重了。

“称一称”是为了在学生对“掂一掂”的认知中发生冲突设计的,学生在掂两个质量差异不明显物体中,可以使用“称一称”的方法。

本单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对于多少、大小、轻重、长短,学生并不陌生。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2.了解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从游戏、身边的数学和熟悉的情境中发现相关的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交流。

3.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过生日1课时

2 下课啦1课时

3 跷跷板1课时

过生日。

(教材第18~19页)

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

2.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课件,杯子,水。

师:

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

喜欢。

师: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的生日是怎样过的?

餐桌上都有什么?

(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

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过生日”是每个儿童非常喜欢的事情,用过生日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发现餐桌上的摆放有所不同,并用切蛋糕的活动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1.比较大小。

师:

如果有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

(出示教材第18页比较蛋糕大小情境图)

生1:

把③给自己吃,因为我喜欢吃蛋糕;把②给妈妈吃,因为妈妈过生日;把①给爸爸吃,因为爸爸不喜欢吃甜食。

师:

你为什么吃③呢?

生1:

因为我最喜欢吃生日蛋糕,所以我吃最大的。

爸爸不喜欢吃甜食,我就让爸爸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就让妈妈吃。

生2:

把③给妈妈吃,因为妈妈是寿星。

把②给爸爸吃,我自己吃①。

师:

你为什么这样分配呢?

生2:

因为妈妈是寿星,我让妈妈吃最大的。

我最小,我就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让爸爸吃。

生3:

爸爸吃③,因为爸爸最能吃。

妈妈吃②,我自己吃①。

师:

你这样分的原因呢?

生3:

因为爸爸是最能吃的,所以吃最大的。

我最不能吃,所以吃最小的,妈妈吃中间的那块。

……

师:

同学们都很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

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

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西瓜图)

生:

①最大,③最小。

设计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贴切的体现在这里,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动手分蛋糕,分配之前他们了解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已经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西瓜的大小。

2.比较多少。

师:

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

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

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

(出示教材第18页三杯饮料图)

师:

第一杯我让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儿喝。

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

合理。

根据每个人吃饭的多少分配,最多的让爸爸喝,最少的给小男孩儿喝。

生2:

合理。

因为爸爸最能吃,所以爸爸喝最多的,小男孩儿最不能吃,他喝最少的。

……

师:

你怎么知道中间那杯最多呢?

第三杯最少呢?

生3:

因为这三个杯子一样高,倒的饮料也一样高,中间这个杯子最粗,所以里面的饮料最多。

生4:

因为第三个杯子最细了,而且它里面的饮料和前面两杯一样高,那它里面的饮料最少。

……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

喝饮料也是学生愿意做的事情,通过教师分配的饮料,让学生根据里边饮料的多少说出教师分配的合理性。

在给教师判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了哪杯饮料多,哪杯饮料少。

师:

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出示图片:

餐桌上的饮料图),这两瓶饮料哪瓶多?

哪瓶少呢?

你们能比较出来吗?

生1:

我觉得高的饮料多。

生2:

我觉得矮的饮料多。

……

师:

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因为这两个饮料瓶子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

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可以把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再作比较。

学生动手操作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

我找来几个一样的杯子,先把高的这瓶饮料全部倒出来,看倒了几杯。

然后再把矮的这瓶饮料也倒出来,看倒几杯。

哪瓶倒得杯子多,那瓶饮料就多。

生2:

我找来一个空的饮料瓶子,先把高的那瓶饮料倒进去,然后在液面的最高处画上记号,再倒回原来的瓶子里。

然后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去,液面的最高处在记号的上面就多,在下面就少。

生3:

我把高的这瓶饮料在瓶子上做上记号,然后把饮料倒在杯子里,再把矮的这瓶饮料倒入高的饮料瓶子里,要是倒完超过了那个记号就是矮的多,要是没超过就是矮的少,要是矮的里面剩下了饮料也是矮的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不同外形物体进行比较,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动脑的能力。

3.再观察。

师:

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

对于物体大小的比较,由于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比较起来很容易。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能比较大小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学会了尊老爱幼和礼让……

  过 生 日

大小        多少

 

1.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思维习惯。

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逐步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课堂教学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过生日”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整个课堂学习。

A类

1.根据果汁的多少给杯子编号码。

(考查知识点:

比多少;能力要求:

会比较多少。

2.哪种水果多?

哪种水果少?

(考查知识点:

比较多少;能力要求:

能够正确地比较物体的多少。

B类

看同样一本书,小明剩下2页,小东剩下5页,小林剩下3页。

谁看得最多?

谁看得最少?

(考查知识点:

比多少;能力要求:

能够正确比较稍复杂的多与少。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3 1 2 5 4

2.橘子多,苹果少。

B类:

小明看得最多,小东看得最少。

教材习题

教材第19页“练一练”:

1.􀳫 ○  ○ 􀳫  􀳫 ○

2.第一个最大,画“􀳫”;第二个最小,画“○”。

3.○ 􀳫

4.爸爸喝得多。

5.第三杯水后面画“􀳫”。

下课啦。

(教材第20~21页)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

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课件。

师:

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老师高。

师:

对!

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

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

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

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

(课件出示:

教材第20页情境图)

生1:

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

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

老师高,学生矮。

师: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

“我们同样高。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为什么?

生:

不同意。

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

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

(课件出示:

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

生:

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

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生:

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

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

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

哪根短?

生:

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

真聪明!

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

(课件出示:

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

生:

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师:

看看谁走的路长。

(课件出示:

教材第20页最下面的图)说说你这样回答的理由。

生:

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

因为他们走路的长度可以用方格的边数来表示,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9个边长,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8个这样的边长,9比8大,所以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寻找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集体交流的意识。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下 课 啦

 

1.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A类

在最长的后面画“□”,在最短的后面画“􀳫”。

(考查知识点:

比长短;能力要求:

能正确地比较长短。

B类

谁高?

谁矮?

(考查知识点:

比高矮;能力要求:

能正确比较高矮。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提示:

最上面的箭头最长,中间的箭头最短。

B类:

小女孩儿高,小男孩儿矮。

教材习题

教材第21页“练一练”:

1.松树高,柳树矮;宝塔高,亭子矮;爷爷高,小女孩儿矮。

2.中间的后面画“􀳫”。

 中间的下面画“􀳫”。

3.汽车不能从桥下通过。

 左边的兔子最高,右边的兔子最矮。

4.① ③ ② ⑤ ④ 第一只蚂蚁的后面画“􀳫”,第二只蚂蚁的后面画“○”。

跷跷板。

(教材第22~23页)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

小动物也很喜欢。

(课件出示:

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

瞧,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它们在玩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

有狮子、老虎和豹,它们在玩跷跷板。

生2:

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3:

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

师:

为什么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这说明了什么?

生:

狮子重,老虎轻。

师:

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

老虎重,豹轻。

师:

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到底谁最重,谁最轻呢?

生:

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用眼睛看到的,然后又想了想“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所以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只是有时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游戏引出轻重的概念,既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开始学习,体会轻重的实际意义,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1.掂一掂。

师:

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本书(厚薄、大小都不相同),你能用眼睛看出哪本重?

哪本轻吗?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判断呢?

生:

分别拿在两只手里掂一掂。

学生实际掂一掂,告诉大家结论。

师:

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掂一掂才知道。

学生实验:

用掂一掂的方法比比教材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称一称。

师:

老师这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大小差不多,怎样知道谁重谁轻呢?

让多个学生掂一掂,汇报结果。

(一定不会出现一致的意见,即使学生看法相同,老师也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

师:

看来我们又遇到问题了,这两个差不多重,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确定它们谁轻谁重。

那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

师:

老师这儿有一架小天平(出示天平),是专门用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

看老师演示一下怎么测量。

(演示操作)

师:

现在同学们自己来测量一下你身边的不容易判定谁轻谁重的物体,把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设计意图:

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发现当用眼睛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当感觉不出来的时候,就要借助工具来测量了,从而体会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师: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跷 跷 板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游乐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接着步步深入,制造小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层层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情境和趣味探究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A类

轻的画“􀳫”,重的画“○”。

(考查知识点:

比轻重;能力要求: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判断常见事物的轻重。

B类

在重的下面画“○”,在轻的下面画“􀳫”。

(考查知识点:

比轻重;能力要求: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判断常见事物的轻重。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23页“练一练”:

1.香蕉重,画“○”;橙子轻,画“􀳫”。

苹果重,画“○”;橙子轻,画“􀳫”。

2.南瓜最重,画“○”;茄子最轻,画“􀳫”。

3.左边画“􀳫”;左边画“􀳫”。

4.虾最轻,画“􀳫”;螃蟹最重,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