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823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docx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案1名校精品资料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知识重点、难点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

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

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

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

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

a+30

  提问:

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

30表示什么?

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

a可以是哪些数?

a能是200吗?

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

(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

(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

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

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

(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课后追记

  本课让学生熟悉用字母来表示数,以及熟悉用线段图来表示未知和已知的数量十分重要,这是写出表达式和方程的基础,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尽快熟悉这种表达方式并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一定的量。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

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

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

发现了什么?

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

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问:

哪边重些?

怎样用式子表示?

让学生得出:

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

让学生得出:

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对,叫方程。

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小结:

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

方程是不是等式?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

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

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

(1)(4)(6)是方程。

  师:

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

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

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

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

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

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后汇报)

  生1:

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

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

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

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

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

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

(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

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

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

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

完成做一做:

X=3是方程5X=15的解吗?

X=2呢?

(完成后汇报)

  生:

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

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

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

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

等式的性质。

  师:

等式有什么性质呢?

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

(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

(板书课题:

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

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

X+3=9

  师:

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

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

(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

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

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

(电脑显示)

  师:

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

方程两边同时减3。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

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

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

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

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

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7、看书质疑

  8、学生练习

  师:

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

  9、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师:

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19.

  生:

使方程一边只剩X。

  师:

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

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1是方程的解。

  10、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生:

我根据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方程两过仍然相等来解这两个方程的。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0.3=1.8

  ②X-1.5=4

  ③X-6=7.6

  ④X+5=32

  2、我会填。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3、我会选

  

(1)χ+32=76的解是()

  A、χ=42B、χ=144C、χ=44

  

(2)χ-12=4的解是()

  A、χ=8B、χ=16C、χ=23

  (3)χ+8=60的解是()

  A、χ=480B、χ=52C、χ=7.5

  (4)χ-3.5=1.5的解是()

  A、χ=5B、χ=20C、χ=2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5、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本63页练习十一第5、6题第1、2横行。

稍复杂的方程

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

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

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的题材源于足球的构成,即一个现代足球是由12块正五边形的黑色皮和20块正六边形的白色皮制成的。

这种完美的球形结构,令一些数学家、建筑学家和化学家着迷。

教材呈现给同学们的问题是:

已知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黑色皮有多少块?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想到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比较而言,前两种形式的数量关系,更容易理解,而且都能引入形如ax±b=c的方程,有利于达成既学列方程,又学解方程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材的解答,选用了第一种形式的等量关系,即把黑色、白色皮的块数关系看成一个数的几倍与另一数比大小的关系。

与其相应的顺思考问题,就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

通常不作教学要求。

这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从这里开始,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列出方程之后,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

实际上,形如ax±b=c的方程,是由ax=d与y±b=c综合而成的。

因此,教材介绍的解法,先把ax作一个整体,求出a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

   最后,提示学生交流不同解法,并继续提醒“记住验算”。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组织两个内容的准备性练习,为新授做好铺垫。

一是针对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的练习。

如:

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二是解方程的练习。

如:

y-20=4,2x=24等。

(2)出示例题后,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这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

然后分析白色皮块数与黑色皮块数之间的关系,如有必要,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然后提问:

①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②怎样列方程?

   应当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教师选择2x-20=4讨论它的解法。

强调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然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接下去,就可以请列出不同方程的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方程,如2x-4=20,或2x=20+4。

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解方程的过程了。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解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殊途同归”,都能转化为2x=24。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形如ax±b=c方程。

最后一小题4x-3×9=29略有变化,一般学生能自己解决。

对确感困惑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先算3×9。

第2~10题都是实际问题,其中第3、4、5、6、9、10题,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的数量关系都与例1类似,都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都是求作为比较标准(即看作“一倍”)的那个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

练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6题,其中亚洲的面积(包括岛屿)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

第7题,题材与表现形式富有趣味。

题目中提供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可以说成华氏温度比摄氏温度的1?

8倍还多32度。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代入关系式解答,再引导他们用几倍多几的语言表达两种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2题与第8题的数量关系相类似,都是某一总数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两个数的积。

第11*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可以这样想:

(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

这样的方程前面尚未出现过,可以利用加减法关系,推得4a=36与4a=36-8。

最后一题为思考题。

容易看出,和的最高位是1、即t=1,代入原式,得

个位上a+1=1,说明a=0。

观察十位与千位,v+s=11,因此百位上v=1+1+1=3,代入v+s=11,得s=8。

3.例2。

编写意图

   例2创设了购买两种水果的现实问题情境。

如果撇开各数量的具体内容,就它的数学意义来讲,可抽象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

这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

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

在例2中组成两积的四个因数,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

这些都使例2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程,其一为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让学生自己解答。

其二为含小括号的方程,介绍了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解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题前,可以先复习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如:

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教学例题时,可以先把复习题改为:

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学生容易看出前后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然后,出示例2,即把梨的数量由3kg改为2kg,让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问题:

除了像上题那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不难想到:

       (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接下去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

,剩下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3)作为补充练习可以给出一个方程,如:

(26+x)×3=150让学生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一数量关系广泛的现实意义。

4.例3。

编写意图

例3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计算。

它的特点是问题含有两个未知数,一般通常用两个已知条件说明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如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和与差,或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与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

   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在算术中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

若用算术方法解,思路特殊,需要分别教学。

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几种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

特别是当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用分数、百分数表示时,这样的问题就更常见了。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在本单元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

但它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少内容有关。

比如,已知两数,可以求出它们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学内容。

现在,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中选取两项作已知条件,反过来求两数各是多少,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

可见,所谓的“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两数,求它们的逆思考问题。

   在小学中年级,曾出现过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却要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舞蹈队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共有学生多少人?

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选取两数之一作一个条件,再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三个量中选取一个为另一个条件,然后求三个量中的其他两个量。

不难看出,例3也是这类两步计算问题的逆思考问题。

   解答例3,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设未知数。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求什么设什么”。

现在面临一道题中要求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究竟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

这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

就数学本身来说,和差倍关系的两个未知数,任选一个设为x都是可行的。

同样,另一个未知数的表示方法也有两种,即选用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表示。

比较而言,在各种解法中,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就比较容易。

   教材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根据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这个条件表示海洋面积,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两部分面积的和即地球表面积),列出方程。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形如ax±bx=c的方程。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合并同类项等术语,而是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学生已会解的形式(a±b)x=c。

这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求出陆地面积后,接下去怎样求海洋面积?

有两种选择。

即任选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

教材以两个同学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两种算法都作了介绍。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以采用口答形式进行一些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填空练习。

如:

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 )人,男女同学一共有(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人。

还可以给出复习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让学生列式计算出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作为新授的铺垫和过渡。

(2)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暂不标出“x”)。

再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明确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

然后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另一个未知数该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标注x和2.4x。

然后引导学生想:

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了,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由此列出课本介绍的方程。

然后将方程和复习题的算式进行对比:

       1.5+1.5×2.4=5.1

       x+2.4x=5.1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可酌情加以比较,如:

   让学生观察这些方程,容易看出解方程都比较麻烦。

如果学生求出陆地面积后,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方法。

学生喜欢用哪一种都可以,不必强求一律。

(3)例3的检验,应予以重视。

可以提出问题:

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验算方法?

学生一般能够想到,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商,看是否等于已知数。

教师可以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样验算比先检查方程,再把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更有效,也更简便。

(4)引导学生小结时,可以着重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可以先选择其中一个设为x,列方程解,再求另一个;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