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416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docx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1)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

(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节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

ATP、糖类、脂肪、蛋白质。

其中直接来源是:

ATP,间接来源是:

糖类、脂肪、蛋白质,而:

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有哪些?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有:

(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节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

(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

各类概念?

体育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如:

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如: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如:

一些静力性运动。

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

(1)快肌:

肌纤维的直径粗、数量多、肌将网(内质网)发达、线粒体数量少容积小、运动神经元大、突触的囊泡数量多、终板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不太丰富。

(2)慢肌:

肌纤维的直径细、数量少、肌将网(内质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运动神经元小、突触的囊泡数量少、终板面积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代谢特征:

(1)快肌:

无氧代谢酶活性高、糖原含量多。

(2)慢肌:

有氧代谢酶活性高、甘油三酯含量高。

生理特征:

(!

)快肌:

无氧能力(肌将管)高、有氧能力(线粒体)低、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

(2)慢肌:

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

5、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运动员的肌纤维百分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异性。

快肌百分比与速度、爆发力素质有关,慢肌百分比与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有关。

从事短路、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满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第三章节

1、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2、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过度刺激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则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3、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内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4、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5、躯体运动是如何分类的(分哪几类)?

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分为:

⑴反射性运动。

主要指不爱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

⑵形式化运动。

此种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

⑶意向性运动。

这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且获得。

6、视觉三原色:

红、绿、蓝。

7、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8、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翻正反射比较复杂,它有赖中脑的协调。

主要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经、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9、小脑分为哪几部分?

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⑴前庭小脑:

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

⑵脊髓小脑:

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⑶皮质小脑:

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10、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⑴适宜刺激;⑵换能作用;⑶编码功能;⑷适应现象。

第四章节

1、内分泌系统是体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

2、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3、简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分类:

(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降钙素;2、氨基酸激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2)固醇类激素。

由肾上腺素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作用的一般特征:

(1)相对特异性;

(2)激素作用的高效性;(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4)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5)激素的半衰期。

4、幼儿时期生长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

生长素:

侏儒症(智力正常)。

甲状腺:

呆小症(智力低下)。

第五章节

1、我国健康成年人血红蛋白(Hb)浓度为男:

120—160g/L,女:

110—150g/L。

2、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因年龄和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而发生哪些改变?

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下午白细胞数较上午稍高;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及发生炎症、过敏、组织损伤情况时,均可使白细胞数目明显升高。

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白细胞:

参于机体的保护和防御反应。

血小板: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4、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两种?

各由哪些物质形成?

维持血管内外平衡是哪种?

血浆晶体渗透压(8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对血管内外的不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5、什么是运动性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在剧烈运动之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即运动性贫血。

第六章节

1、何为呼吸?

呼吸过程由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2、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时间肺活量。

3、基本呼吸中枢在:

延髓。

4、正常成年人男性肺活量为:

3500mL;女为:

2500mL。

第1秒、第2秒、第3秒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

83%、96%、99%。

5、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利:

憋气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支撑。

弊:

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

第七章节

1、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何谓自动节律性?

⑴兴奋性;⑵自动节律性;⑶传导性;⑷收缩性。

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重力性休克?

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3、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动脉血压的?

⑴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⑵心率(影响舒张压);⑶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影响脉压);⑸循环血量。

4、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有哪些?

特点:

骨髓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皮肤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皮肤血流增多。

意义:

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骨骼肌。

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降低,这又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5、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⑴窦性心动徐缓;⑵运动性心脏增大;⑶心血管机能改善。

6、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1、可用于评定身体功能状态,了解和确定运动强度的大小,并可以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通气阈,乳酸阈和最大心率,心率储备,靶心率等的测定,能帮助我们科学控制运动强度。

2、测量血压可用于评出正常人的心血管功能后测量血压有助于观察心血管功能变化及恢复和推测运动量,也是判定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方法。

第八章节

1、免疫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已”成份,并排除“非已”成份的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2、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1)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

(2)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节

1、尿液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或者排泄而形成的。

2、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与运动的关系。

含义: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与运动的关系:

3、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

(1)ATP水解;

(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4、酸碱平衡:

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相对恒定。

碱储:

生理学把血浆中的NaHCO3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第十章节

1、肌肉初长度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在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

在一定的范围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2、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有哪几个?

超负荷原则中的“超负荷”有哪些意思?

原则:

(1)超负荷原则;

(2)特异性原则(专门化原则);(3)安排练习原则。

超负荷:

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的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3、比较和分析肌肉力量训练的四种常用方法(概念、优点、缺点)。

(1)、等长练习(静力训练法):

就是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如手倒立、直角支撑等。

优点:

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量较大。

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缺点:

①等长练习时肌肉缺乏收缩和放松的协调,练

习也相对枯燥无味。

②等长练习的效果仅局限于受训练的关节角度

(2)、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

就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如负重蹲起、负重提踵、推举杠铃、哑铃等。

优点:

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

增长力量的同时,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缺点:

力量练习中肌肉力量的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

(3)、等速练习(等动练习):

等速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速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优点:

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

缺点:

需要专门的仪器

(4)、超等长练习:

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超等长练习。

“多级跳”等,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

优点:

肌肉的爆发力增长效果显著

缺点:

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其它方法明显。

电刺激和震动等辅助练习方法。

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先,小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后。

第十一章节

1、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中,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2、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3、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4、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有哪些?

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

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潮气量。

量理想的是最大摄氧量。

5、什么叫低氧训练?

分哪两类?

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

分为高住低训和低住高训。

第十二章节

1、速度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反应速度:

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动作速度:

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或某一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

主要由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位移速度:

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第十三章节

1、按其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对称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2、柔韧性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

柔韧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高难运动技能掌握,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3、保持人体平衡需要哪三个环节的参与?

   ①感觉输入;②中枢整合;③运动控制。

4、、发展灵敏性训练时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①运动的专门性;②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③结合反应训练;④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5、柔韧性训练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①.以关节结构为依据;②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③适度发展柔韧性;④热身与循序渐进;

⑤柔韧性练习与为量训练相结合;⑥加强儿童少年期的训练;

第十四章节

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根据其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哪三种?

如何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

场地、器材、观众、音响+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分为: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

中枢神经兴奋性适度提高;内脏器官惰性有所克服;呼吸循环系统预先提高。

②起赛热症型。

③起赛冷淡型。

 调整:

①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②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③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2、什么叫“极点”?

什么叫“第二次呼吸?

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原因:

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3、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有何区别?

   真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亏,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越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超短。

 假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4、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区别与应用?

(概念、生理作用、应用)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作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②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③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④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⑤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作用:

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在助于消除疲劳。

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通过整理活动有利于再从事其他的练。

 应用:

做整理活动时,量不要大,尽量缓和、轻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5、运动性疲劳?

超量恢复?

   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负荷所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激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6、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的解释有那些学说?

各学说观点?

   ①衰竭学说:

是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堵塞学说:

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认为血液PH值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运动性疲劳。

④保护性抑制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⑤突变理论:

是由于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中的一个急骤的能力下降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下降,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⑥离子代谢紊乱:

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

⑦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⑨中医理论。

7、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有哪些?

   ⑴活动性手段:

①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②整理活动。

⑵营养性手段:

①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②营养物质的补充方法:

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⑶中医药手段:

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

⑷睡眠。

⑸物理手段:

按摩、理疗、吸氧、针灸、气功等。

8、恢复过程可分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消耗〉恢复。

第二阶段: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消耗〈恢复。

第三阶段: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业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第十五章节

1、运动技能的形成的生理本质有哪些?

   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觉性的运动条件反射过程。

2、依据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哪四个阶段?

①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③改进提高动作阶段④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

3、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理学问题?

  ①注意有效的信息输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采用适合于学生接受的信息源和不同的传播手段(如讲解、示范和录象等),并使之成为引起学生形成和再现运动技能有效的传入信息来源。

②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用:

充分发挥视觉起主导作用如对镜子练习充分发挥听觉和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③调整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

④注意信息反馈的调节。

第十六章节

1、机体散热的方式有哪些?

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有哪些?

机体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

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

①传导和对流;②辐射;③蒸发(不感汗蒸发和发汗)。

皮肤。

  肝脏。

  肌肉。

2、体温恒定的原理有哪些?

   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以产热和散热的方式来实现。

3、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是怎样的?

  ①入水后最初几分钟内,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管收缩、皮肤发白、散热减少、产生加热。

②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血液流向皮肤,皮肤发红,有温暖感觉。

③如果持续在水中停留过久,身体散热过多,会发生寒战,以加强产热过程。

④若继续停留太长,引起小动脉收缩、小静脉扩张,血液滞留皮下静脉中而使皮肤和嘴唇青紫。

第十七章节

1、名词解析:

遗传度、日历年龄、生物年龄。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日历年龄:

即时间年龄,是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计算,每生活一年为一周岁,依次类推。

  生物年龄:

是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来表示。

2、运动员科学选材时应如何选择测试指标?

   ①形态指标;②生理机能指标;③身体素质指标;④运动技能指标。

第十八章节

1、论述运动员减体重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1)主动限制能量摄入(减少食量、半饥饿或全饥饿);

(2)药物抑制食欲、催吐、催泻;(3)增加体力活动量;(4)脱水; 注意事项:

(1)最大减体重量每周不超过1千克;

(2)至少在赛前2-3天达到比赛体重;(3)男运动员体脂%不低于5%-—7%;女运动员不低于6%-—10%;(4)每天热能供给量不低于1500-2400千卡。

2、试述减肥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①安全性;②可接受性;③有效性。

3、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断标准有哪些?

   体重、标准体重、肥胖度、体成分、理想体成分、体脂百分比、身体指数等。

4、肥胖:

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过程。

第十九章节

1、何谓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