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15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docx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知识讲解

.

古建筑

法则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

第一章古建筑砌体……………………2

第二章镶贴仿古面砖…………………10

第三章古建筑石作工程………………12

第四章古建筑砖漫地面………………13

第五章古建筑瓦屋面…………………19

 

第一章古建筑砌体

干摆墙面的砌筑方法,干摆墙须使用“五扒皮”砖。

1.弹线、样活;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厚度、长度及八字的位置、形状等。

2.根据设计要求,按照砖缝的排列形式(如三顺一丁排法)进行试摆即“样活”。

3.摆第一层砖、打站尺;

在抹好衬脚的台明上进行摆砌,砖的立缝和卧缝都不挂灰,即要“干摆”。

砖的后口要用石卡垫在下面.即“背撒”。

背撒时应注意:

(1)石片不要长出砖外,即不应有“露头撒”。

(2)砖的接缝即“顶头缝”处一定要背好,即一定要有“别头撒”。

(3)不能用两块重叠起来背撒,即不可有“落落撒”。

4.背里、填馅;

如果只在外皮干摆,里皮要用糙砖和灰浆砌筑,叫做“背里”。

如里、外皮同时干摆时,中间的空隙要用糙砖填充,即“填馅”。

无论是背里还是填馅,均应注意下列几点:

(1)应尽量与干摆砖的高度保持一致,如因砖的规格和砌筑方法不同而不能做到每一层都保持一致时,也应在3-5层时与外皮砖找平一次。

(2)背里或填馅砖与干摆砖不宜紧挨,要留有适当的“浆口”,浆口的宽度应为1-2cmo

5.灌浆、抹线

灌浆要用桃花浆或生石灰浆。

浆应分三次灌,第一次和第三次应较稀,第二次应稍稠。

灌浆之前可对墙面进行必要的打点,以防浆液外溢,弄脏墙面。

第一次灌浆时一般只灌1/3,叫做“半口浆”。

第三次叫“点落窝”,即在两次灌浆的基础之上弥补不足的地方。

灌浆既应注意不要有空虚之处,又要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把砖撑开。

点完落窝后要用刮灰板将浮在砖上的灰浆刮去,然后用麻刀灰将灌过浆的地方抹住,即“抹线”,又叫“锁口”。

抹线可以防止上层灌浆往下窜而撑开砖,所以这是一道不可省略的工序。

6.刹趟

在第一次灌浆之后,要用“磨头”将砖的上棱高出的部分磨去,即为刹趟。

刹趟是为了摆砌下一层砖时能严丝合缝,故应同时注意不要刹成局部低洼。

7.逐层摆砌

(1)摆砌时应做到“上跟绳,下跟棱”,即砖的上棱以卧线为标准,下棱以底层砖的上棱为标准。

(2)摆砌时,砍磨得比较好的棱应朝下,有缺陷的棱朝上,因为缺陷可在刹趟时去掉。

(3)最后一层之上如果需退“花碱”(“墙肩”),应使用膀子面砖(膀子面朝上)。

(4)摆砖时如发现明显缺陷,应重新砍磨加工。

露明部分的四个角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允许将一个角凸出墙外,即允许“扔活”,但不得凹入墙内,否则将不易修理。

(5)干摆墙要“一层一灌,三层一抹,五层一瞰>,,即每层都是灌浆,但可隔几层抹一次线,摆砌若干层以后,可适当搁置一段时间(一般要经过半天)再继续摆砌。

8.打点修理

干摆墙砌完后要进行修理,其中包括漫干活、打点、漫水活和冲水。

(1)漫干活:

用磨头将砖与砖接缝处高出的部分磨平。

(2)打点:

用砖面灰(砖药)将砖的残缺部分和砖上的砂眼填平。

(3)漫水活:

用磨头沾水将打点过的地方和漫过干活的地方磨平,再沾水把整个墙面揉磨一遍,以求得色泽和质感的一致。

以上过程可随着摆砌的进程随时进行。

(4)冲水:

用清水和软毛刷子将整个墙面清扫、冲洗干净,显出“真砖实缝”。

冲水应安排在墙体全部完成以后,拆脚手架之前进行,以免因施工弄脏墙面。

打点修理时严禁用青浆或深月白浆等涂刷墙面。

丝缝墙面的砌筑方法

丝缝与干摆的砌筑有许多共同之处(参见干摆墙面),不同之处如下:

1.丝缝墙的砖与砖之间要铺垫老浆灰。

灰缝一般为3-4mm。

2.丝缝墙可以用“五扒皮”砖,也可以用“膀子面”砖。

如用膀子面,习惯上应将砖的膀子面朝下放置。

3.丝缝墙一般不刹趟。

4.如果说干摆砌法的关键在于砍磨得精确,那么丝缝砌法还要注重灰缝的平直、厚度一致以及砖不得“游丁走缝”。

5.丝缝墙砌好后要“耕缝”。

耕缝所用的工具:

将前端削成扁平状的竹片或用有一定硬度的细金属丝制成“溜子”(如可用自行车上的车条制成)。

灰缝如有空虚不齐之处,事先应经打点补齐。

耕缝要安排在漫水活、冲水之后进行。

耕缝时要用平尺板对齐灰缝贴在墙上,然后用溜子顺着平尺板在灰缝上耕压出缝子来。

耕完卧缝以后再把立缝耕出来。

淌白墙面的砌筑方法

1.淌白墙要用淌白砖,即要用淌白拉面(糙淌白)或淌白截头(细淌白)砖。

2.用月白灰打灰条(灰只抹在砖棱上)砌筑,灰缝厚4--6mmo

3.每层砌完后要用白灰浆灌浆。

4.砖缝处理一般采用“打点缝子”的方法。

淌白墙打点缝子要用深月白灰或老浆灰。

且应使用小麻刀灰,即灰中的麻刀含量应适当减少并应将麻刀剪短。

打点缝子的方法:

用瓦刀、小木棍或钉子等顺砖缝镂划,然后用专用工具“鸭嘴”或小轧子将小麻刀灰“喂”进砖缝。

灰应与砖墙“喂”平,并轧平。

然后用短毛刷子沾少量清水(沾后甩一下)顺砖缝刷一下,叫“打水茬子”。

这样既可以使灰附着得更牢,又可使砖棱保持干净。

古建墙面砖缝排列形式

古建墙面砖缝的常见排列形式是十字缝和三七缝(三顺一丁)里、外皮拉结采用“暗丁”做法。

1.墙体砌筑技术质量要点

(1)除廊心墙外,墙的下碱层数必须为单数。

(2)同一墙面的两端若艺术形式相同,同一层砖的两端转角砖应形式相同(如同为丁头或同为七分头)。

(3)廊心墙、落膛槛墙、“五出五进”、“圈三套五”、影壁等有固定传统做法的墙面艺术形式,以及砖檐、博缝、梢子、花砖花瓦墙等有固定传统式样的部位,砖的形制或摆放应符合相应的传统规格。

(4)暗丁的使用,不得采用现代“满丁满条”做法。

以条砖卧砌的槛墙、象眼,应采用十字缝排砖方法,不得采用其他方法。

(5)挥头、象眼、砖砌墙帽、砖券等对砖的卧、立缝有特殊要求的,应符合相应的传统排砖规则。

(6)山墙的山尖式样应与屋脊的正脊形式对应,有正吻的正脊和小式清水脊、皮条脊,应为尖山式样。

过垄脊、鞍子脊,应为圆山或“天圆地方”或其他圆山类式样。

2.山墙、后檐墙外皮对应柱根的位置应放置砖透风,透风最低处应比台明高2层砖(城砖可为1层)。

透风至柱根应能使空气形成对流。

(1)砌体内、外砖(包括砂浆)厚度相同时,每皮均应有内、外搭接措施。

(2)砌体内、外砖(包括砂浆)厚度不同时,平均每3皮砖应找平一次并应有内、外搭接措施。

(3)外皮砖遇丁砖时,必须使用整砖。

(4)砌体的填馅砖应严实、平整,逐层进行,不得以灰浆填充,也不得采用只放砖不铺灰或先放砖后灌浆的操作方法。

填馅砖的水平灰缝最大不超过12mm,掺灰泥最大不超过30mmo

4.砌体至梁底、擦底或檐口等部位时,应使里皮砖顶实上部,严禁外实里虚。

5.干摆、丝缝墙的摆砌“背撒”,应于砖底两端各背一块石片;砖的顶头缝处应背“别头撒”;不得出现叠放的“落落撒”和长出砖外的“露头撒”。

6.墙面上需要陡置的砖、石构件,应使用必要的拉结措施(如“木仁”、“铁拉扯”、“铁银锭”等),拉结物应压人背里墙或采用其他方法固定。

7.含有白灰的传统砌筑用灰浆,不得使用灰膏。

不得使用失效(如冻结、脱水硬化)的熟石灰,生石灰必须调成浆状,并淀去沉渣后才能使用。

袋装石灰粉应用水充分浸泡8h后使用。

8.砌体灰浆的填充以灌浆方法为主时,应分3次灌人,第一次和第三次应较稀。

9.掺灰泥、桃花浆等用白灰、黄土掺和的灰浆,白灰的用量不应少于总量的3/10

10.里、外皮因做法不同存在通缝的砌体(如“五出五进”做法与背里墙,博缝砖与金刚墙,陡板石与金刚墙),应在原有砌筑方法的基础上,在里、外皮交接部位灌浆,每3层至少灌一次,宜使用白灰浆或桃花浆。

11.下列情况下应“抹线”(即用灰封盖住砖的接缝处,防止水渗人砌体中):

(1)施工过程中砌体可能会受到雨淋,又无法苫盖时,操作间歇前应抹线。

(2)可能渗水的部位(如院墙顶部、硬山墙的顶部、封后檐墙的顶部等),砌砖完成后应使用麻刀灰或水泥砂浆抹线并适当赶轧。

(3)灰浆的填充以灌浆为主要方式的砌体,小砖至少每七层,城砖至少每五层宜抹线一次。

12.以灌浆为主要砌筑方式的砌体,每砌高lm应间隔lh后才能继续砌筑。

13.整砖墙的墙面应平整、洁净、棱角整齐。

14.琉璃砖的釉面应无破损。

15.干摆、丝缝墙面必须用清水刷洗,且必须冲净,露出砖的本色。

墙面不得刷浆。

16.干摆墙面的砖缝应严密,无明显缝隙。

17,墙面灰缝应直顺、严实、光洁,无裂缝和野灰,宽窄深浅一致,接搓无明显搭痕,打点缝子做法的,应先划缝,划缝深度不少于5mm。

打点前应将砖缝湿润。

(1)丝缝墙的灰缝应使用老浆灰,并应在砌砖时抹在砖棱上,灰缝宽度应为2一4mm。

耕缝深2一3mm。

(2)淌白墙的灰缝应使用专用工具“鸭嘴”打点,材料应使用深月白灰或老浆灰,宽度为4-6mm(城砖为6-8mm)。

灰缝应与砖表面“打点”平,不得勾成凹缝。

(3)糙砖墙灰缝的材料做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原浆勾缝或打点缝子。

2)采用原浆勾缝时应使用月白灰(文物建筑原来使用白灰的应保持原做法)。

直接用瓦刀或木棍划成凹缝,不得用现代勾缝工具勾成轧光的凹缝。

3)采用打点缝子时应使用深月白灰。

用“鸭嘴”打点成平缝,不得勾成凹缝。

4)小砖的灰缝宽度应为5-8mm,城砖的灰缝宽度应为8--10mmo

(4)黄色琉璃砖的灰缝应使用红麻刀灰打点,其他颜色的琉璃应使用深月白麻刀灰打点。

卧砖墙的灰缝宽度应为8--10mm,面砖或花饰砖的灰缝宽度应为3-4mm。

灰缝应与砖抹平,不得勾成凹缝。

(5)砖檐的灰缝应打点成平缝。

不得划成凹缝,也不得采用现代清水墙勾缝做法,砖檐(不包括琉璃)灰缝应使用深月白灰,颜色以干后近似砖色为宜。

(6)方正石、条石等石墙的灰缝应使用月白麻刀灰或油灰,仿古建筑可使用水泥砂浆。

灰缝应为平缝,不得为凹缝。

宽度为5--20mm。

虎皮石墙应使用深月白灰或老浆灰。

__灰缝且为凸缝,不得为凹缝,宽度应为20-30mm。

18.墙面质量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24-7表24-8.

干摆、丝缝墙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1轴线位移士5与图示尺寸比较,

用经纬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2顶面标高士10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设计无标高要求的检查四个角或两端水平标高的偏差

3“收分”的外墙士5用经纬仪或吊线和尺量方法

垂检查

直5m以下或每层高3

要要求垂全1om以下6

求直的墙面高lom以上10

4墙面平整度3用2m靠尺横、竖、斜搭均可,楔形塞尺检查

5水平灰缝平直度2m以内2拉2m线,用尺量检查

2m以外3拉5m线(不足5m拉通线),

用尺量检查

6丝缝墙灰缝厚度(灰缝厚3一4mm)1抽查经观察测定的最大灰缝,

用尺量检查

7丝缝墙面游丁走缝2m以下5吊线和尺量方法检查,

5m以下或每层高10以底层第一层砖为冶

8洞口宽度(后塞口)│士5│尺量检查,与设计尺寸比较

注:

1.轴线位移不包括柱顶石册升所造成的偏移。

2.要求收分的墙面.如设计无规定者.收分按3/1000一7/000墙高。

第二章镶贴仿古面砖

仿古面砖是以粘土和细砂为主要原料,经钢模冲压成型,并经干燥、焙烧和窨窑工艺制成的青(灰)色面砖。

仿古面砖的规格有3种:

62mmx250mmx11mm,62mmx

280mmxllmm,100mmx400mmx20mm,

技术质量要点

1.设计无特别要求时,宜采用仿丝缝墙面做法:

即砖缝之间宜有灰缝相隔。

2.镶贴仿干摆做法的面砖时,应将已贴好的一排面砖砖棱上残留的灰浆擦净。

镶贴前宜将砖的里棱稍稍磨去一些。

3.仿古面砖在镶贴前应在水中充分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3min,用砂浆镶贴的,砂浆内宜掺胶类等能增强砂浆和易性及粘结力的外加剂。

镶贴后应使墙面保持湿润状态,浇水次数应能使墙面连续保持湿润,浇水养护的日期不少于7昼夜。

4.以水泥为主要粘结材料时,灰浆应饱满。

5.面砖无歪斜、缺棱掉角和破损等缺陷。

6.仿古面砖的分格形式及灰缝风格,应与干摆或丝缝墙面效果相同。

7.墙面应平整、清洁美观;仿干摆做法的砖缝应严密;仿丝缝做法的灰缝应严实,深度均匀,宽度一致;面砖表面不得刷浆。

8.仿古面砖的接口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突出物交接处边缘整齐。

(2)转角处的接缝压向正确、美观,宜“割角”相交;

(3)与门窗口交接处填嵌严实、平直。

9.应先核算好砖的层数,确定灰缝宽度,再镶贴,以免至顶部时出现半层砖。

10.砖檐、梢子等不贴砖的挑出部分如在镶贴面砖之前进行,其头层檐的出檐尺寸,应考虑到镶贴面砖所需的厚度。

如头层檐需出檐3cm,而面砖及砂浆厚度共需3cm,则头层檐就应出檐6cm,这样才能避免贴完面砖后的墙面与头层檐平齐的现象。

第三章古建筑石作工程

普通台基石活

1.普通台基石活组成

古建筑的普通台基由下列石活组成:

土衬石(土衬)、陡板石(陡板)、埋头角柱(埋头)、阶条石(阶条)和柱顶石(柱顶)

2墙身石活

1).墙身石活组成

常见的墙身石活有:

角柱、压面石、腰线石和挑檐石。

石活安装技术质量要点

1.石活安装必须背山牢固、平稳。

背山的数量、位置应合理。

背山的材料宜使用石块或生铁。

石活的后口立缝处应以熟铁片背撤o

2.石活灌浆宜使用传统材料。

其中石灰浆应使用生石灰调制。

如使用水泥砂浆,宜为干硬性砂浆。

3.石活灌浆前宜先灌注适量清水,并用灰沿石活接口缝隙“锁口”。

长度在1.5m以上的石活,陡板等立置的石活以及柱顶等重要的受力构件,灌浆至少应分3次进行。

第一次应较稀,以后逐渐变稠。

每次间隔应在4h以上。

4.易受到振动的石活(如石桥),立置的石活(如陡板、角柱),不宜用灰浆稳固的石活(如地袱、石牌楼),灰浆易受到水浸的石活(如驳岸)及其他需要增加稳定性的石活(如石券),应使用连接铁件。

、如使用“银锭”、“扒锡”、“拉扯”等。

5.石活安装过程中和安装后,应采取措施使石活的棱角及表面不受损伤,并应使表面保持洁净。

6.石活勾缝宜使用月白麻刀灰或油灰,灰缝应与石活勾平,不得勾成凹缝。

灰缝应直顺、严实、光洁,无裂缝和野灰,接搓无明显搭痕。

7.安装阶条石、压面石、角柱石、挑檐石等时,其外皮线应以墙外皮为准。

安装中如发现石活棱线未能与砖墙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不平的凸出部分为准。

同时应注意石活不能有凹进墙面的部分。

待其牢固后,用“扁子”沿石活边棱将凸出的部分打平。

继而用“磨头子”沿角柱石、阶条石、挑檐石的边棱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第四章古建筑砖漫地面

古建筑砖馒地面的种类

在传统施工做法中,用砖铺装地面称为“漫地”。

同时还按铺慢的做法区别。

1.按砖规格划分的漫地形式包括方砖类和条砖类两种。

方砖类包括尺二方砖、其种类可按所用砖的规格来区别,尺四方砖、尺七方砖等。

条砖类包括城砖、地趴砖、停泥砖、四丁砖等。

2.按做法划分的漫地形式

(1)细漫地面细漫地面的法特点是,砖料应经过砍磨加工,加工后的砖规格统一准确、棱角完整挺直、表面平整光洁。

地面砖的灰缝很细,表面经桐油浸泡,地面平整、细致、洁净、美观,坚固耐用。

细漫地面多用于大式或小式建筑的室内,做法讲究的宅院或宫殿建筑的室外地面也可用细漫做法,但一般限于甫路、散水等主要部位,极讲究的做法才全部采用细漫做法。

室内细漫地面一般都使用方砖。

按照规格的不同,有“尺二细地”、“尺四细地”等不同做法。

小式建筑的室外细漫地面多使用方砖,大式建筑的室外细漫地面除方砖外,还常使用城砖。

(2)糙漫地面糙漫地面的做法特点是:

砖料不需砍磨加工,地面砖的接缝较宽,砖与砖相邻处的高低差和地面的平整度都不如细漫地面那样讲究,相比之下,显得粗糙一些。

大式建筑中,多用城砖或方砖糙漫,小式建筑多用方砖糙漫。

普通民宅可用四丁砖糙漫。

糙慢地面多用于一般建筑的室外。

在做法简单的建筑及地方建筑中,糙漫做法也用于室内地面。

馒地的一般程序

1.细漫地面

(1)垫层处理。

普通砖漫地可用素土或灰土夯实作为垫层。

大式建筑的垫层比较讲究,至少要用几步灰土作为垫层。

重要的宫殿建筑常以漫砖的方式作为垫层。

层数可由三层多达十几层,立置与平置交替铺漫。

其间不铺灰泥,每铺一层砖,灌一次生石灰浆,称为“铺浆做法”。

(2)按设计标高抄平。

室内地面可按平线在四面墙上弹出墨线,其标高应以柱顶盘为准。

廊心地面应向外做出“泛水”。

(3)冲趟。

在两端拴好电线并各漫一趟砖,即为“冲趟”。

室内方砖地面,应在室内正中再冲一趟砖。

(4)样趟。

在两道曳线间拴一道卧线,以卧线为标准铺泥漫砖。

注意泥不要抹得太平太足,即应打成“鸡窝泥”。

砖应平顺,砖缝应严密。

(5)揭趟、浇浆。

将漫好的砖揭下来,必要时可逐一打号,以便对号人座。

泥的低洼之处可作必要的补垫,然后在泥上泼洒白灰浆。

(6)上缝。

用“木剑”在砖的里口砖棱处抹上油灰(即“挂油灰”)。

为确保灰能粘住(不“断条”),砖的两肋要用麻刷沾水刷湿。

挂完油灰后把砖重新漫好,然后手执墩锤,木棍朝下,以木棍在砖上连续的戳动前进即为上缝。

要将砖“叫”平“叫”实,缝要严,砖棱应跟线。

(7)铲齿缝。

又叫漫干活,用竹片将表面多余的油灰铲掉即“起油灰”,然后用磨头或砍砖工具斧子将砖与砖之间凸起的部分(相邻砖高低差)磨平或铲平。

(8)刹趟。

以卧线为标准,检查砖棱,如有多出,要用磨头磨平。

以后每一行都如此操作,全部漫好后,还要做以下工作:

(9)打点。

砖面上如有残缺或砂眼,要用砖药打点齐整。

(10)漫水活并擦净。

将地面重新检查一下,如有凸凹不平,要用磨头沾水磨平。

磨平之后应将地面全部沾水揉磨一遍,最后擦拭干净。

(11)钻生。

钻生即钻生桐油,做法如下:

1)钻生。

在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桐油,油的厚度可为3cm左右。

钻生时要用灰耙来回推搂。

钻生的时间因具体情况可长可短,重要的建筑应钻到喝不进去的程度为止,次要建筑可酌情减少浸泡时间。

2)起油。

多余的桐油要用厚牛皮等物刮去。

3)呛生。

呛生又叫“守生”。

在生石灰面中掺人青灰面,拌合后的颜色以近似砖色为宜,然后把灰撒在地面上,厚约3cm左右,2-3d后,即可刮去。

4)擦净。

将地面扫净后,用软布反复擦揉地面。

2.糙漫地面糙漫地面所用的砖是未经加工的砖,其操作方法与细漫地面大致相同,但不抹油灰、不揭趟(称为“坐浆馒”)、不刹趟、不漫水活、也不钻生,最后要用白灰将砖缝守严扫净。

地面排砖及做法规矩

排砖通则

1.除特殊情况外,砖缝应按“十字缝”排砖方法分位。

不应排成井字格形式,即不应按现代地面的通行做法排砖。

慢地做法规矩

1.室内地面

(1)在室内正中拴两道互相垂直的十字线(冲趟后撤去)。

冲十字线的目的是为了使砖的走向与房屋轴线保持平行,并将中间一趟砖安排在室内正中.

(2)砖的趟数应为单数,如有“破活”必须打砖时,应安排到里面和两端。

门口附近必须是整活

2.散水

(1)房屋周围的散水,其宽度应根据出檐的远近或建筑的体量决定,从屋檐流下的水最好能砸在散水上。

(2)散水要有泛水,即所谓“拿栽头”。

里口应与台明的土衬石找平,外口应按室外海漫地面找平。

由于土衬石为水平而室外地面并不水平,因此散水的里、外两条线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即散水两端的栽头不小不同,此点应予以注意。

3.甫路

甫路分大式与小式作法。

小式建筑中须用小式雨路,大式建筑中一般要用大式甫路,但在园林中,也可用小式甫路,这种手法称为“大式小作”。

(1)甫路一般都用方砖铺漫,趟数应为单数,如一趟、三趟、五趟等。

角路的宽窄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决定,最重要的甫路砖的趟数应最多,小式建筑的雨路一般不超过3-5趟。

(2)大式建筑的雨路,牙子可用石活。

(3)大式甫路的交叉转角处以十字缝为主,园林中也可“大式小做”,即采用小式做法。

小式建筑中的雨路交叉转角处多为“筛子底”和“龟背锦”做法,不能采用十字缝做法。

4.海漫

海漫指将甫路和散水以外的全部室外地面全部漫砖的做法。

四合院中被十字雨路隔开的四块海漫地面又叫做“天井”,其铺漫过程称做“装天井”。

室外漫地的先后顺序应为:

砸散水,冲雨路,最后才做海漫。

海漫地面应注意如下几点:

(1)海漫应考虑到全院的排水问题。

(2)方砖雨路和海漫的关系有“竖慢雨路横漫地”之说,即甫路砖的通缝应与甫路平行(斜漫者除外),而海漫砖的通缝应与雨路互相垂直(图24-13).

(3)排砖应从甫路开始,如有“破活”,应安排到院内最不显眼的地方。

馒地施工要点与质量要求

1.漫地泥(结合层)以下的灰土垫层拌合料中灰与土的配合比不应小于2:

8。

2.地面砖下铺垫的泥(灰)必须饱满。

应采取措施使砖与泥(灰)附着牢稳,不得出现浮摆松动现象。

3.地面施工应尽量安排在工程的最后阶段进行。

地面竣工后应采取必要的成品保护措施。

4.漫地泥(灰)料中的白灰应在消解5d以后使用。

白灰应过筛。

筛孔不超过5mm。

以生石灰调浆拌合的,应滤去石灰渣,拌合后应放置4h以后使用。

以袋装生石灰粉拌合的,应在拌合后加水浸润12h后使用。

5.砖漫地的铺泥厚度不应超过5cm。

超过之处应预先垫平夯实。

泥中灰与土的比例应为3:

70

6.砖漫地的质量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

第五章古建筑瓦屋面

屋面苫背

1.灰、泥背

(1)在木望板上抹一层深月白麻刀灰,厚度一般为1-2cm,这层灰叫护板灰。

护板灰可比普通麻刀灰稍软一些,灰中的麻刀含量也可少一些。

护板灰主要用于保护望板和椽子。

如果苫背基层为席箔、苇箔等其他做法,则不用护板灰。

(2)在护板灰上苫2--3层泥背。

宫殿建筑多用麻刀泥,小式建筑多用滑秸泥。

每层泥背厚度不超过5cm。

中腰节附近如泥背太厚,可事先将一些板瓦反扣在护板灰上,这些瓦叫做“垫囊瓦”,垫囊瓦既可以减轻屋面的重量,又可以防止因泥背太厚而造成开裂。

每苫完一层泥背后,要用铁制的圆形拍子“拍背”,时间应选择在泥背干至七一八成时。

拍背可以使泥背层变得密实,是一道十分关键的工序。

古时重要的宫殿往往用纯白灰背取代泥背做法,认为这样做的质量会更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掺灰泥硬结后生成硅酸钙,麻刀灰硬结后生成碳酸钙。

硅酸钙的强度、抗冻性能及柔性等均比碳酸钙好得多。

所以泥背做法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苫背材料。

(3)在泥背上苫2-4层大麻刀灰或大麻刀月白灰。

每层灰背的厚度不超过3cm。

每层苫完后要反复赶轧坚实后再开始苫下一层。

(4)在月白灰背上开始苫青灰背。

青灰背也用大麻刀月白灰,但须反复刷青浆和轧背。

为加强灰背与瓦灰灰泥的整体连接,防止瓦面下滑,青灰背表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1)打拐子与粘麻:

在大麻刀青灰背干至八成时,要在灰背上“粘麻打拐子”。

如果不是重要建筑,可以只打拐子不粘麻。

粘麻打拐子的方法是:

用梢端呈半圆状的木棍在灰背上打出许多圆形的浅窝,拐子常为5个一组(称为梅花拐子)。

每组拐子之间要粘麻,待育瓦时把麻翻铺在底瓦泥(灰)上。

2)搭麻辫:

用于坡面高陡的屋顶。

方法如下:

搭麻从脊上开始,每苫完一段大麻刀青灰背,趁灰背较软时将麻匀散地搭在灰背上,然后将麻轧进灰背里。

两端应搭至瓦面的中腰节附近。

2.传统灰背的现行做法传统灰背的现行做法比古时有了较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