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059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docx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

作为声音学习的其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听声音、造声音到探究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三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亲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去解决问题”的目标。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将为本单元《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为单元起始课。

在本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各自具有不同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在声乐或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对于声音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学生知道许多发声的方法,但其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并未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且往往把发声的方法理解为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关注解释这些发声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

在学习能力方面,因为有了前面《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假设已不再陌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与表达,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等探究教学的思想为指导,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

从制造声音的开放性活动,到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问题的假设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均由学生完成。

初步有意识地渗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习。

教师则不唯教材,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间接观察法、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规律。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能享受到自己的每一个奇思妙想的结果。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试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

食品保鲜袋、小鼓、鼓槌、绿豆、矿泉水瓶(内附泡沫小球),橡皮筋琴、钢尺、水槽、水、量杯、橡皮锤、柳叶、三角铁、塑料球、活动记录单

演示实验:

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感觉声音,提出问题

1、猜谜游戏

2、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

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

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师:

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3.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

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5、师:

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师:

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

我们要研究声音的其他问题,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师板书课题)

三、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师: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师:

要想研究声音的产生,我们首先要制造声音。

(出示保鲜袋)你有办法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请你们来玩一玩。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好的保鲜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看看谁的方法多、动作快。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5、谈话: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听清比赛方法和规则:

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看看谁的方法多。

比赛时间一分钟。

比赛先在小组内部进行,优胜者到前面展示。

6.学生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7.选优胜者到前面演示发声方法,座位上的同学们帮着数。

8、刚才同学们用了敲、拍、搓……等方法,发现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声音,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物体发出声音到底与什么有关?

9、这只是大家根据刚才观察后的发现,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这个现象?

如何证明?

四、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1、除了保鲜袋,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放在材料盒中,请大家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2、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看一看,可以作为一会分组实验的参考(播放敲击音叉引起振动等实验)

3、我们在做这项活动时要注意些什么?

(找生读)

(电脑出示)

4、各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5、汇报

师:

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

看看他发现了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

生交流后,师:

科学上,我们把像皮筋这样来回的快速的运动就叫振动。

(板书:

振动)刚才有不少同学已经非常规范地用到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

师:

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

师:

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

(有)这是怎么回事?

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

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

生:

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

五、应用所学,升华认识,感受快乐。

1、反证法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思考并汇报:

以上这些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

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同此可以推断?

(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板书)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知道了声音是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

2、感知声带振动

师:

我们再来通过人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来感受一下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师生齐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课件出示)

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

如果声带不能发声,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多影响,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声带,不大喊大叫,不吃或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师:

老师对声音这种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小乐器,看,这是竖笛,想听听它的声音吗?

给你们演奏一曲。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发言。

师:

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其它的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也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些小乐器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吗?

六、课堂作业设计

1、蝉鸣是蝉发出的一种。

2、流水哗哗,是产生了声音。

(选填“水振动”、“风振动”)

3、风呼呼地叫,是产生了声音。

(选填“水振动”、“风振动”)

七、课外作业

同步导学P16-17。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作出假设;

●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对声音传播的途径作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图片)

1.提问:

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

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2.讲述:

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

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

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③教师小结:

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

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

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

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

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用小木棍听小闹钟的声音。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

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

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

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

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三、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

这是怎么回事?

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四、课堂作业

1、相隔很远的人相互打电话的时候,能听到对方的,这说明声音可以。

2、敲打金属器皿,会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3、一根长线连着两个纸杯,一只纸杯中说的话,在另一只纸杯中可以听见,这说明声音通过传播。

五、课外作业

1、同步导学P17-18。

2、和同学一起做打土电话的活动。

【板书设计】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与方法

1.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2.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

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分组实验:

学生自备一大张纸和透明胶带、剪刀。

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人工耳的制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听声音,交流:

听到了哪些声音?

2.你们是用什么听到声音的?

板书:

耳朵

3.古人说:

“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就是说带着问题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那同学们看到“耳朵”,想提出些什么问题?

构造?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题)

二、探究耳朵的构造

1.要知道耳朵到怎样听到声音,首先必须搞清楚耳朵的构造,请大家互相观察一下我们的耳朵。

2.交流看到了什么?

3.其实在耳朵里面看不见的部分还有很多。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耳朵的解剖模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把它叫什么?

4.指(耳蜗)部分,这一部分像什么?

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到底这些部分叫什么?

科学上是怎么命名的?

一起看大屏幕。

(多媒体演示)

三、探究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

1.我们已经搞清楚了耳朵的构造,谁能大胆推测一下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

2.探讨耳朵的各个部分的作用?

3.先说说耳廓的作用。

谁来猜测一下。

根据猜测设计实验。

4.实验

学生第一次将喇叭形的“助听器”小的一端贴近耳朵听声音,大口对着声源,并把另一耳朵捂住。

第二次将“助听器”的大口对着耳朵,辨别戴上“助听器”与不戴“助听器”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这样?

得出结论:

把喇叭靠近耳廓其实就是把耳廓——变大或缩小了,耳廓的作用就是“收集声波”。

6.同学们真会动脑,给大家来点奖励。

我做个魔术给大家看看。

实验:

(1)手拍纸屏,贴着纸屏的球动了。

看到什么?

这是魔术吗?

(2)这个你们也会做,不稀奇,现在来个真正的魔术。

实验:

将鼓放在纸屏不远处,敲鼓,小球动了。

7.能对刚才的现象进行解释吗?

8.得出结论:

敲鼓产生了声波,声波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撞到了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推动小球振动。

想想,这个纸屏相当于耳朵的哪个部分?

9.推断得出鼓膜的作用——声波撞击鼓膜,鼓膜振动

10.再次推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1.多媒体演示:

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2.看来,同学们和科学家研究的差不多,都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了。

把掌声送给自己。

四、爱护我们的耳朵

1.学生捂住耳朵,交流感受。

2.耳朵是我们唯一的听觉**,如果一个人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了会怎么样?

3.一个人听力受损,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会很痛苦。

所以我们人都要保护我们的耳朵。

我国还把每年的3月3日定为爱耳日。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

5.出示书中的三幅画面:

回忆一下,你们听到过这些场景中的声音吗?

在这儿,我不忍心,也不能将这些声音播放给大家听,为什么?

请听到过这些声音的同学说说感受。

6.明白什么是是噪声。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遭遇过哪些噪声?

7.噪声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那我们能为减少噪声污染做些什么呢?

五、课堂作业设计

1、耳朵分为、、内耳三部分。

2、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3、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4、耳廓有收集的作用。

六、课外作业

同步导学P19-20。

【板书设计】

 

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2、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难点:

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无盖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些粗细相同但是长短不同的吸管、剪刀、橡皮泥。

2.教师准备:

光盘——不同的声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猜声音的游戏

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二:

认识声音的强弱

1.讲述:

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细致观察)

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

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6.小结: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

反之,则声音弱。

活动三: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

△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

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

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7.思考: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

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

8.归纳出:

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活动四:

拓展活动

1.将吸管一端剪成斜口,修得长短不一,用橡皮泥封住底部,吹奏时斜口朝上放置,放在嘴边轻轻吹气。

2.研究:

长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还是短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

3.提醒:

要轻轻吹气!

4.小结:

管子的长短与音调高低之间有关系。

5.教师播放有不同声音的光盘。

课堂作业设计:

1、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敲击同样材料,但大小不一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的。

2、钢琴的琴声有时候强,有时候弱,这种强弱叫做。

3、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敲击不同材料,但大小、粗细、长短相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

的。

课外作业:

同步导学P20-21。

【板书设计】

4.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整理复习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的意思是:

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

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

(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减少噪声的方法:

(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

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