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751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docx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填空)

2.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写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

信源,信宿和讯息

(填空)

3.传播:

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人类社会传播基本特点:

(简答)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填空)

6.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填空)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1).气味

(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填空)3.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填空)

4.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填空)

5.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填空)6。

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7.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

10.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1.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12.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13.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名词解释)

14.信息社会的特点:

(知道)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5.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名词解释)

2.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信号的特点:

(选择,区分)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冒烟与火、发烧与生病、乌云压顶与大雨临盆)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萤火虫发光与求偶、狼烟、交通信号、计算机语言)

4.象征符具有不同的性质:

(选择,区分)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5.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三类:

(选择,区分)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声音高低,大小,速度快慢,文字字体,大小,粗细,工整,语气和蔼生硬,人的个性,教育程度,修养)

(2)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体态语言)

(3)物化,互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院,城市和消费方式)

6.符号的基本功能:

(填空)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7.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区分:

(1)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

(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青年人,老年人)

(2)内涵式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8.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较大环境。

(名词解释)

9.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名词解释)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其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名词解释)

11.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名词解释)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

(重要简答)

(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意识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3.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内容: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贡献: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局限:

5W模式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4.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义和贡献: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5.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1)感觉

(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

3.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填空---人物)

4.库利----镜中我理论(填空---人物)

5.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6.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

7.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填空)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塔尔德----模仿理论(填空---人物)

2.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指挥管理(鼓舞士气)

决策应变(控制环境)

形成共识(进行感情交流)

 

第七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名词解释)

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

社会协调功能3。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测2。

解释与规定3。

社会化功能4。

提供娱乐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5.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

6.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名词解释)

7.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定义:

(1)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政治学家约翰-弥尔顿-----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2.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

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

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第一十章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三个著名观点: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

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一)媒介即讯息

含义:

(1)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3)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4)媒介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二)媒介:

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室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衣服是皮肤的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无论是脚,手或皮肤的延伸都是会影响整个心灵和社会。

(三)“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

指的是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传播媒介。

其传递的信息较清晰,易于理解。

如照片,拼音文字,印刷品,收音机,电影、

“冷媒介”:

指的是反映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的传播媒介,其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如卡通画,楔形文字,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

启示:

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1)它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

(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局限:

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一句话,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变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养成了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名词解释)

3。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时孤立的,封闭的,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为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名词解释)

4.媒介依存症:

是指建立在新媒介基础上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定义).

5。

媒介依存症特点:

(简答)

a)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b)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c)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现实互动

d)孤单,自闭的社会性格。

6.新闻选择“把关人”理论.

(一)名词解释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说明:

社会上存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实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二)论述

(1)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说明:

社会上存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实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7。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1)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标准

(2)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

业务标准:

指的是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如时间跨度,明晰度以及组合性等。

市场标准:

指的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如求知欲,好奇心,趣味性,人情味等。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大众的主要特点:

(掌握知道)

(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饿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知晓权

2.拷贝支配

(一)名词解释

(1)清水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们作为“实物”的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2)另一方面,“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因为“拷贝”的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抽象原理”。

1)第一条原理是利润原理

2)第二条原理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二)论述

名词解释答案基础上加上以下:

(两个方面展开)

(1)第一条原理是利润原理

“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似乎作为营利活动进行的,清水太郎认为人的“原始兴趣”存在于人的本能之中,在传媒提供的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如果没有生理障碍或特殊的毅力,一般经不住它们的诱惑。

(2)第二条原理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清水太郎认为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为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大众传媒的宣传主要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更具有一种“麻醉”效果。

3.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

(1)传播权

(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4.使用与满足

理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社会条件因素对使用与满足是个补充。

突出了社会条件因素对个人媒介接触新闻的影响。

意义:

(1)认为受众具有选择能动性,纠正了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论”。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否定了传播效果中的“枪弹论”。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适度效果论”,创造了“有线效果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阐述受众的能动性有限,仅限于媒介的选择能动范围内,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忽略了受众的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地位。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传播流三部曲:

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

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

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集大成者-----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3.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

(知道)

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

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名词解释)

“一面提示”:

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能对己方观点作集中阐述,简洁易懂,但会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两面提示”:

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给人一种“公平”感,但理解难度增加,容易造成为对方作宣传的效果。

5.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重点)

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知沟理论(重点)

理论: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信息沟”理论: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名词解释:

1.国际传播: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全球传播:

是指伴随全球性信息系统形成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跨国传播形态,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

3.信息主权:

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在国家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帝国主义:

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

“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这种文化扩张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1.为什么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

第一,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第三,这个时期,与传播者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都已经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一是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二是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3.填空(人物)

塔尔德----模仿理论

库利----“镜中我”

米德-----“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

4.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创始人(重中之重)论述题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者:

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

施拉姆

(一)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三大贡献)

(1)为宣传下定义:

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些表态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书写的,图画的或音乐的等。

(2)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3)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