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426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021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O2B.CO2C.N2D.Ne

2.以下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NO3B.Ca(H2PO4)2C.CO(NH2)2D.KNO3

3.以下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在化学反响后其质量减小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响速率

C.在化学反响后其质量增加D.在化学反响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4.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

B.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C.人体缺锌可引起佝偻病

D.补充维生素C可预防夜盲症

5.以下有关CO2实验的图示正确的选项是〔〕

A.

制取CO2B.

收集CO2

C.

验证CO2已集满D.

验证CO2能与水反响

6.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可作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它与水反响的生成物为()

A.Mg(OH)2、H2B.Mg(OH)2、O2C.Mg、H2D.MgO、O2

7.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翻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假设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A.水和生石灰

B.稀盐酸和碳酸钠

C.水和硝酸铵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8.澳大利亚发生山火,持续数月,消防队员通过飞机投水,砍隔离带等方式进行灭火,其中飞机投水采用的的灭火原理为()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9.以下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能量观: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放出热量

B.守恒观: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响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

C.转化观: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结构观: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0.以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B.

表示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在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C.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响

D.

在恒温的条件下,将足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分

11.以下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___〕

A绳锯木断

B滴水成冰

C死灰复燃

D______

12.药物瑞德西韦(化学式为C27H35N6O8P)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以下关于出C27H35N6O8P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

A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2g

D其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

13.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丙烷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14.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列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

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B将t2°C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C,A成为不饱和溶液

Ct2°C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

Dt2°C时,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___B(填“>〞或“=〞或“<〞)

15.以下实验操作中能到达实验目的的是〔___〕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aO固体中混有CaCO3

除杂

加水溶解并过滤

B

NaCl溶液中含有HCl

检验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

C

KNO3固体混有少量NaCl

提纯

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D

羊毛、棉线

鉴别

_______

16.铁生锈造成金属资源浪费,但将颗粒极小的铁粉添加进燕麦中,不但起到枯燥和延缓食品变质的作用,还可作为补铁剂。

请用化学用语答复:

(1)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的化学式为_______;

(2)铁粉吸收水分,标出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3)铁粉与胃酸反响生成的亚铁离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

17.健康江西,赣出精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大家善用化学知识,做好科学防控,以下是你在家中发现可能有用的防护用品,请根据要求答复向题:

(1)家中常备体温计测量家人的体温,其中的金属是_______。

(2)N95口罩,其原料为聚丙烯[(C3H6)a],它属于_______(填“合成〞或“天然〞)材料。

(3)84消毒液是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浓HCI)混合使用,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响生成氯气而引起氯气中毒。

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NaClO+XHCl=NaCl+H2O+Cl2,那么X=_____。

(4)过氧乙酸(CH3COOOH)是一种广泛、高效的消毒剂,是预防新型肺炎的首选产品。

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某同学需要配制1120g0.2%的过氧乙酸溶液,需要20%的过氧乙酸________ml。

(此种过氧乙酸的密度为3)

18.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砒霜—亦敌亦友,千年情仇

砒霸的化学组成为三氧化二砷,即As2O3。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黄(化学式为As4S4)和雌黄(化学式为As2S3)都是闪闪发光的黄色晶体,早期的炼丹术士就用这两种矿物来炼假黄金。

可是,这两种物质在空气中加热不但不会得到什么黄金,反而会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转化为剧毒的砒霜。

由于砒霜的毒性大,历代重要的人物都很担忧自己的食物中是否含有如此可怕的“魔鬼〞。

一种流传甚广的方法便是银针验毒。

其实,在常温的条件下,银针并不能和砒霜发生反响,这种传统的验毒方法只是因为早期生产技术落后,砷的硫化物转化为砒霜的过程中硫元素无法完全除去进而和银生成稳定的黑色硫化银覆盖在银针的外表,从而让检验者知晓这食物里可能含有砒霜。

我们能否利用其性质为我们全人类带来福利呢?

人们利用砷元素的毒性,使砒霜成为了一系列砷基杀虫剂、毒鼠药的优良原料。

我国医学专家张亭栋教授开创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疗法,成为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砒霜尽管被人利用夺走了许多生命,但也同样救活了许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

我们相信,经过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仔细研究,合理利用,“亦正亦邪〞的“凶善〞砒霜一定可以被人类“驯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令我们的明天绽放新的荣耀!

答复以下问题:

(1)砒霜(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A+1

B+2

C+3

D+6

(2)炼丹术士用雄黄和雌黄炼制不了黄金的原因是_______。

(3)流传甚广的银针验毒方法为什么并不科学:

_______。

(4)“亦正亦邪〞也是很多化学物质的特点,请你以CO2为例加以说明。

______。

19.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镓:

Ga)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下列图:

(1)铝镓合金是_______。

(填“纯洁物〞或“混合物〞)

(2)反响①中镓的作用可能是_____,与电解水制取氢气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_____(答一条)。

(3)请写出电解氧化铝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_______。

20.如图是传统太极图。

图中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反响)。

B物质常用作建筑材料,E物质俗称烧碱,F物质常温下为液体。

其中A和E、B和D、C和F分别是同种类别的物质。

试答复:

(1)E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F的一种用途:

________。

(3)A与D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上述反响中一定不会涉及的根本反响类型是________。

21.以下列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及验证其性质的改进装置,请答复: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A装中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用C装收集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填选项字母)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法

c向上排空法

(4)检验C中收集满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5)C中收集满氧气后,翻开弹簧夹K1、K4关闭K2、K3,点燃D中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C装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

待红磷熄灭,C装冷却后,翻开K3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2.把铝片插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是先后反响还是同时反响呢?

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铝片与Cu(NO3)2溶液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假设铝片放人Cu(NO3)2溶液中,发现没有任何现象,那么原因可能是_____。

[提出假设]

猜想一:

Al与Cu(NO3)2溶液先反响,与AgNO3溶液后反响

猜想二:

Al与AgNO3溶液先反响,与Cu(NO3)2溶液后反响

猜想三:

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把铝片插人含少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

_______

猜想二正确

[交流与讨论]假设实验后所得溶液为无色,那么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

23.某化学兴题小组在学习NaOH溶液与CO2反响知识后,对NaOH固体与CO2是否也会发生反响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NaOH固体与CO2是否反响?

[实验探究1]迅速将NaOH固体用研钵磨成粉末状,用枯燥矿泉水瓶收集一瓶纯洁的CO2。

将2g左右的NaOH粉末倒入装有CO2的矿泉水瓶中,立刻盖紧瓶盖,迅速上下振荡,矿泉水瓶逐渐变瘪,内壁有水雾出现。

[解释与结论]

(1)将NaOH固体用研钵磨成粉末状,目的是______。

(2)判断NaOH固体是否发生反响的依据有:

①矿泉水瓶逐渐变瘪②_______。

(3)写出NaOH与CO2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实验探究2]对反响后的固体成分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响后的固体配成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②继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_。

①_____

②产生蓝色沉淀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反思与评价]将NaOH溶液倒入充满CO2的矿泉水瓶中,矿泉水瓶也会逐渐变瘪,但据此却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反响,其原因是______。

24.钙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缺钙时可通过食用保健药剂来增加摄人量,现将20片该药剂制成粉末(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每片1g,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响且不含钙元素),并与50g盐酸混合,充分反响后得到如以下列图像,请根据有关信息答复以下问题。

(1)反响结束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计算每片药剂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反响结束后,溶液中的阳离子主要为(写离子符号)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

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应选C。

2.D

【解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B、重过磷酸钙中只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C、尿素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D、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选D

3.B

【解析】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响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响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故B正确。

4.B

【解析】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物质,不可食用。

A错误;

B、微量元素对人体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或者摄入过少,都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B正确;

C、人体缺钙可能会引起佝偻病,缺锌可能会引起食欲不振。

C错误;

D、补充维生素A可以预防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引起坏血病。

D错误。

应选B。

5.D

【解析】

A、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如果用的话也要短进长出,故B不正确;

C、验满时要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而不是伸入集气瓶内,故C不正确;

D、通过观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可以验证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响,故D正确。

应选D。

6.A

【解析】

氢化镁〔MgH2〕和水〔H2O〕反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那么生成物中应该含有镁、氢、氧三种元素。

那么可以排除C、D选项。

根据A、B可知,氢化镁和水生成的氢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响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那么氢化镁和水反响后,还应该生成氢气。

应选A。

7.C

【解析】

A.生石灰与水反响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应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应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试管中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应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应选项错误。

应选C。

【点睛】

此题难度不大,明确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8.D

【解析】

水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从而到达灭火。

应选D。

9.B

【解析】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响,该反响的过程中会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A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反响前铁是固体,氧气是气体,反响后四氧化三铁是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金属铁的质量和参加反响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B错误;

C、物质燃烧、生物呼吸作用可以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氧气。

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D正确。

应选B。

10.C

【解析】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响的进行,高锰酸钾逐渐被消耗,那么不会再生成氧气,所以曲线应该到后期为一条横线。

A错误;

B、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中的M点对应的溶液pH<7,那么溶液显酸性,那么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有生成的氯化钠,还应该含有过量的稀盐酸。

B错误;

C、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铁分别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至过量,开始时,由于金属过量,稀硫酸完全反响,那么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

当向等质量的铁和锌参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那么铁和锌全部反响。

根据方程式: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那么相同质量的金属过量的稀硫酸,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

C正确;

D、恒温下蒸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由于温度不变,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也不变,那么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错误。

应选C。

11.C百炼成钢

【解析】

A、绳子将木头锯断的过程中,木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A错误;

B、滴落下来的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错误;

C、死灰复燃的过程中,灰烬再一次的燃烧,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正确;

D、物质的燃烧、食物的腐烂变质、光合作用合和呼吸作用、金属的冶炼、炼钢等过程中都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百炼成钢〔答案合理即可〕。

应选C、百炼成钢〔答案合理即可〕。

12.B35:

8

【解析】

A、根据化学式可知,药物瑞德西韦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原子质量为602,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A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药物瑞德西韦是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B正确;

C、根据化学式可知,药物瑞德西韦的化学式为:

C27H35N6O8P,那么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7+1×35+14×6+16×8+31=602,单位是一不是克,常省略不写。

C错误;

D、根据化学式可知,药物瑞德西韦的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5:

8。

故答案为:

35:

8。

应选B、35:

8。

13.C3:

4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甲物质是C3H8,乙物质是O2,二者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响,生成丙物质CO2,丁物质H2O。

那么该反响为:

A、根据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可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A错误;

B、通过分析可知,乙物质是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丙物质是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每个丙烷分子燃烧至少需要消耗5个氧气分子。

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那么每44g丙烷燃烧,至少需要160g的氧气。

C正确;

D、参加化学反响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那么通过分析可知,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3:

4。

应选C、3:

4。

14.C>

【解析】

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B的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那么无法被溶解的溶质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A错误;

B、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将t2℃的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得到的还是A的饱和溶液。

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将t2℃的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得到的是B的不饱和溶液。

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那么等质量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那么B所需要的溶剂质量更多,那么得到的B的溶液的质量更大。

C正确;

D、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将t2℃的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那么将t2℃的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B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由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B的溶解度,那么降温至t1℃后,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

应选C、>。

15.C取样灼烧

【解析】

A、氧化钙和水反响生成氢氧化钙,该过程中将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那么。

A错误;

B、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稀盐酸的水溶液呈酸性。

中性或酸性的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无明显现象。

B错误;

C、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为了提纯硝酸钾,由于硝酸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变化趋势明显,氯化钠虽然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变化趋势不明显。

所以根据此,可以将混合物配制成溶液后,蒸发浓缩,随后将溶液降温,从而析出硝酸钾晶体。

将硝酸钾晶体和溶液过滤后,将硝酸钾晶体洗涤烘干,得到提纯后的硝酸钾固体。

C正确;

D、羊毛中含有蛋白质,灼烧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不会。

所以可以灼烧闻气味来鉴别。

故答案为:

C、取样灼烧闻气味。

16.Fe2O3

Fe2+

【解析】

〔1〕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

那么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故答案为:

Fe2O3;

〔2〕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标注化合价时,应该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先写正负号,后写数字,且“1〞不能省略。

故答案为:

〔3〕一个亚铁离子带了2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

Fe2+。

17.汞合成26:

1:

1210

【解析】

〔1〕体温计中的金属是液态金属汞,由于汞原子受热,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测量出人体体温。

故答案为:

汞;

〔2〕N95的口罩原料为聚丙烯,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该物质属于合成材料。

故答案为:

合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个数相同。

反响后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氯原子,而反响前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那么应该在氯化氢前配2,那么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

2;

〔4〕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

CH3COOOH,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

〔1×4〕:

〔16×3〕=24:

4:

48=6:

1:

12。

某同学需要配制1120g的0.2%的过氧乙酸溶液,那么在浓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那么稀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为:

,那么浓溶液的质量为:

,那么需要过氧乙酸的体积为:

3=10mL。

故答案为:

6:

1:

12、10。

18.C在化学反响中,元素种类不变,雄黄和雌黄中不含金元素,因此炼制不出黄金银针验毒检验的是含硫元素的砒霜,如砒霜不含硫元素,那么检验不了正:

CO2可用于灭火.邪:

空气中CO2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解析】

〔1〕砒霜的化学式为As2O3,设该物质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x,那么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x×2+〔-2〕×3=0,解得x=+3。

故答案为:

C;

〔2〕根据原文可知,雄黄的化学式为As4S4,雌黄的化学式为As2S3。

两种物质虽然是闪闪发光的黄色晶体,但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响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古代炼金术士在冶炼的过程中不能得到黄金,因为两种物质不含有金元素。

故答案为:

在化学反响中,元素种类不变,雄黄和雌黄中不含金元素,因此炼制不出黄金;

〔3〕根据原文可知,银针验毒是因为早期生产技术落后,砷的硫化物转化为砒霜的过程中,硫元素无法完全除去,所以银针的银和未除去的硫发生反响生成稳定的黑色硫化银覆盖在银针外表。

假设砒霜中不含有硫元素,那么此时银针无法“验毒〞。

故答案为:

银针验毒检验的是含硫元素的砒霜,如砒霜不含硫元素,那么检验不了;

〔4〕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等用途,但是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故答案为:

正:

CO2可用于灭火,邪:

空气中CO2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19.混合物催化作用原料可循环使用、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等

【解析】

〔1〕铝镓合金是一种合金,由铝、镓两种金属形成,该合金中包括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

混合物;

〔2〕通过分析流程框图可知,金属镓在反响前后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镓可能是该反响的催化剂。

相较于电解水制得的氢气相比,氧化铝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在通电的条件下就可以制得氢气,该过程中能够节约能源,而且得到的金属铝还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

催化作用、原料可循环使用〔或常温下进行、节约能源等〕;

〔3〕根据图示可知,氧化铝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出铝和氧气。

故答案为:

20.NaOH常用作溶剂Na2CO3+Ca(OH)2=CaCO3↓+2NaOH置换反响

【解析】

B常用作建筑材料,那么B可能是氢氧化钙或碳酸钙。

E俗称烧碱,那么E为氢氧化钠。

A和E是同种类别的物质,那么A和氢氧化钠都是一种碱类物质,那么B可能是碳酸钙,且B、D多属于盐类物质。

F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且F可以由氢氧化钠转化,且F能转化为一种碱,那么酸和氢氧化钠能反响生成水,且水能和氧化钙反响生成氢氧化钙,那么推测F物质可能是水,A是氢氧化钙。

C、F为同种类别的物质,那么C、F都属于氧化物。

C可以通过物质B碳酸钙转化,且能转化为D,且D能转化为氢氧化钠,那么推测C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

代入题目,推断正确。

〔1〕根据分析可知,E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故答案为:

NaOH;

〔2〕根据分析可知,F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