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6323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复习

2、中国现代小说在三个发展阶段各自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些主题和特点在不同的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说明了什么?

答:

要点:

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1927年。

现代小说突出的思想主题:

摧毁封建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

艺术上,白话文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普遍的语言形式,多是短篇,以某个社会生活的侧影或某一人生片断为题材,以白描或人物对话为重要描写方式或写实或抒情,自由灵活,各成一体。

如叶圣陶小说的纯正的白描,冰心小说轻松地揉叙事与议论为一体,郁达夫小说的散文化结构、主观抒情的色彩及“自叙传”的写法,都是开风气之先河的。

鲁迅的作品更是一篇一个风格,圆熟老到,妙笔生花。

第二个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明显倾于多重性,虽然出现了许多直接反映社会革命斗争的作品。

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幻灭、动摇与追求,是这个时期小说创作更为普遍的思想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力图以一种全景性、多侧面的视角来揭示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趋势,或是表明一种执着的人生信念,展示一种独特的人生图景。

艺术上,风格各异的小说流派纷纷出台,中长篇小说剧增,小说作家的个性风采愈显鲜明,艺术风格更趋稳定和成熟。

京派、海派、乡土小说、市民小说、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更是以群体的风格各显特色。

现代小说多样化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在强化作家主观个性的能动作用、艺术语言的反复锤炼、环境与心境的有机融合、艺术气氛的精心营造、快节奏多变幻的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意识流心理刻画的加强、以及地方色彩民风民俗的刻意展示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第三个十年即1937年至1949年。

抗战前期,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

小说创作集中反映了在抗战中我们民族遭受的灾难以及誓死不屈的性格,同时也有不少作品反映抗战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

在沦陷区与国统区,出现了描写人性变异的小说,但更多的是讽刺、批判社会黑暗,反映底层民众疾苦的作品。

在民族战争与解放战争背景下反思我们民族的性格,成为这些小说更为内在的思想主题。

在解放区,反映劳动民众的斗争生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

艺术方面:

一方面在以往形成的艺术风格上寻求突破与深化,另一方面则力求建立崭新的具有民族风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一大批作家的创作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雅俗共赏,达到了文学大师的艺术境地。

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证明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写真,是中国现代作家苦苦思考民族及人类命运的心路印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在艺术探索的漫长道路上留下的智慧与辛劳的足迹。

暗示着从“五四”起步的中国现代小说已经羽翼丰满,具备了向更高更广的境界腾飞的条件。

3、与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答:

要点:

与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小说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体式。

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和多种艺术技法,也吸收、融解和消化了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

同时自觉地担负起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任。

时代所赋予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总之,中国现代小说是一个全新的创造与开端,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继承与吸取,因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

答:

要点:

《狂人日记》从一个患了“迫害狂”精神病的人道主义者的视点,通过对野蛮的“吃人”现象与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之间共存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揭示,有力地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呐喊》和《彷徨》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要点:

在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大致表现在叙事样式、叙事手段、叙事线索、叙事身份和叙事次序几个方面。

写实是两部小说集的重要叙事样式,但也有例外,如《狂人日记》运用的是借人抒怀的叙事样式。

《长明灯》则是象征法与写实法使用传统小说不大常用的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

并借鉴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画眼结合的作品。

叙事手段上,既善于使用传统小说常用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又善于睛”的艺术,重点描摹最能传达人物内在精神、性格特点的语言、行为和神态。

对于环境描写十分注意省俭笔墨。

在叙事线索方面,超越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是以事件和人物为叙事线索的局限,创立了以对话、场面和内心活动为叙事线索的叙事方式,在有的小说中,还巧妙地通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一条叙事线索,描叙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如《药》在叙事身份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只用故事外叙事的局限,大量采用了故事内叙事的叙事方式。

叙事次序也打破了传统小说只按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叙事的局限,引进了西方倒叙和套叙的叙事方式。

7、结合作品,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

要点:

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

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

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

他曾经仇视革命,后来又拥护革命,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

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

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

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

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

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

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

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

挨打后,说一声:

“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革命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

鲁迅以辛亥革命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思想障碍。

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

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

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8、试析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

鲁迅之所以要塑造阿Q这一典型,之所以要抨击“精神胜利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发展缓慢,到了近代,已经严重落后。

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洋枪洋炮打上门来,中国一下子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我们民族经历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打击和失败,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和痛苦。

这样,原来的民族自大便相应转变成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用精神上虚幻的胜利,来掩盖、安慰现实中实际的失败。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身上,而且也蔓延到普通民众那里,成为整个民族的一个病态的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鲁迅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把它浓缩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中。

这样,阿Q也就成为整个一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病态缺陷乃至国民性弱点的典型形象,暴露了国民性弱点,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9、简述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答:

要点:

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是:

(!

)淡化情节,强烈的主观抒情,以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组织篇章,在叙事结构上散文化。

(2)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大胆的自我暴露,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挖掘的状况。

(3)大胆揭示病态心理、忧郁感伤的抒情格调,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有着严重抑郁症的“零余者”,小说充满了感伤、颓废之气。

10、如何理解郁达夫作品中显现的反传统道德的病态人格和苦闷心理?

它与时代有何联系?

答:

郁达夫小说中显现病态人格和性苦闷心理,是一种反传统道德的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使他们感受着做假的困难”。

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抨击陈腐的封建制度、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人性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11、《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痛苦的生活和质朴的情感。

作者主观上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的一种感情关注,而客观上作品显示了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有着共同的命运。

12、简要分析吴荪甫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

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子夜》里的中心人物,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首先小说提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

作家成功地刻画了吴荪甫不是一般的都市里的资本家,而是留过学且有一套欧洲资本主义管理方法的新型实业家。

他自信果敢、沉着干练,兼并小厂、处理益中信托公司,似乎为民族工业振兴带来了希望。

但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面临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直接压迫,无论是办实业还是投机公债市场,他都屡遭失败,性格上又暴露出虚弱、悲观,乃至企图自杀等弱点。

吴荪甫再有魄力和才能,也摆脱不了当时多重社会矛盾的挟制。

这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

其次,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多重的思想性格特征:

一方面具有竭力发展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不满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具有对工农阶级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和仇视的反动性;一方面具有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具有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的凶残性。

吴荪甫的性格刻画,将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的生存、抗争予以生动地展示。

吴荪甫被买办资本家所压迫使人同情怜悯,有胆识地开创民族工业使人敬佩,但他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仇视农民革命则使人憎恨。

这一形象包容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

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13、为什么说《子夜》是将社会精密的剖析与现实小说的艺术描写出色融合的优秀小说?

答:

《子夜》中作家用社会科学观察社会,通过吴荪甫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这一理想破灭的过程,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及阶级矛盾。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剖示中国社会性质,揭示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能发展的社会现实。

艺术上结构宏大,多条线索同时展开,情节交错发展,而又层次脉络清晰,以吴老太爷办丧事引出了全书的重要人物和多条矛盾线索。

然后采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以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空间为情节聚焦点,展开了多种矛盾冲突的描写,宏大的结构艺术大大扩大了小说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容量。

在人物刻画上,注重人物所处的外在世界,展示复杂的社会关系,多层的阶级关系和人伦关系,显示人物的文化教养和身世经历,并通过精雕细镂,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的深刻社会历史内容。

14、巴金小说在创作选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鲜明的特征?

答:

前期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

一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二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题材。

在后阶段,前期的两大题材都有继续表现,但社会革命题材越来越少,而对家庭题材越来越表示关心。

人物塑造方面,前期创作多是探索革命道路,献身社会的青年英雄,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献身精神,闪耀要着理想光彩。

后期多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写普通人物的甜酸苦辣,小人物平庸、懦弱,毫无动人的灵光,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善良人。

15、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小说风格特点显示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1)由早期的情绪外泄到后期的愤懑内蕴,由充满烂漫的激情到冷隽的写实。

早期小说是青春的乐章,是炽情燃烧的至情文学,作者充满了激情。

后期开始向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节制情感,把感情藏在字里行间。

(2)发掘人物的内心冲突,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前期的英雄人物显然也充满了矛盾,大致是抽象性的矛盾冲突。

而后期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化、生活化、有立体感。

(3)后期作品更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无技巧的艺术,完全达到了不资炉制,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

没有任何人为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连缀。

16、老舍的《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

作品通过祥子的生活理想的破灭和美好性格丧失的悲剧的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祥子的悲剧深刻说明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处于社会底层的任何人若想逃避政治倾轧和经济掠夺的厄运,实现个人奋斗的理想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改变了谋生方式,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

这种封闭的思想意识和盲目的个人奋斗是走不通的。

祥子的悲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普通遭遇。

因此,作品也揭示了下层贫民在不公道社会中的窘迫境遇,有力地控诉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17、简析虎妞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

虎妞是畸形文化的受害者与体现者。

三十七八岁还守着“女儿寡”,是因为“土混混”出身的父亲刘四爷自私凶狠,宁肯耽误女儿终身,也不想失去生意上的帮手。

以封建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坚决反对“臭拉车的”成为自己的女婿。

虎妞对祥子是真心相爱的,自主地许配祥子,并为此敢于与父亲对立。

但虎妞也深受下九流文化的侵害与侵染。

她以“女地痞”的做派诱骗祥子,婚后更像猫叼住小鼠般地支配他,并用扭曲的方式表达对丈夫的疼爱。

正是畸形世俗的心态,导致了虎妞对善恶美丑的混淆,对自己正常与病态要求的无力把握。

18、《四世同堂》有何艺术特色?

答:

第一,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布局匀称。

全书洋洋百万言,时跨八年整,以祁老人一家为中心,以小羊圈胡同十几户人家为北平沦陷区的缩影。

伸发开去,展开了规模广阔的生活描写,既写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狡诈,也写了北平人民的痛苦挣扎与觉醒反抗。

所有描写组成了一幅血泪斑斑的北平市民苦难生活图画,真实记录了那段惨痛历史,令人触目惊心,意味深长。

第二,人物众多,而个性鲜明突出。

这部长篇涉及人物达100多个,其中作家着力刻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也有几十个。

人物不仅具有鲜明个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如祁瑞宣,就是一个有着时代性和思想深度的典型。

他既是忠心于国,却又不能不为长者尽孝,为子女尽责,因忠孝不能两全而苦闷、自责。

作者善于从时代变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

祁瑞宣最终从惶惑,偷生中觉醒,投身抗日的实际工作,主要是受时代朝流的冲击。

此外,钱默吟、尤桐芳、祁老人、小文夫妇的性格变化也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作品刻画人物中,还善于区分一些出身或处境相类似的人物个性,并揭示了不同个性形成的内在根源,如李四大妈善良、忠厚,钱太太刚烈、坚毅。

祁太太体弱多病,悲伤忧郁,却识大体。

又如祁氏三兄弟,家庭出身相同,性格各异。

第三,语言通俗,具有讽刺性与个性化特点。

对北京方言的提炼,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语言通俗化而又艺术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如钱默吟的语言体现出爱国者的气节。

金三爷语言简洁、干脆、利落,体现他的豪爽侠义;祁瑞宣的语言有时刚正明快,有时敷衍含糊,体现他复杂的个性与矛盾的心理。

对于侵略者尤其是那些汉奸的丑态和卑劣心灵则用尖刻讽刺或愤怒的语言来写。

对于市民群众身上的弱点,有时也通过善意的讽刺语言加以揭示。

19、简析《边城》思想主题。

答:

作者本意并不在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和人事纠葛,而是力图围绕湘西茶峒的翠翠与傩送的恋爱故事,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情美和人性爱,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以美与爱重铸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20、简述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

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与象征。

这是一个天真乖巧纯洁美丽的山村少女,终日与清澈透明的碧溪咀、豁达仁厚的外祖父为伴,养成了活泼机灵善良诚实的性情,她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忠贞不渝的操守。

虽然命运并未给她任何许诺,但她仍一往情深地期待着等候着,充分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

作者通过对翠翠形象的塑造,礼赞了一种最美好最纯洁高尚的人类感情,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人性美的热烈追求。

21、谈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风格。

答:

(1)以情感为主导的抒情体式。

艺术描写的重点不是叙事写实而是抒情释怀。

从抒情出发,艺术地描述自己亲身经历过体味过的人生形式和生活形态,真切地传达自我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有对自然的人性的赞美又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生活、生命的苦苦思索与追寻。

(2)在湘西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故事性和情节结构的淡化倾向。

不刻意追求小说特有的展示故事过程和人物性格发展经历的双重完整,而每每注重于情绪氛围的营造和情感体验的抒写,更多地进入人的心灵,以简单的线索、松散的结构来保证和强化抒情效果的布局运思。

(3)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沈从文一向不太讲究人物的个性刻画。

他笔下活起来的那群“乡下人”,相当程度上属于作者主观情绪的载体,性格单纯明晰而又极为相似,更多地带有类型化特征。

从《三三》中的三三,到《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都是那么天真乖巧而又勤劳淳朴,那么机灵活泼而又善良俊秀。

(4)采用寓含式的抒情方法,注重意境的创造和氛围的渲染。

沈从文在感受和思考乡土人生形态时,大多将自我情绪溶解在对人事风物自然形态的艺术描绘中,而力避文字表面的热情。

意境是一种在特定心理状态下的主客观统一、物我无间的艺术境界。

物景与情景交融,是实境与虚境相生,达到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境界。

(5)富有自然美的主题意象和淡泊简朴、从容舒放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主体意象多是“边城”、“橘园”、“碧涧”、“白塔”、“虹桥”、“云霓”、“龙舟”、“翠竹”、“绿草”等优美动人的自然物象,以及富有人情美人性爱的天真孩童、纯洁少女、善良老人等乡下人形象。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行文语气平静舒缓,娓娓而谈,句式简洁单纯,文字朴讷利索,不贵五彩,不事渲染,降低了情绪刺激的强度,避免了直露;语句中多有空白,控制了情感的节奏,又留下了使读者想象飞翔的空间,显示出淡泊简朴、委婉含蓄、从容自然的风格特点。

22、蒋光慈的小说如何体现了初期革命文学创作的长处与不足?

答:

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历史人物引进了小说创作领域,探索新的实验、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主题,但艺术上较粗糙、豪放的热情代替了精细的艺术描写,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而流于概念化,情节带有“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缺乏厚实的生活基础。

作品带有编造的痕迹。

23、《二月》中的萧涧秋的人生道路具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答:

萧涧秋的形象的划时代意义在于:

它告诉我们,他虽然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有着积极进取和变革社会的愿望,但却没有真正投身到时代大潮中去,而是始终与社会洪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没有摆正“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的位置。

因此,他始终没能正确的认识道路,没能成为时代的进击者。

24、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有什么独特性?

答:

张天翼得心应手地运用一支泼辣的语言彩笔勾勒出狰狞、伪善、卑下、猥琐的活的人物,他的作品突出艺术特色是讽刺、幽默、夸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1)   注重写人,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人物丰厚的性格史

(2)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习惯性的动作与用语。

(3)抓住人物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4)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善用片段性结构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性张力的小说形式。

26、萧红小说的散文化文体的特色是什么?

答:

要点:

(1)萧红的作品没有惯常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

(2)

(2)   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人生片断和一幅幅生活场景,不

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精心选择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做某些方面的突出描写(3)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4)描写语言常常饱含着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28、什么是“新感觉派”小说?

答: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20世纪20年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

其小说主要有如下特色:

一,一,在快速的节奏中描写现代都市生活;

二,二,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

三,三,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表现二重人格。

29、施蛰存小说有何创作特色?

答:

要点:

施蛰存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现人物的意识与无意识,描写二重人格。

30、穆时英小说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

要点:

一、描写畸形的洋场生活中的二重人格。

二、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给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是描写对象经过主观渗透和改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三、大量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强化感觉和印象,并显示其多重复合的性质。

四、为了适合表现繁华、喧闹、复杂、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大量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与情节。

从而使不同的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32、电影艺术对《上海狐步舞》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

答:

要点:

《上海狐步舞》没有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只是截取了若干生活片断,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组接在一起,表现主题:

(1)

(1)   这种片断连缀式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一些故事片断通过剪辑、组接,彼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2)   作品的叙述视点和叙述者的观察点有意模仿电影镜头。

(3)(3)   语言注重色彩,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

作者经常使用词或词组单独成句,造成快速、跳跃的节奏感。

33、赵树理与孙犁小说在民族化风格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又体现了哪些不同的审美追求?

答:

要点:

从主题和题材上看,两位作者都是以农民为描写对象,都是写新时代、新农村中的新型农民。

但赵树理写的题材与主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及时被人们发现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问题,一方面批判农民身上的某些落后因素。

另一方面又挖掘出其内在的美好品德。

而孙犁着力表现战争年代人民的美好心理、坚强品质和高贵情操。

尤其是通过对新时代妇女的描写,展现根据地人民的美好心灵。

艺术方面来讲,都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见长。

赵树理创造了具有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新评书体小说。

这种小说的特点:

(1)重故事,重复人物行动,让人物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性格。

(2)借鉴了传统评书的结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情节连贯性,首尾呼应,适应群众欣赏习惯。

(3)采用风趣幽默的农民语言,大量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家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

总之,赵树理的作品是融艺术性与大众性于一炉,创造出了通俗化的民族形式。

而孙犁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式的抒情结构。

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表现了真善美的极致。

艺术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不大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而是以散文笔法来构造小说。

善于穿插与人物性格相关的一些生活片断,使人物命运、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抒情议论轻轻揉为一体。

往往以平静开头,淡泊悠远的意境结尾。

纯朴而绚丽的景物描写更增添了诗意美。

语言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