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561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基础复习04.docx

管理学基础复习04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性质。

答: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道德,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

艺术性强调的的管理的实践性。

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答:

(1)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

(2)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

(3)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党和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

(4)科学技术环境。

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提供利用的技术资源。

(5)文化教育环境。

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6)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答: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A.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作用。

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B.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

C.社会环境对组织具有影响作用。

也就是说,某一事物或行为对其他事物或行为的波及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种基本形态。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

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

管理思想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

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

主要学派有:

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

企业文化理论?

答: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

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再造理论?

答: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企业流程的实施方法,就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计划工作的特征是什么?

答:

(1)目的性:

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

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

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

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

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

(1)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

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

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渐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

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在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答:

目标要高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的准确性;目标期限要适中;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的说,要把目标控制在5个以内。

目标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体系的逻辑要严密,纵横成网络,体现出由上到下越来越具体的特点;2、目标要突出重点,与企业总目标无关的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3、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尽可能把目标分解中的“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4、目标分解完毕,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目标控制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职工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将领导的信任与完善的自检制度相结合,保证企业具有进行自我控制的积极性与制度保障。

2、建立目标控制中心,结合企业均衡生产的特点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

3、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目标的必要修正。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目标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进行自我评定;2、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3、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4、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目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

(1)目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目标管理的优点: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4、企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预测的程序?

答:

确定预测目标;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分析、评价预测结果;写出预测报告,并提交计划部门或决策者。

什么是决策?

它具哪些特征?

答:

决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具有如下特征:

(1)超前性。

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决策。

(2)目标性。

无目标的决策或目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

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

(4)可行性。

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

(5)过程性。

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

(6)科学性。

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科学决策。

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满意原则。

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

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

(4)整体效用的原则。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即通过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对已提出的每一种设想进行质疑,并在质疑中产生新设想。

第二阶段是对每一种设想编制一个评价意见一览表,同时编制一个可行性设想一览表。

第三个阶段是对质疑过程中所提意见进行总结,以便形成一组对解决所论及问题的最终设想。

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作为参考再发给各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以提出新的论证。

几轮反复后,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供决策者进行决策。

特尔菲法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决策题目。

决策题目要具体明确,适合实际需要。

第二,选择专家。

选择专家需解决四个问题:

什么是专家;怎样选专家;选择什么样的专家;专家人数。

第三,制定调查表。

即把预测或决策问题项目有次序地排列成表格形式。

第四,决策过程。

一般要分四轮进行,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

第五,做出决策。

经过多次反馈后,意见渐趋一致,或对立的意见已十分明显,此时便可把资料整理出来,做出决策。

特尔菲法具有匿名性、多轮反馈、统计性的特点。

如何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幸层的结构体系。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1)决策的代价。

一般来说,代价越高的决策,越不适宜交给下层决策者。

重大决策也不宜授权。

(2)政策的一致性。

如果希望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集权程度就高些;反之,那么分权程度就高些。

(3)组织的规模。

组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分权程度就高些;相反,集权程度就高些。

(4)组织的成长方式。

如果组织是靠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集权程度较高;若组织是由并购或联合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

(5)管理哲学。

(6)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

(7)控制技术与手段。

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答:

(1)决策的数量。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较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2)决策的范围。

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

若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4)决策的审核。

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分权程度越低。

授权的原则是什么?

答:

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

(2)明确责任。

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

(3)不越级授权。

越级授权必然导致中层领导的被动,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要适度授权。

授权过少,往往下属的权力过小,积极性受到挫折,达不到授权的效果;授权过度,等于放弃权力,造成工作杂乱无章,甚至失去控制。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答:

经济效益原则。

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组织的正常运转。

(2)任人唯贤原则。

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和使用克有真才实学的人。

(3)因事择人原则。

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4)量才使用原则。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

(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答: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组织规模。

一个组织规模越大,其业务量越大,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也就越多。

(2)业务的复杂程度。

一个组织其业务越复杂,环节越多,所需的管理人员越多。

(3)管理部门的数目。

在特定性质和特定业务条件下,组织机构设置层次越多,职能分工越细致,管理部门的数目就越多,所需管理人员的数量也是越多。

(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答:

一些不适于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用非正式组织比较容易解决;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情感交流渠道,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和团结;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职工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工作中减少厌烦感,加强协作关系。

组织工作原则?

答:

目标任务原则;责权利结合原则;分工协作、精干高效原则;适宜的管理幅度原则;统一的指挥和权利均衡原则;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的优缺点?

答:

优点:

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按总体设想,投资到最有限的项目上去,还有利于产供销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协调。

缺点:

高曾领导者陷入日常经营活动,过多地涉入原本中层管理者的业务工作,疏于企业的长远的发展战略。

同时由于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越来越困难,导致体制僵化,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M)的优缺点?

答:

优点:

权利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问题;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挥个部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的适应能力;各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便于培训管理人才。

缺点: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容易忽视整体利益,各事业部之间协调难度增大。

内部管理人员来源的优缺点?

答:

优点:

管理者对组织情况比较了解,了解与适应管理工作的过程大大缩短,能很快进入角色;选任时间较为充裕,对被选对象可以进行长期的考察,全面了解,作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手续简单,费用低。

缺点:

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事,不利于创新;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给公平合理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被选对象范围窄,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危险。

外部管理人员来源的优缺点?

答:

优点:

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外援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的创新和组织的革新;有利于缓解和解除内部竞争者之间紧张的关系。

缺点:

难以准确地判断其管理才能;费用高;易造成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领导者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法定概略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法定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法定权包括:

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

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质,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无法由组织"赋予"。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

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等。

领导理论的发展过程。

答:

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性格理论阶段:

从二十世纪开始到三十年代。

这一阶段的领导理论研究,侧重于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行为理论阶段: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这一阶段,从研究领导者的素质、特性,转向研究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作用和领导方法。

权变理论阶段: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迄今。

该理论认为,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许多客观因素。

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影响企业人际关系的普遍因素有哪些?

答:

(1)职工空间距离的远近。

人与人在工作的地理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发生彼此的往来和相互了解。

(2)职工彼此交往的频率。

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相互了解,关系越容易密切。

(3)职工观念态度的的相似性。

如果职工在这些方面基本趋同,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容易相互理解,倾吐心声,交流思想,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

(4)职工彼此需要的互补性。

不同知识层次、性格有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相互扬长补短,提高领导层的整体素质。

什么是激励过程?

答:

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满足时,会产生一中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动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

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

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人们一旦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激励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答:

(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有效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1)物质激励。

在物质鼓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

(2)精神激励。

企业常用的精神激励方法有:

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以及奖励惩罚激励法等。

(3)职工参与管理。

让职工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4)工作丰富化。

就是使工作具有挑战性且富有意义。

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答:

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

控制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

(2)重点原则。

控制不仅要注意偏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

(3)及时性原则。

高效率的控制系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4)灵活性原则。

它要求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经济性原则。

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耗费较大。

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答: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了动态的过程控制。

它不仅是指企业产品的性能,还包括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协作的质量等。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

答: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

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

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协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

目标一致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2)效率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信心十足地去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3)责任明确原则。

明确责任就是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提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

(4)加强沟通原则。

沟通是协调的杠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有效,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反之,沟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低。

协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2)效率原则。

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信心十足地去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3)责任明确原则。

明确责任就是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提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

(4)加强沟通原则。

沟通是协调的杠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有效,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反之,沟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低。

冲突的含义及性质。

冲突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冲突具有二重性:

也就是说,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没有冲突的组织将表现得呆滞,对环境变化适应慢和缺乏创新精神,因而绩效也不是最好的;而存在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促进组织变革,使组织充满活力,因而绩效水平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这种认识,管理者的任务不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通常,解决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回避。

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

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2)强制解决。

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

(3)妥协。

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4)树立更高目标。

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做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

(5)合作。

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

什么是信息沟通?

如何理解它?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要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信息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信息沟通就没有发生。

(2)成功的信息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传递,还要被理解。

(3)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人,即信息沟通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4)由于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沟通相互关联、交错,所以管理者把种信息沟通过程看成是一本整体,即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1)沟通方式选择不当,造成的沟通障碍。

沟通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如果不能选择适合的沟通模式,将会导致组织沟通效果下降。

(2)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

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使接受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信息发送者的意图,或发送者不能以最易被理解的方式表达他的意图,从而降低了沟通的效果。

(3)态度和兴趣障碍。

发送者的态度和兴趣会影响其发送信息的质量。

而接受者也经常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有选择地去听、去看。

在解释接收到的信息时,接受者也会把自己的态度和兴趣带进去。

(4)情绪障碍。

沟通双方的情绪也会沟通效果。

(5)信息过滤。

指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使信息接受者接收不到真实、全面的信息。

促进有效沟通方式的措施有哪些?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沟通双方的特点、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

(2)善于运用反馈。

在沟通中,由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

如果双方在沟通中,能利用反馈,就可以减少误解或解释不准确的情况的发生。

(3)学会积极倾听。

在口头沟通,尤其是面对面的沟通中,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非常重要。

(4)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

(1)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