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16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docx

届高三历史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

2010高考复习人民版必修1政治史必背知识点详细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

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

⑥作用:

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

2.宗法制:

①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皇帝制度:

①由来: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汉朝:

刺史制度

①目的:

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表现: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

1频繁更换宰相2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3形成中朝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北宋中央集权

兵权: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地方行政权:

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权:

留一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中央掌控。

君主专制: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的行省制: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5.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法定中央一级机构,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五、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秦: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

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

地方:

设刺史

唐元:

设御史台、宋:

提点刑狱司明清:

都察院

(2)评价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六、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实行时间

 西周至

春秋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特点

 官位世袭

 从社会基层选用

 设立中正官

择优录取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评价科举制P15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列强的侵略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马关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比较: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主要内容

影响

①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内容

影响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资本输出)

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内容

影响

①赔: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设: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使馆界实际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拆: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许各国派兵驻守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⑤改: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中国军民的反抗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年,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2)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英雄人物: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

②失败原因:

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③结果:

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⑶义和团反帝运动

①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口号:

“扶清灭洋”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④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⑤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

三、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进程

①“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张学良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不到半年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并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②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7、7,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2、日军侵华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大屠杀,30万人被害。

②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

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三光”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瓦窑堡会议:

1935、12,刚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西安事变: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转折点)

③红军改编:

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把在东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④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

片面抗战路线)

①凇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8—1937、12,上海及周围地区)

②太原会战:

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期间,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6、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共产党:

全面抗战路线)

①洛川会议:

1937、8,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是否依靠和发动群众)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展游击战争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

延安)

④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7、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为新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过程

①兴起: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②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③高峰:

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胜时期。

④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⑤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

(1)基本内容:

①土地分配:

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方法: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

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积极性:

a.它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革命纲领

b.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

a.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均贫富、产品归公

b.它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3.《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

(1)作者:

洪仁玕

(2)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3)内容:

政治上:

向西方学习(设新闻官、广开言路)

经济上: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上:

设立新式学堂、医院

外交上:

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意义:

进步性——它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

1905年孙中山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

《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限制袁的权力

①颁布: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③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④内容:

A、主权在民:

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自由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三权分立: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

选举或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

院独立行使。

C、责任内阁: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

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⑤意义:

A、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C、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答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5、辛亥革命结果:

①成功的依据是: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失败的依据是: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6、辛亥革命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最直接的结果)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最伟大的功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最深远的影响)

(三)新民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两个阶段,两个中心

①第一阶段:

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

②第二阶段:

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结果: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

5、性质: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

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①经济条件:

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②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组织条件:

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2、成立: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

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

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1、国民革命中国共合作

(1)历史背景: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的挫折,中共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

②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同意以与共产党合作。

③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相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民党“一大”1924年,在广州召开

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3)意义:

①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2、大革命的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主要成就:

北伐的胜利进军

4、失败:

①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

②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动政变(失败标志)

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5、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6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1927、8、1,江西南昌):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了。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土地革命: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五、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

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

②直接:

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

1934年10月,

3.转折:

遵义会议(1935、1,贵州遵义)

①时间、地点: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②内容:

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

a.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

4.结束:

①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

②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六、解放战争

1.挺进大别山

(1)时间、概况: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中原)后建立鄂豫皖根据地。

(2)意义: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2.三大战役:

(1)时间:

1948底~1949初

(2)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结果:

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其主力基本被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