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课程标准.docx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课程标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001A007
课程名称: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
修订时间:
2017年9月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务》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性又较强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自觉地了解、理解我国的创就业制度、政策;了解和掌握有关劳动制度和用人制度;提供择业方面的职业测评;进行从业方面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培训;以及就业方面的简历、面试等技能辅导;了解就业创业的操作程序、管理办法;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本教材适用于高职四年级各专业学生,总课时为32-36学时。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本课程教学内容由理论和实际案例两部分组合而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想。
教学案例部分以职业指导的理论为载体,分别从择业、从业、乐业、就业、创业、毕业六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一)就业制度和就业创业政策
教学目的要求
创就业制度、政策为大学生的创就业发展创造着机遇,同时也构成了大学生求职就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因此,本章节要求大学生自觉地了解、理解我国的创就业制度、政策,了解和掌握有关劳动制度和用人制度,以及就业创业的操作程序、管理办法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地区提供的各种政策红利,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职业的持续性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关系及应对之策;理解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系;了解地方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教学内容
1.就业制度
(1)自主择业制度。
(2)就业协议制度。
(3)社会保险制度
(4)人事代理制度。
2.就业创业政策
(1)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
(2)拓展的重点领域就业渠道。
(3)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4)地方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二)择业准备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立足本专业,理解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向社会通用技能训练的必要性;此外从心理健康层面,要求毕业生积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适和疏导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就业。
教学重点
构建知识结构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大学生通用能力的提升;择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诚信就业。
教学内容
1.知识与能力准备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培养通用的职业能力。
2.心理准备
(1)毕业生择业的心理特点及类型。
(2)毕业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
(3)择业的心理调适。
(4)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
3.诚信就业
(1)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及在就业中的作用。
(2)了解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表现及原因。
(3)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途径。
(三)择业技巧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高职学生毕业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重点
求职信息收集,简历的制作,笔试及面试的形式和技巧。
教学内容
1.求职途径
(1)了解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2)了解求职途径,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2.求职材料
(1)了解毕业生推荐表。
(2)了解求职信的撰写内容和要求。
(3)学会制作个人简历。
3.应试技巧
(1)了解常见的面试方式,做好面试准备。
(2)了解面试的技巧。
(3)了解笔试技巧和答卷方法。
4.求职礼仪
(1)形象设计
(2)语言技巧
(3)行为举止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实践,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顺利就业。
【实践重点】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实践内容】撰写简历、模拟面试
(四)就业程序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毕业生了解就业工作的程序和步骤;学会规范填写毕业生离校材料;了解几种特殊的就业程序,为毕业生顺利离校、踏入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规范填写;网络就业程序;了解各种遗失、补办程序。
教学内容
1.常规就业程序
(1)了解就业工作的程序与步骤。
(2)正确填写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3)正确办理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流程。
2.特殊就业程序
(1)了解网络就业程序
(2)了解志愿服务西部程序
(3)了解重新办理就业的程序
(五)创业谋略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启发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重点
创业者的胜任力评估;识别创业机会;创业战略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成为创业领袖
(1)了解创业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质。
(2)进行正确的胜任力评估。
2.把握创业商机
(1)识别创业机会。
(2)学会评估创业机会。
3.开发创业资源
(1)识别创业资源。
(2)获取创业资源。
4.明确创业战略
(1)了解创业战略的内容
(2)了解创业战略的影响因素
(六)创业实务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以创业大赛的实例为依托,要求学生了解创业项目的设立和组建知识,学会撰写创业规划书。
教学重点
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的组织形式;创业团队的组建原则;创业风险的规避知识。
教学内容
1.制订创业计划
(1)了解创业计划的类型
(2)了解创业计划的内容
(3)学会撰写创业计划书
2.创业项目落地
(1)工商登记
(2)税务登记
(3)银行开户结算
(4)创业选址
(5)落地法律问题
3.创业项目经营与管理
(1)了解创业项目的组织形式
(2)了解创业团队的组建程序及相关管理事宜
(3)了解基本的营销与推广策略
(4)了解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知识
(5)了解创业风险的规避知识
4.大学生创业竞赛
(1)“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解读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解读
(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解读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实践,提高创业素质。
【实践重点】
撰写创业计划书
【实践内容】
撰写创业计划书
(七)走向职场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立足自身实际,理性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面对就业,能够理清自己的角色关系,正确转换角色,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教学重点
自我意识的塑造和自我完善的调控;角色意识。
教学内容
1.确立新坐标
(1)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2)自我意识的塑造
(3)自我完善的调控
(4)找准自己的位置
2.塑造新角色
(1)确立角色意识
(2)调整角色关系
(3)实现角色转换
3.适应新环境
(1)人际关系的适应
(2)社会环境的适应
(3)职业岗位的适应
4.迈向新生活
(1)志存高远
(2)勇往直前
(3)超越逆境
(4)与时俱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实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
实用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
教学过程中做到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例证。
(2)针对性原则。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这一层,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具体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3)参与性原则。
就业指导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只讲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很难使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在课程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市场调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接触并接受的知识能力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的就业创业。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教学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长于行动导向,充分开展互动教学,适当脱离教科书,从实际出发,灵活开展富有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课程教学。
3.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
就业制度和就业创业政策
4
(二)
择业准备
4
(三)
择业技巧
10
(四)
就业程序
2
(五)
创业谋略
4
(六)
创业实务
4
(七)
走向职场
2
考核
2
机动
2
合计
36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
教学时间32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
4.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优秀样例展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当好班主任、团委、学生科(德育处)开展学生活动的参谋,调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和班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中应有的引领作用。
5.教学资源。
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事业有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发。
五、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从而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2.评价原则和方式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识记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考核方式要采用实际任务作业、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着重于职业从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就业面试等择业能力、毕业生维权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
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学生成绩采取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核综合评定。
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占40%;实践作业及期末成绩占60%。
实践作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开课学期的实际情况,决定学生必做文案,提前2周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并由教师面试综合给出成绩,作为学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占30%。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认知水平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
运用评价主要指就业创业各环节和整体产出的质量,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激励作用。
六、其他说明
1.本课标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次序和学时分配等,可视具体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2.教材的选取调整尊重任课教师的意见。
3.教学时数能保证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互动,实际训练教学有督促检查,针对性强,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