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025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docx

转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一、问题解答

1、举例说明什么叫机械?

像这些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有些机械很简单,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较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较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2、举例说明机械的作用有哪些?

答:

羊角锤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拔钉子,啤酒起子可以帮助我们起啤酒瓶盖,刀可以切菜等。

总之,它们或者降低工作难度,或者省力。

二、教法分析

这一单元所要学习的机械包括:

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第一节为总领,第六节为总结,整个单元是按总——分——总的结构编写的。

本节课是“神奇的机械”一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通过分析实例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作用、区别及联系,知道古人所使用的机械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机械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机械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具体分析一个大型机械所包含的各种简单机械,如起重机中包含的滑轮和杠杆等简单机械。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建议如下:

出示简单机械——分析作用——了解由来——拓展延伸。

三、器材准备

1、简单的实物机械。

2、复杂的机械资料,包括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2、怎样移动重物

一、问题解答

1、什么叫杠杆?

答:

一根棍子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2、杠杆有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它只要以分为哪几类?

答:

使用杠杆有时可以省力,有时可以省距离,有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杠杆按省力情况可分为:

省力杠杆:

如钳子、铡刀、压水井杆、撬棍、指甲刀等;

费力杠杆:

如镊子、钓鱼杆、缝纫机脚踏板、理发用的剪刀等;

等臂杠杆:

如天平。

3、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

生活中的费力杠杆有:

镊子、理发用的剪刀、赛艇的桨、钉书机、钓鱼杆等。

生活中的省力杠杆有:

钳子、小推车、羊角锤、啤酒起子、指甲刀等。

生活中的等臂杠杆有:

天平,它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

答:

他说得有道理。

条件是需要找到一个支点,并且杠杆要足够长,正所谓“四两拔千斤”。

二、教法分析

本课心生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活动是按照:

出示问题情境——认识杠杆——探究杠杆——应用杠杆——拓展延伸的思路编写的。

三、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的作用

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细线、刻度尺、钩码。

实验步骤:

1、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2、把重物挂在杠杆左侧,并固定在右侧不同位置上,挂上钩码,做三次,并记下每次距离支点的距离。

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实验结论:

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杠杆平衡时,在另一侧的距离支点越远越省力,距离支点越近越费力。

3、斜坡的启示

一、问题解答

1、斜坡是一种简单机械吗?

答:

斜坡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2、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哪些?

答:

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

简单直观的斜面:

如,助残通道、立交桥、锛和凿、斧子、向汽车上推东西所用的直板等;斜面的变形之一:

楔子和斜面的曲折,如,拉链、台阶等;斜面的变形之二:

螺旋,如开瓶器、螺丝钉、螺旋楼梯、盘山公路等。

3、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答:

为了减缓陡坡的程度,骑自行车上陡坡时可以走螺旋形,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上陡坡,但这样也增加了行走的距离。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一幅图片来得到利用斜面的启示,并做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并利用实验结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加到生活中去”的科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

在以前的课中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多,所以相信学生会很好的控制变量和不变量。

但是变形的斜面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思考,不要包办。

四、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器材准备:

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

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进行猜想:

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设计实验;

(1)保持不变的量有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2)改变的量有:

斜面的坡度。

4、进行实验:

⑴第一次垫3本书,搭成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⑵第二次垫上6本书,搭成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斜面的坡度影响拉力的大小,坡度越小,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大,越费力。

4、拧螺丝钉的学问

一、问题解答:

1、要想又快又轻松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应选用哪种螺丝钉?

答:

应选用比较粗一些的螺丝刀更好。

2、什么叫轮轴?

答:

像螺丝刀、方向盘这一类,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3、生活中的轮轴哪些?

答:

生活中常见的辘轳、自行车把、轮盘、汽车方向盘、门锁、水管开关、螺丝刀等等都属于轮轴。

4、轮轴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轮轴的实质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实际操作开头,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认识到哪种螺丝刀更省力,并告诉学生像螺丝刀这样的机械就是轮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其省力原理,知道它的作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本节课是按照:

体验轮轴——认识轮轴——探究轮轴——应用轮轴的思路来编写的。

三、学情分析

从以往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材料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挑选实验材料,每个班级的实验教师都应该指导到位。

四、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

大小不同的两个硬纸盘、小药盒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若干、细线等。

实验过程:

1、按教材P10的方法装好器材。

2、用弹簧测力计拉住圆纸盘的一端,静止不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换用大些的圆纸盘后再测一次。

4、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结论:

使用轮轴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5、国旗是怎样升上去

一、问题解答

1、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答:

国旗是利用滑轮升上去的。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滑轮的构造有哪些特点?

起什么作用?

答:

滑轮是圆形的,可以转动,周缘有槽,可以把绳子套在槽里,使绳子不会滑落下来。

3、滑轮有什么作用?

其种类有哪些?

答:

滑轮有时可以省力,有时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的种类有:

动滑轮和定滑轮。

4、什么叫定滑轮?

什么叫动滑轮?

各有什么作用?

答: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只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理论上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实际情况中由于摩擦力的存在,省力要小一些。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升旗为切入点,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滑轮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在生活情境中去观察滑轮,认识滑轮,知道分类并探究它们的作用。

探究滑轮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足够时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概括,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只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另一组只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对滑轮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学生对于机械和力的基础较差,又受到前概念的影响,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有很大的难度。

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有利于突破难点。

要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认识滑轮是变形的杠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五年级的新生难度太大了,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实验记录表

   作用

名称

是否改变用力方向

省不省力

 

重物移动

方向

拉力方向

实验结果

物重(牛)

拉力(牛)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的结论是:

                                 

本节课活动是按照: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观察认识滑轮——指导分类——探究滑轮的作用的思路编写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唤醒”学生关于滑轮的前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教师还积极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探究热情,并注重交流思辩,让他们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让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验证。

同时把握探索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拓展课外活动,层层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学情分析

国旗杆的顶端的滑轮装置并没有多少学生注意观察过,五年级中有学生担任过升旗手,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情况,课前也要布置学生观察升旗杆顶端的情况及其它有滑轮的装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缺乏设计实验方案的引导,缺乏对机械系统的了解,特别缺乏对作用力方向与受力方向的认识,使定滑轮和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变得更难理解。

可以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并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可以减少干扰,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滑轮2个,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1个,细线,铁架台等。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定滑轮,挂上钩码,向下匀速拉细线的另一端,钩码就会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组装一个动滑轮,挂上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拉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结论:

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附: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图:

支点

重点

力点

支点

力点

 

 

 

 

 

 

 

 

 

 

 

 

 

 

重点

`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重点到支点距离的二倍,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6、自行车轮转动的奥秘

一、问题解答

1、自行车中包含哪些科学知识?

答:

自行车中包含的科学知识有:

整个车架是三角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轮胎有花纹:

可以增大摩擦;

车闸:

增大摩擦;

轴与轴瓦之间有滚珠:

减小摩擦;

加润滑油:

减小摩擦;

车把套是塑料:

热的不良导体;

车把套上有花纹:

增大摩擦;

脚蹬子有花纹:

增大摩擦;

车架上涂漆:

防止铁生锈;

车尾灯:

光的反射;

自行车前灯: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车座:

增大面积,减小压强;

车把、轮盘:

利用了轮轴;

前闸刹车:

利用了杠杆原理;

螺丝钉:

利用了斜面原理等等。

2、自行车车轮是如何转动的?

答:

现在的自行车车轮能够转动,是因为链条将动力从踏板那里传到了后轮上,像自行车链条这样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3、传动装置分为哪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答:

传动装置可分为三种:

即链条传动、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

链条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

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

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

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

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转速增加一倍。

皮带传送可以远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

4、常见的齿轮传动装置有哪几种?

答:

常见的齿轮传动装置有: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5、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答:

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都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链条传动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齿轮传动需要近距离传递,而且它们的用力方向也不相同。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为载体,来探究其中的传动装置的特点,了解自行车的发展过程,知道简单机械原理在自行车中的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一、问题解答

1、物体基本的形状有哪几种?

答:

物体基本的形状有:

锥形、台形、柱形、球形四种。

2、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

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答:

这些物体主要是由圆形和卵形构成的,对圆形和卵形壳体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

它能够把所受的外力变成压应力。

均匀地扩散到壳体各处,所以整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3、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是怎样的关系?

答:

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一般情况下,边数越多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越大,即圆形、圆柱体的承受力最强。

4、怎样增大纸的承受力?

答:

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这样可以使力均匀分散到各处。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识别最基本的四种物体的形状来探究物体不同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从而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且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亲自做是关键。

三、实验探究:

问题:

把纸折成不同边的桶形,竖直放,比较它们的承受力会怎样?

猜想假设:

圆桶形的承受力最强。

设计实验:

保持不变的量:

纸的规格、每一个重物的大小

          改变的量:

纸折成的形状

实验记录:

纸桶行状

预测

实际测试结果

三边形

 

 

四边形

 

 

六边形

 

 

圆桶形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知道:

圆桶形壮的纸承受力最强。

2、搭支架

一、问题解答:

1、什么支架最稳固、结实?

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易变形的支架变的稳定、牢固?

答:

通常,结构由支架构成,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

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2、灯架、折叠凳、梯子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支架?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

它们之所以都设计成三角形支架,是因为三角形的支架最省材料,也最牢固。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都是三角形支架结构、都最省材料、最结实、最牢固。

3、举例说明三角形支架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

三角形支架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起重臂、塔吊、高压线塔、艾菲尔铁塔、石油井架等都是设计成三角形支架结构。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通过先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让学生寻找其特点,并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的程度是否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的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最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最后让学生搭建一座既高又稳、承受力大的高塔,在小组合作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动手制作

搭建一座高塔

制作步骤:

1、画出设计草图。

2、选择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

3、测量塔的高度和它的稳定性。

3、建桥梁

一、问题解答

1、桥梁主要有什么组成?

答:

桥梁主要有桥面和桥墩组成。

2、什么样的桥承受力大而又结实?

答:

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斜拉桥(见教材P22页最下一幅图)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

省料、牢固,正在广泛的被世界各地应用。

3、影响桥梁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桥梁承载力的因素有:

桥面形状及其材料、同一形状的桥梁承载力也不同。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图片和资料的过程中去欣赏世界各地的各种形态的桥梁,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且拱形桥、吊桥是承载力最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让学生在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的过程中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三、动手制作

搭建“瓜皮桥”

步骤:

1、把西瓜(或其他瓜)纵向切成两半,再横向切开。

2、把瓜瓤吃掉,留下瓜皮(拱形),每块按4~5厘米宽切下。

3、在每两个小块之间夹一片纸巾,然后摆成拱形。

4、在“瓜皮桥”上加重物,试一试它的承受能力。

4、造房子

一、问题解答

1、古代的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

答:

古代房子的材料主要有:

土材、木材、砖石等等,古代的房子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房子的材料和特点也不尽相同。

2、建一所房子之前首先要干什么?

答:

首先要设计图纸。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课,本单元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指导孩子多进行探究,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定量的观察和测量,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

本单元“动手做”的活动非常多,教师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实物材料,这是上好科学课的先决条件,是“真刀真枪”的搞科学的物质基础。

否则,“做科学”就是一句空话。

三、动手制作

设计并建造一座房子

1、大家商量,提出设计意见,最好画出图纸。

2、对照设计图,计算所需要的材料。

组内分工合作,房子要结实、美观、成本低。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单元概要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生物的个体,无论它的寿命有多长,活动能力有多强,最后总是要死亡的,因此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自己的后代。

这样,一个物种才不会因为它的死亡而消失。

所以繁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物种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三部分。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植物学、动物学、生命科学的知识信息量比较大,所以教师要有丰富的资源、素材准备。

课型多设计为资料介绍课、技术推广、普及课。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一、问题解答

1、你能举出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的例子吗?

答:

例如:

(1)有些植物的叶子落地就能生根;

(2)一块带“眼“的马铃薯可以发芽生长;(3)吊兰细长的茎上也会长出小苗;(4)水仙球茎浸入水中,会生根发芽开花;(5)生姜块茎上的小芽能继续萌发。

2、大小叶子是否都可以长大?

答:

在适宜的条件下,大小叶子都能长大。

3、胡萝卜用种子繁殖和用根繁殖有什么不同?

答:

胡萝卜用种子繁殖和用根繁殖有效能方面的差异。

用根繁殖能更快更高效地进行繁殖,同时也能比较科学地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有利于增强其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

(2)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2)了解常见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培育植物的乐趣。

(2)能坚持观察,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介绍植物的营养繁殖——任选一种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的思路编写的。

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探究活动——课上交流营养繁殖——认识营养繁殖类型——开展植物营养繁殖实践活动

环节一:

课前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山药、生姜、大蒜、水仙花、吊兰等常见植物的繁殖情况,简要归纳它们的繁殖方法。

环节二:

要通过讨论交流,建立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和地下茎繁殖的概念

环节三:

常见的营养繁殖多使用扦插的方法。

扦插包括:

a枝插:

月季、菊花、柳树……b根插:

胡萝卜……叶插:

秋海棠、宝石花……

环节四:

对扦插的繁殖方法要进行细致的指导,以保证活动的效果。

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观察这株植物的生长过程。

扦插的操作要点:

床土:

以沙质土为好,过于肥沃的壤土微生物繁殖旺盛,容易引起插穗腐烂。

插穗:

4~15厘米长,必须保证节位不少于两个;下端宜剪成45度斜面,以增加吸水面积;插穗可以用糖水、嫩柳枝浸出液浸泡一昼夜以提高成活率。

后期管理:

保持温度湿度、遮荫。

三、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

用植物的根繁殖后代。

实验材料:

胡萝卜、小刀、盘子、水

实验方法:

把胡萝卜的头部切下一段,浸在盘子里的水中;当长出小芽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

2、实验名称:

用植物的茎繁殖后代。

实验材料:

一棵菊花、剪刀、一盆土、水

实验方法:

从一棵健康的菊花的主茎上剪下一根枝条,将它插入一盆松软的土中,并及时浇水。

3、实验名称:

用植物的叶繁殖后代。

实验准备:

宝石花、一盆土

实验方法:

从宝石花上摘下一片叶插入土中。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一、问题解答

1、将通过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动物用彩笔圈出来?

答:

通过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动物是鱼、乌龟、蛇、鳄鱼、鸟。

2、看一看,下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

答:

图示卵生动物的名称依次是鸭、鸟、蛙、鱼。

3、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孩子?

答:

它们分别是松鼠和大熊猫的孩子。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2)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科学知识

(1)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

(2)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

(3)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4)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加深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动物的有性繁殖,识别动物雌雄——认识卵生和胎生——了解动物独特繁殖方法——了解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的思路编写的。

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交流动物繁殖方法,尝试分类——小组合作,探讨卵生和胎生——玩游戏,猜“孩子”

第二课时:

围绕繁殖,自由提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认识动物独特繁殖方法——编写动物哺育后代资料卡——总结评价,问题结课

第一课时教学时,环节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雌雄的不同特点:

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