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25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8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docx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期中质量测评+期末质量测评

期中质量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宇宙中的地球

1、2、3、4、5、6、7、8、9、26

地球上的大气

10、11、12、13、14、15、16、17、18、27、28

地球上的水

19、20、21、22、23、24、25、29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金星凌日是指金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

据此回答1~2题。

1.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由“金星凌日”的概念可知,金星凌日时,金星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且地球、金星、太阳在一条直线上。

2.“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这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哪一个特征(  )

A.同向性B.近圆性C.共面性D.连续性

答案 C

解析 “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也就是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这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共面性。

史册《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

”读图,回答3~4题。

3.观测到的“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核反应区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现象为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

4.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B.使地球气候明显变暖

C.扰乱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干扰

答案 C

解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

图一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横坐标为震中距,纵坐标为传播时间)。

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读图,完成5~7题。

5.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W1B.W2

C.W1和W2皆可D.两者皆无法通过

答案 B

解析 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

图示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W1是横波,W2是纵波。

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故B项正确。

6.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000kmB.3500km

C.4000kmD.4500km

答案 D

解析 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图一中曲线,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500km,故D项正确。

7.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解析 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项正确,①③④都是两个圆的交点,不是震中的位置,A、C、D三项错误。

2019年1月初,浙江省宁波市著名植物、昆虫、蝴蝶研究专家林海伦在象山涂茨镇的海边考察,发现珍稀两栖动物义乌小鲵的身影。

义乌小鲵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多年。

读图,完成8~9题。

8.义乌小鲵属于(  )

A.原始鱼类B.无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D.脊椎动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义乌小鲵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9.义乌小鲵出现在(  )

A.早古生代B.晚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 两栖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

据此完成10~12题。

10.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B.4~5月

C.7~8月D.11~12月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及气压值可知,4~5月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则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4~5月,B项正确。

11.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也越高。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故D项正确。

12.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

A.经度呈负相关B.纬度呈负相关

C.海拔呈正相关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

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也高。

纬度越高,近地面大气温度降低。

所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纬度呈负相关,B项正确;经度差异对近地面气温影响不大,A项错误;与海拔呈负相关,C项错误;水面温度比陆地较低,与河网密度呈负相关,D项错误。

2018年11~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又出现雾霾天气。

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雾霾出现时,会直接加强(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雾霾出现时,空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尘埃杂质增多,大气削弱作用、保温效应增强,会直接加强②④过程,①③会减弱。

14.冬季容易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原因有(  )

①冬季取暖污染加重 ②交通污染严重 ③由于地面受热少,空气对流弱 ④大风降温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冬季容易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冬季取暖排放的尘埃杂质多,污染加重,①正确;交通量季节变化不大,不是主要原因,②错误;由于地面受热少,空气对流弱,易形成静风环境,③正确;大风天气不易形成雾霾,④错误。

故选D项。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

图中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其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

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城市通风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补偿空间气温较高B.补偿空间高空气压高

C.作用空间降水概率大D.作用空间气压较高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补偿空间位于郊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气温较低,A项错误;补偿空间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B项错误;作用空间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降水概率大,C项正确,D项错误。

16.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风沙天气频率B.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C.加快城郊热力环流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城市通风廊道可以将郊区的湿润气流带到城市,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故B项正确。

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

hPa)分布。

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上海市的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上海所处地区气压南高北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向北,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B项正确。

18.下列地区风力最大的是(  )

A.上海B.青岛C.北京D.东京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北京所在地区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C项正确。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①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箭头①②⑦都为城市地表水来源,其中⑦来自大气水,且为社会循环,可能为人工降水;①为社会循环,②为自然循环,所以可判断①为跨流域调水,②为地表径流;③是城市用水,不是补给源,且还是社会循环,判断③为管道输水。

20.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答案 A

解析 城市是硬地地面,城市建设使地表水增加,地下水减少;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⑤,A项正确;④为城市地表水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不一定增加④,B项错误;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C项错误;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城市蒸发量,可以增加水汽输送⑥,D项错误。

读图,完成21~23题。

21.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  )

A.向北、暖流B.向北、寒流

C.向南、暖流D.向南、寒流

答案 A

解析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相同。

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洋流为向北流动的暖流。

22.①处比②处(  )

A.温度、盐度均高B.温度、盐度均低

C.温度高、盐度低D.温度低、盐度高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减小,①处比②处水温高,因而①处蒸发量大,盐度高,故A项正确。

23.①处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同纬度海域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①处比同纬度海区(  )

A.正午太阳高度大B.白昼时间长

C.空气中云量多D.空气中尘埃少

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有暖流流经,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量大,阴雨天多,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小,故C项正确。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海水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

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示地区波浪能密度的总体分布规律是(  )

A.南部沿海波浪能密度小于北部

B.越靠近海岸波浪能密度越大

C.大陆架浅海处波浪能密度较小

D.等值线密集区波浪能最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南部沿海波浪能密度大于北部,A项错误;看数值可知,并不是近海岸波浪密度最大,B项错误;在我国大陆架浅海处波浪能密度小,C项正确;波浪能极值与等值线密度无关,D项错误。

25.下列有关波浪能发电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范围广能源密度大

B.属非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C.发电量稳定且效率较高

D.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 D

解析 波浪能是清洁能源,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波浪能密度小,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且效率较低。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分)

(2)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8分)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请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

答案 

(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天气因素(从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晴朗天气增多)。

(2)3600小时<甲<3800小时。

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400小时<乙<2600小时。

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因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中的等值线的数值可读出,图中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结合图中兰州、银川等城市信息可判断出图示为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南向西北受海洋水汽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逐渐减少,晴天增多。

(2)题,图中甲地日照时数为3600~3800小时,乙地日照时数为2400~2600小时;影响日照时数的原因可从地势、天气等方面来分析。

第(3)题,城市与郊区相比,大气清洁度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太阳辐射量的差异。

27.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环节②的能量比环节①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3)温室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品质较露天差,试分析原因。

(3分)

(4)早春的农民通常采用燃烧柴草产生烟雾的办法防御霜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1)少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2)高 大气逆辐射强

(3)温室大棚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差;温室大棚内昼夜温差较小,光合作用弱,糖分积累少。

(4)烟雾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 第

(1)题,环节②是被削弱的太阳辐射,其被削弱的原因是大气的吸收和反射,故②的能量比①要少。

(2)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要高,原因是大气逆辐射强,对应图中环节④的作用。

第(3)题,温室大棚蔬菜品质较露天差是因为温室大棚昼夜温差小,光照条件差。

第(4)题,早春的农民通常采用燃烧柴草产生烟雾的办法防御霜冻,这样做的目的是烟雾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28.为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我省某中学高一学生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2分)

实验过程:

在一个比较大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1,在玻璃柜底的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2(如甲图所示)。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1、2的偏动情况。

图乙是根据实验所得出的结论绘制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还未绘制完成)。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1向________(左或右)偏,甲图中电炉对应乙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2分)

(2)乙图中A、B、C、D中气压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如果A位于B的西方,则AB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3分)

(3)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填入相应方框内。

(4分)

①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4)在乙图中,用四个箭头表示A、B之间的热力环流。

(2分)

(5)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夜间的海洋与陆地之间,则甲图中电炉代表________(海洋或陆地)。

(1分)

答案 

(1)右 B

(2)A D 西北风

(3)① ③ ④ ②

(4)逆时针方向,A→B→C→D→A

(5)海洋

解析 第

(1)题,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电炉处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

冰块处气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纸片1向右偏,甲图中电炉对应乙图中的B。

(2)题,结合近地面等压面,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乙图中A、B、C、D中气压最大的是A,最小的是D。

该地位于北半球,如果A位于B的西方,则AB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

第(3)题,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先是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第(4)题,在乙图中,气压低的B处气流上升,A处气压高,气流下沉,用逆时针方向的四个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第(5)题,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夜间的海洋与陆地之间,夜间海洋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

则甲图中电炉代表海洋。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

适用于山麓、冲积扇边缘地带,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材料二 左图为我国行政区轮廓图,右图为坎儿井剖面示意图。

(1)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左图中________(填序号)省区,指出该地区河流的主要特征。

(5分)

(2)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水源补给主要来自于________,该地区的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类属于________。

(2分)

(3)结合材料说出坎儿井的优点和缺点?

(3分)

(4)坎儿井所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主要原因是什么?

除了坎儿井外,当地农民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6分)

答案 

(1)乙 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夏汛);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易断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等。

(2)冰雪融水 陆地内循环

(3)优点:

有利于减少水分损耗;缺点:

供水量小,工程量大。

(4)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降水少。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

措施:

选择耐旱的农作物、提高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解析 第

(1)题,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色水资源利用工程。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描述。

(2)题,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河流多为内流河,该地区的水循环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坎儿井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第(3)题,坎儿井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损耗;但供水量小,工程量大。

第(4)题,坎儿井所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方面来分析。

为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则主要从节流方面分析。

该地区农业发展迅速,对水资源需求大,可以选择耐旱的农作物,提高灌溉技术,如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等。

 

期末质量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设在太阳辐射较强,水域广阔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水域广阔,D项正确。

2.“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 B

解析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减少了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使水体温度降低,B项正确;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可能会降低大气温度,A、D两项错误;减缓浮游植物生长,C项错误。

3.“渔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提高渔业产量

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减少鱼塘蒸发量

D.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生产模式是利用水域养鱼,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太阳能发电,从而实现“一地两用”,故其最大优势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项正确。

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

读2018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7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

A.大陆的边缘地带B.板块的交界地带

C.地形破碎的岛屿D.大洋的边缘地带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7级以上地震分布与全球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一致,主要是板块的交界地带,故B项正确。

5.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原因是(  )

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②纵波到达,左右摇晃 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④横波后到达,左右摇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主要是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人们感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人们感到左右摇晃,①④正确。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B.鸟类

C.两栖类D.鱼类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爬行类、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

7.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 B

解析 哺乳动物在新生代最为繁盛,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为繁盛,海生藻类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在古生代最为繁盛,故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据此回答8~10题。

8.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  )

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D.地面辐射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大气温度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故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

9.上图中,符合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

A.①+②B.②

C.②+③D.③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高度,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①层、③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0.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当逆温出现时,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答案 A

解析 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A项正确。

12.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D

解析 图示等压距为2.5hPa,则Q地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5hPa或1007.5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法,可判断Q地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2.5~1005hPa或1007.5~1010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故D项正确。

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一种排水体制(如图)。

而雨污合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