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5149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docx

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

【最新】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语文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衢(qú)缱绻(juǎn)罡(gāng)风茕茕孑(jié)立

B.齑(jī)粉纾(shū)祸脑髓(suǐ)刎颈(jǐng)之交

C.数(shǔ)落徘徊(huí)自诩(xǔ)逡(qūn)巡畏义

D.伛偻(lǚ)攻讦(gān)孱(càn)头眉尖若蹙(cù)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3分)()

A.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记刮诟磨光。

B.“上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所说的人生这一“乐”,应该是皇天厚土对于善良的民众的垂怜和庇护。

人不过是苍海一粟,但心可以崇高博大。

C.我原以为自己的刚强值得夸耀,可民众却觉得它更应受到批判和遣责,没人相信一个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会有能力保护好民众。

D.这副画运笔拘谨,主题比较杂乱,显得粗糙和幼稚,但它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层次感强,构图别出新裁。

你把它贬得一无是处,这未免太过份了。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琢磨,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中。

B.俄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期间出席了苏联红军解放中国东北博物馆开幕仪式并致辞。

他指出,俄中在对待二战问题上存在共识,但当前有人企图窜改历史。

C.其实很多人都不是没有爱心,而是看到很多人都无动于衷,自己也就随遇而安,其实内心十分纠结。

D.做工方面,两车属于半斤八两的水平,车上都能发现一些不均匀的接缝或处理不到位的细节。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

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

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

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

A.

B.

C.

D.

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为他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出自他的名篇《渡扬子江》。

B.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C.《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诗经》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史事。

D.“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冏卿、太史是官职名,因之、文起、孟长分别是吴公、文公、姚公的字,这是古人的习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一)

(二)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毅诘之曰:

“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

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

幸一闻焉。

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父母配嫁泾川次子。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舅姑毁黜以至此。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又曰:

“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心目断尽,无所知哀。

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

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

”毅曰:

“吾,义夫也。

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

然而洞庭深水也。

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子有何术可导我邪?

”女悲泣且谢,曰:

“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

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

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因而随之,无有碍矣。

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毅曰:

“敬闻命矣。

”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引别东去。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

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

“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毅不告其实,曰:

“走谒大王耳。

”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

夫曰:

“此灵虚殿也。

”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夫跃曰:

“此吾君也!

”乃至前以告之。

君望毅而问曰:

“岂非人间之人乎?

”对曰:

“然。

”因取书进之。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须臾,宫中皆恸哭。

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柳毅传》节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B.阙秦以利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秦伯说,与郑人盟

7.(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妇始楚而谢楚:

凄楚B.致负诚托,又乖恳愿乖:

违背

C.语毕而宫门辟辟:

打开D.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罹:

离开

8.(小题3)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B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C还家,乃访友于洞庭D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9.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分)

(2)或以尺书寄托使者,未卜将以为可乎?

(3分)

(3)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4分)

10.选文中表现了柳毅什么样的品质?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词的上片写午梦西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2)从词的下片看,诗人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词的上片写午梦西湖,诗人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3分)

(3)“却是池荷跳雨”中的“跳”使用得生动别致,请分析说明。

(3分)

四、句子默写

12.补写下列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2)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6)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小城里,春天游走的中草药

刘忠献

①大半个春天,甚至初夏,在我居住的小城里,经常可以遇到一个个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

他们提着荆筐,或挑着竹篮,伴着一把把新鲜的中草药,游走在大街小巷。

望着他们熟悉的身影,听着他们久违的乡音,我的双眼贮满了感恩的泪水……

②这些乡村卖药人,所卖的药大都是些黄花苗、紫地丁、柴胡之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能:

清热解毒、凉血去火。

它们的价钱非常低廉,往往三毛或五毛就可以买下一把,而且卖药人从来不会为价钱与买方争执,有时还会额外地送上一把,仿佛他们卖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

③他们很少吆喝,或者根本就不会吆喝。

他们不同于城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一个个早把自己油腔滑调的吆喝当作招揽生意的叫卖艺术了。

他们也迥异于江湖上那些东奔西走的操外地口音的卖药人,一边口若悬河地吹嘘自己摊下的灵芝、人参、麝香等如何包治百病,一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过往行人的钱袋。

④在小城的街头,我就好多次遭遇到同一位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他慈眉善目,面容清癯,风骨峭峻。

每次看到这位老者,我总有一种如同见到了久别亲人般的感动。

我固执地认为,他就来自我那盛产中草药的烟岚浮动、山环水绕的故乡。

⑤这时候,我会身不由己地走上前去,与这位乡村卖药老者亲切地打一声招呼。

一边同老者攀谈,一边抚弄着他荆篮里的中草药,手头和心头都会产生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望着车流人海中渐渐远去的卖药老者,我想起了逝去的祖父,并依稀看到了祖父当年的身影。

⑥童年,故乡,杏桃之月。

祖父身背荆篓,肩荷药锄,手牵散发着青草气息的我,到野外采挖中草药。

于是,故乡的田塍地埂,沟边渠畔,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祖孙二人的足迹。

祖父把采来的中草药一一洗净,放在一口大锅里煎熬。

半个时辰过后,一锅浓酽的药茶便熬好了。

这时候,祖父就会让我去村里招呼乡亲们来饮药茶。

很快,我家不大的泥墙小院里,便挤满了等待喝药茶的乡亲们,两只老水瓢从一双手上传到另一双手上,总也放不下来。

看着这情景,祖父笑了,我也笑了。

听祖父说,喝了这种清热解毒的药茶,大人小孩们整个春夏都不会感冒发烧了。

⑦而今,从乡村来到城市,我隐约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日益蜕掉用故乡的阳光、雨水、黄土、五谷、风俗、土语等等织成的壳。

我已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腐蚀得有些变形了。

我的眼睛、耳朵、身体常常由于“消化”不良,而遭受感冒、发烧、虚热、浮躁等等病症的困扰,而那位老者——那位有着祖父身影的乡村卖药人,是不是接受了乡村之神的指使,专程到城里寻找像我这样患了病症的人?

⑧乡村老者卖的中草药生长在故乡的山间、河边。

煎服了这些吸纳了故乡山水灵秀之气的中草药,我的身体和精神就会清热解毒、降压去火、镇静除躁了吧?

我的内心也便永远隐含着一个微型的故乡了……

⑨前不久,在小城的街头,我又一次遇到了那位来自乡村的卖药老者,像往常一样,我又买了几把中草药。

端详着他被岁月的雕刀刻得皱纹纵横的古铜色的脸,凝视着他清瘦但结实的身躯,我突发奇想:

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而他内涵着宽厚、仁慈、淳朴、善良、悲悯、坚忍、执著等等乡下人特有的优秀品质,就是一剂君臣佐使搭配极好的中药呵!

⑩有了这两剂中药,生活在城市这个心灵的异乡的我,一生中就会去除浮躁,漉净俗念,永葆心灵的健康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1期)

13.文章在写乡村卖药人时和城里小商贩、江湖卖药人进行了对比。

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请简要概括。

14.“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15.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写的是乡村卖草药的老者,第⑥节却用了很多笔墨写祖父。

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16.文本意蕴丰富,其中包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筷子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渊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

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筷子的诞生,确定了围食的习俗。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

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

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

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

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

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

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

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另外在我们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大家就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现在,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有许多忌讳,比如:

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敲打碗,或者盆。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

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

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

因为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

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

民间中还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

“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

如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17.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里,请依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18.文章最后引用李政道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六、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有人说:

“母亲是儿女心中的太阳。

也有人说:

“阳光总在风雨后。

…………

请在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

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

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

分析可知,A缱绻quǎnC徘徊huáiD攻讦jié

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和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

该题将合成词与成语放

在一起考查,主要考查了同音字和形似字,应注意以义辨形。

本题中错字因音同而误写,正确书写为,A刮诟(垢)磨光,B皇天厚(后)土苍(沧)海一粟,C遣(谴)责,D这副(幅)画别出新(心)裁这未免太过份(分)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分析可知,A不可琢磨应为捉摸。

捉摸:

指猜测,预料;常用于否定句中。

琢磨:

有反复思索的意思,还有雕刻或打磨玉石,加工使文章精美的意思。

B窜改应为篡改。

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

篡改:

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即用假的、错的东西代替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

C随遇而安应为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

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随遇而安:

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分析可知,

“首先”标志为首句,

“犹如”承上作比喻,

“即使是”假设句,

“也”承上,

“科学应该”句从正面论证。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C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化常识题。

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平时要注意课堂内外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文学经典名著、名家名作,养成多读、多记、多理解的习惯。

分析可知,C《左转》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B

7.D

8.B

9.

(1)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要点:

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敢以烦执事,省略句(每处1分)

(2)假如请你把书信传给(托付给)侍者(底下做事的人),不知道可以吗?

要点:

“以尺书”、“寄托”、疑问语气。

(每处1分)

(3)女子于是解开短袄,从中拿出书信,行两次拜礼献给柳毅,向东远望悲哀地哭泣,好像不能承受(哀情)。

要点:

“再拜”“进”“东望”“不自胜”(每处1分)

10.

(1)同情弱者

(2)不顾个人安危与得失,敢于担当(3)见义勇为,急人之难

【解析】

6.

试题分析:

做这类题时常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果常用意均讲不通,就要考虑是否词类活用。

选项A,“夜”名词做“缒”的时间状语;C选项的“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作动词“共”的宾语;C选项的“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作“郑人”的谓语,这样句子才讲得通。

而只有B选项的“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题干中例句“鄙”的用法相同。

故选B项。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小题2】

试题分析: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原文“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应是“使闺中弱女在远方受害”的意思,由此可知,选项D的“罹”,应是“遭受”“受到”的意思;“罹”与“离”同音,却没有“离开”的义项。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三与固定短语有关。

比如“于”,常用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动作行为或叙述的对象,表示比较、被动,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等。

A.C.D三个选项中的“于”均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而B选项“今日见辱问于长者”中的“见……于”是固定格式,表被动。

故与其他三项不同。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

(1)要点:

“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对你有利的意思;“敢”,冒昧地意思;“敢以烦执事”,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指“亡郑这件事”;

(2)要点:

“或”有假如的意思,“寄托”传递的意思,“乎”表疑问语气;(3)要点:

“再拜”两次拜礼,“进”进献,“东望”向东愿望,“胜”承受。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仪凤年间,有一位书生柳毅,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取,准备回到湘水边的家乡去。

走了六、七里,忽然有一群鸟直飞起来,(他的)马受了惊吓,向道边飞奔,又跑了六、七里,才停了下来。

只见有个女子在路旁牧羊。

他觉得奇怪,仔细地打量,却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柳毅忍不住问她道:

“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

”女子开头现出悲伤的神情,向柳毅道谢,接着哭了起来,回答说:

“我是个不幸的人,今天蒙您关怀下问。

但是我的怨恨铭心刻骨,又怎能觉得渐愧而回避不说呢?

希望您听一听。

我原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经泾川龙王的二儿子,但丈夫喜欢放荡取乐,受到了奴仆们的迷惑,一天天厌弃、鄙薄我。

公婆折磨我,赶我出来,弄到这个地步。

”说完,抽泣流泪,悲伤极了。

接着又说:

“洞庭离这里,相距好远啊,无边无际的天空,无法传通音信,心用尽,眼望穿,也无法(使家里)知道我的悲苦。

听说您要回到南方去,您的家乡紧接洞庭湖,也许可以把信托您带去,不知道能够答应吗?

”柳毅说:

“我是个讲义气的人。

听了你的话,心里非常激动,只恨我身上没有翅膀,不能奋飞到洞庭,还说什么答应不答应呢?

可是洞庭水深啊,只怕人世和仙境有明暗之分,道路不通,以致辜负了你热忱的嘱托,违背了你恳切的愿望。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我引路吗?

”女子一边悲伤地哭泣,一边道谢说:

柳毅请她说说。

女子说:

“洞庭的南岸有一棵大橘树,当地人称它社橘。

您(到了那里)要解下腰带,束上别的东西,在树干上敲三下,就会有人出来招呼您。

(您)就跟着他走,不会有什么阻碍。

希望您除了报信之外,并且把我(告诉您的)心里的话都说给我家里的人,千万不要改变!

”柳毅说:

“一定听你的话。

”女子就从衣襟里拿出信来,(向柳毅)拜了又拜,然后把信交给了他。

(这时她)望着东方,又掉下泪来,难过极了。

柳毅也很为她伤心。

(他)把信放在行囊里,(柳毅和她)告别向东走。

走不到几十步,回头看看女子与羊群,都不见了。

一个多月后,(柳毅)回到家乡,就去洞庭访问。

洞庭湖的南岸,果然有一棵社橘。

(他)就换下腰带,在树上敲了三下。

一会儿有个武士出现在波浪中,(向柳毅)行了礼问道:

“贵客刚从什么地方来的?

”柳毅先不告诉他实情,说:

“我特来拜见大王。

”武士分开水,指出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