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8921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docx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学习文档

郑愁予《错误》优秀教学案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二、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

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

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

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

  三、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

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解读与探究

  师:

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

“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

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

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2:

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

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

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

回答得很好。

(投影:

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心世界?

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

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

莲花。

  (投影: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

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

《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师:

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生: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

对。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

(投影:

莲花:

纯净温柔)

  师: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

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

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

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

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

等的时间很长。

  生5:

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投影:

开落:

漫长的等待)

  师:

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

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

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

“向晚”的含义是什么?

“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

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7:

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生8: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

同学们说得很不错。

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

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

  (投影:

倒装句式:

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生7:

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

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

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

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

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

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

江南。

  师:

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

为什么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

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

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

“东风”指的是什么风?

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

秋风和春风。

  师:

李商隐有诗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

苏轼有词写到: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吹的东风里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

可惜在女子的生命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

“跫音”指什么?

  生:

脚步声。

  师:

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生:

所等的男子。

  师:

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

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

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子形象。

  (投影:

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

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

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

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

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

“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帷,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

“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

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

  生:

“蜜甜的忧愁”。

  师:

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师:

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

“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

能具体说说吗?

  生13:

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

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师:

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投影)。

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

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

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投影: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刘禹锡《望夫石》)。

(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

温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如此的坚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

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错。

  师:

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

“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

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

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

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投影:

讲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师:

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

(投影:

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知晓?

  生:

心电感应。

  师:

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

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生16:

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

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

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

“我”就是“你”等待的人“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

同学们讲得很好。

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人。

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

想象空间。

  师:

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回到投影:

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生18:

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师:

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

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

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

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

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

)(投影:

“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

)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

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三)主题延伸

  (投影:

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挖掘)

  师:

我们把《错误》基本解读成了一个关于思妇等待归人的故事,但是诗歌的主题并不一定只局限在我们所探讨的闺怨中。

诗歌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

(投影: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王夫之//“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

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谢冕)下面我提供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后想想诗歌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

  (投影: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

  (投影:

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

“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

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

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

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

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师:

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来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的角度去思考。

  生20:

母亲等待孩子的主题,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上。

  生21: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身在台湾,刚刚经历过战乱和动荡漂泊,可能有一种等待回到故乡的心情,感到在岛上好象一个过客。

  生22:

从象征性的角度说,等待也可以是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个最隐秘、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于是,我们继续默默地等,独自固守着它,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师:

你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戈多会不会来,他们并不清楚,然而他们依然等待,只因为戈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

生命的存在,是需要一根精神支柱的。

  [投影:

闺怨(等待归人)

  羁旅(过客不归)

  乡愁(母盼子归)(回归故乡)

  对美好的追求(等待一个心底的期望)……]

  师:

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也就在诗歌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最后让我们在对诗歌的朗读中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四、教学后记:

  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要素。

语文的人文价值由语言来负载,语言天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

如果放弃语言这个着眼点,无论教学过程多么流畅,教学手段多么新颖,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语文课都将异化成空中楼阁。

所以,在设计《错误》的教学时,我告诫自己必须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杨炼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因此鉴赏他的诗歌,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要设法在语言层面,打通其诗歌语言现代中古典的一面,从用词、意象、修辞等角度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一方面,要求学生倾听、朗读诗歌,在听和读的过程中静心品味、感悟积累;另一方面,在让学生抓住诗歌意象的基础上,适当结合课外诗句,进行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咀嚼,以此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文学的韵味。

  我一直以为,解读诗歌不能“只见文字不见人”,还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层,去窥探作者的心灵世界。

一个诗歌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一个读者其实就是一个创作者,阅读诗歌其实也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活,想象空间被打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就能得以实现。

让学生课前听歌曲,不断地联系初中的知识储备,适时地抛出相关联的诗歌,恰当地提供背景资料,都是为了预设一些思考的铺垫,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进而激起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那么,学生也就能从“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将得到体现。

当他们的心灵与诗歌有了亲密接触时,诗歌欣赏的共鸣与再创作都会变得水到渠成。

从本节课来看,我认为达成了教学预期。

  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本节课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去自行查阅、搜集或整理有关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否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且拥有更大的信息量?

----也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