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5716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docx

五年级下册科学素材资料各单元教材分析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教材分析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彭青青

一、单元概述

(一)单元教学意义

“时间”听起来很熟悉,可又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但时间是不停地在流逝的。

“时间”单元的研究就是从感觉时间流逝开始。

学生在听到“时间”一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向导手表与时钟,因为手表和时钟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了多少时间和现在是几点钟。

可是如果反过来思考:

手表和时钟是人们为了计时而发明的,在手表和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来知道时间的呢?

这样就引出了“在时钟发明之前”“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做一个水钟”等课题的研究。

本单元就是这样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二)单元组成

1.时间在流逝

2.在时钟发明之前

3.夜间的计时器

4.用水测量时间

5.做一只水钟

6.用摆计时的钟

7.测量摆的快慢

8.调整钟摆

9.保持时间统一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三)单元概念关系

时间

太阳

有规律运动

的装置

蜡烛钟

水钟

沙漏

钟摆

机械钟

日晷

石英钟

原子钟

脉冲星…星…

(四)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太阳钟”、“蜡烛钟”、“水钟”、“摆钟”等计时器原理的探究和制作过程,经历感受时间从模糊到精确的活动过程。

加深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意识到时间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并以其固定的速度缓缓流逝;在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为获得一个精确实验结果不断进行研究的意志品质。

二.各课活动编排及建议

1.时间在流逝

编者意图:

时间是一个很难加以描述的词汇,要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并且进行研究必须借助客观的物体.本课是“时间”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时间,感受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时间”有时使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钟表是现代人们用于计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

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测时间。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现在几点了

“现在几点了”是让学生不看手表估计现在是几点钟。

这个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猜现在几点了,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的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原有经验烁烁自己或别人是根据什么来估计时间的。

再看看手表,我们根据自己的方法估计得是否正确。

因为这是一节单元引入课,如果这个活动开展得充分,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与以后的几课产生结构。

活动二:

一分钟有多长

“1分钟有多长”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时间的长短。

1分钟,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但是1分钟到底有多长?

学生可能没有真正地去注意过。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感受?

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充分地感受1分钟的时间间隔。

教材中有两个学生在对话:

每分钟心跳是80次,以及阅读书籍和用手打节拍的插图。

提示学生1分钟可以这样来感受它的长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这样描述时间:

1分钟大约是我心跳80次吧……”在对分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对“10分钟又有多长”“1小时有多进行描述。

有了1分钟的感受,相信学生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对“1个小时”进行描述。

活动三:

过去多长时间了

课上到这里,那么“这节课过去多长时间了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投入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对过去的时间要么估计过短要么过长。

原因就是课堂上过于投入或者没有兴趣,影响了他们的估计。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

“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这是对刚才的估计寻找归因。

那这节课真的比原来长了(或者比原来短了)很多吗?

于是引出了“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

这个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辩论,使学生知道时间是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它总是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

活动实施建议:

1、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过度语:

现在几点钟了?

我们可以看自己的手表。

可是古代人没有手表怎么知道时间的?

因为在第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知道了借助身边很多能够感受时间。

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时钟发明之前 

编者意图:

引导学生对人类最早的计时方法“日”进行了解,了解“天”的具体计时方法——时辰。

讨论“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和阴天、夜间不能计时的,为下一节课“夜间计时器”作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古时候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把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古人制成了“日晷”用于计量时间。

过程与方法:

制作一个“太阳钟”,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用太阳来计时

现在几点钟了?

我们可以看自己的手表。

可是古代人没有手表怎么办?

在第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知道了借助身边很多能够感受时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会很快地做出回答:

古人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判断时间。

学生们还会想到古人还用“流水”“香炷”等计时。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早的时间单位可能是“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了最初的计时单位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

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

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人的计时方法:

古代所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几点;古代的一个时辰是现在我们规定的的几个小时。

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计时,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建议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人的“十二时辰”计时资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他们理解古代和一些近代的文学作品打好基础(许多文学做中有用十二时辰表示时间的)。

活动尽可能充分,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

用光阴来计时

在了解了古人一天的时间划分后,发展比较快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古人是怎么知道现在是“午”时还是“申”时等时辰的呢?

他们也像现代人一样有像手表或者时钟那样的计量时间的仪器吗?

这就引出“用光阴计时”这个活动的研究。

如何利用光阴进行计时呢?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但教师心中应该明白,让学生设计太阳钟本身并不是苛求孩子能制造准确的计时工具,而是希望学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日晷的构造和原理。

当然如果有科学工具箱的教师,这个活动要充分地展开,课堂上教师还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用日晷去计时。

活动三:

讨论与思考

在计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日晷显示的时间与手表的时间有一定的误差,这就引出了太阳计时的缺陷性。

组织学生对太阳钟进行分析,它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也为第三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学完这课后能进一步思考。

如,古人阴天怎么办,到了晚上怎么办等问题。

活动实施建议:

1、这节课的三个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每个活动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对下个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要将其孤立地分开。

2、对“时辰”的概念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只要学生理解,出示时间,能算出时辰,出示时辰能说出时间,不需要很熟练,只要会算就行。

对各时辰相对应的时间,教师可采用一些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

3、工具箱里的日晷是塑料的,其对折的角度要根据你所在地的纬度进行调整的,学生通过对太阳钟的操作,理解利用太阳计时的原理。

(当然也可以利用一张薄纸板、木板、半圆规、磁性罗盘、透明胶条等材料自己制造日晷。

附相关资料:

怎样做一个日晷仪

材料:

一张薄纸板

木板或纸板基座

(30厘米×15厘米)

半圆规、磁性罗盘

透明胶条

制作方法:

用一张薄纸板可以剪成一个直角的三角形,这就是一个指示针。

但首先你要知道,你所在地的纬度,这是一条想像的、环绕地球的圆线,纬度线与赤道平行。

从赤道到地球的极分成若干个度数,赤道的度数是零度,北极是北纬90度,南极是南纬90度,你可以在地球上找出你所在的纬度。

美国约是在北纬30~50度;中国约是在北纬5~55度。

假设你所在的纬度是40度,这就是你所做的三角形最长边(斜边)的角度。

在直板上画一个15厘米长的基线(如图1),再画一个90度的角,沿这个角边线向上约长13厘米,从底线量出40度的角,并沿这个角画直线,完成了这个三角形。

这条斜线长约20厘米,剪下这个三角形。

画一个30厘米×15厘米的方块,再把这个方块的中间对折,使之成为两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

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半圆。

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底座。

用胶条把前面的三角形贴在这个底座上,三角形的底边就放在使长方形分成两个正方形的折线上,三角形40度角的斜边端点放在半圆的中心(如图2)。

用一个罗盘针使太阳表成南北走向(如图2),使日光表站立的直角边向北,圆心向南,也可以使直角边向正北方向而不是磁极的北极。

一般街道都是正南正北的,你也可以在晚上借助北极星来确定正北。

日晷仪安置完毕后,在底盘上记下每小时的太阳阴影的位置。

你可以得到日晷仪开始的时间在半圆的开始处是6点,在三角形的直角边处是12点,在半圆的另一端是下午6点。

每一个小时间距是一样的。

这样,在晴朗的天气,你就可以用日晷仪来测时间。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也就好比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其晷面和晷针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赤道日晷(晷针平行地球自转轴而晷面呈北低南高状摆放,其晷面和晷针垂直)等。

过渡语:

在没有太阳的夜间,古人是怎样计时的?

 

3、夜间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古人还利用燃烧的蜡烛、流动的沙子、流动的水等制成计时的工具,因为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改进自己制作的蜡烛钟活动过程;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蜡烛报时器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成果的制作需要不断的改进。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做个蜡烛钟

在没有太阳的夜间,古人是怎样计时的?

课前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利用课前已收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推测、想象,充分地讨论交流关于古人夜间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在讨论的基础时间行,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在夜间常用的照明工具主要是蜡烛,可否利用燃烧的蜡烛作为计时的工具?

那么“蜡烛为什么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呢?

”这个问题与上节课的“太阳为什么能作为计时工具”有着同样的含义。

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和蜡烛的燃烧都是一种空间的变化,时间和空间有密切的关系,时间的测量是通过空间位移转换而来的。

教材安排了“让我们用蜡烛做一个可以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希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怎样来确定时间刻度(想比做更重要)。

当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标号了时间刻度,就来尝试用自制的蜡烛钟进行计时。

“用我们自己的蜡烛钟来计时,准确吗?

”学生根据于手表的对照肯定会发现蜡烛钟的误差。

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希望学生对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设法进行控制。

这个环节的学习,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制作成果进行改进与反思,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蜡烛钟的制作技艺。

活动二:

设计一个报时闹钟

这个活动是探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个趣味性的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时间决定,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就在课堂上讨论方法,将具体制作放在它作为课外进行。

活动实施建议:

怎样做一个蜡烛钟?

要给学生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要求:

(1)蜡烛的长度怎么计算,怎样测量?

(2)蜡烛1分钟燃烧的长度该怎么测量?

(3)在实验时,四人小组该怎么分工才能比较精确的确定时间?

(4)燃烧的蜡烛该怎么拿?

(5)实验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4、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流流动是有规律的,在一定的时间里,在统一装置里,水流的流量是基本一定的,但流速先快后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记录100亳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能做到乐于与人合作。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认识两种类型的水钟

古代人是怎么利用流水报时的呢?

教材中分别安排了“受水钟”、“泄水钟”、“漏壶”三种古人的计时工具,这三种计时工具是怎样计时?

的我们要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上,考虑他们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的。

因为流水是一种运动的事物,与蜡烛和太阳极为相似。

这样的认识要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接下来的问题“流水和时间有哪些相似特点?

”这是对上节课的太阳、蜡烛做计时工具原因的进一步概括,发展了前两节课的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在流动,更加形象地认识时间这一事物。

活动二:

滴漏实验

该活动是要让学生从思维层面转向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上怎样用水来计量时间的流逝。

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先组织学生进行“100毫升水从杯中缓慢流出需要多少时间”的推测实验活动,根据这个活动推测这样的速度流10毫升与5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科学推测。

然后进行滴水实验。

这三个活动互相联系,所以每个活动学生都要充分体验,因为前一活动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展。

不用手表仅观察水的流动我们就能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吗?

这是对前面活动的一个巩固与提高。

接着教材创设了一个没有手表或者时钟的情境,根据刚才我们对100毫升流水时间的记录,估计要多少时间,量筒内的水能积聚10毫升?

到50毫升时,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推测结果,并验证自己推测的结果正确与否。

错了,原因是什么?

对了,原因又是什么?

指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推测,意识到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

在前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流水的速度慢了,时间是不是也跟着放慢了?

教材也提供了这样的提示,试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进一步体验时间的快慢是不会因为流水的快慢而加快或者防慢的。

时间的流逝我们不能控制,但是同样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是可以控制的。

这就于第一课产生了呼应。

教材在结束的时候,向谁提出了“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的活动,延续了关于滴漏的研究,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活动实施建议(滴漏实验的指导):

1.怎样才能知道我所测量的是流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

先倒满150毫升的水,开始流时计时,当水位到50毫升时,再计时,这样就是流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

2.为了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100毫升的水,你觉得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减少误差?

为什么?

(1)倒水前先用手堵住小孔

(2)指导学生看水位的方法:

平视、凹线为准

(3)如何计时?

分工合作、同步进行(一人喊口令,一人看钟)

过渡语:

经历了前一节课关于滴水计时的研究后,学生已经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

5、做一只水钟

编者意图:

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运用——改进”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古人利用流动的水制成计时的工具,因为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方案;并且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能做到乐于与人合作,并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设计水钟

经历了一节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研究,学生已经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重要活动是:

设计水钟,制作水钟。

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预备制作的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教材要求学生用图画设计方案,在插图的右边作了提示与思考,引领学生在制作设计方案的时候,思考一些必要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制作计划。

计划的完善是制作水钟的一个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反映在计划上,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工及操作过程。

活动二:

做个水钟

这是计划的实施阶段,要求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严格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作水钟。

其重点应放在怎样标出时间的刻度、控制水流的速度上。

教材中有吊针的一幅插图,这里是提示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事物,来控制水流的速度。

关于标时间刻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做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做蜡烛钟的时候已经积累下这样的经验,在这里学生会想到只要测1分钟或者几分钟就行了,不需要测量10分钟。

活动三:

用水钟来计时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制作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设计的水钟可能不能准确计时甚至误差较大,这就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水钟进行改造。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再次经历了一个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意识到,一项科学成果的完成光有方案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与改进。

6、用摆计时的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摆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能做到乐于与人合作,并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观察钟摆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人类对计量时间的要求也更加精确了,往往有的时候需要以秒来计算时间。

以前学生探究过的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摆钟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摆钟为什么会比其他的计时工具都要精确呢?

这对学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观察摆钟的构造,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材就是这样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内部构造图片。

通过观察发现,同一座钟的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一样呢?

教材引导学生自己用一条细绳和一个小重物制作一个简单的摆,并测量其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由于学生使用的细绳长短不一样,每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也就不一样。

这就自然引发了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活动二:

问题与思考

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做出自己的推测。

怎么来验证我们自己的推测?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选择一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内容,并讨论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教材右下角给学生在讨论方案时,作了一个提示。

提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研究的问题;二是我们计划的可实施性;三是怎么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改进。

在交流计划时,也要从这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小组制定的计划。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是本节课的活动重点。

教材虽然对制作计划做了一定提示,但教师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定的指导。

7、测量摆的快慢

编者意图: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摆长是

影响摆快慢的主要因素,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的幅度没有关

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主要与单摆的长度有关:

摆长越长,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摆的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记录的。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用摆做实验

本节课是对上节课制定计划的实施阶段。

要研究影响摆动次数的因素,先要制作一个摆。

实验前组织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数据更精确:

一是制作的摆是否能自由摆动;二是摆动幅度的大小;三是测量的表的选用;四是测几次比较科学。

教材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这些给予学生。

关于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前一节课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推测,影响摆快慢的可能因素有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度、摆动的幅度。

这三个实验,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1-2个在课堂上进行。

但是不论是选做哪项实验,都要特别强调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比如在研究摆锤的时候,摆长和摆幅一定要保持一致。

活动二:

思考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哪种摆的速度比较快?

哪种摆的速度比较慢?

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锤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幅有关吗?

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并能产生新的问题。

总之在这三个实验中,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扶、引、放”的作用。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是一个合作者,三个实验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并且能够利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

 

8、调整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控制摆长,可以制成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或任意次)的单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的活动过程;经历对摆长不断地调整直至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为测量到一个精确的实验结果而不断地进行研究的意志品质。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

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在对摆的快慢进行研究后,学生会对摆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会继续提出问题:

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

教材就此提出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活动。

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必须先要清楚地知道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这个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能探究出“摆长越长,摆速越慢;摆长越短,摆速越快。

”摆速正好是每分钟60次的摆的摆长是多少呢?

学生只能靠不断尝试了。

也就是说,他们只能用“试误”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当然,“试误”也并不盲目的,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减少“试误”的次数。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出这方面的思考。

教材在这里提示学生在摆长30厘米与15厘米之间进行实验,也减少了学生“试误”的范围。

活动二:

做个钟摆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办法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

在做之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怎样制作这个60次摆?

接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根绳子和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