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46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诗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韵.docx

《诗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韵.docx

诗韵

诗韵

 

第一课:

诗韵

第一节: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如: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

(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lái)

苔、裁、来,就是这首诗押韵的字。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由于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常常觉得押韵不谐和。

例如: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

寒食东风御柳斜。

(xié)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jiā)

在现代汉语中,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今天我们尚无法按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无规律的。

为方便写诗找字押韵,产生了韵书。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国家机关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

韵书,我们在第二节课专题讲。

这些古人沿用的韵书,现在有人叫做“古韵”。

这是因为,某诗词机构曾经倡导用普通话写旧体诗词,是为“新韵”。

新韵的确方便了一些同学,但我们应理智地认识到,要学习诗词,必须正确欣赏古人写的诗词,要正确欣赏之,则必须我们自己也得理解和掌握古韵。

所以,诗词入门,宜从古韵。

这一点,新韵提倡者也是公开认同的。

新韵一经出炉,就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我们作为初学者,可按自身实际选择。

现代汉语的普及,也就是几十年的事,许多语言现象提示我们,古韵并没有远离我们。

如老一辈人的“普通话”仍有古韵的痕迹,“界”读作“gai”,“翁”读“ong”,“拥”读上声等,这些都是古韵。

因此,对于努力一把就可以学好古韵的人,我们鼓励他学而用之。

 

第二节:

四声与平仄

现代汉语,也就是普通话里,汉字有四声:

阴平,俗称第一声,如“吗”;

阳平,俗称第二声,如“麻”;

上声,俗称第三声,如“马”;

去声,俗称第四声,如“骂”。

阴平阳平的调子是平的;上声去声的调子是仄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古代汉语也有四声:

平声,如“冬”、“从”;

上声,如“首”;

去声,如“去”;

入声,如“屋”。

其中,上、去、入声是仄。

现代人学格律,最大的一个障碍是,古代汉语有入声字,而现代汉语没有。

由于语言的发展,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派入其他声调,如“屋”派入阴平,“落”派入去声。

但是,不管普通话里怎么念,入声字的本来面目都是仄。

这里重点讲一下入声的发音。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说“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入声的现象。

要说本质,便是“爆破音”。

英语上有“爆破音”,元音被不发音的辅音拦截住,比如“看”look,元音读音急促,后面的[k],有嘴型,但没有声音。

古代汉语里也有这样的发音。

粤语(广州话)是语言学家认为保存古音最完整的语言,有入声。

所以用粤语再举例一些。

听听广州话怎么念的以下几组字:

屋/珠;吉/奇;十/时。

粤语中,屋[uk],吉[gat],十[sap],它们发音短促,读起来和英语的爆破音是一样的道理。

能拦截元音以形成爆破音的辅音,只有三个:

[k]、[t]、[p]。

多念几个入声字即可明白:

[-k]:

竹、福、熟、肉、觉、角、乐、雀、黑。

[-t]:

质、笔、出、七、悉、月、节、八、发。

[-p]:

立、急、叶、合、甲、鸭、插、涩、蝶。

不会念入声的人,辨别入声字很有难度,欲介绍别人总结的经验,我们又嫌其繁琐。

因此,最好能说,至少会听。

身边亲友、方语影视、地方戏曲、网上发音系统等,都是听入声的好途径。

比如CCTV《寻宝》栏目的特邀专家蔡国声先生,他是浙江定海人,谈话时,有些字发音很短促,那便是入声。

又如百色起义纪念馆里,“蒋介石”的英译是“CHIANG.Kaishek”,不仅“介”是古音“kai”,而且“石”是入声“shek”。

常用的入声字不多,写作中接触多了就自然记住很多。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拼音,都是辅音+元音,如“屋”wu、“节”jie,这表明,现代汉语收-n、-ng尾的字里,绝对没有入声。

即,现代汉语读音与东、冬、江、阳、真、文、元、寒、删、先、庚、青、蒸、侵、覃、盐、咸……相同和相近的,都没有入声。

这就把入声字的记忆范围大大缩小了。

其次,形声字,如果是以入声字为字符组成的,往往也是入声。

如“白”字是入声,“百、泊、铂、拍、伯、迫、柏”都是入声(“怕”字不是)。

而会意字不是如此。

如“立”字是入声,“泣、笠”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人站着),就不是入声。

有的字,还原成繁体才理解为何是入声,比如“适”,原本是“适”,这样,“敌、镝、滴、嫡、嘀、谪、摘”都是入声。

还可以反推,如知道“约”是入声,那么“勺”也是入声,进而反推知道“芍、酌、药”字也是入声。

以上两点,多接触之后,入声字就掌握了八成。

建议多阅读押韵入声的词,如《满江红》、《忆秦娥》等。

 

附:

今平古入声字

【阴平】:

嗒滴跌掇八拨剥鳖擘泼劈扑拍发剔贴帖秃托脱突拉勒撒梭汁织扎桌捉拙摘插出拆湿失杀刷说叔菽激击积屐夹揭接七漆戚沏掐切曲屈缺吸悉析晰淅歇息惜昔夕锡膝搁胳割鸽刮郭哭窟忽黑一鸭曰约压屋挖

【阳平】:

拔跋白舶伯泊帛勃搏博膊别仆没乏伐筏佛拂福服幅答达得德笛荻狄敌涤的迪蝶碟迭叠独读毒夺杂砸职札泽择则责贼足卒族昨直值植执闸宅折辙哲竹烛躅逐轴斫濯啄酌灼浊擢茁察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熟及级极吉急即劫杰碣脊瘠疾集籍楫夹颊洁结竭节捷睫截局菊决诀抉掘崛觉绝席习袭侠峡协撷学穴格革隔帼壳合盒核涸斛滑猾活额国礴

 

第三节:

押韵

诗词是韵文,是押韵的文学。

自由诗发展至今,多数不押韵,诗词不效此法。

较短的诗只押一个韵,较长的就经常换韵(或曰转韵)。

有的每两句押韵,有的好几句连着押同一个韵,这是根据诗歌行文的需要而定的。

注意,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韵脚才能成立“押韵”的概念;诗是平声和平声押韵,仄声和仄声押韵;词呢,根据词牌各自的要求,个别词是平仄声押韵的。

各举一例:

1、只押一个韵的: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寻、森、音、心、襟,平声韵。

 

2、换韵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留、忧、楼,平声韵。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骨、发、月,仄声韵。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流、愁、舟,平声韵。

 

3、平仄互押的词牌: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蝉、年,前、边,平声韵;片,见,仄声韵。

 

有的诗,押韵的是平声,虽然某句末尾仄声字的韵母和韵脚的一样,但不算押韵之列;反之亦然。

如: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长、霜,平声韵。

丈字是仄声,不和平声押韵,韵母ang和长、霜同,仅仅是碰巧。

虽然这样能使整首诗更好听,但这不是必须的。

 

【第一课练习】:

标出以下诗句的押韵情况。

例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客、瑟,仄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船、弦,平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别、月、发,仄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谁、迟,平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见、宴、面,仄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秋来》/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3、《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