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891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docx

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

2015年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

(一)

文综历史

1、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5·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第二次调研·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

“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2.(2015·广东省中山市二模·12)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3.(2015·河南省开封市二模·2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4.(2015·四川省成都市二诊·8)某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

”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①应为《十二铜表法》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③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④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5.(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15)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6.(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8)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7.(2015·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第二次联考·16)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

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8.(2015·江西省红色六校第二次联考·27)1910年梁启超在《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中指出:

“天下无论何种制度,皆不能有绝对之美,惟当以所施之国适与不适为衡。

离国情以泛论立法政策,总无当也。

”这表明当时梁启超的本质意图是()

A.提醒国人要辩证看待政治制度建设B.强调政治制度的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C.提醒国人认识各种政治制度的不足D.抵制资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改良

9.(2015·广东省六校第二次联考·16)《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

“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

……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

”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0.(2015·北京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3月零模·22)列宁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据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主要是()

①主要目的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②力图通过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

③超越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④保留了过多小农经济的落后成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11.(2015·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1)“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

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D.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

12.(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性考试·36)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2、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必做部分】

13.(2015·江苏省南通市第二次调研·23)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

……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

……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

”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

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教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4.(2015·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

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

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

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

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

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分析“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选做部分】

15.(2015·上海市高三十三校第二次联考·36)社会大变革

材料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1)阅读材料,概括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2)作者对当时社会变革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说出你判断的理由依据。

(3)你怎么看作者的观点?

16.(2015·江西五校第二次联考·28)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

(1)图一、图二来自哪国哪部文献?

图三所示的文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简述图片所示的三部历史文献的地位及关联性?

17.(2015·江西省红色六校第二次联考·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

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2015年高考压轴冲刺卷·山东卷

(一)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3、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封制,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

从题干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说明AB项说法正确,排除;“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说明C项说法正确,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分封制是从幽王时期才开始遭到破坏,故D项符合题意。

2.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故C项正确,三省之间是相互牵制,联合执政,不是独立施政,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皇权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故D项错误。

3.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夕贸市廛”,“上米贸银”。

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不能推测农村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只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两地农村租佃经营状况,无法推测这种经营是否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佃农用中下等米冲抵地租,无法推测农民所交地租是否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佃农将收获的粮食卖到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4.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罗马法,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从材料信息“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可判断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故选C项。

【举一反三】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意识,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题干意思是17世纪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尚未独立;B项与史实不符,17世纪末,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权;D项错误,早在16世纪文艺复兴已经传播到整个欧洲。

6.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资本主义代议制特点

【解析】法国是共和制,实行两院制,参议院议员是间接选举产生,C项说法正确。

英国责任制内阁是由占议席多数的党派组建,故A项正确;美国政府不对国会负责,故B项错误;C中“直接”说法错误,应为“间接”;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故D项正确。

7.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题干所展示的恰恰就是经济上的进步与政治上的落后,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故A项正确;B项只涉及经济方面的进步,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到军事与经济,故C项错误;D项只涉及到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

8.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解析】注意题眼“本质”。

从材料时间“1910年”和梁启超当时的主张可以看出,此时是辛亥革命前期。

从材料信息“离国情以泛论立法政策”,可知梁启超认为革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只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救中国,故选D;ABC三项都不是从本质反映,排除。

9.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瓦窑堡会议主要内容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策,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洛川会议是决定建立全面抗战路线,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七大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主要围绕党的任务、党的指导思想等展开,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故C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0.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由题中的“反思”“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等信息,可知列宁已经意识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错误的,它超越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①③符合题意要求;②是其最主要的意义,是认可的;④不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在其实施之前它就早已存在,故④不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C。

11.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材料表明,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大大缩小了最穷的人与最富的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社会长期发展来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B正确。

A、C、D是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深远影响。

12.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精神,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

(1)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

形式: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2)影响:

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说明: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3)评分表:

等级

观点

论据

表述

8-9分

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①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促使理论家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推动现代科学兴起。

②宗教改革:

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

③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启蒙思想家运用理性,推动社会变革。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6-7分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5分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一个方面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0-2分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命题立意】本题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依托,以“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立论,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炼材料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解析】本题第

(1)问很简单,联系教材,再现课本知识即可。

(2)问也较容易,前半部分答案可以通过“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进行概括。

后半部分要注意审题,实际上是要求介绍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或表现。

第(3)问是本题的重心所在,要求较高。

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题序的提示及三段材料均与人文主义、科学相关这一主线,确定论证的观点是“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其次,要根据这一观点,确定论证的过程和方式:

先通过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阐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表现之处及其与近代科学产生之间的关系,以此论证“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再通过材料三,指出经典力学对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以此论证“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最后,答题时要注意写作小论文的基本格式,论证过程及表述必须科学准确并符合逻辑,语句通顺。

14.

(1)特点全方位多边外交。

原因: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观点1:

弱国有外交。

我同意此观点。

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合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

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间的平等。

观点2:

弱国无外交。

我不同意此观点。

史实:

《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弱国在外交上无话语权。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解析】

(1)结合图片信息,新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70多个,且遍布各个大洲,充分体现了我国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

“求同存异”方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依次归纳三段文字的中心即可。

依据“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等信息概括答案。

(2)由“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核心观点为弱国也有外交。

开放性论证型试题需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若支持此观点可列举中外历史上弱国通过积极努力取得外交斗争的胜利或改善国际地位的史实来说明,若反对此观点可列举弱国因综合国力弱而屡遭侵略,不能维护国家利益,没有平等外交的史实来论证。

15.

(1)要求概括提炼:

礼崩乐坏。

其余逐利竞争、道德沦丧,政治变革,兼并战争。

任两点。

(2)对社会转型的不满,原因站在儒家立场,重道德仁义、礼制秩序,认为社会混乱、道德沦丧。

(3)看到消极代价,未看到社会大变革的积极进步的方面与影响。

政治:

大国兼并、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经济:

铁器犁耕生产力水平提高小农经济发展。

思想:

百家争鸣成为后世学术思想源头灿烂辉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意在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进行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信息“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等信息加以回答。

(2)问,“态度”结合材料中的“弃仁义而用诈谲”“诈伪并起”等用词加以回答;“依据”可结合第

(1)问来回答。

第(3)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回答,同时要史论相结合,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回答。

16.

(1)图一:

美国的《独立宣言》;图二:

法国的《人权宣言》。

目的:

巩固新生政权;限制袁世凯,保护革命成果。

(2)美国的《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基本原则的文献,对近代世界的民主化进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后来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法国的《人权宣言》是由《独立宣言》催生的,但它所规定的资产阶级基本原则更加具体、更为广泛,也是更具普适性,因此法国的《人权宣言》是对美国《独立宣言》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中国当时的历史特色,它是借鉴了上述二部文献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进行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从图一中的“DECLARTION”“AMERICA”可分析出是美国的《独立宣言》;图二的画面可分析出法国的《人权宣言》;图三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小问结合三部文献颁布的背景加以回答。

(2)问,第一小问是根据三幅图片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加以回答;第二小问是强调三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17.

(1)变化:

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