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767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

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

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

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

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认知:

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

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

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

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

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

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注意:

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

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

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

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

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

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记忆:

是对经验的衰亡、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态度:

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的目的、意图的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

 

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记忆回涨现象:

学习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以后才遵循遗忘规律。

 

无意想象:

没有目的,则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过程。

 

有意想象:

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再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去构造形象的过程。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

判断力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直觉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

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酥贩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概念:

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言语: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具体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末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情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理解:

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事件可能性策略: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词序策略:

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句义。

 

非语言策略:

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单词句:

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处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联合体称为“单词句”时期。

 

电报句(双词句):

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文件,故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

 

自言自语:

是一种介乎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这种言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话)。

 

游戏言语:

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和丰富自己和行动。

 

问题言语:

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情感深刻化:

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

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怕生:

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依恋:

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物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子交往:

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件事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攻击性行为:

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

 

移情:

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精神奖励:

是指通过在集中对幼儿的口头表扬,言语肯定,鼓励或评选好孩子等在儿童集体中创造一种气氛。

 

工具性行为:

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没

想到要使对方受到伤害的行为。

 

行为强化:

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

 

个性:

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气质:

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三大个性特征之一。

 

性格:

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意识: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同龄人本县风烛残年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最近发展区:

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能达到的认识水平,这两者之间的空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简答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春笋的基本知识,把日常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印系统化,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条件抑制主要有四种形式:

1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3狭义的条件抑制

4延续抑制

其方式有

1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

2模仿的方式;

3动觉强化的方式。

 

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

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手指动作发展最迟;从无意动作

到有意动作。

 

先学前期儿童发展的特点有:

1言语真正形成;

2思维能力的出现;

2自我意识萌芽;

3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行为的原动力。

闹独立是先学前期儿童处我意识的突出表现。

4好动、爱做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

机,加强引导。

要注意安全,把易造成伤害的东西收好就行。

 闹独立怎么办?

1闹独立是先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孩子

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是教育关键,对孩子“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厕所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独立能力。

2孩子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理找机会说理教育。

3教育时,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所以表情一定要严肃,与周围

人要配合一致。

 

游戏是幼儿活动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为什么?

(一)游戏的

主要心理结构是

1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行政权的成分。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语言。

(二)游戏在幼儿心

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2是一种实际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3能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

心理活

动及行为的歹意性;

3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开始形成最初

的修改个性倾向。

 

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

岁)

1

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

2

爱模仿;

3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4岁)

1

爱玩、会玩;

2

思维具体形

 

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5

岁)

1

好学、好问;

2

抽象概括能

力开始发展;

3

个性初具雏形。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

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据研究,许多

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2

感知觉

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

感知觉在幼儿的集

训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怎样保护好视力?

1

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

充分的照明;

2

要使孩子从开始看书和握笔起,就有正确

的姿势;

3

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书和看电视;

4

给孩子看

的书籍字体形象较大而清晰;

5

经常检查,发现视力减退及时治疗。

 

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力?

(一)

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

观察的

目的性,小班目的性较差,中、大班幼儿观察目的胡所提高。

2

察时间,随年龄增长儿童观察持续时间显著提高。

3

观察的系统性,

系统性差,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观察的方法,别一方面与他们眼球运

动的状况有关。

4

观察的概括性:

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

观察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

(二)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

养:

1

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幼儿观察具有目的性不强的

特点,其观察的目的,任务需要成人帮助提出。

2

培养幼儿观察的

兴趣;

3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对比观察等。

(三)幼儿

喜欢观察:

1

喜欢活动的,

不喜欢静的东西。

2

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

3

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

(四)培养观察兴趣要注意:

是经

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

2

是启发幼儿多问。

 

注意的意义和价值:

1

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

更丰

富的信息;

2

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人本身的状态

 

有意注意依赖的主要因素:

1

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骚扰对活动结

果的兴趣

3

活动组织的合理性子与已胡知识经验的关系

5

良好的意

志品质。

 

注意品质的变化:

1

注意的稳定性,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2

注意

的转移,幼儿易分心,不善根据任务灵活地转移注意;

3

注意的广

度,幼儿注意的广度还较小;

4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较困难。

 

注意有二大功能:

1

是选择功;

2

是监督和调节功能。

 

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

1

无关刺激的干扰;

2

疲劳;

3

缺乏兴趣

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方法有:

1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

根据幼儿兴

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3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

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

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

3

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婴儿的记忆形式有:

胎儿及新生儿记忆恢复形式是“再认”

;婴儿末

期“再现”的形式开始出现,表现为:

1

“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

2

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三岁后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

1

复述、背诵;

2

语言中介;

3

记忆材

料系统化。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1

记得快忘得也快;

2

记忆不精确。

 

幼儿记忆的培养: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识记的积极性;

2

让幼儿在

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3

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

策略;

4

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5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和信心。

 

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

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

标志之一,标志着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为特征的高级认知机能

开始萌芽;

2

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3

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

手段。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1

直观性和行动性;

出现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

性;

2

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3

思维的

狭隘性。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具体形象性;自

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1

不可逆性即单向性;

2

绝对性;

3

人化或泛灵论;

4

过渡性。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

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

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2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

恰当。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有:

1

判断的形式逐渐间

接化;

2

判断的依据逐步客观化;

3

判断的诊所逐步明确化。

 

推理活动的特点是:

水平低,具体;抽象概括性差;逻辑

性差;自觉性差。

 

幼儿常用的理解种子的策略有:

1

事件可能性策略;

2

词序

策略;

3

非语言策略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情绪情感是儿童

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它可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

动;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它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具有两突出特点:

1

是与生理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

能,帷有先天性。

 

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三方面

(一)

社会化;

(二)

丰富和深刻化;

(三)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趋势有:

1

情感中社会交往

的成份不断增加;

2

引起陷于绝境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

增加;

3

表情日渐社会化。

 

(二)

 

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

2

情感指向的事物

不断增加,原来不曾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随年龄增长引起

了情感体验。

 

(三)

 

情绪情感的调节表现在: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

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笑是愉快的表现:

1

自发性笑,出生后一星期左右出现;

2

诱发性笑,出生第三周,这是反射性的笑,另一种是社会

性的诱发笑,发生在第

5

周。

 

恐惧表现出在:

1

本能的恐惧,出生时具有的;

2

与知觉和

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从

4

个月开始出现;

3

怕生;

4

预测性

恐惧

 

依恋的特点:

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这时最愉

快。

在儿童痛苦时依恋对象最能安抚儿童。

依恋对象使儿

童最具安全感。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

0

——

3

月)

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

3

——

6

月)

;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6

月——

2

岁)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

——

3

岁)

依恋有三种类型:

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反抗性依恋

 

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首先,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

激,

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

发展认知能力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

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者,父母与儿童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

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亲父母改变儿童行为的反应主要有三种:

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

 

父母巩固儿童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表扬)和(奖励)

 

教养方式有:

(一)权威型;

(二)专断型;

(三)放纵型(容许型)

(四)忽视型

 

(一)

 

权威型: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数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

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二)

 

专断型:

对孩子影响:

大多数儿童缺乏主动性,容易胆

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产善于下人交往。

 

(三)

 

放纵型:

对孩子影响:

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

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四)

 

忽视型:

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

攻击

 

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和关心,在青

年期容易再现不良行为问题。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首先

父母的性格、脾气、教育观念、对孩子

的期望及抚养行为有直接影响;

其次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社会经济地

\

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关系

也间接影响;

第三、

邻里、

社会风气、

舆论、风俗等也影响。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

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

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

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

索,有助于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发展;

4

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

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帕顿)指出游戏有六种类型:

无所

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

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2

儿童自身的特征;

3

活动材料及活动性质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

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给我们提供物质前提即生物现象;

2

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现实制约因素)

3

育(主导)

4

个体主观能动性(上面三种因素都要靠个体主观能动

 

 

(二)

 

影响学前

2

前心理的主观因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

 

(三)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1

主客

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

2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1.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

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抚州的各种活动的总

和。

 

2.

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

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

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

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

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

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

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

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

表现性目标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

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

性。

 

1.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

(1)

身体健康,

在集体生活

中情绪安定、愉快

;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

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2.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1)

对幼儿的研究,

(2)

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

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3.

简要说明应该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

儿的发展。

(1)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

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

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

;

(2)

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

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3)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

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

的良好榜样。

(1

 

 

4.

简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的方面。

(1) 

教育计

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

;

(2) 

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

学习的积极性

;(3) 

教育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提供有益的

学习经验,

并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4) 

教育内容、

要求能否

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

有成功感

;(5)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

有效地学

习。

 

5.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1)

基础性、启蒙性、

(2)

全面

性、生活性、

(3)

整合性、

(4)

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5)

在性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上述内容是以为幼儿教师在

中餐后幼儿自由进行的区域活动中记录的一个活动片段。

请结合教师记录的内容,试分析小凯和小丽的特点,你是

如何评价

?

你觉得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他们之间的“冲突”,

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小凯:

自我控制能力强

;

坚持性好

;

自我调节能

力强,有策略。

小丽:

自我控制能力强

;

反应快,有策略。

 

评价:

活动中反映了幼儿之间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平时教师可

能比较注重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各项能力培养,符合幼儿园区域活动

组织的要求。

在小凯和小丽的之间发生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应

该以旁观为主,有必要做些记录。

事后可以就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

一些交流与引导。

理由是:

区域活动的特点是幼儿自主活动为主,

在没有发生幼儿无法解决以及危险性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扮演

旁观者、记录者、引导者的角色。

 

 

.

请设计大班科学活动“鱼鳍的作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

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

多种途径了解鱼鳍的作用,

诱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鼓励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