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329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docx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课文翻译

Unit1

Activereading

(1)

大学已经不再特别了

1有这么一种说法:

“要是你能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任何事情,你就没有真正经历过那段岁月。

”对于在大麻烟雾中度过大学时光的那些人,这话可能是真的。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有一件事人人都记得,那就是:

上大学是你一生中最激动人心、最刺激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加州的高校把本州变成了世界第七大经济实体。

然而,加州大学的主校园伯克利分校也以学生示威、罢课以及激进的政治氛围而著名。

1966年,罗纳德·里根竞选加州州长,他问加州是否允许“一所伟大的大学被喧闹的、持不一意见的少数人征服。

”自由派人士回答说,大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容忍喧闹的、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

3在欧洲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以新的姿态和激情地投入到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中去,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运动引发了他们与当权者之间日益升级的暴力冲突。

许多抗议是针对越南战争的。

可是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学生与工会联盟,发动了一场大罢工,最终导致了戴高乐总统辞职。

4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并不仅仅是激进的行动。

不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都意味着你初次品尝真正自由的滋味,初次品尝深更半夜在宿舍或学生活动室里讨论人生意义的滋味。

你往往得上了大学才得以阅读你的第一本禁书,看你的第一部独立影人电影,或者找到和你一样痴迷吉米·亨德里克斯或伦尼·布鲁斯的志同道合者。

那是一段难以想象的自由时光,你一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

5可如今那份激情哪儿去了?

大学怎么了?

现在,政治、社会和创造意识的觉醒似乎不是凭借大学的助力,而是冲破其阻力才发生的。

当然,一点不假,高等教育仍然重要。

例如,在英国,布莱尔首相几乎实现了到2010年让50%的30岁

以下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即使愤世嫉俗的人会说,这是要把他们排除在失业统

计数据之外)。

不过,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全民重视的话题了。

如今,大学被视为

人们急于逃离的一种小城镇。

有些人辍学,但大多数已经有些麻木,还是坚持混

到毕业,因为离开学校实在是太费事了。

6没有了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发现的令人头脑发热的自由气氛,如今的大学生要严肃得多。

英国文化促进会最近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外国留学生在决定上

哪所大学时考虑的因素。

这些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

课程质量、就业前景、学费

负担、人身安全问题、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便利。

大学已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是在就业市场上增加就业几率的一个机会,上大学本身不再是目的,它给你提供

一个机会,让你暂时想象一下:

你能够改变世界。

7童年与大学之间的距离已缩小了,大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

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经济方面的。

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里,现在的许多孩子

依赖父母资助的时间比以前的孩子更长。

21世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根本无法自立门户,因为那太昂贵了。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通讯革命。

儿子或女儿每学期往家里打一两回电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大学生通过手机与父母保持着脐带式联系。

至于寻找痴迷无名文学或音乐的同道好友嘛,没问题,我们有互联网和聊天室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8“在那黎明时分活着是至福,

9但年轻就等于身在天堂!

10华兹华斯的诗句说的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诗句同样真实生动。

可是为什么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它们怎么就不真实了呢?

Activereading

(2)

后一切的一代

1弗兰克·托马斯是普林斯顿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文学理论专业。

他希望当人权律师。

我从没指望通过上文学理论课来了解我这一代人的特征,或了解美国大学是如何在变化的。

这门课是让你在课堂上扮酷的——带着一丝熬夜太多的困劲儿,穿着一件T恤衫,上面印着“去过那儿,干过那事儿,对,这就是那件T恤衫”或诸如此类带有讥讽意味的俏皮话。

我是这样在课上消磨时间的:

一边费力地听着性别理论和后殖民主义这样艰深的话题,一边用我的iPod检索着好听的音乐。

可是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突然咔嗒一声开了窍。

我提起精神,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活。

2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

很难说,从定义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几乎是无法定义的……就是有点儿否定和反对先前的一切的意思。

这就让人很难看清它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一术语是在1949年被首次使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断定,对于文化或社会的未来,后现代态度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对我来说,它令我感到好奇,因为后现代似乎说的正是我那些酷劲十足、困兮兮的和冷嘲热讽、穿T恤衫的朋友们。

3我们在那么多方面都是“后”的:

后冷战,后工业时代、后生育高峰、后9.11。

我们这一代人来自所谓的短世纪(1914—1989),生于其末尾。

这个世纪充满了战争和革命,它改变了人类文明,推翻了强权政府,给我们留下了非同寻常的机会和特权,我们所得到的机会与特权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多。

4可是我们该干什么呢?

我们该像历代大学生那样去造反、叛逆吗?

我们要上街去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看到变化,我们决不离开”吗?

不,我们做着相反的事情:

我们去参战,根本不问为什么;我们放弃自己的公民自由权,我们每天在晚间新闻中观看破坏和死亡。

5在大学里,我们在请愿书上签名,加入各种组织,把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各种邮件通讯录中,戴为癌症研究义捐的标志腕带,观看电视转播的为非洲饥民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和为全球气候危机募捐明星义演音乐会――甚至去音乐会现场,假如能搞到票的话。

可是我们代表什么呢?

就像真正的后现代一代那样,我们无法描述我们的政治抱负,我们没有可以激发灵感、鼓舞斗志的领袖人物,我们没有

哲学,我们没有方向或主题。

我们只是被我们之前的一切所定义,我们是切·格

瓦拉T恤衫的一代。

6这是一场运动,好像是鼓励个人集体表现自我,似乎是在等待革命。

作为年轻人,人们期待我们愤怒,因为那是年轻人的正常行为。

7但是,我们如何反叛怀念革命的父母一代?

我们如何去反叛有时候比我们更想闹革命的父母?

我们不反叛。

不反叛就是我们的反叛。

8我们真正的精力不是放在校园里,而是放在互联网上。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的交流思想和受挫感的机会。

我们不再游行示威;我们不再到街上去,我们去聊天室。

9“我们以往所知的美国大学即将终结。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与激进主义相关的是基地组织,而不是气象员组织。

“校园接管”听起来不大像1968年的伯克利分校,却更像2007年的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

歌词的寓意则属于另一个时代,并不反映当今的现实。

10可是,科技革命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革命一样真实而深刻——只是不那么明显而已。

它是正在推进中的未完成的事业,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

也许等到我们的父母不再说他们样样都好而我们一无是处时,他们也许会明白,后一切的一代说的话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在书写革命,我们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革命。

Unit2

Activereading

(1)

战争

1旅客们不得不在一个小站停留,准备换乘老式小火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2天亮时,一个深陷哀恸的大块头女人被架了进来——差不多像一捆没形的包袱卷。

跟在她身后,喘着粗气呻吟着的,是她的丈夫——一个小个子男人,又瘦又弱,表情羞怯不安。

3终于落了座,他彬彬有礼地感谢帮助他妻子、给她腾地儿的乘客。

他妻子又扯起衣领,盖上眼睛,把脸遮住。

他觉得有义务向旅伴们解释:

战争就要夺走她的独生子,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他们两口子把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他身上,甚至允许他自愿参战;现在突然接到电报,说他三天之后就要开拔,要他们去为他送行。

5裹在大衣下面的女人确信这些解释全然不会引起这些人哪怕一丁点儿的同情——他们极有可能像她自己一样处在同样的痛苦当中。

他们当中有人说:

“我呢?

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在前线呢。

7“也许,可我们的情况是,那是我们唯一的儿子,”那位丈夫壮起胆子说。

8“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可能会因为过度关心把你的独生子惯坏,可是如果你有别的孩子,你也不可能爱他胜过爱其他孩子。

父母之爱不像面包,可以掰开,平均分给孩子们。

如果说现在我正在为我的两个儿子受煎熬的话,我不是在为他们每人受一半的苦,而是加倍受苦……”

9“是啊……是啊……”那位丈夫尴尬地叹息道,“可是如果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在前线,他失去其中的一个,还剩一个可以安慰他……而……”

“对呀,”对方回答说,“剩下一个儿子安慰他,他也要为这个儿子活下去,而独生子父亲的情况是,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也可以一死了却痛苦。

11“胡说,”另一位旅客插话说。

这是个肥胖、红脸的男人,眼睛里布满血丝。

12他气喘吁吁的。

一股无法控制的活力在内心激烈震荡,似乎要从他那鼓凸的双眼里迸发出来,他衰弱的身体几乎控制不了他的情绪。

13“我们赋予孩子生命难道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吗?

其他旅客都悲伤地盯着他。

其中一位说:

“你是对的。

我们的孩子不属于我们,他们属于国家……”

15“胡扯,”胖旅客反驳说。

“我们给孩子生命的时候想到国家了吗?

我们的儿子出生是因为……呃,因为他们必须出生。

现在,在我们这个岁数,当然,对国家的爱依然强烈,但对我们孩子的爱更强烈。

16周围一片沉默,人人都点头赞同。

“那么,”胖男人继续说道,“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考虑孩子们的感情呢?

在他们这个年纪,他们理应认为对国家的爱大于对我们的爱,这不是很自然吗?

人人都应当停止哭泣;人人都应当大笑……或者至少感谢上帝——像我一样——因为我儿子寄给我一封信,说他就要死了,并为能以自己所希望的最佳方式结束生命而感到满足。

这就是为什么我甚至都没有穿丧服……”

18他抖抖他那浅黄褐色大衣,好像是在展示它;他豁牙上铁青的嘴唇在颤抖;他的双眼湿润、目光呆滞;很快他尖声大笑了一下——也可能是一声抽泣,算是说完了。

“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其他人表示同意。

20那个女人一直试图从她丈夫和朋友的话里找些什么来安慰深陷忧伤的自己,以明白一个母亲应该怎样听天由命,她并不是送儿子去死,而是送他去一个极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21然而她在人们所说的许多话里并未找到一句安慰的话。

眼看没有人可以与她分忧,她就愈发痛苦了。

可是现在,那旅客的话让她吃惊,几乎让她震惊。

她忽然意识到,不是别人不理解她,而是她自己不能达到那些父母的高度;他们没有哭泣,而是听天由命,不仅接受儿子的离去,甚至还接受儿子的死。

23她从角落里欠起身来,想仔细听清楚。

那个胖男人正在给旅伴们讲述他儿子如何为国王和国家战死而成为英雄,幸福且没有遗憾。

她觉得自己跌跌撞撞走进了一个从未梦见过的世界里。

然后突然,就好像她根本没听见别人说的话,仿佛刚从睡梦中醒来,她转向那位老人,问道:

25“那么……你儿子真的死了吗?

26人人都盯着她看。

那位老人也转过脸来看她,他那大大的、鼓凸的、湿润得可怕的浅灰色眼睛深深凝视着她的脸。

有一阵子他试图回答,却说不出话来。

他终于忽然意识到他的儿子真的死了——永远走了——永远。

他的脸抽搐起来,扭曲得吓人,然后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他匆忙从衣袋里掏出手帕,爆发出令人心碎的、悲痛欲绝的、抑制不住的抽泣。

Activereading

(2)

同感是怎样表露的

1霍普才九个月大,一见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泪水就涌了出来。

她爬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就好像是她自己摔疼了。

15个月大的迈克尔去把自己的玩具熊拿来给正在大哭的朋友保罗;保罗不停地大哭的时候,迈克尔替保罗捡回他的安乐毯。

这些小小的表示同情和关爱的举动被接受记录同感行为训练的母亲们观察到了。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的婴儿期。

实际上,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婴儿们在听到其他婴儿哭闹的时候就会觉到不安——有些人认为这种反应是同感的最初先兆。

2成长心理学家发现,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之前,婴儿们就感受到了同情的痛苦。

甚至在出生后几个月,婴儿就会对周围人的烦躁不安做出反应,就好像他们自己的烦躁不安一样,看到别的孩子哭也跟着哭。

到了一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痛苦不是他们的,而是别人的,可是他们对这样的事情似乎还是感到不知所措。

例如,在纽约大学的马丁·L·霍夫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一个一岁的孩子把自己的妈妈拉来安慰哭闹的朋友,却忽视了同在一室的朋友的妈妈。

这样的困惑在其他一岁大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他们模仿别的孩子的痛苦,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如果别的婴儿伤了手指,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就会把自己手指放进嘴里,看

看自己是否也感觉到痛。

看到自己的妈妈哭,婴儿即使没有眼泪,也会擦拭自己

的眼睛。

3这种所谓的运动神经模仿就是“同感”这个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

理学家E·B·铁钦纳首次使用时的原始技术含义。

铁钦纳的理论是:

同感萌发

自对他人痛苦的一种身体模仿;这种模仿继而在自己心里引起同样的感受。

他当时在寻找一个与同情有所区别的词;同情是针对他人的一般困境而发的,无须分担他人的任何感受。

4小孩两岁半左右就渐渐不再有运动神经模仿行为,那时他们会意识到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不同,会更有能力安慰别人。

下面是摘自一位母亲日记里的典型

事例:

一位邻居的婴儿哭了,珍妮走近前去,试图给他一些小甜饼。

她跟着他转,

开始带着哭腔低声自言自语。

她然后试图抚摸他的头发,可是他躲开了……他平

静下来,但是珍妮仍然面带忧色。

她继续给他拿来玩具,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5在这个年龄,幼儿对于他人感情波动的总体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像

珍妮一样,感同身受,有些则麻木不仁。

国立精神健康研究院的玛丽安·拉德

克-亚罗和卡罗琳·察恩-瓦克斯勒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在同感关注

方面的不同大部分与父母怎样教养子女有关。

她们发现,如果在家教中让孩子特

别注意他们的恶作剧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比如对孩子说“瞧你让她多伤心啊”,

而不是说“你真调皮”,孩子就比较有同感心。

她们也发现,观看他人遇到痛苦

时别人的反应,儿童的同感心也会受到影响。

通过模仿亲眼所见,儿童能培养出

一套同感反应行为,尤其是在帮助那些苦恼人方面。

Unit3

Activereading

(1)

揭足球的短

1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在最近的一次晚宴上说起垒球时哈哈大笑:

“当两个队友在场上来回投球时,另外七个小伙子在边上站着无事可做。

2.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小就接触某项外来的运动,他就很难对它感兴趣。

现在我正遭遇同样的文化壁垒。

6月9号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开始了,而我对球员在“球场”上干些什么却一无所知。

看起来这是给这个所谓的精彩赛事揭短的一次大好机会。

3。

我看足球也有好几年了,我所看到的就是22个穿着短裤的成年人在场上疯狂地奔跑,力争踢到球,互相绊倒对方。

我猜想他们的目的是要把球踢进网里(也叫球门),可是,如果不是碰巧的话,球是很难靠近球

4。

看起来,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项靠运气取胜的运动。

5整整一个半小时,球场上一片混乱:

球飞来飞去,球迷们在哼着一首悲伤的曲子,让人想起《纳布卡》的“奴隶合唱团”。

双方队员好像都失控了。

6记分法说明了一切:

多数球赛都是以0–0、1–0或2–1结束,这意味着球赛结果倾向于平局,如果比赛结束时一方胜出了,那只是因为他们运气好。

为了粉饰这种现象,他们称这样的比赛为“激烈”或“有悬念”。

7足球新人——大多是美国人——或许不知道有多少种得分法。

除了用脚踢球之外,在空中用头顶球也是允许的。

可医生会告诉你,这可不是脑袋的最大用途。

8老实说,很多进球是从某个无意中挡住球的球员身上反弹进球门的。

观众喜欢这种进球,尤其是防守队员——当然是偶然地——把球送进了自家的网内。

9.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

90%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情况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看台。

10万一球碰巧瞄准了,穿过长满毛的队员的腿滑进球门,那纯粹是运气。

射门的人,亦称“前锋”,会因为纯属偶然的进球而独揽所有的赞誉,他会脱掉球衣,绕圈猛跑,四、五个队友会扑到他的背上阻止他,让他穿上球衣。

11接着又恢复了混乱,看台上的观众又开始哼歌曲,而计时器则在滴答声中慢悠悠地走向漫长的90分钟的尽头。

12射门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比赛的碰运气性质:

90%的射门(被称为“机会”,或在无望的情况下,称为“半个机会”;在法国称为opportunités)或被挡住,或因为射得太偏球直接飞上了看台。

13时不时地会有球员脸上挨了一肘,躺在草地上痛苦地翻腾。

这时会暂停计时,几个提着黑包的小个子男人会跑过来按摩他那假装、胡说的受伤部位,然后他又活蹦乱跳地站起来。

那位肘击他的球员会得到一张叫“黄牌”的东西:

一种温和的惩戒。

14怎么会有战术和规则都如此模糊不清的运动呢?

除了“伤停时间”之谜,还有那个被称为“越位”的规则,大概是指除非有两位对方球员在他的前头,否则前锋不能接队友的传球。

为什么不能呢?

这让所有的人都迷惑不解。

15不必担心——即便是职业解说员也往往对此感到语塞。

BBC的足球名嘴约翰·莫特森认为对越位规则“不存在国际通用的解释”。

想想真正的足球(即美国人的橄榄球——译注)对“持球触地”没有一致的解释会有什么后果吧。

16.为何你们典型的足球比赛看上去如此失控呢?

很简单,因为球场上只有一名裁判,他要负责管束22名极度兴奋的运动员。

他不允许球员提出异议(否则就给他一张“红牌”,让他冲个澡走人)。

但是,大多数的犯规,如推人、出拳打人、使绊、用膝盖顶人、手球都是在他看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

可是球迷都看见了,于是引发了观众席上更多的抱怨。

17有一个谜一直解不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前去观看这项比赛呢?

我一定是漏掉了什么关键的东西。

Activereading

(2)

梦想成真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

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灯火通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

走向跑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还是很集中。

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

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

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越已知的极限。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

我知道那些俄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

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我望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

这些年来,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锦标赛的八百米赛跑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

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我的英国支持者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的观赛者只有他们一样。

我听到他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

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和观众融为了一体:

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同样的梦想。

几个小时前,我的脚踝在跳远时受了伤,缠上了绷带,但是我忘掉伤痛,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观众身上。

他们的叫喊声势浩大,使我精神振奋,我感到镇定自若。

我知道自己会全力以赴,拼尽全力跑完全程。

我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最佳状态。

我只要跑两圈就行了,就两圈。

跑完这两圈,过去两天以及28年来所有情感和身体上的辛苦付出就将被胜利或者失败所淹没。

这一跑真是生死攸关。

我不断地告诉自己:

也就是跑两分钟,谁都能跑两分钟。

发令枪响了,比赛正式开始。

第一圈还好,我跟其他人跑得一样快,但我觉得比平时要累得多,比我预想的要累得多。

这次赛前长达数周的艰苦训练以及这两天激烈的比赛所带来的疲劳在我的赛跑过程中显现出来。

精神和肉体的疲倦开始向我袭来,我不得不反击。

普罗科霍洛娃一开始就领先。

最重要的是我不能被她甩得太远,我得紧紧地跟着她。

最后一圈的铃声响起时,我比她落后2.3秒。

只剩一圈了,就一圈,我能赢,我必须坚持跑下去。

到最后150米的时候我听见观众高声叫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为我加油助威——这时我的腿疼得要命,我看见我和那个俄罗斯运动员之间距离正在拉大。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脚还在继续向前迈步,这时候就全靠精神毅力来支撑了。

普罗科霍洛娃正在向前冲,我不能让她甩开了,我必须跟上她。

我开始倒数剩下的距离:

60米、50米、40米、20米。

我看得见计时器了,我能赢,但成绩会很接近。

最后终点线出现了,我冲了过去,累得精疲力竭。

我跑完了

冲过终点线时我最初的念头是这次赛跑比预期的要艰苦得多,记得八周前我以2分12.2秒的成绩打破了个人最好成绩。

然后,我的心思转向了比赛成绩:

我赢了吗?

我想我是赢了,过终点线时,我知道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我肯定我赢了。

但是,如果我不是亲眼看见记分牌上的成绩,我就无法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

当我站在那里,抬头望着记分牌等待确认成绩时,我竭力打消脑子里消极的念头,但是我还是禁不住想:

如果我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怎么办?

如果我经历了这些磨难却又一次失败了,那该怎么办?

我听见远处转播比赛的解说员在谈论两天来的艰难赛事,我好像听见有人说:

“我觉得她做得够好了。

”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萨拜因·布劳恩走过来告诉我我赢了,他们在我之前打听到了消息,她问我当奥运冠军是什么滋味。

我笑了,但还是不敢肯定。

接下来的那一刻将让我铭记一生:

计分牌上我的名字亮了。

那一刻我惊呆了。

如释重负,平静了一会儿,感谢我内在的自我帮我度过了这两天。

我感到全身一阵振颤,这时候该做的事是:

高举双手,紧握双拳。

我向我的支持者望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挥舞旗帜,鼓掌呐喊。

我是奥运冠军,奥运会的冠军。

Unit4

Activereading

(1)

1正在巡逻的警察沿街而行,神态威严。

威严的神态是习惯性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因为也没几个人在看。

时间将近夜里十点钟,但是,夹带着一丝雨意的阵阵寒风已使街道近乎空无一人了。

2警官边走边推门,看看沿街的店门关好了没有。

他以错综复杂的精妙动作熟练地摆弄着警棍,时不时转身把警觉的目光投向安静的街道,他健壮的身形和微微大摇大摆的样子形成一幅和平守护者的美妙图像。

这一带街区的人是习惯早睡早起的。

时不时能看到一家雪茄店或一间通宵营业的便餐馆还亮着灯;但大多数商铺都早已关门了。

3走到某一街区的中段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在一家黑了灯的五金店门口倚着一个男人,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着的雪茄。

警察一走上前去,那人急忙开了腔。

4“没事儿,警官,”他说这话好叫警官放心。

“我只是在等朋友。

这是二十年前定的约会。

听起来您觉得有点儿滑稽,对吧?

呃,如果您想弄清楚这是不是实话,我可以解释。

大约二十年前,这家店所在之处原是个餐馆——‘大乔’布拉迪餐馆。

5“直到五年前,”警察说。

“五年前被拆了。

6门口那人划了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光照出一张苍白、方下巴、长着一双锐利眼睛的脸,右眉边上有一处微小的白色疤痕。

他的别针是一块大钻石,镶嵌的方式很奇特。

7“二十年前的今晚,”那人说,“我在‘大乔’布拉迪这里和我最好的哥们儿、世上最棒的伙计吉米·威尔斯一起吃饭。

我和他在纽约这块儿一起长大,就像哥儿俩。

我当时十八岁,吉米二十岁。

第二天早上我就要动身去西部发财了。

你没法儿把吉米拽出纽约;他以为这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块地儿。

呃,那天晚上我们约定,我们将在二十年后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在这里再见面,无论我们混成什么样子,或者得从多远的地方来。

我们估计二十年后,我们应该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发了财。

至于是好是坏都无所谓了。

8“听起来很有趣,”警察说。

“不过在我看来,两次会面之间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自从离开后,你没有听到过你朋友的消息吗?

9“呃,有的,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信,”那人说。

“可是一两年后,我们彼此就失去了联系。

你知道,西部的生意相当大,我一直忙得团团转。

但我知道如果吉米还活着,他一定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