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648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X”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人文、开放、美丽、幸福新X的关键期。

加快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保障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和《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发展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大和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眼于防大灾、抗巨灾,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预防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加大创X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创新、人文、开放、美丽、幸福新X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大局。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把公共安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抓紧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党和政府总体工作部署。

依法管理,科学应对。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

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注重科学应急。

坚持治理创新,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突出重点,整合资源。

坚持目标拉动和问题倒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存量资源,重点促进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社会、公众有机结合、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X年,基本实现应急体系建设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六化”目标。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与应急响应、处置与应急救援、评估与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二)分类目标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推进应急预案与预案演练标准化。

全县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完成1次以上修订,应急预案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2次应急演练。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风险隐患管理体系,逐步建成高密度、多要素、集成化、高效能的监测预警体系。

洪水预报预见期达到10小时左右,预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在疾控机构和镇以上医疗机构达到100%。

食品药品重大事故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达到100%。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县级救灾物资8小时内到位,镇级救灾物资6小时内到位。

各类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2次技能培训、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

新建成2处应急避难场所。

到X年各镇、X街道办至少建有1个功能齐备的集中避难点。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每两年建成1个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和3个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

到X年力争实现每万人有100名应急志愿者,每个社区建立1支应急响应队,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1-2名灾害信息员,覆盖率达到100%。

公众应急能力建设。

每个社区(行政村)每年至少开展4次以上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开展1次火灾、地震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

四、主要任务

(一)“一案三制”建设

1.统筹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并全面落实《X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预案规划、编制、评审、发布、备案与修订等环节,实现预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以基层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为重点,扩大应急预案覆盖率。

优化应急预案的框架和要素组成,增强应急预案体系的交互性和衔接性,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应对责任,完善现场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健全县、镇及部门之间在现场处置环节的分工与协作机制,推进应急响应措施流程化,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完善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严格落实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规划。

县级专项预案牵头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演练,推广桌面演练和“双盲”演练。

切实加强演练评估工作,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预案,真正使演练达到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

2.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强化县应急委和应急办职能,积极做好各镇、X街道办、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督促人员配备到位、经费预算保障到位、职责任务落实到岗,充分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责。

加强公安、民政、卫计、安监和交通、国土、环保、水务、科技、气象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应急组织机构建设。

明确各镇、X街道办应急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各项工作。

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以居民(村民)自治为基础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组织,形成应急管理与综治、维稳、安全管理等工作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分类强化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居民小区物业公司及其他各类社会单位的应急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法定责任。

3.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县级、镇、X街道办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建立多层次、多维度、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演练,检验和强化联动与协作机制的运行效果。

进一步强化各级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完善联系联络会商等工作机制,强化联合监测预警,实现信息沟通、技术支持和应急资源共享。

加强县级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健全军地指挥协调机制,完善与兄弟市县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开展联建预案、联合演练。

重点完善现场处置机制,特别是应对巨灾的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规范现场处置流程,明晰现场指挥权限划分,加大现场统筹和管控力度,完善现场区域划分、应急通行、抢险救援、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相关标准。

4.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坚持法治思维,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工作,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推动配套制度与措施的出台与完善,进一步明确现场指挥部和指挥员的权限与职责、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权利与义务等、社会车辆占用应急通道和应急车道的法律责任、企事业单位传播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社会责任等。

强化人大对应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督查,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实施督导问责。

加强应急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知法、懂法、用法的水平。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教育、引导公众自觉成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积极践行者和监督者。

(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1.完善风险隐患管理体系。

协调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识别、评估、监控、治理工作,推进旱涝、地质灾害、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重大动物疫情、重大有害生物、食品药品、人员密集场所、市政公用设施、旅游等风险隐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和动态管理。

突出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的风险隐患管理。

建立一风险一预案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分析、排查治理和跟踪管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搬迁工程,稳步推进重点行业强制保险制度,有效防范、管控、化解各类风险。

2.健全各类监测网络体系。

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进一步健全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

建立新一代数字化移动气象雷达系统和一体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强化应急气象监测能力,关键防汛地段和城区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到5公里,其他地域10-15公里。

完善防汛监测系统,建成覆盖X、X河和水库等重点地段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实现防汛部门信息共享。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中心。

充分运用卫星遥感、高山瞭望和地面巡逻等手段,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森林防火监测体系。

健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区域内重要河流及流域水质、水文等监测网络。

加强国省道干线公路、桥梁隧道、水上安全和危化品生产储运、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大力开展城市综合监测工作,重点加强汽车站、大型活动举办地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部门信息沟通机制,重点监测苗头性非法集资行为。

加强社会安全信息监测,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做好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

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社会监测能力。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落实工作人员和运维经费。

加强天气预测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完善农业、水务、国土、环保、交通、民政、科技等部门灾害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参与,全覆盖的相互衔接、统一规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建设城区广播应急控制中心,推进社区、广场、商场、门店、公园、超市、酒店、电梯等公共场所应急广播(调频音箱)安装工作。

加强城市广场、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和高速公路等人员密集场所电子显示屏预警信息发布设施建设,推进X广播电台移动应急频道和“村村响”工程,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手段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切实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4.强化突发事件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健全条块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明确各单位在向上级部门报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时必须先向同级政府报告制度。

健全基层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网络,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完善基层应急信息报告员制度,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重点时期安全稳定工作会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通报约谈等制度,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研判、采编及报送工作。

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培训,及时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情况。

加强与媒体合作,完善社会舆论、媒体报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能力。

(三)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军民融合、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县公安局、消防大队按照不低于30人的标准配备人员和必要的物资装备。

加强与驻地部队的联系,建立军地信息共享、协调联运机制,充分发挥驻地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编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训练专业化、装备配套化、保障制度化、力量常态化、任务多样化的要求,抓好民兵应急力量建设。

X街道办组建300人的抢险常备队,其它镇组建200人的抢险预备队。

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强化救援人员配置、装备更新、日常训练、后勤保障及评估考核,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其救援能力和实战水平。

2.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县安监、卫计、交通、畜牧、水务及电信、移动、联通、电力等部门牵头做好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传染病、食物中毒、事故急救、应急运输保障、道路交通应急抢险、动物疫情、防汛抗旱、应急通信保障、电力抢修等专业应急救援队能力建设。

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完善队伍日常管理制度、培训演练制度、装备维护保养制度、奖优惩劣制度等制度建设。

建立专业培训标准体系和专业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应急救援,制定相关的政策内容,为应急管理人员、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救援提供必要保障。

加强各类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建立应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高风险作业补助、心理干预等机制。

建立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和资源共享。

3.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充实专家力量,调整优化专家结构,形成分级分类、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

建立完善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关工作机制,鼓励专家针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专家辅助决策、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建立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和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

4.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到X年,力争实现每万人有100名应急志愿者,每个社区建立1支应急响应队。

制订县《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应急志愿者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

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依托各部门、各系统的专业救援队伍培训基地,对应急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和演练。

完善应急志愿者信息库,探索建立志愿积分制。

探索应急志愿者救援保障机制,研究救援过程中的免责、抚恤等问题。

通过社会捐助、派员单位购买人身保险等方式有效化解志愿者人身风险。

5.加强应急信息员队伍建设。

县民政、国土、气象、环保、水务等部门要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保障必需的资金投入。

加强信息报告制度建设,细化信息员岗位职责,明确信息报告要求,强化基层信息员信息报告责任。

建立健全基层信息员队伍长效管理和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机制,不断提高队伍建设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报告、隐患排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开展全县应急物资普查,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以及调用、补偿标准和突发事件现场物资保障管理制度。

利用企业储备、商业储备等现有的基础设施,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

加强风险隐患集中区域、灾害易发地区以及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设备装备建设,重点加强防汛抗旱设备和应急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配备。

强化粮油、成品油、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着重建设重点镇村级物资储备网络,扩大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数量,保障应急所需物资的峰值供应。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经费保障多元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方式。

到X年末,建成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2.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

制定《X县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办法》,建立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持续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构建。

借助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数据库,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依托省市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平台,建立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强化动态管理,提高应急物资紧急调运保障能力。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加大应急物资监管力度,实现物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在重大事故灾害发生后,确保县级应急物资8小时内到位,镇级应急物资6小时内到位。

(五)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加快基层应急设施建设。

把防灾减灾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设防等级。

加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强化应急通道建设和管理,实现应急基础全面达标,基本应急服务全覆盖。

严格执行《X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X省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推动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全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

科技、国土、住建、文广、人防、旅游、教育等部门进一步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推动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X”期间,至少建成2个应急避难场所,建成1个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能满足60%人口的应急避险和紧急安置。

2.推进基层示范点建设。

按照“四进五有(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保障、有科普宣教)”的要求,统筹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整合民政、地震、红十字、人防等部门和单位的场所、设施设备、物资、技术等资源,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企业重大危险源管控和应急管理,企业要依法设置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切实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筑牢基层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3.加强值班室建设。

制定《X县政府系统值班工作暂行规定》和《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对县政府机要室、专业应急机构值班室、镇值班室、社区值班室、企业值班室的建设,从总体布置、硬件配置、人员配置、岗位职责、纪律要求等方面提出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县的应急值守工作。

(六)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加快全县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依托智慧城市可视化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移动应急平台系统和应急指挥场所组成的应急平台,形成上下互联、左右互通、信息共享、响应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值守、预案管理、信息汇总、监测预警、资源掌控、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为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提供保障。

2.统筹专业应急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县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及与县级部门专业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建设标准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与数据库,实现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整合,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重点实现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县民政、安监、卫计、公安、教育、国土、交通、食品药品、农业、林业、水务、物价、信访、环保、科技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3.加强应急数据库建设。

按照省市应急办关于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的数据编码标准,抓好全县范围内信息的更新和维护。

加快建设基础信息库、空间信息库、事件信息库、预案库、案例库、模型库、知识库、文档库等应急数据管理库,构建统一的专业应急平台监测数据库,发展数据挖掘和智能支持系统,实现对县级应急平台的决策支撑。

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加快整合公安、交通、气象、旅游等视频监控资源,为视频会议和异地指挥提供数据基础。

4.提升紧急通信保障能力。

强化三大运营商应急通信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在自然灾害、不明攻击、网络堵塞等情况下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

加强应急无线专网建设,实现全县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

依托三大通讯运营商,为人员密集地区和突发事件灾区提供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重点提升快速搭建巨灾现场通信保障系统的能力,定期开展应急通信保障演练。

(七)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创新方式,拓宽渠道,积极开展面向公众、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科普宣教活动,推进应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不断提升全民避险意识、危机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10”宣传日、“119”消防宣传日等在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继续加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应急知识教育普及工作,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知识培训和群众广泛参与的、跨部门的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全社会应急意识。

加强建设多种类、交叉式、广覆盖的信息宣传渠道,通过网站、报纸、电视、电台、短信、微博、微视、微信、电子屏幕、车载移动传媒等,实现应急科普宣教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应急常识入脑、入心、入行。

(八)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精细的评价指标,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进行综合调查评估,科学判定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分布范围、损失程度及发展趋势等,为处置救援、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恢复重建机制建设。

加强供电、供气、供水、通信和交通枢纽等生命线工程快速抢修能力建设,确保灾区生产生活快速恢复。

建设和完善政府紧急调用应急物资配套制度,保障受灾地区食品、药品、饮用水、衣被、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快速供应。

健全灾区社会秩序恢复机制,加强巨灾发生情况下的公众保护、生命搜救、紧急救助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区疫情处置和紧急医疗救援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征用补偿机制,完善救灾资金分配、使用监管制度,提X金使用效率。

3.科学实施恢复重建。

从灾区实际出发,合理规划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空间布局,实现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制定扶持灾区发展的优惠援助政策,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元投资的恢复重建机制。

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确保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相衔接。

4.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灾后救助服务作用,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服务体系。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完善社会救助服务具体事项、标准,规范社会救助的程序、途径等相关配套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

修订完善《县应急委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县应急委与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的关系和权限,进一步强化县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协调职责。

各镇、X街道办和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合理配置资源,统筹推进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

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

调整应急管理财政支出重心,加大预防性财政支出,将县级各类应急指挥中心和监测数据中心建设费用纳入县财政预算。

积极探索建立应急救援公益性基金,完善社会捐赠机制。

在积极争取中省市财政支持的同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由县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强化监督评估,建立长效机制

各镇、X街道办和应急委成员单位要组织编制本辖区、本系统的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安排,明确实施责任主体、责任人和保障措施,确保按计划逐年有序推进和实施。

由县应急办牵头,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动态监测,分阶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四)狠抓日常检查考核,促进应急管理常态化

制订《X县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对各镇、X街道办和部门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应急科普宣教及日常工作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打分,考核结果进行全县通报。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等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