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100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docx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A  7B  8B  9D  10C  11C  12C  13C  14B  15A    16D  17A  18C  19A  20D

二.名词解释

21.甲骨文:

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它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等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甲骨卜辞对研究先秦特别是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2.葵丘之盟:

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

会盟约定:

成员国不计前嫌,言归于好,不乱筑河堤,不囤积粮食,不擅自以天邑封人。

葵丘之盟以后,齐桓公作为盟主,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的先河。

23.河朔三镇:

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

河朔三镇的起初皆为安史降将,治下又是安史叛乱的根据地,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人多彪悍尚武,有一定胡化色彩。

终唐朝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皆为家族相传或悍将夺位,然后奏报中央予以形式上的承认。

三镇各拥强兵,自行署置官吏,赋税截留本镇不上贡,又互结婚姻以为声援,朝廷也是视同度外。

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直到五代的后梁、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

它对唐中后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4.东南互保: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26日,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参加了“东南互保”。

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各省免于战火,但是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并使帝国主义列强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

25.埃赫那吞改革:

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埃赫那吞)进行的一场宗教改革。

他依靠中小奴隶主阶层,试图以太阳圆盘神阿吞神来取代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和大贵族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思想,但最终因反对派的强大而失败。

26.班田制:

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

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班田的具体作法是:

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

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

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

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

班田每六年一次。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27.共产主义者同盟:

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秘密革命组织。

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

主要领导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为同盟制定了纲领——《共产党宣言》。

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建筑在阶级对立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

规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为共同的战斗口号。

同盟成员曾积极参加了1848-1849年欧洲革命。

革命失败后,同盟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851年5月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实际已停止活动。

1852年11月,科隆审判案发生后,宣告解散。

同盟广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和教育了各国革命工人,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培养了骨干,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型。

28.《联合国家宣言》: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世界4/5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

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

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对法西斯三国同盟成员国及仆从国家作战,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三.史料分析题。

29.⑴、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到了乾隆中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

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

①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②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③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④制度改革,摊丁入地,不再考虑隐瞒户口;⑤气候条件适宜,前面冰川期、后面灾害频发;⑥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

⑵、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

①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②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③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

⑶、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

18世纪的人口政策不带有积极鼓励的色彩,而是实行简洁,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进行规定。

政策手段,对于零星土地“概免升课”;法律手段上规定,过去开垦的土地隐匿下来,禁止各省清丈土地,不许举报隐匿。

这策略不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是默许、消极的,但是非常有效、务实。

其效果:

国家财政并未随着土地的开垦而增加,而是将开垦利益让给被因人口压力排挤出来的移民。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只是量的积累,在质的方面、产品结构没有改变,发展没有潜力、后劲。

30.⑴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是工业革命的扩展道路。

一旦工业革命开始传播,某些因素就决定了传播的方式。

自然资源、尤其是钢铁的充分供应和不受行会限制或封建义务妨碍的、自由的流动劳动人口,是非常重要的。

比利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有待工业化的国家。

这一过程在1830年以前开始,进行得非常迅速。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要快得多。

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

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

不过,工业化确逐渐影响了法国,1870年以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最为迅速;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

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

同时,阿尔萨斯-格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

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

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

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驯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到1914年时,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已发展了巨大的工业,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在海外国家中,美国已以非凡的速度前进,而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美国,凭借前面提到的独特的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传播。

西班牙、葡萄牙未从工业革命受益的原因是:

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封建国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力量的阻碍较其他国家要大得多。

西班牙、葡萄牙在早期的殖民掠夺中获得了大量资金,供王室挥霍,对于新兴的技术革命的需求很小。

西班牙、葡萄牙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新技术进步较快的领域都属于先进的工业领域,二者的差距较大。

⑵一方面,《权利法案》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政治统一,推翻封建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社会政治条件。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腾飞,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新生的政治体系有了更稳固的经济基础。

四.简答题

31.西周的国家典制较之夏、商更加的成熟,同时又具有了与后世明显不同的特点。

它的典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论述。

⑴、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西周的分封制被称为“封建”,即分邦建国的意思。

周灭商以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征服的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对地方行使统治权,以此来拱卫王室。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缴纳贡物、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的国内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子弟亲属,后者称为卿大夫。

分封在商时就已经出现,而周朝的分封更为彻底,它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另外,从加强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⑵、西周的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劳动者对私田只有占有权、使用权,私田和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

劳动者占有使用公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概括地说,井田制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

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这也就是井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地必然。

秦汉以下,许多政治家为了解决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乞灵于“复井田”,不少王朝的土地制度也的确受到了井田制的若干影响。

然而,真正的井田制最终仍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⑶、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从而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就已经存在,到西周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

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是大宗或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管理。

从宏观上看,宗法制可以视为氏族制度在进入国家阶段以后的残余,经过加工改造之后,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

到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逐渐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瓦解。

尽管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⑷、礼乐文化也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

在西周,礼的范围包含很广,由社会风俗习惯直到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方面,其主要内容主要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

礼的实施与乐密不可分,各种礼都有为之服务的乐。

春秋中期以下,随着社会等级的变动,周代的礼乐文化秩序逐渐瓦解。

但是经过儒家孔子的加工、标榜,很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都曲折的干预了后世的生活。

总之,西周的许多制度是在继承夏、商制度因素的基础上,于西周初年基本形成或更加完备。

它们到春秋时逐渐瓦解,至战国以后作为制度整体已经消亡。

但是,这些典制的一些具体内容仍然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作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西周的典章制度。

这是本章内容的核心部分,基本上每年考研都会涉及到,尤其是在研究生出题形式改革之后。

西周的制度还有其他内容,考生也应该注意到,比如国野制等。

另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到制度本身的前后相继和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2.康熙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当时疆域的现状,此时的“中国”的概念突破了此前汉王朝疆域范围。

康熙为了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⑴、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康熙批准尚可喜撤藩,吴三桂遂起兵造反,尚之信、耿精忠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年清军进军云南,三藩彻底失败。

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汉族官僚在清政权中的地位,提高了康熙的权威。

⑵、化解明遗民的反满情绪,对遗民作统战工作。

争取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对清的认同,军事征服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战争之后采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⑶、统一台湾,开放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率军打败台湾水师,郑克爽请降,台湾复归大陆。

开放六省海禁,开设江、浙、闽、粤四海关。

康熙二十四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⑷、中俄签订《尼不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不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⑸、统一漠北,三次亲征朔漠。

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打败准格尔,康熙三十年主持多伦会盟,安定了众蒙古。

33.在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把四分五裂的西欧世界联合成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并给封建制度带上一个神圣的光环;它按照封建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度和教皇国,不仅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还是政治和精神统治的核心,应该说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万流归宗的特殊地位,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和民众社会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森曾说过“教会是用它自己精神传统统一了罗马文化的社会传统,因而在一个既需要社会领袖又需要宗教领袖的社会中,起着双重的作用。

”基督教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阶制度,并给封建制度涂上一层神圣的灵光,把世俗的封建制度神圣化,教会即是封建主,又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作为封建主,教会占有尽三分之一的大地产,它和世俗的封建主一样,在其领地上组建庄园,剥削农民,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出卖各种“圣物”,搜刮民脂民膏。

但作为古典文化的保有者和传播者,则起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蛮族只是用政治军事力量征服并统治罗马帝国,而教会却负责除此之外所有的诸如知识文化、道德权威、生产组织、社会秩序等方面。

人们习惯把教皇而不是蛮族国王作为社会领袖。

34.英国较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几条主要原因:

⑴英国的封建势力相对软弱,它经历的时间较短,直至11、12世纪才最后确立。

封建专制制度也相对软弱,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才确立专制制度。

英国无常备军,无权力很集中的官僚机构。

英国国王的权力比法国国王的权力差得多,特别是没有收税权。

另外,英国中世纪史上曾发生过贵族混战,封建制削弱。

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⑵资本主义很早渗入到农业中,特别是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圈地运动无情地破坏了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分离,使英国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过渡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剥削,土地与市场联系起来,直接被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英国农村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向导。

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一分为二,除旧贵族外,出现了新贵族。

这些人地位是资产阶级的,又有贵族身份,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他们与工场主、商人等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志趣相投,在政治上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封建王党。

英国农民受到圈地运动的影响,陷入急剧的两级分化之中。

贵族的分裂和农民的分化以及乡绅的崛起,瓦解了英国封建社会的根基,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深厚的阶级基础。

⑷    革命前的英国尚未出现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革命的思想动力主要来自清教。

清教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

清教徒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自觉负有作为一个历史上进步阶级来从事革命斗争的使命”,并决心为此而献身。

革命前和革命中,清教是很重要的手段,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水平较低,还没有创立一个完备的资产阶级学说,只好举起宗教的旗帜,作为组织手段。

另外,下层群众中也有强烈的宗教情绪。

⑸    英国特有的议会传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前两任国王詹姆斯一世(1603-1625)和查理一世(1625-1649)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日趋尖锐。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的传统权力,以议会反对派的形式,展开了反封建王权的斗争。

1628年他们提出“权利请愿书”,并要求在税收等问题上限制国王。

1629年,查理一世下令解散议会,英国开始了长达11年无议会统治的时期。

议会同国王的斗争,实质是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的表现。

历史学统考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C  6D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D  15D  16A  17C  18C19C  20D

二.名词解释

21.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大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在文明进程相同的原始文化中,表现出突出的特色。

良渚文化的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营生手段,主要作物是水稻。

它是长江下游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22.三长制:

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

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

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

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

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23.南、北面官制:

辽朝为了对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多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的官制。

这种新体制是在辽世宗继位后形成的,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南北二枢密院,称为“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用唐制,有三省六部之设,宰相有大丞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北面官采用契丹传统的部族官制度,有南北宰相府,南北大王府等机构。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南面治汉人州县。

辽朝中央官之所以分为南北,这是因为契丹人拜日,东向而尚东,在捺钵朝廷中,皇帝的殿帐东向,上朝时文武官员在殿帐前面左右分列,左侧即北面官,右侧则是南面官。

这种政治体制真正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当中。

24.保路运动: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

1911年长沙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

接着又举行了长沙至株洲的万余铁路工人的示威,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

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四川的人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保路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25.《凡尔登条约》:

公元843年由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的分割加洛林帝国的条约。

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840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

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

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

843年8月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

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

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

《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26.克吕尼运动:

10世纪末~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

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会财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27.热月政变:

罗伯斯庇尔用暴力镇压了左、右两派之后,表面上消除了危机,实际上彻底动摇了它的统治基础。

牧月法令更弄得人人自危,加速了各种反对派的联合,丹东派、埃贝尔派的残余以及国民公会中的沼泽派迅速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反对罗伯斯庇尔的联盟,即以后人们所说的“热月党人”。

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热月政变”。

2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英法苏军事谈判看来无成功希望而德国又竭力靠拢时,苏联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一条约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任何可能,使苏联不致首先与德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时间,以加强战备。

但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根据秘密议定书,苏联同纳粹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这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

三.史料分析题

29.⑴、此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檄文。

它的背景是A、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1894年清政府派兵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进攻中国。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B、接着又爆发了黄岛海战、刘公岛海战,由于李鸿章坚持避战自守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C、1895年3月又连丢牛庄、营口等地,辽东半岛陷落。

D、联系当时国内外形势,当时清已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

当时正是内忧外患之时。

1895年4月17日出使日本的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所属诸岛、台湾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