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930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育(pǔ)机

(xiè)一气

成(hē)

B.

事(suǒ)

咒(zǔ)声名狼

(jí)

C.分

(qí)喧

(xiāo)坚持不

(jiě)

D.收

(liǎn)干

(gù)

为人知(xiǎn)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传播恪守规则B.传承保守规则

C.传承恪守准则D.传播保守准则

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

“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索.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6.阅读《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

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

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

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

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打比方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D.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7.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

恶:

凶恶

B.

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C.妻妾之

奉:

侍奉

D.是亦不可以

乎已:

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

兼B.故患有所不

C.所识穷乏者

我与D.

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8.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不知细叶谁裁出,      .(贺知章《咏柳》)

(4)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7)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      ,      ”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

古代官名.绂(fú):

李绂,人名.赀(zī):

通“资”,钱财.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时家贫少:

      

②无不立

对: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0.阅读《三角梅》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

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生长状态

(1)      

(2)      

(3)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开花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11.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了“游在津沽”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业在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老城津韵”“杨柳古镇”“溥仪旧居”“津卫摇篮”“大沽烟云”等八条独具津门文化特色的游览线路,吸引了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材料二】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连年提高.“海河风光游”“游览‘五大道’”“全景式乡村游”“滨海旅游黄金100天”等特色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旅游形象.

【材料三】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消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一数字更具震撼性.

【材料四】天津市近三年入境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入境游客

(人次)

外汇收入

(美元)

2013年

265万

26亿

2014年

296万

30亿

2015年

326万

33亿

(1)上面四则材料与天津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无关的一则是      .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述天津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14.名著阅读.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内容

《西游记》

那厮原来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名唤罗刹女,又唤

(1)      .

(2)      》

聪,你想,我这些联想对我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四月三日(第30号)的信,我写的时候不知怀着怎样痛苦、绝望的心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名人传》

从这个忧伤的深渊深处,(3)      着手歌颂欢乐了.这是他毕生的规划.自1793年,在波恩的时候,他就对此有所考虑.他一辈子都在想歌颂欢乐,并以此作为他的大作中的一部终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4)      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15.下面是《水浒传》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1)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这场灾”产生的原因.

(2)简述晁盖等人是如何脱险的.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6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育(pǔ)机

(xiè)一气

成(hē)

B.

事(suǒ)

咒(zǔ)声名狼

(jí)

C.分

(qí)喧

(xiāo)坚持不

(jiě)

D.收

(liǎn)干

(gù)

为人知(xiǎn)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需要结合所学和词义加以判断.

【解答】A.“哺育”应读作“bǔyù”;

B.正确;

C.“坚持不懈”应读作“jiānchíbùxiè”;

D.“干涸”应读作“gānhé”.

故选:

B.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传播恪守规则B.传承保守规则

C.传承恪守准则D.传播保守准则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解答】传播:

传送或散布;广泛散布;使普遍知道.传承:

更替继承.传承是在传播的基础上继承,侧重传播;承传是在继承基础上传播,侧重继承,先后次序不同,侧重点不同.家风要继承,故第一空填:

传承.

恪守:

谨慎而恭顺地遵守.保守:

保持使不失去;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需要“恪守”,故第二空填:

恪守.

规则:

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准则:

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根据句意,第三空填:

准则.

故选: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成分残缺,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效率”;

B.正确;

C.成分残缺,应该把“随着”或“使”去掉;

D.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并解决”.

故选:

B.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

“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索.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错误.“省略号”与“等”在标点符号运用上属于重复使用,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答案:

D.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解答】A.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

A.

 

6.阅读《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

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

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

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

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列数字、打比方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D.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考点】科普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由人们的说法提出疑问,引出说明内容,接着指出加碘盐有吃的必要,并分析了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最后介绍了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

【解答】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找到相应的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即可选择.根据第四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可知D选项所说的“应在1000微克以上”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即可.“20﹣40毫克/千克”“20﹣30毫克/千克”可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碘添加量与我们食盐的碘添加量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所以选择C.

故选C.

(3)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内容、说明语言、代词指代内容和文章特点这些知识;“这”属于近代,可以根据第四段“这”附近上文的内容,判断“这”指代的是“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所以C是错误的.

故选C.

答案:

(1)D

(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