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全文翻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5614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8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孟子 全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 全文翻译.docx

《孟子 全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 全文翻译.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 全文翻译.docx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解读

万章上(共九章)

(一)万章问曰:

“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 万章问道:

“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

”孟子曰:

“怨慕也。

” 孟子说:

“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

” 万章说:

“‘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

”曰:

“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

‘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

‘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孟子说:

“(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

‘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

‘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

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

(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士人的喜欢、漂亮的女子、财富和尊贵,没有一样足以消除忧愁的,只有顺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忧愁。

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地难受。

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

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注释]①长息、公明高:

长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参的弟子。

②恝(jiá):

无忧无愁的样子。

③妻帝之二女:

传说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二)万章问曰:

“《诗》云,‘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①。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 万章问道:

“《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做?

一定先要禀告父母’。

信守这道理的,应该没有人能比得上舜的。

(可是)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曰:

“告则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 孟子说:

“禀告了,就娶不成了。

男女成婚,是人类重大的伦理关系;如果舜禀告了(而娶不成妻),就废掉了这种伦理关系,反而引起对父母怨恨,所以不禀告。

”万章曰:

“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万章说:

“舜不禀告就娶妻,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帝尧把女儿嫁给舜,却也不告诉舜的父母,为什么呢?

”曰:

“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 孟子说:

“帝尧也知道,告诉了他们就嫁不成了。

”万章曰:

“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使浚井,出,从而揜之。

象曰②:

‘谟蓋都君咸我绩③。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

‘郁陶思君尔④。

’忸怩。

舜曰:

‘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 万章说:

“父母叫舜修理粮仓,(等他爬上仓后,)拿掉了梯子,(他父亲)瞽瞍放火烧粮仓,(想把舜烧死。

)又曾叫舜淘井,(舜已经逃)出了井,(瞽瞍不知道,)随即就填井,(想把舜埋在井里。

)象说:

‘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

(害死了他,他的)牛羊归父母,粮食归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弓归我,让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

’象走进舜的住房,(不料舜没有死,)舜正在床上弹琴。

象(赶忙掩饰)说:

‘我可想念你啦!

’神情很不自然。

舜说:

‘我惦念着这些臣仆,希望你来帮我管理。

’我不知道,舜真的不晓得象要杀害他吗?

”曰:

“奚而不知也?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 孟子说:

“怎么会不知道呢?

(舜看重兄弟情义,)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曰:

“然则舜伪喜者与?

” 万章说:

“这么说,舜是假装高兴的吗?

”曰:

“否。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

‘孰谓子产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 孟子说:

“不。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管理池塘的小吏把它放养到池塘里。

小吏把鱼煮煮吃了。

回来报告说:

‘刚放它时,半死不活的;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游不见了。

’子产说:

‘得着它的好去处了!

得着它的好去处了!

’小吏出来后说:

“谁说子产聪明?

我都把鱼煮吃掉了,他还说:

得着它的好去处了,得着它的好去处了。

’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

象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了,所以舜真诚地相信他,而且感到高兴,怎么是假装的呢?

[注释]①这两句出自《诗经•齐风•南山》。

②象:

人名,相传是舜的同父异母弟。

③蓋:

“害”的假借字。

都君:

指舜。

④郁陶:

思念之状。

  (三)万章问曰:

“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 万章问道:

“象天天都把谋杀舜当作自己要干的事,舜做了天子后,只是流放了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曰:

“封之也;或曰放焉。

” 孟子说:

“是封他当诸侯;有人说是流放罢了。

”万章曰:

“舜流共工于幽州①,放驩兜于崇山②,杀三苗于三危③,殛鲧于羽山④,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⑤。

有庳之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

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万章说: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的君主驱逐到三危,把鲧诛死在羽山,将这四个人治了罪,天下便都归服,因为惩处的是不仁的人。

象是最不仁的人,却封给他有庳。

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呢?

仁人本该这么做的吗:

对旁人就严加治罪,对弟弟就封他诸侯?

”曰: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 孟子说:

“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藏怒气在心里,不留怨恨在胸中,只知道要亲他爱他罢了。

亲他,就想让他尊贵;爱他,就想让他富有。

把有庳封给他,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

自己当了天子,弟弟却做百姓,能说是亲他爱他吗?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 万章又问道:

“请问,有人说是流放,这话怎么讲呢?

”曰:

“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

岂得暴彼民哉?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⑥此之谓也。

” 孟子说:

“象不能在他的国家里任意行事,天子派了官吏去治理他的国家,收取那里的贡税,所以说是流放。

象哪能对他的百姓施行暴政呢?

虽然这样,舜还想常常见到象,所以象不断地来。

(古书上说:

)‘不必等到朝贡的日子,(平常就)以政事为名接见有庳的国君。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注释]①共工:

相传为尧的大臣。

②驩兜:

相传是尧、舜时的大臣。

③三苗:

国名。

④鲧(gǔn):

传说是禹的父亲,尧曾派他治水,但没有治成功。

⑤有庳:

传说是象的封地。

⑥这两句可能是《尚书》逸文。

  (四)咸丘蒙问曰①:

“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

‘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咸丘蒙问道:

“俗话说:

‘很有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作臣下,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

’舜做了天子,尧率领诸侯朝见他,他父亲瞽瞍也朝见他。

舜见了瞽瞍,神色很不安。

孔子说:

‘在这个时候呀,天下真是危险到极点啦!

’不知这句话真这么说过吗?

”孟子曰:

“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尧老而舜摄也。

《尧典》曰:

‘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②。

’孔子曰: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孟子说:

“不,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是齐国东边乡下人说的话。

尧老了,舜代行天子职权。

《尧典》上说:

‘(舜代行天子职权)二十八年,尧才去世,群臣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丧三年,天下不闻音乐之声。

’孔子说: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帝王。

’(如果)舜当时已经做了天子,却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就同时有两个天子了。

”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③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 咸丘蒙说:

“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了。

《诗经》上说:

‘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

’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

”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④: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⑤此之谓也。

《书》曰:

‘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

’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孟子说:

“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

(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

如果只拘泥于词句的解释,(那么,)《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

’相信了这句话,这就成了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了。

孝子最大的孝,莫过于使父母尊贵;使父母尊贵的最高标准,莫过于用天下奉养父母。

做了天子的父亲,这是最尊贵的地位了;用天下奉养父亲,这是最高的奉养了。

《诗经》上说:

‘永远行孝道,孝道就是法则。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尚书》上说:

‘舜恭恭敬敬地去见瞽瞍,谨慎而又畏惧,瞽瞍也就真的顺心了。

’这是‘父亲不能把他当儿子’吗?

[注释]①咸丘蒙:

姓咸丘,名蒙,孟子弟子。

②八音:

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

这里指代音乐。

③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④《云汉》:

《诗经•大雅》中的一篇。

⑤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⑥以上三句是《尚书》逸文。

  (五)万章曰: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万章问道:

“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曰: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孟子说:

“没有。

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 万章问:

“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

”曰:

“天与之。

” 孟子说:

“天给他的。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万章问:

“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

”曰:

“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孟子说:

“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

”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 万章问:

“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

”曰: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孟子说:

“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

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曰:

“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万章问:

“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

”曰: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②: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 孟子说:

“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

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

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

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

(如果他当初)搬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授给他的了。

《泰誓》上说:

‘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①南河:

即漯河,因在尧都濮州的南面,故称南河。

②《泰誓》:

《尚书》篇名。

下引两句是《泰誓》逸文。

  (六)万章问曰:

“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

” 万章问道:

“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帝位)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

’有这种情况吗?

”孟子曰:

“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①,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②。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③,曰:

‘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

‘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④,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⑤,外丙二年⑥,仲壬四年,大甲颠覆汤之典刑⑦,伊尹放之于桐⑧。

三年,大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⑨。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

‘唐虞禅⑩,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孟子说:

“不,不是这样的。

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

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

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北面。

来朝见的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他们)说:

‘(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

’讴歌的人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

‘(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

’(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继承不了帝位。

)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也长。

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做法。

益辅佐禹的年数少,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不长。

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

没有人能做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

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仲尼(虽然圣贤,没有天子推荐)不能够得到天下。

继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却要废弃的,必然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但他们所辅佐的不是这样的君主,)就不能够得到天下。

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死后,大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继位后)破坏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

三年后,大甲悔过,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离仁,行合乎义,三年后,已能听从伊尹的训导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

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殷朝(没有可能得天下)一样。

孔子说:

‘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

[注释]①益:

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因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

②箕山:

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③启:

禹的儿子。

禹死后,他即继位,从此确立了传子制度。

④丹朱:

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名为丹朱。

传说他傲慢荒淫,尧因禅位给舜。

⑤大(tài)丁:

即太丁,汤的长子。

⑥外丙:

太丁的弟弟。

下句仲壬,外丙的弟弟。

⑦大(tài)甲:

即太甲,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

⑧桐:

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一说在山西荣河县。

⑨亳(bó):

地名,商汤的国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

⑩唐虞:

相传尧建立的朝代叫“唐”,舜建立的朝代叫“虞”。

  (七)万章问曰:

“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

’有诸?

” 万章问道:

“人们有这样的说法,‘伊尹以当厨子来求得汤的任用。

’有这回事吗?

”孟子曰:

“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①,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

‘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

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干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曰: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②。

’” 孟子说:

“不,不是这样的。

伊尹原在有莘国的郊野耕作,喜爱尧舜之道。

(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理睬;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

(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根草也不拿去送人,一根草也不拿别人的。

汤派人带了礼物去聘请他,他无动于衷地说:

‘我要汤的聘礼干什么?

哪如我生活在田野中,像这样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呢?

’汤又多次派人去聘请,不久他完全改变了态度,说:

‘与其隐居在田野中,把尧舜之道当作快乐,哪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

哪如使百姓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呢?

哪如亲眼见到尧舜那样的盛世呢?

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要使先知者帮助后知者觉悟,先觉者帮助后觉者觉悟。

我,上天所生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尧舜之道去使人民觉悟。

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

’他想到天下的人民中,要是有一个男的或一个女的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似的。

他就像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肩上,所以到汤那里劝说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

我未听说自己不正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侮辱自己来匡正天下呢?

圣人的行为是有不同的,有的避离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离开朝廷,但都归结到使自身洁净罢了。

我只听说他是凭尧舜之道去求汤任用的,没听说是靠当厨子去求官做的。

《伊训》上(伊尹)说:

‘上天诛灭夏桀,原因来自夏桀本人,我只是从亳都开始谋划(讨伐)罢了。

’”

[注释]①有莘:

莘,古国名,“有”是词头。

故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

传说商汤娶有莘氏之女。

②《伊训》:

《尚书》篇名。

牧宫:

桀所居之宫。

  (八)万章问曰: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①,于齐主侍人瘠环②,有诸乎?

” 万章问道:

“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寄住在瘠环家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曰:

“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③。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④,兄弟也。

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

‘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⑤,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⑥,为陈侯周臣⑦。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 孟子说:

“不,不是这么回事;是好事者编造出来的。

孔子在卫国寄住在颜雠由家。

弥子瑕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姐妹。

弥子瑕曾对子路说:

‘孔子来住在我家,卫国卿的职位就可以得到。

’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说:

‘由命决定。

’孔子做官与不做官,根据礼义行事,能不能得到官职,说要‘由命决定’,如果寄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那里,这便是无视礼义、命运了。

孔子在鲁国、卫国感到不快,又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就改换了衣着悄悄通过宋国。

这时孔子正遭危难,便寄住到司城贞子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

我听说过,观察在朝的臣子,看他所接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看他所寄居处的主人。

如果孔子寄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家里,把他们当作主人,怎么还能算是孔子?

[注释]①痈疽:

人名,又作雍渠、雍鉏、雍睢,卫灵公宠幸的宦官。

②瘠环:

人名,齐景公宠幸的宦官。

③颜雠由:

卫国大夫,有贤名。

④弥子:

即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

⑤桓司马:

即宋国的司马桓魋(tuí)。

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

⑥司城贞子:

陈国大夫。

⑦陈侯周:

陈国国君,名周。

  (九)万章问曰:

“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①,食牛以要秦穆公②’,信乎?

” 万章问道:

“有人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代价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口的人,替他喂牛,以此(寻找机会)求得秦穆公任用’,这是真的吗?

”孟子曰:

“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③,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

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 孟子说:

“不,不是这样;是好事者编造的。

百里奚是虞国人。

当时晋国用垂棘所产的美玉和屈地所产的良马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告(虞公不要答应),百里奚不劝告。

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劝告,就离开虞国到了秦国,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如果)竟不知道靠替人喂牛求得秦穆公任用是污浊的,能说他聪明吗?

(知道虞君)不会听从劝告就不去劝告,能说不聪明吗?

知道虞公就要亡国而先离开,不能说不聪明啊。

一旦在秦国受提拔,就知道穆公是个可以同他干一番事业的君主而辅佐他,能说不聪明吗?

做了秦国的相而使他君主的威望显赫于天下,并且可以流传到后世,不是贤者能做到这一步吗?

卖掉自己去成全君主,乡里自爱的人也不愿干的,倒能说贤者肯这么干吗?

[注释]①百里奚:

虞国大夫,后在秦国任相,辅助秦穆公建立霸业。

②秦穆公:

又作秦缪公,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③宫之奇:

虞国大夫。

晋国曾两次向虞国借路以攻打虢国,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告虞公拒绝晋的要求,虞公不听。

结果晋灭虢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