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36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6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docx

水生生物学讲义全解

水生生物学讲义

 

周鸣鸣

生命科学学院

2013-10-1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FreshwaterBiology

---Ocean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

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

具体讲:

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

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二)发展情况

1870年以后,开始研究海洋,再转入内陆水域。

最先研究鱼类到浮游生物再到底栖动物;先定性再定量最后到研究生态。

1871年俄国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海洋生物站—塞瓦斯托波尔站(研究机构);

1891年在莫斯科附近的格鲁皮克湖建立了淡水生物站。

1897、1905丹麦和奥地利又分别建立了淡水生物站。

1887年德国的汉森(V.Hensen)制造了能捞起浮游生物的工具;1909年有人制造了采泥器。

以后水生生物的研究从定性发展到定量。

1922年国际上成立了湖沼学会(学术机构),1969年成立了“淡水群落生物生产力组”。

瑞士学者佛列耳氏(F.A.Forel)被公认为淡水生物学的创始人,1869—1904年发表了一系列日内瓦湖的调查研究的专著。

1869年发表了一系列日内瓦湖底栖的研究。

1892、1901、1904年发表了关于瑞士湖泊的三卷著作。

二十世纪以后,淡水生物的生态学方向逐渐明显。

如kofoid(1903)关于Illiois河浮游生物的研究等。

上世纪50年代后,淡水生物学的中心问题逐渐集中到内陆水体的生产力问题,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包括对水体物理化学因子的观测、生物的种类组成和食物关系、主要种群动态、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量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等。

近几年采用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如运用遥感、遥测技术对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使用计算机分析资源等;在生产力理论和提高经济生物生产力的措施上都有所突破。

(三)我国情况

解放后成立了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淡水方面的研究所;还有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等海洋方面的研究所以及各省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综合性大学(如厦大、武大)水生生物专业、水产院校、农业院校中的水产系;许多水产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

这些都为水产专业的发展,为水生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保证。

1956年由饶钦止等主编的《湖泊调查基本知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书。

取得的成就:

1、分类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如发现了一些新种。

2、开展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及海洋资源调查。

安徽省1985年完成了长江、淮河水系资源调查工作。

P2,对海洋资源调查。

另,南极的长城、中山站。

3、进行了固氮蓝藻的培养和农业、渔业应用的研究

水生所利用几种固氮蓝藻接种于稻田作为氮肥来源。

4、小球藻培养、轮虫培养,应用于河蟹育苗;还有枝角类、水蚯蚓等饵料生物培养。

5、以渔业为目的(提高水体生产力为目的)对水体生态系及生态系管理进行了研究。

根据饵料生物量→供饵能力→产鱼潜力。

何志辉根据水库浮游生物量推算出鲢鳙鱼的鱼产力;

陈洪达根据湖泊水草生物量推算出草食性鱼的鱼产力;

陈其羽根据底栖动物生物量推算出食底栖动物鱼类的鱼产力。

6、对一些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措施进行了科学总结和理论研究

大连水院、上海水大等根据“看水”经验,制定出养鱼水质的生物等级。

谭玉钧在无锡河埒口养殖场高产试验,李永函研究的轮虫休眠卵等。

7、移植驯化(鱼类及饵料生物移植)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梁象秋1995《水生生物学》(形态与分类)

参考资料:

1、何志辉1982《淡水生物学》上、下册

2、李永函1993《淡水生物学》

3、山东水校1978《淡水生物学》

4、韩茂森1995《中国淡水生物图谱》

5、胡鸿钧1979《中国淡水藻类》

6、王家辑1961《中国淡水轮虫志》

7、中科院动物所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8、中科院动物所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

9、饶钦止等1956《湖泊调查基本知识》

10、饶钦止等1988《中国淡水藻志》

11、章宗涉等1991《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

12、大森倍、池田勉(日)著罗会明译《浮游动物生态研究法》

13、《拉汉藻类名词及名称》

14、《拉汉无脊椎动物名称》

15、杂志:

《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生态学报》、《湖泊科学》、《动物学报》、《植物学报》、《淡水渔业》、《水利渔业》

四、课程安排

第一章淡水浮游植物(藻类)

第一节概论

PhytoplanktonAlgae

一、特征

(一)无根茎叶分化,整个植物体(藻体)能吸收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又称叶状体植物。

(二)生殖单位是单细胞的孢子、合子或营养细胞。

整个植物体不分营养和生殖两部分,即无细胞的分化。

(三)在它早期生活史中,在母体内不形成胚的雏形,即无胚。

(四)藻体(植物体)很小,只有十几—几十um,单细胞或多细胞。

借助显微镜观察。

二、形态

(一)单细胞—各种形状的单细胞:

球形、卵圆形、圆柱形、纤维形、月牙形、纺锤形等。

(二)多细胞群体——圆形、椭圆形、丝状、分枝状、不规则团状等,细胞功能相同

(三)多细胞体——细胞功能不同,主要是海产的褐藻门、红藻门,(海带、紫菜)

(四)多核体——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细胞核,如刚毛藻、无隔藻,整个细胞体无细胞隔膜,但有很多核。

三、构造

(一)细胞壁

大多数有细胞壁,少数无,如裸藻。

细胞壁有的光滑、有的有刺、有的有花纹。

细胞壁为内层纤维质+外层果胶质;少数种类如硅藻在果胶质外层又加一层硅质。

红藻、褐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质+藻胶(琼胶)。

(二)原生质体

1、细胞核:

一般为一个核,蓝藻无细胞核,少数种类多核。

2、原生质:

包括色素、色素体、蛋白核、同化产物

⑴色素:

一般藻类都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特殊的有蓝藻门的蓝藻素(藻蓝素)、红藻门的藻红素、黄藻门的叶黄素。

⑵色素体:

又称载色体,即含有色素的蛋白体。

色素体有各种形状:

螺旋形、杯状、星状、板状、盘星状等。

如水绵为螺旋形

位置有的在中心、有的轴生、亦有周生。

色素体的形状、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注:

蓝藻门无色素体。

⑶蛋白核:

原生质的一种构造,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

组成:

中心部分是蛋白体,外面包了一层淀粉鞘或副淀粉鞘。

作用:

可能与淀粉等同化产物的形成有关;少数种类无蛋白核。

因此蛋白核的数量、形状均为分类依据。

⑷同化产物:

油滴(脂肪)、白糖素、淀粉(与碘反应)、副淀粉(如蓝藻淀粉)。

四、繁殖及生活周期

孢子或合子繁殖,无性繁殖为主,有性很少

(一)无性繁殖

1、细胞分裂(营养繁殖)

指单细胞个体,或群体母体中某一细胞发生分裂进行繁殖,亦有丝状体进行断裂。

细胞分裂繁殖又称为营养繁殖。

2、孢子繁殖

在生殖时,细胞壁内原生质稍微收缩,与细胞壁分开,其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随后细胞质也分裂开来,分裂的结果在一个细胞内形成2、4、8、16、32、64……2n小细胞,这些小细胞通称为孢子,孢子离开母细胞后即成新个体。

这种繁殖即称为孢子繁重,这种繁殖速度快。

根据孢子的形态和活动方式,又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⑴动孢子(游动孢子)——可运动(游动),无壁,有鞭毛,能直接萌发成新个体或鞭毛消失经休眠后再萌发。

⑵静孢子——不运动,有壁,无鞭毛,待水分充足时,再生出鞭毛,变为动孢子。

⑶厚膜孢子——又称厚壁孢子(厚垣孢子),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经一段休眠后,待生活环境适宜时,开始活动。

⑷似亲孢子——无性繁殖时所产生的一种与母细胞形状相似的子细胞,似亲孢子脱离母体后,形状不再变化,即长成新个体,如小球藻。

(二)有性繁殖

在生活的某一阶段才出现。

主要是生活环境恶劣之时,♀配子、♂配子结合后形成新个体。

1、同配生殖——♀、♂配子大小、形状相同结合而成的。

2、异配生殖——♀、♂配子形状相似、大小不同结合而成的。

3、卵配生殖——♀、♂配子大小、形状均不相同结合而成的。

4、接合生殖——两个母细胞(一般是两条丝状体)上的细胞壁发生凸起,然后联合形成接合管,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在此交流,即通过此接合管而形成合子,合子脱落形成新个体。

(原生动物亦有接合生殖)

(三)生活史(生活周期)

生活史是指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中,有一个或几个同形或不同形的个体前后相连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循环。

藻类的生活史有4种类型:

1、生活史中仅有营养繁殖:

无有性和减数分裂,如蓝藻、某些单胞藻。

2、生活史中仅有一个单倍体(单倍体植物):

行无性或有性生殖,或仅有一种生殖方式。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发生在合子形成后,新植物体产生之前。

如衣藻、团藻、丝藻等。

3、生活史中仅有一个双倍体(双倍体植物):

只行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在配子囊中产生配子之前。

如绿藻门管藻目的一些种类,硅藻、褐藻一些种类。

4、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

即生活史中有2个(种)植物体(单倍体和双倍体植物)(如红藻门的有些种类)。

单倍体的植物行有性生殖产生合子,合子萌发时不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双倍体的植物,此植物体行无性繁殖,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双倍体的植物,此植物体行无性繁殖,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由孢子长出单倍体植物。

从孢子开始一直到产生胞子,这段时期都是单倍体,总称为有性世代。

配子体是有性世代的植物体(即单倍体植物)。

从合子一直到减数分裂之前这段时间都是双倍体(双倍体植物),总称为无性世代,孢子体为无性世代的植物体。

五、经济意义

1、制造有机物:

藻类是食物链的原始生产者,有的固氮,直接或间接作为鱼饵。

2、为水中提供氧气:

水中氧气的来源之一,主要就是藻类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3、污染指标:

某种藻类大量出现,证明被污染,如蓝藻水华。

4、净化作用:

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或有毒元素。

5、分布广、生命力强:

藻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最原始、最低等植物,分布特别广,高山雪地、极地沙漠、悬崖峭壁、淡水海水等均有其分布。

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

50属、2000多种:

一、颜色:

蓝绿色或蓝色

二、形态:

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圆柱形

多细胞群体——不规则形、片状、团块状

丝状体——直的或螺旋形的

三、特征:

1、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只有核仁和核膜,即只有相当于核的中央体,又称原始核。

2、无色素体

3、有色素

含有藻蓝素为主,少量蓝藻藻红素,另含有叶绿素a、ß胡萝卜素、叶黄素;色素均匀分布在原生质外靠细胞壁的地方,因此细胞呈蓝绿色。

4、具有异形胞

蓝藻门所特有的,除颤藻科外,其它都有异形胞。

异形胞——是由营养细胞变态形成的,成熟的异形胞原生质消失、呈透明状、且细胞壁增厚,亦即死细胞。

异形胞两短各有一个球状屋,称位极节球。

异形胞的位置有两种:

端生(在丝状体两端)和间生(丝状体中间),端生或间生作为分类的依据。

异形胞的作用:

有的认为与生殖有关(即无生殖功能的孢子或孢子囊)

5、生殖方式:

无性

6、细胞壁:

与一般藻类一样,外层果胶质、内层纤维质。

但果胶质外有的形成了胶质衣鞘,衣鞘有球状、片状、块状等。

各个细胞个体的胶质衣鞘连在一起形成群体的胶被,丝状体形成胶鞘。

7、原生质:

较浓、胶质状、不流动,易吸水或排水,可在无水处生活一段时间。

8、同化产物:

蓝藻淀粉——与I2起红色反应

9、具有伪空泡(假空泡):

常见于浮游种类的蓝藻,其原生质中常含有一种空泡状物称为伪空泡(又称气泡、假液泡),多半呈颗粒状,大量存在使原生质呈泡沫状,使藻类漂浮。

伪空泡内充满了N2或含N化合物,高倍镜下呈红色。

四、分类及常见种类:

(一)段殖体藻目

植物体为丝状体,大多不分支或假分支,少数真分枝,;具胶鞘或无;异形胞端生或间生。

本目以段殖体繁殖或孢子繁殖。

1、颤藻科:

⑴颤藻

丝状体、单列的不分支的,丝外无胶质鞘。

细胞呈扁圆柱形,两端呈圆形或帽状,细胞的原生质均匀,伪空泡较少,无异形胞。

能自发运动:

颤动、滚动、滑动,一般认为是电势能的作用。

⑵螺旋藻

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螺旋形丝状体,衣鞘水化不明显,细胞与细胞之间间格很不明显,细胞内含物均匀或有颗粒,无异形胞或厚壁胞子。

⑶节旋藻

螺旋形的丝状体,但细胞间隔很明显(与螺旋藻相比),内含颗粒状的伪空泡。

⑷席藻(胶鞘藻)

丝状体,每个细胞是圆筒形、等粗,单根丝状体或多根束状体,外面有胶质一鞘。

⑸鞘丝藻(林氏藻)

丝状体,直的或螺旋形的,每个细胞圆筒形,衣鞘较厚很有层次,衣鞘两端长超过细胞体,即衣鞘一般伸出藻丝之外。

2、念珠藻科:

⑴鱼腥藻(项圈藻)

藻丝单独浮游或由丝状体粘结组成不定形胶质块,藻丝等粗或两端稍细,直、圆、螺旋形或不规则绕转,具有异形胞、间位,衣鞘水化不明显;具厚壁孢子、比营养细胞大;细胞内含物均匀、颗粒状、有很多伪空泡、有固氮作用。

是鱼类有效的食物(陕西所同位素示踪法推翻倪达书理论),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

“水华”——由于某种藻类在水中大量繁殖形成云彩状或丝状的漂浮物,呈现一定的色彩。

⑵拟鱼腥藻(拟项圈藻)

丝状体,直的或弯的,基本同鱼腥藻,不同之处为异形胞端生。

⑶念珠藻

团块状的群体,丝状体之间充满了浓厚的胶质被,将其联结成团块状;异形胞大多间生、少数端生;此藻常生长在阴湿地带或较肥的淡水中,如地木耳(地带皮、地蛋皮、地皮菜)是念珠藻与真菌(子囊菌)共生;另有发菜亦类似于地木耳,均可食用。

⑷束丝藻(蓝针藻)

藻丝直或弯曲,各藻丝以侧面相连成大小不等的片状、板状或鳞片状的群体,细胞圆柱状、长大于宽;异形胞间生。

(二)色球藻目

多群体、少数单细胞,具个体胶质被或群体胶被,细胞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卵形、棒形或纤维形等;繁殖以细胞分裂为主。

色球藻科:

⑴蓝纤维藻

大多单细胞,平行或相互交叉形成束状,有一胶质被包裹,细胞细长、其两端狭小而尖、直走或作螺旋绕转。

细胞有的呈弯月形、“S”形、“C”形。

⑵蓝球藻(色球藻)

细胞球形或半球形,有的两、三个包裹在一个胶质被里,每个细胞外都被有质地均匀或有层理的个体衣鞘。

⑶微囊藻(微胞藻)

不规则的群体,细胞球形或椭圆形,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有一公共的胶质被(胶鞘被)将其包裹;细胞里有伪空泡、很明显。

在淡水中常大量繁殖,特别是有机质比较丰富的水体中形成“水华”称为“湖淀”,如太湖、巢湖夏秋季大量出现。

⑷平裂藻(片藻)

一个平板状的群体,细胞是半球形的,两两相对,组成一个小群体,外面有一公共的胶被。

五、繁殖

1、细胞分裂:

细胞直接一分为二,一般以细胞分裂繁殖为主。

2、孢子生殖:

内生孢子和外生孢子

内生孢子——细胞直接交叉分裂而形成的,2、4、8、16、……2n

外生孢子——在细胞顶端切割出孢子,有时形成1个,有时形成2个等。

3、厚壁孢子

营养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壁增厚而形成,其位置、数目作为分类依据。

厚壁孢子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休眠一段时间再萌发。

4、异形胞生殖

异形胞一般认为是无生殖功能的孢子或孢子囊,其次的功能在于有些藻体经常在异形胞的地方断裂。

5、段殖体(藻殖段、连锁体)

段殖体系由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间生异形胞处,从而形成在一条藻丝上分隔出若干短的藻丝分段,每一段即为段殖体(藻殖段)。

六、营养方式

除光合作用外,能在黑暗中生活,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属混合性营养。

在不同情况下蓝藻的颜色有所变化,这样就新产生补偿色素。

七、作用(经济意义):

1、食用:

如开发螺旋藻,作为高蛋白食品,有螺旋藻营养麦片、螺旋藻啤酒、螺旋藻保健品——“精力来”等。

2、固氮作用:

可作为肥料肥田。

3、鱼饵、饲料:

鱼腥藻可消化,但大多数不消化,如微囊藻和颤藻。

作为饲料,如深圳农康螺旋藻——系列高级水产饲料。

4、分布广:

在高温时有机质丰富水体中大量繁殖。

5、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死亡后对水质及鱼类有影响(H2S、NH3、SO2等),故鱼池应经常换水。

第三节金藻门Chrysophyta

一、颜色

金黄褐色(因其色素体是金黄色的)

二、形态(形状)

单细胞的,群体的,也可丝状体的(分支的)

三、主要特征

1、色素

叶绿素、胡萝卜素、金藻素(金藻门所特有的,泥黄素+岩黄素),因金藻素+胡萝卜素含量比叶绿素大,因此它的色素是金黄色的。

2、色素体

1—2个片状色素体、侧生

3、无蛋白核(淀粉核、造粉核)

4、鞭毛

有的种类有、有的无,有者2根等长或不等长的、少数1根、3根。

有1—2个伸缩泡,有的种类有眼点。

5、细胞壁

大多数种类的细胞是裸露无壁,因此身体易变形(标本固定后不变形),有的种类细胞有鳞片、鞘或囊壳(钙质或硅质),不具鞭毛不能运动的种类其细胞有细胞壁。

6、同化产物

油滴(脂肪)、白糖素(位于细胞的后部),白糖素又称为金藻糖或金藻淀粉、白色圆球形、不与碘反应。

7、细胞核

1个

四、常见种类

1、金藻

鞭毛1根(单鞭的)、鞭毛长度与细胞长度相等或为细胞长度的几倍;球形或卵圆形的单细胞个体,细胞裸露无壁,有伸缩泡,色素体1—2个片状、侧生。

2、鱼鳞藻

单细胞的,卵圆形或纺锤形,鞭毛一根,身体外部被有覆瓦状的硅质鳞片,鳞片上生出一些小刺。

3、锥囊藻(钟罩藻)

分支的群体(树枝状),里面的细胞是卵圆形或纺锤形,每个细胞上有两根等长或不等长的鞭毛;每个细胞外有一个倒钟形的衣鞘,其前端为宽端且有开口,后端较细是封闭的,鞘透明或氧化成黄褐色;色素体侧生1—2个、片状。

本属种类浮游或附生于其它物体上,分布广。

4、黄群藻(合尾藻)

球形或椭圆形的群体,每个细胞一端有两根等长的鞭毛,细胞前端宽、后端窄,形似梨形,其后端有一小柄,将细胞互相连在一起,有的种类有鳞片;细胞壁一般比较坚硬,色素体2个、片状、侧生。

本属较常见。

5、赭球藻(棕鞭藻)

单细胞的,鞭毛2根不等长,体卵圆形,1—2个金褐色色素体,后端白糖素明显。

这种藻类常出现在腐殖质丰富的水体中。

6、拟黄团藻

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群体,很多单个细胞存在于一个公共的胶囊之中,但细胞相互间无联系、分散的,每个细胞有两根不等长的鞭毛伸出囊外。

7、黄团藻

球形的或椭圆形的群体,与拟黄团藻相似,但细胞互相间是有联系的,细胞之间在中央连接,排列方式是向四周呈辐射状的排列,是通过胶质相互连接的。

8、小三毛金藻

细胞具三条鞭毛,中间一条较短,为长鞭毛的1/4—1/3;单细胞体,细胞呈椭圆形、卵形、球形等,易变形;色素体两个、片状、侧生;伸缩泡1个;白糖素呈一大球状或小形多数,位于细胞后端。

椐报道小三毛金藻在大量繁殖时,它的代谢产物中含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中毒致死。

此藻孽生于半咸水中,盐度2—11%,久旱后降大雨,特别容易引起鱼死亡;北方干旱地区亦有。

五、繁殖

1、细胞分裂:

纵裂,群体的分成一块块或一段段的,每一块(段)发育成新个体。

2、动孢子、静孢子繁殖(内生孢子繁殖)。

六、生长的环境条件

出现季节早,不喜高温,生活在早春和深秋,生活在清瘦软水之中(故此类标本不易采到,主要因清洁水少);对温度很敏感,一般生活在水的中下层。

七、经济意义

因它无细胞壁,所以鱼类易消化,而且在低温时是鱼的主要饵料。

但少数种类如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对鱼有害。

第四节黄藻门Xanthopyta

一、形状、颜色

黄绿色,单细胞、多细胞群体、多核管状体、丝状体

二、特征

1、色素:

叶绿素a、c,无叶绿素b,β胡萝卜素,主要叶黄素

2、色素体:

1—2个片状或盘状、侧生

3、同化产物:

白糖素、脂肪,不与碘起反应

4、细胞壁:

主要由果角质组成,有时含有硅质或纤维质。

主要特点是细胞壁的形态:

有的是“I”字形(“H”形细胞壁)一段段连起来的,有的是“U”形状套合起来的,这两个节片可以等大或不等大,它一般出现在单细胞或群体中,“H”形细胞壁常出现在管状体中,如黄丝藻。

5、鞭毛:

两根,出现在能运动的种类,两根鞭毛不等长(其中一条长的向前叫茸鞭、短的叫尾鞭)

三、常见种类

1、无隔藻

有的将无隔藻列入绿藻门。

分枝多核丝状体。

卵式生殖:

有弯曲形的藏精器和圆球形的藏卵器。

2、黄丝藻

不分枝的丝状体,黄绿色,细胞壁“H”形,色素体盘状、两个或几个侧生,细胞核一个,位于细胞中间,细胞内原生质不与碘起反应(同化产物无淀粉);细胞长度是宽度的2—5倍。

一般早春出现,固着生活,死后呈黄色棉絮状、漂浮在水面上,水沟较多。

3、葡萄藻(黄被藻)

群体,外面有胶被,每个细胞是椭圆形的,较老的群体以放射状胶质柄相互连结,形成葡萄状群体。

细胞死后不易分解,因其中含有硅质。

不形成优势种。

4、黄管藻(蛇胞藻)

单细胞体,直的或弯曲的,细胞体较大,细胞的一端有一柄固着,细胞壁由两节片嵌合而成,节片大小不一,色素体在两侧。

有的细胞两端有较短的小刺,有的一端有一端无。

5、顶刺藻

单细胞,直的或弯的,细胞壁由两节片(“U”形)套合而成,节片可一样长,也可不一样长,细胞两端有很长的棘刺。

6、膝口藻

有的放在甲藻门,有的放在绿藻门,有的单列,运动快,有两根不等长或等长的鞭毛;细胞顶端凹陷的地方为胞咽,鞭毛由此处发出;体周围分布有刺丝胞(刺胞)。

色较绿,色素体亮绿、盘状多数,细胞核在中间。

在养鱼池中大量出现,形成云彩状“水华”,特别在无锡河埒口一带鱼池成为优势种,是鲢鳙优质饵料。

四、繁殖

细胞分裂较重要,丝状体断成小段,细胞分裂为主,另有动、静、似亲孢子,少数有性生殖。

五、养殖上的意义

与金藻门类似,低温季节作为鱼饵料,但有胶被的如葡萄藻吃了不消化。

第五节裸藻门E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