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501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哈工大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REQUIREMENTSOFMASTERTRAININGPROGRAMMES

研究生院

2016-09

前言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和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3年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定位、保证质量,学校组织各硕士学位授权点对我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全校25个一级学科开展了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培养方案。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是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的;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是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的。

新的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保留了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强研究生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了培育国际一流课程体系,在部分一级学科还特别增设了一批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合作共建的课程。

新修订培养方案覆盖全校38个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16个专业学位领域,总共64套。

共设置课程1766门,其中学位课675门,选修课717门,专题与实践课307门,含实验课程326门、补修课67门。

新修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聚了我校各院(系)、各学科专家和研究生导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经验。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将更为有效地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

本方案为2014年修订版本,供2014年9月以后入学研究生使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14年8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一、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二、培养年限

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2-3年。

原则上用0.75~1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

导师要全面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

系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应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在学校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研究机构或工厂、企业进行。

四、学科和研究方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3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招收研究生。

在每个学科、专业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适合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宜过细、过窄。

提倡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两个系列设置,未实行分类培养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学术研究型设置。

 

课程学分要求如下:

课程类别

学术研究型学分

应用研究型学分

学位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含社会实践1学分)

3

3

第一外国语

2

2

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

4

4

学科基础课(学术型)

应用基础课(应用型)

4~6

2~4

学科专业课(学术型)

应用技术课(应用型)

4~6

4~6

选修课

专业(跨专业)选修课

人文管理类课(应用型必选)

6~8

6~8

(其中人文管理类课2学分必选)

实践环节与专题课

实践环节、创新(应用)实践课

学科前沿专题课(学术型)

应用技术专题课(应用型)

3~6

3~6

(其中实践环节不少于2学分)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1

1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1

1

中期检查

1

1

总学分

32-36

30-34

相关说明:

1、学位课程

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9学分;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7学分。

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课,应明显增强其理论性和基础性,基础理论课和学科基础课可以跨学院和跨学科设置,为学生今后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位课程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除外),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选修课程

选修课应结合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或本领域学术前沿设置,选修课程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

应用型研究生的选修课应突出实践研讨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应用型研究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

3、实践环节与专题课

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等优质资源,鼓励我校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应用技术讲座和创新(应用)实践课等。

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不少于2学分。

4、学术交流

在夏季学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

鼓励应用型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进展需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实践活动。

具体要求由各学科确定。

5、补修课程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若干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按原课程学分数的一半计学分。

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列入学科的课程体系,选修补修课程的学生应同时完成本学科的规定学分。

6、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具体要求由各学科确定。

六、成绩考核

研究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口试要有详细记录。

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成绩等级分布要合理。

原则上考试课程的优秀率不高于25%,中等、合格与不合格的百分比合计不低于25%。

选修课、实践课与专题课一般进行考查,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

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评定,也可以按二级分制评定。

按二级分制评定时,计为“合格或不合格”。

七、学位论文及有关要求

1、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

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是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硕士生导师和各学科必须给予保证。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2、题目确定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

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学位论文的题目一般应于第一学期结束前确定。

3、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一般应于第二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三周内完成。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预期达到的目标;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与进度安排;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具体要求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

4、中期检查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应于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开学后三周内完成。

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

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对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有关要求》。

5、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见《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要求用中文撰写。

但在如下三种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撰写:

(1)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境外兼职导师。

(2)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3)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

硕士学位论文用英文撰写时,必需有不少于30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

详细中文摘要的内容与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不完全对应。

6、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末进行。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应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进行。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代码:

0807学科名称: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类型:

学术研究型

一、研究方向

1.煤清洁燃烧及其污染物减排

2.叶轮机械的流动控制、优化设计技术及其可靠性研究

3.极端条件下的流动、传热与传质

4.电推进技术

5.微尺度热物理过程与跨尺度分析

6.目标与环境红外热像理论建模

7.流体机械/化工机械的控制及系统优化

二、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GXW)

S0800000Q

思想政治理论课

54

3

S1500054Q

第一外国语

32

2

S0612039Q

现代数学基础

32

2

S0612040Q

数值分析

32

2

S0612033Q

数学物理方程

32

2

学科

基础课

(XW)

S0400041Q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S0400001Q

高等热力学

48

3

学科

专业课

(XW)

S0400004Q

高等传热学

40

2.5

S0400014Q

高等燃烧学

40

2.5

S0400002Q

多相流体动力学

40

2.5

S0400027Q

高等空气动力学

40

2.5

S0400031Q

热力系统动态学

40

2.5

S0400036Q

粘性流体力学

40

2.5

S0400053Q

流体/化工机械控制技术

32

2

S0400003Q

辐射传热原理

32

2

S0104049Q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选修课程

(X)

S0400021Q

计算燃烧学

32

2

S0400007Q

计算传热学

32

2

S0400017Q

湍流力学

32

2

S0400011Q

传质学

32

2

S0400023Q

现代热物理实验技术

16

1

S0400028Q

计算流体力学

32

2

S0400005Q

流体动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

32

2

S0400032Q

动力机械现代控制技术

32

2

S0400030Q

转子动力学

32

2

S0400026Q

张量分析

24

1.5

S0400040Q

Matlab及其应用

24

1.5

专题课(ZT)

S0400024C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

16

1

S0400012C

航天热物理进展

16

1

S0400013C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16

1

S0400048C

低温超导技术

16

1

S0400025C

弯扭叶片理论与设计方法

16

1

S0400039C

空间推进技术

16

1

S0400016C

流体机械及工程技术

16

1

实践环节

S0400067C

流体动力学先进测试技术

18

1

S0400060C

燃烧污染物治理创新技术解耦与放大

18

1

S0400068C

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18

1

学术交流

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讲学、讲座

1

海外学者讲学计划

人文素质讲座、创业教育、社会实践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1

中期检查

1

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9学分,学院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0(9)学分,专题课及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应完成29学分,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必修环节3学分。

学科(领域)代码:

0807、085206

学科名称: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

类型:

应用研究型(热模块)

一、研究方向

1.能源的综合利用及节能技术2.多相流系统工程

3.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4.对流、气动与辐射耦合换热

5.动力机械气动热力学6.超常参数汽轮机的优化设计

7.热力系统动态学及动力机械控制8.流体动力元件内部流动分析

9.石油化工自动化

二、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GXW)

S0800000Q

思想政治理论课

54

3

S1500054Q

第一外国语

32

2

S0612033Q

数学物理方程

32

2

S0612040Q

数值分析

32

2

学科

基础课

(XW)

S0400041Q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S0400001Q

高等热力学

48

3

学科

专业课

(XW)

S0400004Q

高等传热学

40

2.5

S0400014Q

高等燃烧学

40

2.5

S0400003Q

辐射传热原理

32

2

S0400002Q

多相流体动力学

40

2.5

选修课程

(X)

S0400017Q

湍流力学

32

2

S0400011Q

传质学

32

2

S0400023Q

现代热物理实验技术

16

1

S0400051Q

燃烧生成物污染及控制

32

2

S0400045Q

低温制冷机

24

1.5

S0400008Q

计算热辐射学

24

1.5

S0400020Q

流化床技术

24

1.5

S0400046Q

真空技术

32

2

S0400009Q

统计热力学

24

1.5

S0400052Q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32

2

S1000003Q

研究开发与创新管理

32

2

S0400040Q

Matlab及其应用

24

1.5

实践环节

S0400066C

热辐射测量技术

18

1

S0400060C

燃烧污染物治理创新技术解耦与放大

18

1

S0400061C

纳米流体及热物性测量

24

1.5

S0400062C

能量梯级利用与耦合

24

1

专题课程

(ZT)

S0400024C

能源与环境新技术

16

1

S0400012C

航天热物理进展

16

1

S0400013C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16

1

S0400048C

低温超导技术

16

1

学术交流

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讲学、讲座

1

海外学者讲学计划

人文素质讲座、创业教育、社会实践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1

中期检查

1

注:

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31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分,学院学位课不少于8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8学分,专题课与实践环节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应完成28学分,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必修环节3学分。

应必修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和2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学术交流的要求:

学校在夏季学期主要为研究生搭建和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者来校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应用研究型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进展需求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实践活动。

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初设置开题报告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初设置中期检查环节,并将开题报告成绩纳入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中。

学科(领域)代码:

0807、085206

学科名称: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

类型:

应用研究型(冷模块)

一、研究方向

1.能源的综合利用及节能技术2.多相流系统工程

3.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4.对流、气动与辐射耦合换热

5.动力机械气动热力学6.超常参数汽轮机的优化设计

7.热力系统动态学及动力机械控制8.流体动力元件内部流动分析

9.石油化工自动化

二、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GXW)

S0800000Q

思想政治理论课

54

3

S1500054Q

第一外国语

32

2

S0612033Q

数学物理方程

32

2

S0612040Q

数值分析

32

2

学科

基础课

(XW)

S0400041Q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S0400001Q

高等热力学

48

3

学科

专业课

(XW)

S0400027Q

高等空气动力学

40

2.5

S0400031Q

热力系统动态学

40

2.5

S0400053Q

流体/化工机械控制技术

32

2

选修课程

(X)

S0400032Q

动力机械现代控制技术

32

2

S0400037Q

设备故障诊断理论

32

2

S0400035Q

涡动力学与分离流

32

2

S0400029Q

叶轮机械三元流理论

24

1.5

S0400038Q

等离子体物理

32

2

S0400055Q

动力/流体机械现代设计方法

32

2

S0400034Q

实验空气动力学

24

1.5

S0400030Q

转子动力学

32

2

S0400026Q

张量分析

24

1.5

S0400042Q

液力调速与驱动技术

24

1.5

S0400050Q

化工生产装置复杂电气自动化系统

32

2

S1000003Q

研究开发与创新管理

32

2

S0400040Q

Matlab及其应用

24

1.5

S0104008Q

模式识别

32

2

S0400059Q

空间电推进原理

32

2

实践环节

S0400063C

低速叶栅内流动机理及二次流控制

24

1.5

S0400067C

流体动力学先进测试技术

24

1.5

S0400064C

航空航天推进技术实践

24

1.5

S0400061C

纳米流体及热物性测量

24

1.5

S0400065C

水力发电装置实验技术

18

1

专题课程

(ZT)

S0400025C

弯扭叶片理论与设计方法

16

1

S0400039C

空间推进技术

16

1

S0400016C

流体机械及工程技术

16

1

学术交流

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讲学、讲座

1

海外学者讲学计划

人文素质讲座、创业教育、社会实践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1

中期检查

1

注:

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31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分,学院学位课不少于8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8学分,专题课与实践环节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应完成28学分,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必修环节3学分。

应必修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和2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学术交流的要求:

学校在夏季学期主要为研究生搭建和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者来校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应用研究型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进展需求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实践活动。

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初设置开题报告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初设置中期检查环节,并将开题报告成绩纳入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