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360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docx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

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

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

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农机化事业的进步,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日渐具备。

(一)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

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去年产量突破12000亿斤。

创历史记录,但同时谷物进口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2014年农业部提出全国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汪洋副总理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从多年发展经验看,依靠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撑粮食增产增收已成为现实选择和普遍共识,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平原仅占土地资源的12%,丘陵山区比例高达69%,全国近一半省份超过50%的辖区面积是山地丘陵,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但农机化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如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农机化水平还在40%以下,最低的省不到20%。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但要养活13亿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压力仍然巨大。

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急需进一步激发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二)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发展目标,届时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基本自给,又要大量转移人口,地怎么种好?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机化,不但可以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还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繁重的耕种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享受土地对外承包收益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非农领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农机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

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目标。

但仅靠发展平原地区农机化无疑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提升占据“半壁江山”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潜力巨大,以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城镇化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3)丘陵山区经济条件改善为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丘陵山区GDP占全国的30%左右,全国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经济贫困落后一直是阻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丘陵山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已明显好转。

同时,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

农机化既能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

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丘陵山区对农机化是有旺盛需求的。

当前丘陵山区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机具,价格相对低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也成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力量,农民实际购机投入大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

(一)借鉴平原区的经验

平原地区农机化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作物方面,率先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再重点突破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研发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等。

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必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

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适时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二)多样化

首先,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机械化发展具有区域多样化的特点:

东北、华北丘陵山区耕地较多,应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优势特色林果业机械化;西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区,应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生产机械化、草原改良机械化,保护生态环境;西南丘陵山区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重,宜发展茶叶、林果业机械化;华中丘陵山区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生产基础较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兼顾茶叶、柑橘、毛竹及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东部、南部沿海丘陵山区,温暖湿润,粮食高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显著,应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苹果、柑橘、茶叶、香蕉、龙眼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

其次,农作物的多样性决定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多样化:

一是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

在南方丘陵山区,宜重点研制开发适合小田块的水稻机插、机播,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等机械。

在北方丘陵山区,宜着力提高小麦、玉米、谷子及一些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

要积极研制、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机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培育机械化。

三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

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推广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阶段性

丘陵山区要发展多样的农机化,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生产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分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

目前,南方低缓丘陵区宜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

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西南丘陵山区宜大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

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

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黄土高原及西北山区应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

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

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

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3、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

从当前形势看,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策、资金、科研、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支撑。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

(1)农机推广要以农民需求为重点

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广的技术农民是不是在用,用的好不好。

丘陵山区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一、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各式各样,对农机推广的要求也更迫切。

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以满足农民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开展。

这次展示演示活动中推出许多丘陵山区农民大量需求的中小机型,结构紧凑、重量轻、通过性好、转弯灵活、经济耐用,是丘陵山区农机推广的方向。

随着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初见端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对大中型农机具已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还在逐步扩大,也要兼顾。

(二)农机推广要注重与农艺融合

平原区农机推广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农机农艺技术一起推广。

丘陵山区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机农艺发展不对路、不配套造成的。

例如,山区面积占94%的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了。

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云南马铃薯种植制度有春作栽培、冬作栽培、秋作栽培、小春作栽培、早春作栽培5种,间套种有马铃薯套玉米、烟套马铃薯、甘蔗套马铃薯、果树套马铃薯、蚕桑套马铃薯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有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深播多次培土等技术。

种植制度和农艺技术复杂多样,限制条件很多,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8.32%。

农机农艺融合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汲取历史和国外做法而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

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项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既推广机具也推广技术模式,取得很好效果。

丘陵山区农机推广虽然起点低,也要高定位,在发展伊始便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农机推广要发挥技术“纽带”作用

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农机化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

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农机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先行

丘陵山区经济落后,地块较小,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对农机化还缺乏认识。

一些地方农机推广部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结合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效果非常明显。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

例如,组织实施双向山地拖拉机及耕作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双向山地拖拉机400余台,培训操作人员近百人,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亩;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展览会,促进了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展示宣传和推广应用等。

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和效果与丘陵山区农机化落后面貌及农民的认识差距相比,还远远不够。

整体来看,试验示范是现阶段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继续坚持“一主多元”的推广思路,进一步提高试验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拉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五)加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方式

农民是农机先进技术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应该成为农机推广的主要受体,农民之间潜移默化的学习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强推、硬推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中能人进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多农机推广人员一心扑在机具、技术上,往往忽视了同步推进技术培训这一“软实力”。

据不完全统计,贫困山区机手中中专学历仅占0.8%,高中学历仅占10.2%,初中学历占30.8%,其余仅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丘陵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推广普及农机技术难度很大,一项技术农民用得好能直接带动更多农民用,农民用的不好同样影响更多的人弃用,再想推广难上加难。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也比较脆弱,在丘陵山区搞农机推广更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放在显著位置,既要让农机手了解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也要传授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操作技术。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老机手少,安全隐患多。

据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机事故分析,在若干重大的侧翻、坠落、碰撞、碾压、失火、剪切等恶性伤亡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丘陵山区,教训惨痛。

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安全教育和训练很重要。

针对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利用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尽快培育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

(六)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力量开展推广工作。

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

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需求,灵活匹配机具以满足各种不同作业的需要。

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根据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细碎,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落,重点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依托合作社开展工作,更有利于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总之,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按照为农民办实事的要求努力做好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