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827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docx

浙江农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方案

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一、现状与形势

1、生物技术体现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

“建立以生物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财富,使之能更为有效地进入变化着的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纷纷制定本国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如:

美国先后形成了五个生物谷,培育了1400多家技术企业,并把每年4月21~28日作为生物技术周;英国政府发表“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的预案和展望”战略报告,目标是保持生物技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日本政府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口号。

2、农业生物技术的垄断性日益显现。

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可分性程度提高,单项技术进步的低成本和易获得性,使得私人在参与技术创新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如2007年Monsanto公司种子销售额为49.64亿美元,约占了全球独占种子市场的23%;DuPont公司种子销售额为3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5%;Sygenta为20.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9%。

而作为我国转基因水稻第一股的丰乐种业2007年的营业额才9.59亿元,利润为2542万元,而所谓的“中国的转基因大鳄”创世纪公司成立至今不过10时间,2008年的销售额为8000万元,利润为2000万元。

3、第二次“绿色革命”在争议中悄然来临。

2009年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种植24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57个国家通过了安全管理认证,开始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食品和饲料,并释放到环境中。

种植面积达1.34亿公顷,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77%、棉花的49%,玉米的26%和油菜的21%为转基因品种。

特别是2009年11月27日我国通过了对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入重大科技专项。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研发工作,可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点技术。

4、品种分子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植物育种科学的结合催生了新兴的分子育种学,通过品种定向分子设计进行复合优良性状的聚合育种,从而有可能培育出崭新的农业生物新品种。

如,2009年全球共有2870万公顷的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占到全部转基因作物面积的41%。

我国的“超级绿色水稻”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近年来,利用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已成功培育出了多个作物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定向育种效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转基因动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已先后培育出转基因兔、羊、猪、牛、鸡等。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出一种带牛基因的猪,这种转基因猪生长快、个体大、饲料利用率高、瘦肉多,可为养猪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对猪进行转基因和基因破坏,使之成为人类常见疾病的医学研究动物模型,以及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人工脏器的研究也有近20年的历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这不仅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拓展家畜的新用途,为发展高效益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撑。

6、微生物生物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农业生物“三药”(农药、兽药、鱼药)、“五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生长调节剂)是保护现代农业生产、克服传统化学药剂或制品面源污染及农产品残留超标、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高新生物技术产品,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减药增效”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撑。

病虫害防治、节肥增产、饲料与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降解等目标的农业微生物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已成为微生物遗传改良和新一代微生物制品研制的有效手段,替代农用化学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7、海洋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异军突起。

目前,生物技术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海水养殖优良品质亲本的筛选、养殖动物的疾病检测,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

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着巨大潜力的海洋渔业有待进一步挖掘。

8、林业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效。

林业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效。

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实现了树木中木质素含量减少一半,解决了阻碍木材中的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类生物燃料的技术问题。

我国在木材形成、抗逆和开花调控的基因组学研究,耐盐、抗旱、抗虫的转基因研究、构建标记连锁图谱,定位了影响生长、抗病性和木材性质等重要性状的QTLs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创阶段,且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杨树、松树等少数树种上。

9、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产业前景光明。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替代石油产品的生物质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迅速,如聚乳酸、生物乙烯等发展很快。

近年来,美国木塑复合材料市场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国直接从事木塑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事业单位160多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木塑复合材料产品年产量达30万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

在“生物质技术路线图”中,美国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油取代全国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基产品取代石化原料制品的25%,到2050年,生物质能源占总能耗的50%;与我国相邻的印度也启动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

今后,生物质能产业创新的功能目标逐渐走向多元化,非粮化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利用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将是解决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来源和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全球性的一次材料经济转型,中国与发达国家处在相近的起跑线上,且已在木质纤维素水解、微生物利用、生物反应器与产品提纯技术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10、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产业化速度加快。

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几家公司里。

一大批外源活性蛋白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中得到表达,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

如美国利用水稻生产的人乳铁蛋白、白蛋白已经产业化,利用玉米生产的淀粉酶、胰蛋白酶、Avidin也开始产业化;2006年欧洲制药企业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人类抗凝血酶Ⅲ在全球率先获得EMEA(欧洲药品评估机构)的上市许可。

据预测,2010年世界上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年产值将达到500亿美元以上。

二、浙江省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1、植物生物技术。

在植物功能基因的克隆中,我省的科研水平具有许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在国家启动转基因专项以来,我省的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研究单位广泛开展了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克隆,已有近50个基因申请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3个国家级的转基因新品种中试基地,为转基因新品种的田间中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立了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蕃茄等作物的转化体系,得到了一批具有商业应用前景的转基因材料或新品种,如Bt抗虫水稻、抗病水稻、养分高效水稻,含油量大幅度提升和芥酸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油菜等等已进入田间中试阶段,一旦政策允许,由此产生的一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可随时进入市场。

在植物抗病研究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双生病毒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的植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我省涉及组培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多达120多家,组培规模大小不一,已建成实验室总面积约80000m2,涉及到的品种有花卉、药用植物、蔬菜、果树等。

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利用水稻生物反应器生产乳铁蛋白和白蛋白的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完成了农业部要求的中间试验,有望在短期进入产业化阶段;生物反应器水稻传播扩散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领先地位,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工程技术进展之一,建立了水稻生物反应器产学研的联合发展体系。

以水稻和马铃薯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目的基因防治胃癌和传染性猪病的研究也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2、动物生物技术。

已在家畜家禽品种选育、繁殖新技术开发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建成了“浙江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畜禽遗传育种重点试验基地”等能够支撑畜禽转基因研究的公共实验研究设施,已经着手进行家畜和家禽转基因研究工作。

在胚胎工程技术领域,形成了牛、羊早期胚胎PCR性别鉴定的实用技术,牛、羊早期性别胚胎冷冻(-196℃)保存技术和牛、羊早期胚胎显微切割、人工同卵双生技术;在克隆技术方面,已明确并建立了牛、羊体细胞克隆的基础参数和技术路线,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改善克隆胚胎体外发育的无血清、化学成份明确的培养液;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已获得了人促红细胞素(hEPO)小基因和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载体(pCSN);构建了hEPO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CSN-hEPO,并转染山羊成纤维细胞获得表达;形成了将牛、羊体细胞与脂质体转染相结合进行外源基因转导的技术,并已将pCSN-hEPO转导于长毛兔雄性生殖细胞,首次获得了含有AcGFP1和hEPO基因的转基因兔;已发掘与湖羊多胎性能相关的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标记,建立了湖羊多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群体检测方法。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省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多种外源活性蛋白在反应器中获得高效表达,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及产业化研究稳步推进,培养了一批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力量,并为进一步开展家蚕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微生物生物技术。

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固氮微生物、解磷菌和解钾菌等营养型菌种筛选和菌种培养与发酵工艺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发出了部分产品。

同时针对土壤中多种有机污染物,分离到了一批效果较好的优良菌种,构建了农药高效降解菌筛选技术、微生物修复剂制备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的技术措施。

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开发生物发酵有机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的生物发酵有机肥达到了20多万吨。

依托于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三药”、“五剂”产业,在国内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显著优势,为浙江“十二五”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创造了极有利条件。

我省农业“三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三药”工业产值168亿元,出口创汇逾50亿元,生物“三药”约占此产值的四成左右。

浙江作为农用抗生素生产大省,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主打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生物五剂”产品种类齐全,工艺先进,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06家,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150亿元左右,产品包括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类、微生物类、酶制剂类、微生态制剂类及抗菌促生长剂等。

其中维生素类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和新型安全抗菌促生长添加剂的研制和应用居国内一流,维生素的产销量占全球总量的60%。

4、海洋生物技术。

加强了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发能力建设,优化配置海洋与渔业科研力量,同时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种选育、水产养殖与设施渔业、水产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筛选确定了一批成熟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应用培训,促进了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开展省级优势及特色品种的水产原良种场及繁育基地建设,研究、繁育与推广本地野生优良水产品种。

5、林业生物技术。

构建了竹子、山核桃、油桐种仁、杨树、茶树等的cDNA文库/EST/cDNA芯片/T-DNA插入突变体库,有望探明这些特色品种一些关键性生物学特性的分子机理;分离得到了一些耐盐和抗重金属的关键基因,获得了一大批转抗逆基因的转基因株系;成功开发了竹子的ISSR、AFLP、ACGM、SRAP和SSR等多种分子标记,并已应用于毛竹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多个散生竹种间、丛生竹种间的杂交组合的分子鉴定。

开发了文心兰、石蒜、油桐、甜柿、铁皮石斛、雷公藤等植物的ISSR、AFLP等分子标记,研究这些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建立了竹子(麻竹、绿竹和甜龙竹)、山核桃、油桐等体细胞胚胎发生实验技术平台;成功地建立了铁皮石斛的无性繁殖体系,既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大量繁殖。

6、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能技术。

先后建立国家和省级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定了浙江省生物质材料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木基复合技术,小径材精深加工技术,木竹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一批技术先进、产品档次高、优势突出的生物质材料加工龙头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方面,通过浙江省生物质能资源普查及评估工作,基本摸清浙江省不同种类(包括畜禽粪便、农林废弃物、工业有机废水等)生物质能资源的种类、总量、质量、密度分布、变化趋势和可经济开发量,为我省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我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已培育出超高油转基因油菜新品系和高油大豆新品系。

应用转基因技术提高高油耐盐经济植物种子含油量,从而将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也已启动。

(二)发展主要不足

1、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

农业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明显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如动物转基因技术、林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基因资源和技术,对我省特有的生物资源研究和深度开发的投入极为欠缺。

2、缺乏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不利于构建国家层面上的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研究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各个实验室处于单干状态,缺乏交流,导致重复研究,更缺乏宏观指导下的大型研究规划。

3、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有待加强,研发投入不足。

农业研发、成果转化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不够紧密,使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转化的成果难以充分应用。

研发投入不足,尤其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渴求新技术、新产品的热情虽高,但主动投入很少,使政府研发投入的引导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三、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按照“突破前沿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和未来农业”发展,全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突出“自主创新、国际合作,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动、植物生物技术产业、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产业、农业微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产业、海洋生物及其制品产业、林业生物技术产业等7条农业生物产业科技链的培育和发展,创建一批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一批商业化应用生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发展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孵育一批集约化和特色化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使我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由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4个工程技术为架构的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动植物优质种苗、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海洋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质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产业科技链原始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我省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核心产业。

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形成20-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50-80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以上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重点推进5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集约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到2015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值超过800亿元以上。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植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

利用突变体库、优良种质等资源鉴定和克隆重要农艺基因,系统地研究并阐明其生物学功能,挖掘其在转基因和分子育种上的应用潜力;重点发展水稻、油菜、棉花、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效、优质、高产和多抗聚合转基因育种,同时重视利用分子(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加强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

研究转基因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抗逆转基因作物/产品的环境与食品安全评价技术,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开展转基因新品种的生产示范、配套的栽培技术摸素、转基因性状的跟踪检测和安全性管理;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开拓国内国际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

在开展病毒与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专化性和广谱性抗病毒的作物新种质;建立并推广病害预测预警技术和防控技术;研究畜禽主要传染病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功能、免疫与发病机理、快速检测诊断技术、预警预报技术平台;组织实施组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升组培产业核心竞争力。

研发高效高表达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重点发展生物反应器植物的传播控制技术、识别技术、高效表达的植物启动子技术和其他调控技术;发展利用植物表达生产人乳蛋白、白蛋白、工业酶等重要高价值蛋白质,完成相关的环境安全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等产业化必需的评价工作,争取在国内先行实现产业化。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植物分子与细胞育种技术,鉴定和定位主要植物控制复杂性状的数量遗传位点,克隆主效基因;建立高通量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体系,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鉴定和克隆一批与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相关的关键基因;发展和鉴定我省主要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并利用鉴定到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

开发转基因操作关键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多元表达载体,启动子和调控元件,开发新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开展单基因、多基因合并转移和协同表达的研究,建立分别适用不同植物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组织培养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研究发展单一或多元转基因作物/产品的环境与食品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研制安全评价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术标准。

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等的功能基因研究,分析病毒对寄主基因和miRNA表达调控的影响,开展病毒-寄主间的蛋白互作和RNA沉默介导的互作研究,克隆植物体内在RNA沉默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结合现有的作物抗病资源,开发新的抗病策略并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

开发生物反应器植物的传播控制和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发掘能够实现目标蛋白质高效表达和储存的启动子及调控元件,提高水稻、油菜、马铃薯等生物反应器的生产效率;研制石蒜、厚朴、杜仲、喜树等木本药用植物大规模培养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建立重要次生代谢物质的高效表达技术体系,实现次生代谢物的规模化生产与研发,完成通过细胞工程实现有效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发。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对已经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等特性的分子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水稻、油菜、棉花、大豆、玉米新品种(系)进入试种和示范;推广应用组培产业发展中的新型培养基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转化推广利用水稻生物反应器生产乳铁蛋白和白蛋白等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开展疫苗蛋白与储藏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在油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进行马铃薯生物反应器表达蛋白防治胃病和传染性猪病的技术应用等。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植物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10亿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6-10个销售收入超千万以上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二)动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

研究猪、奶牛、羊、家禽等的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定位影响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体系,开展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畜禽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平台;对畜禽重要经济性状进行精准选择,并实施快速扩繁,发挥我省特有的畜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我省自主品牌畜禽品种,提升我省畜禽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

研发以家蚕病毒基因工程、转基因家蚕及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为主线的三个主要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并结合生物技术产业化,使家蚕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应用于基因工程疫苗、医用蛋白和农业活性蛋白生产等,确立一套以产业化为标准的技术生产体系,完成相关表达产物后续产业化所需的安全评价工作。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完善牛、羊、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展体细胞克隆牛、羊、猪及其后代安全性和生产性能评价,提高体细胞克隆技术总体效率,为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实现优秀个体无性繁殖提供关键技术;探索建立牛、羊、猪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技术体系;应用卵泡诱导发育、胚胎体外生产等技术充分发挥良种家畜的繁殖潜力,迅速提高群体中优良基因比例,缩短世代间隔,快速培养新品种,并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经济、有效的保存和利用;开展畜禽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和高通量定位表达调控技术研究,分离筛选在畜禽特定组织,特别是家禽输卵管上皮细胞、哺乳动物乳腺上皮细胞、肝细胞等组织定点表达的启动子,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启动子,为畜禽转基因提供关键性的转基因载体构建材料;根据生物制品的市场需求和商品化前景,重点克隆激素、生长因子、抗体、疫苗、酶、奶蛋白等功效基因,并进行基因优化,提高人源蛋白在畜禽反应器中的合成效率,获得一批适用于畜禽生物反应器制备的基因资源。

开展动物重要病毒病病原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建立重要畜禽病毒的疫病的鉴别诊断和联合基因诊断,以及流行监测和预警关键技术,开展重要畜禽疫病分子流行病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创制重要动物病毒病新型疫苗。

重点开展家蚕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增强子等表达调控元件的分离鉴定,开发外源基因高效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家蚕技术体系;研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外源基因丝腺定点高效表达的转移载体、导入方法及配套技术;筛选培育家蚕生物反应器特殊用途的家蚕专用品种;解析影响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后修饰加工的关键因素,提高外源活性蛋白(糖蛋白、白蛋白等)的表达效率;开发适合产业化的下游蛋白质快速分离纯化技术,建立家蚕生物反应器工厂化技术平台。

3、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获得生长快、营养和风味品质好、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强的转基因猪、鸡、鸭和其他动物新品种,建立优良畜禽品种胚胎和细胞库,实现畜禽种质资源的经济、高效、半永久保存和再生利用;加快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及产业化开发。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动物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30亿,形成1-2个销售收入超10亿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3-5个销售收入超千万以上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三)微生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

广泛采集、分离、评价和筛选特种微生物资源,解析重点微生物基因组,发掘特有的功能基因资源,为相应的微生物制剂产业和多抗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菌种和基因资源;构建我省特色的优势微生物农业资源数据库,解决微生物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工艺和技术问题;针对我省微生物发酵食品,重点开展我省特色与优势的微生物发酵食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特色微生物发酵食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针对我省微生物环境修复与诊断,重点开展环境微生物资源化利用,开发环境微生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