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93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诗品详解 3.docx

二十四诗品详解3

二十四诗品集解

雄浑

[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以下简称“皋解”)“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杨振纲诗品解(以下简称“杨解”]“诗文之道,或代圣贤立言,或自抒其怀抱,总要见得到,说得出,务使健不可挠,牢不可破,才可当不朽之一,故先之以雄浑。

[杨廷芝诗品浅解](以下简称“浅解”)“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无名氏诗品注释](以下简称“注释”)“见于外曰‘用’,存于内曰‘体’。

腓(féi),变也。

充,满也。

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此即体精用宏之旨。

体精用宏,自然达到雄浑之境。

[孙聊奎诗品臆说](以下简称“臆说”)“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

反虚入浑何谓“浑”?

浑,全也,浑成自然也。

所谓真体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必须复还空虚,才得入于浑然之境。

这是“浑”,然而正所以助其“雄”。

[浅解]“必返而求之于虚,一物不着,自到浑然之地。

[臆说]“即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者也。

积健为雄。

何为“雄”?

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

这不是可以一朝袭取的,必积强健之气才成为雄。

此即孟子所谓“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意思。

这是“雄”,然而又正所以成其“浑”。

孟子说: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假使用这意思来说诗,就是必须有大才力、大学问,才能随处触发,成为真诗。

学深养到而写来却一物不着,并不卖弄学问,侈谈理论,这是所谓雄浑。

[臆说]“返虚入浑是认题,返字有心力;积健为雄是使笔,积字有笔力。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万物,万理也。

具于内者,至备乎万理而无不足,斯发于外者,也就塞于天地之间,自成一家,横绝太空,而莫与抗衡了。

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庶几近之。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注释]“荒荒,苍茫乱走貌;寥寥,四边空阔貌。

油云,油然之云也;长风,长远之风也。

”“天油然作云”,见孟子;“乘长风破万里浪”,见南史。

拟之于物,此二者又仿佛得其形似。

说“荒荒油云”状“浑”字,“寥寥长风”减“雄”字,固无不可;说“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整个地写出雄浑境界,亦无不可。

[浅解]“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荡无边。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象外,迹象之外。

梁武帝舍道事佛疏文:

“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义于象外。

”环中,喻空虚之处。

庄子齐物论: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又则阳篇: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一方面超出乎迹象之外,纯以空运,一方面适得环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这即是所谓“返虚入浑”。

返虚入浑,也就自然成“雄”。

所以不能虚也就不能浑,不能浑也就不能雄。

[浅解]“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强,读上声,矫也,勉也。

穷,尽也。

“工夫深处却平夷”,所以持之不费勉强,不见矫揉。

左右逢源,取之不竭,所以引之使来,又能浩然无量,怕什么穷尽?

一方面浑化无迹,一方面气势充沛,这才尽雄浑之炒。

一说,强,读如字。

[注释]“言此雄浑者,持而往之,不见其强,引之使来,浩然无量,总是形容二字之妙,谓其浑化无迹,气势充裕也。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

“又谓:

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

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

首二句是讲的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如无名氏所说:

“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所谓“真体”者,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道家之真是和儒家之礼相对的。

《天道》篇云: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刻意》篇又云: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秋水》篇云:

“曰:

“何谓天?

何谓人?

’北海若曰: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同上)首二句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次二句“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对“雄浑”的具体解释。

“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天道》篇又云: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

下句“积健为雄”的“健”和严羽批评吴景仙的“雄健”之“健”不同。

“健”有天然之“健”和人为之“健”,儒家所讲的是人为之“健”,道家讲的是天然之“健”。

此处之“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

“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此品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所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恰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大鹏之所以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正因为它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运行的广阔空间,故气魄宏大,无与伦比。

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

故如“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历无边”(《浅解》),雄极浑极,而不落痕迹。

这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它们都是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无人为作用的现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返虚入浑”,上句为虚,下句为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

“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

“‘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

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

“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实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

“‘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它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说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正象严羽所说:

“气象混沌,不可句摘。

”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

”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王维的《终南山》:

“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水曲折,潺潺流过。

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

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庄子认为“天乐”的特点,便是“应之自然”,“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神化境界,也正是因为它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全为宇宙间天然景象,岂有丝毫人为造作之意?

必须“持之匪强”,方能“来之无穷”。

《庄子•应帝王》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天籁、地籁、人籁之区别就在天然还是人为,天籁不仅不依赖人力,也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自然之道本体所具有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特点,决定了雄浑诗境这种含蓄的性质。

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它开拓了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的空间,启发了读者各不相同的审美创造能力。

所谓“返虚入浑”,即是以无统有,以虚驭实,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无论是“蓝田玉烟”还是“羚羊挂角”,都会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予人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这后两种美在前面所举的王昌龄和王维的诗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第四,“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

因为它浑然一体,而不落痕迹,诚如严羽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具有“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特征。

第五,“雄浑”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气的静态的美。

“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而不是平面的。

它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冲淡

[皋解]“此格陶元亮居其最。

唐人如王维、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亦为近之,即东坡所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织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要非情思高远,形神萧散者,不知其美也。

[杨解]“雄浑矣,又恐雄过于猛,浑流为浊。

惟猛惟浊,诗之弃也,故进之以冲淡。

[浅解]“冲而弥和,淡而弥旨。

[臆谈]“冲,和也;淡,淡宕也。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素,澹也。

处,居也。

默,犹言冲漠无眹也。

平居澹素,以默为守,涵养即深,天机自合,故云妙机其微。

微也者,幽微也,亦微妙也,言莫之求而自致也。

[臆说]“心清闻妙香。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饮,读去声,与之饮也。

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饮以太和,即易乾卦所谓“保合太和”之意,而其人之气象可知矣。

鹤本淡逸之品,而又独飞,则与之俱者,其气象亦可以仿佛矣。

形容冲淡,恰到好处。

[臆说]“饮之太和,冲也;独鹤与飞,淡也。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正因冲淡不易形容,于是再用譬喻。

犹如惠风,惠风者春风也。

其为风,冲和澹荡,似即似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故云荏苒在衣。

荏苒亦作苒苒,或作荏染,柔缓貌。

对这样柔缓的惠风,只觉襟袖飘扬,好似没有刺激到皮肤,然而通体绝无不适之处,其为冲淡何如也。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譬之于音。

长竹之下,明玕微动,其声清以和,其境幽以静,身经其间,一声两声,无意遭之,也等于有心就之,故曰阅。

阅者,历也,察也。

当此境地,心赏其美,神与之契,不禁发为载兴俱归之愿,然而不可得也,其为了冲淡又何如也!

[臆说]“阅音如会点风浴,载归如会点咏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如惠风然,如篁音然,无心遇之,似亦不见其幽深,但有意即之,却又愈觉其稀寂而莫可窥寻。

诗家冲淡之境,可遇而不可求,于此可见。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脱,或也,引申为“若”、为“即”、为假设。

愚者求此冲淡之境,即使偶有形迹相似然而一握手间已违本愿。

恍兮惚兮,微哉微哉!

此诗在前面极写冲淡之貌,最后四句始写冲淡之神。

冲淡本不可说,这样一路说来,亦就活跃于纸上矣。

[臆说]“违,作远字去字讲。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

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

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

首二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就是所谓“真人”、“畸人”的思想精神境界。

“素处以默”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什么是“素”呢?

《庄子•马蹄》云: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刻意》篇云: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素处”即是指“真人”平素居处时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

“默”即是静默无为,虚而待物。

《庄子•在宥》篇云: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妙机其微”是说由虚静则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

机,天机,即自然。

微,幽微,微妙。

《庄子•秋水》篇云:

“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又《至乐》篇云:

“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

”三四句是一种比喻,太和,郭解云: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庄子•天运》篇云: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按:

此段当为郭象注文,是对“天乐”的解释。

“饮之太和”,指饱含天地之元气,而与自然万物同化之谓也。

鹤本仙鸟,独与之俱飞,亦谓与自然相合、和造化默契也。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

“饮之太和,冲也;独鹤与飞,淡也。

”其实不必分得那么死。

“冲”就是“浑”,其实质都是“虚”。

“返虚入浑”,“浑”是虚的体现;“饮之太和”,即是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惟道集虚”。

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

惠风,郭注:

“惠风者春风也。

其为风,冲和澹荡,似即似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故云荏苒在衣。

”春风吹拂衣襟,轻轻飘荡。

它吹过幽静的竹林,发出动听的乐音。

幽人亲身经历这种境界,不觉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生载与俱归之意。

此真冲淡之美境也!

后四句言此种冲淡之诗境,实乃自然相契而得,决非人力之所能致。

诗人偶然遇之,心目相应,“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有如钟嵘所说: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均属“知非诗诗,未为奇奇”之作,若欲以人力而强求之,则无所寻窥,亦决不可得。

此所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也。

明人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

“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

古人谓眼前景致,口头语言,便是诗家体料。

”“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一乘。

”冲淡之境全在神会,而不落形迹,故“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

“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诚如东坡所谓“发纤nóng@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也。

他又在《评韩柳诗》中说: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苏轼说:

“渊明诗作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司空图对王维诗的评价也是如此。

“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正如司空图所说: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者?

”两者在哲学思想基础上也是很一致的。

但是,和“雄浑”之美相比,“冲淡”之美显然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

“雄浑”之作一般说往往气魄宏大,沈著痛快,而“冲淡”之作一般说往往冲和淡远,优游不迫。

如王维的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然而,这两者又不是绝对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可以“兼济”的,有的诗在冲和淡远之中也可以有沈著痛快,比如上面所举王维的《终南山》就是在冲淡之中含有雄浑美特色的作品。

所以王渔洋在《芝廛集序》中说:

“古澹闲远而中实沈著痛快,此非流俗所能知也。

”“沈著痛快,非惟李、杜、昌黎有之,乃陶、斜、王、孟而下莫不有之。

”这就是因为对具体的诗来说,往往不只是一种类型的风格,而是可以兼有其它美的,而从《二十四诗品》说,实际上每一品中都含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美学特色。

织秾

[皋解]“此言织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杨解]“冲淡矣,又恐绝无彩色,流入枯槁一路,则冲而漠,淡而厌矣,何以夺人心目,故进之以织秾。

[浅解]“织以纹理细腻言,秾以色泽润厚言。

[臆说]“织,细微也;秾,秾郁也。

细微,意到;秾郁,辞到。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采采,鲜明貌。

流水,指水波之锦纹言。

此形容“织”。

蓬蓬,盛貌,言生机勃发蓬蓬然也。

春天气象就是这样。

写春而曰“远春”者,韶华满目,无远弗至,更见得一望皆春矣。

此形容“秾”。

二句分起。

[臆说]“入手取象,觉有一篇精细秾郁文字在我意中,在我目中。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山水之深远者曰窈窕。

于幽杳之境而睹绰约之姿,何其织也,亦何其秾也。

此写织秾之意态。

[臆说]“窈窕幽谷,织矣;时见美人,织而且秾。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碧桃,花之织秾者也,何况满树!

郎士元诗:

“重门深锁无人见,惟有碧桃千树花。

”高蟾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织秾的景象可以想见。

再加上其时则“风日”,惠风时之日也,亦即所谓蓬蓬远春也;其地则“水滨”,又即所谓采采流水也。

此时此地,衬以满树碧桃,织秾的景象更可想见。

而犹不尽此也,柳阴则以路曲而绿云弥望,流莺则如比邻而软语缠绵。

综合此景,织秾之景象显,织秾之神韵出矣。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皋解]“此言织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末句结出新字,即陆平原谢朝华而启夕秀之意,尤为絜紧处。

”案此解亦是,所以表圣说: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乘者,趁也;识者,认也。

织秾之境,尽量朝此方向发展下去,愈往而愈认识到真处,自然不成为俗艳。

[浅解]“愈往者,乘其机则可往而愈往;愈真者,识其形则已真而愈真。

织,理绪难得故云乘;秾,色相易见故云识。

不尽者,织益求织,秾益求秾,由织而秾,秾归于织;由秾而织,织尽于秾,则织秾得中,光景常新,有与古无分也,而岂犹夫今之织秾哉!

”此意也不很错误,但说来却不甚了了。

窃以为不尽者犹言无尽。

李德裕文章论云:

“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织秾之境也是这样。

不尽云者,言其永久无尽,亦即终古常见之意。

终古常见,却又不是陈陈相因,所以必须补足一足“与古为新”。

能与古为新则光景常新矣。

[臆说]“识,意志。

”言援笔识之,足备一说。

“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

王渔洋《香祖笔记》中说: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形容诗境亦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

”意象批评方法始于六朝,李充《翰林论》评潘岳的诗云:

“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绡縠。

”又《世说新语•文学》篇云:

“孙兴公云:

‘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

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钟嵘在评颜延之时则引用汤惠休的话说: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他在评谢灵运的“名章迥句”、“丽典新声”时说: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评范云的诗说:

“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又评丘迟的诗说:

“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

”这种意象批评的方法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过许多运用,例如《风骨》篇论“风骨”和辞采关系时说: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於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隐秀》篇论“自然”与“润色”之关系时说:

“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

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秀句所以照文苑,盖以此也。

”这些虽然不是论作家,但其批评方法是相同的。

此品杨振纲引《皋兰课业本》云:

“此言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这一点很重要,“纤秾”虽然色彩鲜艳,风光秀丽,但绝无浅俗鄙俚之态,而仍有“真体内充”之实。

它虽然描写具体,刻画细腻,但毫无人工雕琢痕迹,而显出一派天机造化。

它虽然清晰可见,明白如画,但并非一览无余,而使人感到韵味无穷。

它和“雄浑”、“冲淡”之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前四句不必如郭解所析,一句言纤,一句言秾,它是对幽谷春色的生动描写。

在幽深山谷见春水泉涌,更有美人时隐时现,纤秾之内含纯洁之态,艳丽之中蕴高雅之趣。

中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进一步写幽谷周边春色的方方面面:

满树碧桃与美人之隐现互衬,更觉鲜艳夺目;和煦春风和流水之采采相映,愈显春意盎然。

杨柳飘拂沿水边路曲而阴影连绵,流莺婉啭随山谷幽深而此起彼落。

这一切是多么诱人,而又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啊!

由此可见,“纤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声”、“色”之美。

进而引出最后四句,循此纤秾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愈识其内含之真谛:

于纤秀秾华之中存冲淡之韵味,于色彩缤纷之中寓雄浑之真体。

故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自然溢于言表,纤秾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纤秾”的特色是在纤巧细微而华艳秀丽,但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

也许我们可以举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来说明这种特色:

“千里鸳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桃红柳绿、楼台掩映之中,诗人又寄托了多么深沉、含蓄的感慨啊!

沉着

[杨解]“织则易至于冗,秾则或伤于肥,此轻浮之弊所由滋也,故进之以沉着。

[浅解]“深沉确着。

[臆说]“此首前十句皆言沉着之思,尾二句方拍到诗上。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野屋,草野之人屋,亦即山野间之屋。

野屋而衬以绿林,掩映之余,更觉幽寂。

傍晚落日,野旷气清,于斯境,于斯时,而有人也,闲步逍遥,已觉远隔尘氛,飘飘欲仙。

曰独步,则思虑之岑寂可知;曰脱巾,则丰度之潇洒可想。

然而“鸟鸣山更幽”,偏又时闻鸟声,则静与神会,岂非沉着象乎?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鸿雁不来,则云山寥落,之子远行,则情怀渺邈。

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