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29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社会第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课东北大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能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2.使学生知道东北大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知道要保护森林资源和珍稀动物。

3.使学生知道东北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林业基地。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地形和丰富自然资源。

教具准备:

中国地形图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谈话

2.板书课题(第一课,东北大地)并指出我国东北的大致位置。

A.问:

“东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B.展示“中国地形图“教学在图上指出的大致位置,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位置的位置,以及东北平原的位置。

C.展示:

东北雪原图,让学生观看东北严冬的雪景。

D.师述:

虎森小朋友的家就在林区,首先让我们拜访一下他的家乡。

3.分部分学习课文。

(1)我国最北的地方

A.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再次在中国地形图上指认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B.东北地区冬季、夏季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人们的穿着是否相同。

C.讨论

D.师小结

(2)学习“林海雪原”

A.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

为什么说我国的东北的林海是一座大宝库?

B.讨论

C.出示红松图,具体感受这种“林中之王”的形象

D.读一读(P5读一读)了解着名的东北“三宝”。

E.问:

东北北原上生产那些农作物?

F.师介绍东北平原以前的情况。

(3)学习“重工业集中”

a.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

1.东北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有哪些条件?

2.说说什么条件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基地的形成。

3.课文是怎样介绍鞍钢的?

b.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工业基地(鞍山、大庆、吉林)

c.师小节

三、总结课文

第二课华北平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华北平原农村人们生活及其条件的改善。

2.使学生知道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棉花,认识它们对人们的饮食习惯

和棉纺织工业的重要影响。

3.使学生了解华北平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教具准备

1.仿制“孟芳的家乡”放大彩图

2.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引题(幻灯片打出)

2.板书课题:

第二课华北平原

二、新课教学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导看图:

在图上找出流经华北平原的几条河流

(2)师述:

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

红砖房暖烘烘的炕

(1)师指定“孟芳的家乡”图画上的一个村落,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

孟芳家所在的村庄怎样?

(2)孟芳家居住的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孟芳家的陈设怎样?

了解“土炕”

(4)引导观察插图“农民的新居”

(5)师小结

3.学习第三部分:

麦浪滚滚棉花白

(1)教师请学生饱含激情朗读第一段

(2)让学生读课文,讲一讲:

华北平原的土壤和气候怎样?

为什么人们

把孟芳的家乡赞誉为“粮仓”和“棉乡”

(3)完成第15页的“说一说”和“做一做”

(4)请大家读读“爸爸的工作经历”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4.学习第四部分: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1)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采用复习,讨论的方式,说一说。

A.华北平原有哪几条主要铁路?

B.读“华北平原的交通网”找出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了解天津的地位。

第三课黄土高原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及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上的环境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三、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风沙的“杰作”

引导学生看19页地图和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指出它的范围并大致指出宝娃家乡的位置。

2.窑洞风情

(1)宝娃的家住在哪里?

这种住房有什么特点?

幻灯展示原景观图片并请同学们看,宝娃的家乡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2)虎森孟芳的家为什么不住窑洞?

3.因地制宜保持土

师:

咱们就请宝娃给咱们们介绍一下黄土高原农作物的情况。

为了方便我们拟订了下面的访问提问。

(1)黄土高原上都种植哪些农作物?

以什么作物为主?

一年收获几次

(2)这些农作物都种植在哪些地方?

长势怎样?

收成如何?

(3)这里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

(4)现在黄土高原的面积发生了哪些变化?

4.煤沙

(1)为什么称煤海是“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

(2)煤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黄土高原有“煤海之称”?

同学们读“煤海”这段后,然后再请“宝娃”小朋友回答这几个问题。

(4)完成P24“找一找”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窑洞风情

农业:

梯田以小米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

煤海:

储大量分布广黑色金子工业粮食

第四课江南水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特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水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2.使学生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主要的农产品。

3.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水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

教具准备:

幻灯片、地图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幻灯片打出中国地图

1.教师复习提问:

我们在第二课华北平原这一课中到了谁的家乡?

2.谈话引出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页。

二、新课教学

1.全班朗读本课引文。

A.在幻灯片打出的中国地图中,请同学们找出长江,水生家乡在地图中的位置。

B.出示“太湖流域”挂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出“太湖”“京杭运河”“京沪铁路”和“苏杭”“无锡”“杭州”

C.教师小结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小桥流水人家”

A分别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并引导看课文插图

B请同学们描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C教师向学生提问

(1)江南水乡的交通为什么有“南船北马”说法

(2)江南水乡的春夏冬秋的气候特点

(3)江南水乡夏半年和冬半年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4)江南水乡雨量充沛湖塘密布人们利用这充足的水源养什么?

种植什么?

(5)小结

3.学习第三部分:

“欣欣向荣的乡镇企业”

(1)教师请三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2)让同学们议一议:

讨论:

江南水乡乡镇企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3)江南水乡的苏州有“丝绸古成的关系”让学生读一读“丝绸”

(4)让学生读书“说一说江南水乡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情况,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怎样?

三总结

板书

第四课江南水乡

一小桥流水人家

二鱼米之乡

三欣欣向荣的乡镇企业

第五课上海市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城市人们生活的特点。

二、了解上海的交通工业,商业等方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三、知道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城市人们的生活及上海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学准备:

家中使用过哪些上海市生产的产品,幻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环境有哪些不同。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讲述上海的过去:

在几百年前上海市还只是黄浦江边的一个渔村,那么如今的上海怎样?

2.找一名学生朗读“上海市民的生活”

幻灯片出示

(1)每天早晨,上海人干什么?

(2)白天上海市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夜晚,上海是一种什么景象?

(4)上海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3.学习“繁荣的大城市”一节

(1)学生看课文中的上海地图找出黄浦江,并说出它流入哪一条大河?

(2)教师讲述

(3)提问: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上海港的繁忙景象?

现在的上海港在世界的海港中居何种地位。

(4)教书讲述

(5)提问:

你自己,你家中使用过哪些上海市的产品?

(6)教师:

这几年的上海市,不仅市区发展迅速,郊区地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地方?

(7)指名朗读课文“金山和宝山

(8)师问:

金山和宝山为什么会出名?

(9)师述:

如今的上海又在黄浦江的两岸,掀起了建设的热潮,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

4.提出问题:

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将来的上海市。

三、教师结合板书总结

第六课西双版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和自然条件。

2.使学生知道西双版纳是我国以诱人的热带风光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3.使学生知道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简单的生活和生产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能够对西双版纳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西双版纳地形图,放大的课文插图的幻灯片和傣族风情录象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幻灯片映出中国地图

1.问:

西双版纳位置在哪里?

2.让学生默读“读一读“部分,然后问:

西双版纳”原意是什么?

问:

现在行政区划分又是怎样?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热带风光

(1)让学生读课文内容

(2)幻灯打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说

a.找出横断出脉和澜沦江

b.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

教师简述:

让学生结合看灯片打出的西双版纳地形图,说说:

A找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

B与西双版纳接壤的国家的名称。

教师小结

(3)问:

西双版纳气候有什么特点?

(4)幻灯片打出西双版纳热带风光。

珍禽异兽森林垂直结构奇特的花开花落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植物王国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内容

(2)回答

a.西双版纳为什么叫植物王国

b.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有哪些特产?

c.让学生读教材第41页“第一胶”图,教师简述割胶过程。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傣族风情

(1)放傣族风情录象,并看“傣族村情景”照片。

(2)学生朗读课文内容

问:

傣族人住的是什么?

(竹楼)

竹楼的结构和特点?

照片中的人的服饰特点?

5.傣族人民信仰什么宗教?

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

最着名的佛塔是哪座?

每逢节日,人们举行什么活动?

小结:

这部分从衣食、住、宗教活动写傣族人民的生活。

四、总结

第七课青藏高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衣食主行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地区。

知道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是富饶的“聚宝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环境与藏族人们生活习俗的关系。

2.青藏高原上交通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上的公路和铁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放卓玛一家的幻灯片

2.让学生回答:

从幻灯片上人物的衣着,他们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

3.师述

二、幻灯片出示本课学习的内容及重点

1.藏族人民穿衣、吃饭与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环境的关系。

2.青藏高原上交通事业的发展

3.青藏高原上丰富的资源。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藏袍和糌粑

1.再次放卓玛一家的幻灯片,教师指图介绍。

卓玛和她爸、妈、爷穿的很长的袍子叫藏袍。

2.让学生思考:

卓玛的爷爷和妈妈穿的藏袍为什么都脱下一只袖子,卓玛的爸爸为什么把藏袍的上半身都脱掉?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44页的课文。

3.学生回答

4.出示中国地形图,教师补充讲解穿藏袍的原因。

5.让学生阅读43页,第二自然段和观察教材中插图。

6.问:

藏族人民的主食是什么?

怎样做成的?

7.学生回答

8.师述

9.问:

藏族人民还有哪些习俗?

让学生读一读文中的“读一读”。

然后简要回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高原之舟”

1.再次放卓玛的一家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卓玛爷爷耕地的是什么牲畜?

人们给它什么美称?

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师问:

牦牛还有哪些“高原之舟”

4.学生回答:

耐寒、能驮货、爬山

5.师问:

牦牛还有哪些用途?

6.出示“青藏高原上公路和铁路图,学生找以萨为中心的公路有哪几条,说出它们各通往哪里?

7.让学生找铁路

8.师小结

9.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日光城”和“聚宝盆”。

1.学生阅读“日光城”这段课文,然后问学生知道,“日光城”在哪儿?

2.学生回答

3.问:

通过介绍:

“光城城”拉萨,反映了青藏高原什么资源丰富?

4.生答

师小结

5.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部分,然后提问:

被人们称为“聚宝盆”的是指哪儿?

6.学生答

7.才达木地的矿产资源有哪些?

哪种储量最多?

多到何种程度?

8.学生答

9.学生读“欢迎来我家乡旅游做客”

四、课堂总结

第八课新疆的沙漠和绿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新疆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2使学生知道新疆绿洲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3.使学生知道新疆着名的瓜果和畜种

4.使学生知道改革开放后,新疆商贸和边疆贸易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沙漠和绿洲

教具准备

录有《新疆好》歌曲的录音带,“新疆地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让学生看“新疆地图”,找出新疆的首府,两个盆地,一块沙漠一条河流。

2.教师设疑:

干旱少雨是新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但春夏干旱时人们不盼望着阴天下雨,而是盼着大晴天,这是为什么?

3.找一学生朗读课文“沙漠和绿洲”第2、3自然段。

4.提出问题:

(1)让学生回答“设疑”中提出的问题

(2)人们是怎么样把沙漠变化绿洲的?

主要的水源在哪里?

具体做法怎样?

5.老师讲述

6.提出问题:

新疆有两种着名的瓜果,谁知道是什么?

7.找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第一自然段

8.提出问题:

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9.找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天山南北好牧场”

10.问:

为什么牧民们在秋季要赶着畜群到山麓牧场过冬?

11.教师讲述

三、总结

1.教师根据板书总结

2.再次播放《新疆好》,并让学生演唱其他赞美新疆的歌曲

第九课内蒙古草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内蒙古草原是蒙古聚居的地方。

2.使学生了解一些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

3.使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的变化情况。

4.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草原牧区人们衣食住行的特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内蒙古矿产和工业的分布图,幻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看图;

a.学生看P57页上图,指名学生描述图中景色。

b.学生看P57下图,完成“找一找”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草原牧民的生活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课文第一部分,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草原牧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特点?

(2)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认识,蒙古包、蒙古袍

(3)教师小结

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草原新貌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草原牧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映内蒙古草原工业蓬勃发展?

(3)指名完成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草原的牧民生活和工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

4、全班朗读课文第61页“读一读”内容,并思考

为什么说白云鄂博是草原上的明珠?

5、出示内蒙古矿产和工业的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包头市并找出内蒙古草原的工业分布点。

6、总结课文。

第十课台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使学生认识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3.使学生初步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

4.培养学生热爱台湾同胞,热爱祖国宝岛的盛情。

教学重点: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人民是我国的骨肉同胞,我国的宝岛台湾富饶美丽,令人神往。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挂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

(1)让学生观察地图(幻灯出示)

问:

台湾住在什么地方?

象什么形状?

(2)让学生完成教材65页,“做一做”并回答:

台湾与福建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

(3)指名让一名学生读本课第一部分的第三自然段

问: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十一课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使学生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香港澳门景观的幻灯片。

2.香港和澳门的政区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回到祖国的怀抱。

让学生阅读本课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答香港和澳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建立特别行政区的时间。

2.香港和澳门

指名让学生读本课第二部分内容。

出示灯片引导学生回答。

师:

看课本第73页图片,即九龙旺角商业区,说出香港的主要出口产品。

师:

香港的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

出示澳门政区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澳门的位置和范图。

为什么说澳门是旅游城市?

出口产品主要有哪些?

问: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人是有中国血统的居民占98%其中祖籍广东省最多,澳门具有中国血统的居民占95%。

祖籍也以广东省的最多。

3.港澳与祖国大陆

A.看书74页上,说说祖国大陆供给港澳的物品有哪些?

B.说说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C.香港、澳门对祖国经济发展又起什么作用。

二、总结。

第二单元

第一课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用柱状图表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教具准备:

1.备有连线题内容的幻灯片。

2.放大的柱状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灯片,指明学生连线

玲玲云南的西双版纳

虎森上海市

买卖提黑龙江的林区

岩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让学生看课文第一页彩图,并进行量算(1厘米代表430千米)

1.虎森的家与岩波的家相距多远?

玲玲的家与买卖提的家相距多远?

提问:

为什么说交通运输是“先行官”?

让学生说一说,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问:

我国交通运输和发展,变化经过了哪些几个阶段?

各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怎样?

师说明

学生完成18页的说一说

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领先地位。

问:

我国近代交通运输为什么发展缓慢?

(学生发言)

问:

新中国成立后,哪些具体事实说明了交通运输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请看柱状图计算出来?

(学生发言,再次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发展状况

(1)线路增长——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2)方式和设施的改善——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四、教学总结

第二课学习看《中国交通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中国交通图》上铁路、航空线、海线的一般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交通选择交通线。

教学重点:

怎样阅读《中国交通图》

教学难点:

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中查找铁路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中国交通图告诉我们什么?

1.问:

虎森的舅舅准备带他和表弟到什么地方旅游?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2.讨论

三、找出需要的交通路线

1.学生“做一做”学会看图例

(1)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8—79页的中国交通图

(一)

(二)(三),学生指出各幅的图例,同座同学相互检查订正。

(2)让学生根据《中国交通图》

(一)

(二)(三)的图例,用彩色完成第80页“做一做”。

2.让学生“看一看”弄清方向和比例尺,请学生回答。

(1)面对地图怎样确定方向?

(2)比例尺有什么用途,表示什么?

3.让学生说一说:

掌握找出需要的交通线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

教师出示课本第78页,《中国交通图》——放大图

问:

这幅图中,我国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等交通线,就象人体中的是什么?

我国的铁路分布情况怎样?

讨论:

归纳

出示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

引导学生对照我国主要铁路路线分布图,以北京为中心查找几条铁路线。

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结合具体有趣的实例,帮助学生在图中查找。

四名同学小组讨论,完成说一说,然后选几个同学在全班讲。

教师小结。

五、总结

第十三单元我国旅游胜地

第十课长城和故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宏伟建筑奇迹,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

2.知道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着名的古代皇家宫殿,是一座凝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辉煌建筑艺术群。

3.培养学生爱护历史文化遗迹的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长城的工程量和故宫的规模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故宫的规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人类工程的奇迹

1.出示“万里长城”和“中国地形图”幻灯片,师指出讲述“万里长城”

2.问:

长城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修建,前后修建了多长时间?

有多大的工程量?

3.生读教材第二段回答。

4.这么巨大的工程量,在古代是怎样修建的呢?

放“长城近景”和“古代修筑情景”片,师指图讲述。

5.学生谈感想。

6.生读教材上“长城史话”

7.学生说一说:

长城跨越我国哪几个省?

8.师述

三、宏伟瑰丽的紫禁成

1.提出自学要求

(1)画出故宫所在的地方?

过去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2)故宫修建的时藏有哪些房屋?

(3)若是在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能进入紫禁成参观游览吗?

这说明什么?

2.讨论归纳

四、总结

第二课秦陵兵马佣和敦煌石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秦陵兵马俑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珍贵文物群。

2.使学生知道兵马俑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和烧陶技术的重要价值。

3.培养学生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秦陵兵马俑和敦煌石窟的艺术成就。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