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55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香菱学诗读后感.docx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一: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我读了语文书上的这篇课文感慨万千。

  故事的开头写的是香菱去找黛玉学诗,黛玉很高兴的收了这个徒弟,然后向她讲述了作诗的方法,并向她推荐了几本诗书。

香菱收下诗书后,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读书学写诗,足见其对诗的痴迷。

后来,黛玉让香菱写一首诗,香菱便“痴呆”起来,每次到五更才睡下。

第一首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苦思写成,但不见成功;不灰心的她“连屋也不入”但第二首依旧不行;终于精心所至,在梦中得到一份佳作。

  香菱对诗的痴迷,学习的勤奋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现在的学生一看到难题便去问他人,甚至不去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难道这就是学习态度?

有的同学“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对学习不钻研,对老师的话不听,难道这样的学生也能功成名就吗?

同学们,学习才是正道,人不可能快乐一辈子,只有先痛苦,才能后快乐,否则就有可能先快乐后痛苦。

  同学们,向香菱学习吧!

做现代的花朵和骄子,我们没有理由会比香菱差。

  【篇二:

读《香菱学诗》有感】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

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

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

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

我想也不多吧!

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

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

也许你去问:

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

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

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

死了还有用吗?

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然而,论学习要怎样去学呢?

香菱的例子启示我,学习要像她那样不耻下问,不懂就问这没有什么可耻的,这本来就是件光荣的事嘛,第二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只知其果不知其因。

当然,读书还要那种“钻”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有高效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与其用华丽的外表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篇三:

读香菱学诗读后感作文】

  大家或许都看过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让人回味无穷,那就是《香菱学诗》,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个乡官人家,却在三岁时被拐,长大狐被薛霸买去做了妾,后随其进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贾宝玉把她带到了大观园里给自己作伴,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激起了香菱学习写诗的欲望,却被宝钗笑“得陇望蜀,劝其缓一缓”。

  可香菱却急切的想学习,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在林黛玉的指导下。

香菱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渐渐地,香菱越来越痴迷于作诗,形象变成了:

“连房也不进,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出身,或蹲地下抠土”。

香菱的勤奋苦至,在当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呢?

  与其让人敬佩的是,香菱身后的悲凉身世,这些历历在目的记忆并没有打倒她坚定的意志,她依旧是那么的好学好问,依旧对知识充满激情和渴望,最终,她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美好的结果》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只是因为她的“苦至学诗,精血诚聚”,她不断的努力和追寻着目标,仅仅这这点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香菱学诗》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对联:

废寝忘食香菱哭学诗,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

全文完美的刻画出了一个好学,乐学,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乐为人师,率直自信的老师—林黛玉。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们要懂得勤奋刻苦,不以不知为耻的人生态度。

  【篇四: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

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

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

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

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

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

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

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

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

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

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

“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

“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篇五:

香菱学诗读后感】

  今天,在讲授《香菱学诗》的时候,我没有运用课件,虽然课件做得非常详细,但我老是觉得课件会束缚我的手脚,不容易把内容讲透,还容易造成过程的迟滞。

在讲完文章的背景之后,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而问题只有一个: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之所以把问题设置为这样,是因为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必然要涉及到香菱的所作所为、黛玉的作用和其他人对香菱的态度。

而学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香菱这个人物形象。

  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喜欢从香菱所写的诗入手,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了半天也似懂非懂,到后面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差了。

而且这样讲还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学生读这篇课文,本来就有一些阅读障碍,你还讲这些让他们似懂非懂的东西,学生还有多少兴趣来接受。

  至于香菱学诗成功的诀窍,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高度专注。

香菱虽然对作诗有兴趣,但毕竟底子薄,但她很好地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了内心真正需要,所以在黛玉建议她读王维、杜甫、李白等诗作的时候,她能一直坚持,而且读的非常认真和专注。

文中几次写她的专注: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

“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薛宝钗还分别用“呆子”“疯”“诗魔”“仙”来对香菱进行评价。

  香菱学诗到了这种地步,已经完全无视他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了,可见她的专注和持之以恒。

  二、循序渐进、交流感悟。

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技巧后,香菱就按照指点进行,先读黛玉划出的王维的诗歌,再读杜甫的,李白的。

我以为这是很有讲究的。

王维的诗讲究意境,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比较好懂。

先读王维的是就是要香菱从整体上学意境,容易入手,不会从一开始就纠缠在格律规则上。

杜甫的诗写实,讲究格律,特别是炼字上很值得考究。

香菱次读杜甫的诗,可以明白格律和用准字来表意。

再次才读李白,是因为李白的诗不太讲究格律,基本是以情驭文,可以让香菱明晓让情贯穿诗作始终。

最后再读陶渊明、谢灵运、应瑒、阮籍、庾信和鲍照的诗,应该是为了开阔眼界。

这样看来,香菱学诗就不会走弯路,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香菱也善于学习,在与黛玉的交流中,她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过程。

比如在听了黛玉介绍格律规则后,她这样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这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是深层的感悟了。

还有香菱在读诗后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悟等,都是精辟入里的。

只有这样多和他人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会有更多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三、敢于实践,不怕失败。

香菱为了完成黛玉布置的作业,前后写了三次才成功。

在第一次交作业的时候,得到的是宝钗的戏笑和黛玉毫不客气的点评,但香菱并没有气馁,而是回去继续作业。

没想到写完后,宝钗给出了“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的评价,其实就是离题了。

按说,接二连三的打击后,香菱该歇手了。

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写出了一首被评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好诗。

如果一次失败后就撒手而去,估计香菱也学不成了。

  四、有好老师的引导。

黛玉是个好老师,教香菱学诗知道循序渐进,指点得法,还明白讨论的重要性。

在讨论中还充分给香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机会,可以说是让香菱从听、说、读、写上进行了全面的训练。

  如果我们同学能像香菱学诗那样,何愁不能取得好成绩呢?

  【篇六: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

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

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

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

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

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

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内涵,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

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

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

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

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终于还是为香菱所写。

  矢志的获得,便是如此。

  【篇七:

《香菱学诗》读后感】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戏。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兰。

  懂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

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算的上是一个插曲,但是联系香菱在《红楼梦》中的悲惨遭遇,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香菱的一生颇具悲剧性,作者之所以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并且这样写也使得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性更为强烈。

  回归到“香菱学诗”上,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品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中,第一首较为幼稚,全诗只是前人咏月时所用的词藻放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但她的第二首诗便有所进步,渐渐有了作诗的感觉,第三首诗中,香菱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看似句句都非写月,实际上却是句句与月相关,借月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其所作的第三首诗中可以看出香菱自己本人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得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这全都是曹雪芹的精心安排。

  另外,在《香菱学诗》中,香菱所拜的师傅是林黛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虽是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但也热情大度,并且林黛玉指导香菱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这也是香菱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如此成功的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黛玉的这种表现,同时也是作者对她性格刻画的另一侧面的反映。

  细细品味,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为后文香菱的悲剧性结局作了一定的铺垫,为黛玉的性格刻画作了一个很好的侧面描写,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八:

《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

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

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

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

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

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

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

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

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

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

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

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

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

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

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

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

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

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

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