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4321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2017-2018学年9月月考试题历史卷

试题共Ⅱ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做题时间:

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个,每个2分,共50分)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3.《荀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

4.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表明当时()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5.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A.关羽的忠勇B.理学的推崇C.人民的爱戴D.经济的发展

6.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7.司马迁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8.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9.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0.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2.《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

“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

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

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

”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A.《论语》B.《道德经》C.《春秋繁露》D.《四书章句集注》

13.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

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

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14.孔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知,两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17.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

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B.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D.私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18.《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

“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19.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

20.“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

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

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

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

A.综合性B.写意性C.程式性D.虚拟性

21.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

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22.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23.《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

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A.《风》B.《雅》C.《颂》D.《九歌》

24.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25.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包括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

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

C.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             D.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4分)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2分)依据材料二,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分)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

“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

(6分)

(2)据材料提炼一种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6分)

材料三近代科学的诞生得益于许多条件,其中也包括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所起的作用,但它的思想根源来自希腊。

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希腊人的数学和自然哲学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理论的力量,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

在16世纪和17世纪,先进的欧洲学者们创造了改变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和人类生活的近代科学。

18世纪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研究完全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

科学自此越来趑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一一技术的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科技落伍于西方的原因及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给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6分)

28.(14分)下列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

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

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

有的很穷,有的很阔。

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4分)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

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

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授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太学生考试的主要内容。

(4分)

材料三宋代特矫唐弊,公私教育皆特盛。

当时所谓书院,亦渐由私立变为公立。

宋初有四大书院,皆不由政府创建,其后乃如僧寺,亦受政府赐额。

书院又称精舍,精舍之名,其先起于东汉儒家之私门授徒。

其后僧侣所居亦称精舍,最后理学家讲学又用此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主要教育成就?

理学于宋代兴起,指出其主要派别及所属哲学流派。

(6分)

 

高二(高2015级)9月月考试题历史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每个2分,共50分)

1.A.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要有变革进取的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是指君应该爱民、利民,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逐渐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徽宗以后,宋朝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赋予关羽这个历史人物更多的道德寄托。

所以答案选B。

6.【答案】D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7.【答案】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不同于前代”、“时代特征”的要求。

D答案既反映了明代封建制度的衰落,又有别于前代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故D答案正确;A项“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所提倡的,排除;B项“唯物思想”是荀子曾经提倡过的,排除;C项倡导天下人关心时局,先秦儒家积极倡导入世,排除。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D。

9.【答案】B

【解析】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错误,董仲舒主张限制君权的膨胀,与原始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区别,排除;C答案错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出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并没有背离原始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D答案错误,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故D答案错误,排除。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

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11.【答案】B

【解析】“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可以理解为克己就是战胜人的私欲,复礼就是维护天理,可见作者把克己复礼解释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所以选B

12.【答案】B

【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题干中并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A项排除;题干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有关朴素辩证法的观点,B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题干中并未提到与董仲舒思想相关的信息,C项排除;《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一部儒家理学名著,题干中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D项排除。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类似于法家主张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类似于儒家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类似于道家超越功利的人生观,故排除ABCD,符合要求的是A。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两者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应该遵从大自然,D正确;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D。

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D18.【答案】D19.【答案】D

20.【答案】C21.【答案】D22.【答案】D23.【答案】A24.【答案】B25.【答案】D

26题(17分)

(1)理由:

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分)

(2)差别: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4分)

如何:

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分)

表现:

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分)

(3)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经世致用。

(3分)

(4)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3分)

27题(18分)

(1)成就:

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6分)

(2)看法一:

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

(2分)

论证:

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

(任意答2点4分)

看法二:

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2分)

论证:

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

(任意答2点4分)

(3)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古代科技自身发展的缺陷;西方列强的侵略。

(任意答2点4分)

启示:

重视理论研究;创造科学研究的自由氛围;加强科技文化交流。

(任意答1点2分)

28题(共14分)

(1)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

(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无类(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答出任何两点即可)(4分)

(2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配合行使);儒家经典(4分)

(3)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都有较大发展(公私教育皆特盛);

派别: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