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640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docx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

《诗经》第三十九篇《泉水》

【篇目】[作品介绍][注释][译文][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泉水[诗经·国风·邶风]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作品介绍]《泉水》,《诗经·邶风》的一篇。

先秦时代邶地的一首华夏族民歌。

全诗四章,每章六句。

《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以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

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注释]⑴毖(bì必):

“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⑵淇:

淇水,卫国河名。

⑶娈(luán峦):

美好的样子。

诸姬:

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⑷聊:

一说愿,一说姑且。

⑸泲(jǐ挤)、祢(nǐ你)、干、言:

均为地名。

⑹饯:

以酒送行。

⑺行:

指女子出嫁。

⑻载:

发语词。

脂:

涂车轴的油脂。

辖:

车轴两头的金属键。

此处脂、辖皆作动词。

⑼还车:

回转车。

迈:

远行。

⑽遄(chuán传):

疾速。

臻:

至。

⑾瑕:

通“胡”、“何”;一说远也。

⑿肥泉、须、漕:

皆卫国的城邑。

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⒀兹:

通“滋”,增加。

⒁悠悠:

忧愁深长。

⒂写:

通“泻”,除也。

与“卸”音、义同。

[译文]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

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

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

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

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

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

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

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

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赏析一]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

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

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

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

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

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

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

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

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

“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

”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

“全诗皆虚景也。

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

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

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

”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赏析二]

这是一首出嫁女子思乡的歌曲。

诗歌共分四章:

第一章:

毖然而出的泉水,流淌到淇水里,“泉水流而入淇,犹妇人出嫁于异国。

”诗人以此起兴,以河水比喻卫女出嫁,亦表明身分。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没有一天不思念卫国。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娈是好貌的意思。

诸姬“谓姪娣也。

”卫女与诸姬商量。

第二章: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这是卫女想象的情景,路过“泲”,来到祢,在这里饯行。

当年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嫁到这里,眼下“父母既没”,想回娘家,问我诸姑,遂及伯姊,问来,问去,“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

”第三章: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干、言,所适国郊也。

”这里还是卫女的想象,在出城不远的地方饯别,然后载脂载舝,还车言迈。

乘坐嫁来时的车子回娘家一趟,“言还车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急急忙忙地赶回卫国,不会有违礼节的。

第四章: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我想念娘家的肥泉,成为永久地叹息,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我的心始终牵挂着娘家那个名须、漕的两个地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既然不能回娘家,只好驾着车子出游,以宣泄我心中的忧思。

正统的解释:

“《泉水》,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朱熹也认为这首诗歌是:

“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

故作此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考证说:

诗中的卫女,是陪嫁过来的媵妾,“此卫女媵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得之诗。

于何知之?

于诗中‘诸姑’、‘伯姊’而知之也。

”此媵妾遇到父母丧的大事情,就去问长辈,以及一同嫁来的嫡长夫人和辈分比自己大的姐姐们,而她们都不同意自己回娘家。

于是只好自己乘车子出外郊游散心。

这首诗也有另外的一种解释,“何玄子以此篇及《竹竿》一例与《载驰》为许穆夫人不能救卫,思控他国之作。

”故事是:

许和齐分别向卫懿公之女求婚,卫女说齐大而切近,许小而且远,宁愿嫁齐,但是卫懿公选择了许。

后来翟人攻卫,齐前去救援,许不能救,卫女怨恨之,作此诗。

《左传·闵公二年》,确有“许穆夫人赋《载驰》”的话,但是《泉水》是否也是许穆夫人作,仅存一说。

这首诗歌的作者无疑是一位地位低微,平时连大气都不敢出的柔弱女子,想回一趟娘家,何其艰难,只好出游宣泄胸中不快。

诗歌有比喻、有想象,有眼前景物的描摹,有过去经历的回忆。

由于身分的原因,一切哀怨和不快又不得不掩饰起来,思乡之情折磨着她,又不敢发作。

只能四处求告。

诗歌用词很讲究,不饰雕琢,胜似雕琢,如: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这是忧思,又是忍耐;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这是守礼又是哀求;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这是辩解又是央告。

眼前呈现一位说话婉转,进退如仪,低眉顺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弱女子的形象。

诗中没有一句说到自己要回娘家奔丧,没有一句说到诸姬不让自己回娘家。

除了央告,就是祈求,然后就是叹息。

平静的叙述,掩饰不住内心的波澜;弱不禁风的形象,强调了媵妾的弱势、忍耐、遵守、无助、恳切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诗歌想象丰富,由河水的流动比喻自己的随嫁,由眼前的遭际想到出嫁的情景,娘家的一山一水都浮现在眼前。

不让回娘家,终于没有回,发乎情,又止乎礼。

内心的委屈无法排解,只好来到郊外,对天叹息。

 [赏析三]一、诗序:

《泉水》,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现】也。

毖(必)彼泉水,亦流于淇(齐)。

有怀于卫,靡(迷)日不思。

娈(栾)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己),饮饯(引建)于祢(尼)。

女子有行(航),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博)姊(子)。

出宿(速)于干(甘),饮饯(引建)于言。

载脂载舝(在支在霞),还(旋)车言迈。

遄臻(船真)于卫,不瑕【遐】有害【曷】。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曹),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二、题解及诗序讲解:

【1】前首简兮后泉水,涉及卫贤与卫女。

卫君不用卫之贤,卫女虽嫁根不离。

上一首《简兮》,所写的是卫国的贤士,虽然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勤奋正直,却不被卫君任用;本来足以成为“王臣”,而“天子”也不知任贤。

意味着不是卫国无贤士,更不是天下无贤士,只是国君、天子不识贤、不用贤。

这是从卫国贤士说到天子。

这一首《泉水》,所写的是卫国国君之女,出嫁到了外国,成了诸侯的夫人;她想要回到卫国去探望亲人,却无法回去。

《简兮》写贤士应该被卫君任用并推荐给天子,最终却不任用、推荐,贤士到了天子那里,天子也不重用;《泉水》写已嫁到外国的卫女,想回卫国却不能回。

在《简兮》之后,为什么接着的是《泉水》呢?

第一,《简兮》是卫国之贤想要在国内行道而不能,《泉水》是卫国之女想要归国内探亲而不能,二者因此而相关联。

第二,卫国国君的德行,不仅关系到本国的臣民,而且关系到已经嫁到国外的妇女。

女子虽然出嫁而成为另一家的人,但是,无不期望着娘家之人不要忘记她,无不期望着娘家之国能够安宁可信;出嫁的女子是否能得到夫家之人的接纳和尊重,固然在于自己的德行,但是,如果丈夫德行不怎么很好,那么,却会对娘家衰落的妇女心存轻蔑之意。

上面所讲的是《邶风》为何在《简兮》之后会接着《泉水》。

下面我们要说的是,“泉水”与“卫女思归”有什么关系呢?

换一个说法,此诗为什么以“泉水”为题呢?

我们只要从“泉水”的自然之象来理解就可以了。

泉水,发源于地下,从地面的泉眼喷涌而出,这是“泉水”始出的时候;诗中这位妇人,祖先在卫国,出生于卫国,在卫国长大成人。

泉水从源头流出之后,就必然流淌到其他地方;卫女长大,从卫国嫁到外邦。

这是这位卫女与泉水的相同之处。

【2】卫女出嫁到外邦,父母已逝思故国。

既嫁尚且不忘本,卫君愧疚当更多。

《诗序》原文是:

“《泉水》,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意思是说,《泉水》直接写的是“卫女思归”之事。

这是一位卫国国君之女,嫁给了其他国家的诸侯;她的父母已经不在世了,想要回卫国去探望娘家的亲人,却不被允许,所以作了这首诗,用来表达自己的思亲、思乡之情。

“见”,读作“现”。

这位卫国国君之女,究竟是卫庄公、卫宣公、卫桓公三位国君之中谁的女儿,我们无法得知。

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过多,但只是“卫国之女”即可。

因为,这里的“卫女”只是一个“类象”,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之女,当然更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君之女。

这位卫国之女,嫁到了其他诸侯国,按礼应该是居“国夫人”之位,但是,究竟是嫁到了哪个国家,究竟是不是身居“国夫人”之位,我们也无法得知。

同样道理,我们只要知到某个国君之女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君就可以。

这位妇人,父母已经都不在了。

按照礼仪规范,如果父母尚在,出嫁的妇人应该按礼探望父母,既能尽自己的孝心,也能宽慰父母之心。

如今,父母已经不在了,按礼仪规范,则应该派遣大夫到娘家去,看望兄弟,说明自己的情况,而不是妇人亲自回娘家去。

那么,这位卫女是否真的回卫国了呢?

没有,所以,只是“思归”。

如果她真的亲自回娘家去,当然是“非礼”之事,不过,“思归”却不是“非礼”之事,而是“亲情之至”。

思亲思乡而情真意切,却又不真正亲自回娘家,可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贤士贫寒,而其德其志不移;卫女既嫁,而思亲思乡情深。

可叹身居君臣之位者,可叹国君之子孙,竟然不顾礼义廉耻,背离正道,败坏家邦;失信于庶民,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

如此如此,对不起天下、国家,对不起列祖列宗、兄弟姐妹、子孙后代。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

毖(必)彼泉水,亦流于淇(齐)。

有怀于卫,靡(迷)日不思。

娈(栾)彼诸姬,聊与之谋。

“毖彼泉水”的“毖”,本来是“慎重”之义,“惩前毖后”就是用此义。

在这里,“毖”是被用来作为“泌”的假借字使用。

今音把“泌”字读作“密”,而古音却读作“必”。

《说文解字》说:

“泌,侠流也。

”根据段玉裁先生注,“侠流”的意思是流水轻快、自然,犹如侠士风流爽快、重义轻财。

这样就可以解释“毖彼泉水”之义了。

这是“泉水始出”之貌。

看那泉水,从从地下到泉眼,轻盈而自然地汩汩(古古)喷涌出来,这是卫女说自己生长在卫国之时。

“亦流于淇”的“亦”,意味着这个源泉所流出来的水也像其他泉水一样,既然来到了地面之上,就会横向流淌。

“淇”是河流之名,“亦流于淇”就是说,源泉所流出的水也流到了淇河之中。

《毛诗郑笺》说:

“泉水流而入淇,犹妇人出嫁于异国。

”水从源泉喷涌出来之后,当然有润泽、流淌于本地之水,犹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之中的男子,他们留在本国娶妻生子、尊祖敬宗、治国安民。

然而,只要泉水之水多而且大,必然也会有水流淌到其他地方,犹如流入淇水,好比说,生为女子,则注定要外嫁他乡。

“有怀于卫”的“怀”,《毛诗郑笺》解释为“至”,是“至念”之义。

为何把“怀”解释为“至念”?

因为“怀”是“内心常存”、“永不忘怀”之义,意味着其“思念”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偶然引发,而是内心所自有。

这是说卫女虽已嫁,却内心永不忘卫国。

“怀”是“不忘之思”,是内心本来就有;“念”就是“常思”之义,是有意记在心间而不敢忘;“思”是外事外物入于心而心要接受的过程。

所以,“有怀于卫”意味着卫女内心本来就有故乡卫国,犹如泉水无论流淌到何处,永远是出于最初的那个泉源。

“靡日不思”的“靡”,是“无”之义。

正因为“有怀于卫”,所以才会“靡日不思”。

卫女本来内心就有卫国,所以,每天都会不知不觉地触景生情,对卫国的思念之情也因此而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为什么说“无日不思”,却不说“时刻思念”呢?

毕竟卫女已经嫁到外国,当然会有众多的事情要思虑,有众多的事情要去做,不可能也不应该整天内心只想卫国、只想亲人,否则也就不是通情达理、知礼知义之人了,也有悖于妇人之德。

“娈彼诸姬”的“娈”是“美好之貌”,“诸姬”是指卫女的那些尚未出嫁的同姓之女。

不过,《毛诗郑笺》说:

“所至念者,谓诸姬,诸姑伯姊。

”由此来说,“诸姬”包括未嫁的同姓之女,也包括已嫁的姑姑、姐姐之类。

因为姑姑、姐姐都各自嫁到不同的地方去了,因此,要想见到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能是“至念”,但是,不应该说卫女所“至念”的只是她的姑姑、姐姐们,而应该是卫国故土、卫国的亲人,以及从卫国出嫁到外国的姑姑、姐姐们。

这位卫女,已经嫁给了其他诸侯,成了“国夫人”,需要有情,更需要有礼。

她思念故土、亲人,这是其情;其礼体现于何处呢?

体现在她思念姑姑、姐姐是请教妇人之礼,体现在她思念未嫁的同姓之女士为了共谋妇人之礼。

“娈彼诸姬”之中的“娈”是“美好之貌”,是不是从姿色之美而言呢?

不是。

《说文解字》说:

“娈,慕也。

”段玉裁先生注又说是“顺也”。

由此可知,“娈”之“美”在于其心之可慕、温婉顺礼。

姑姑姐姐如此,是卫女见贤思齐;未嫁之女如此,是卫女择善而教。

“聊与之谋”的“聊”字,《毛诗诂训传》说是“原【愿】”,《毛诗郑笺》说是“且”。

为何说是“愿”?

因为这是卫女之期望;为什么说是“且”?

因为卫女必然清楚,即使能够见到她们,也必然时间短暂。

“与之谋”是跟品德修养美好的姑姑、姐姐、妹妹们一起谋议妇人之礼,以期由此而使自己做得更好,大家也能做得更好。

所谋的是妇人之礼,则是向上之道;所议的是怨人责人、自私自利、情色淫欲之事,则是向下之路。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

出宿于泲(己),饮饯(引建)于祢(尼)。

女子有行(航),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博)姊(子)。

【1】卫女思归作构想,想象始行之安排。

思乡思亲情切切,归心已在城郭外。

此诗自始至终都是“卫女思归”,而不是“归宁”的实录,所以,全诗所写的都像杜少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样,是内心的构想。

由此也可见,卫女却是是“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就是卫女内心的“归宁”构想。

卫女从所在之国到卫国去,出了所在之国以后,赶一天的路,可以到“泲”这个地方住宿;要回卫国去,一定会有人送行,饯别的宴席可以设在“祢”这个地方。

然而,《毛诗诂训传》说:

“祖而舍【释】軷(拔),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

”这个解释,给我们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祖”是“开始”之义;“舍”是在房屋、帐篷之中陈列祭品;“軷”是走山路的时候所举行的一种祭祀名称。

具体说来,走山路叫做“軷”,走草原叫做“跋”,走水路叫做“涉”。

当我们说“跋山涉水”的时候,是用“跋”同时包括了“跋”和“軷”两方面的涵义。

在此诗之中,“軷”字却可以包括所走的任何道路,但又用来专门指一种祭祀。

所谓“饮酒于其侧曰饯”,说明所谓的“设酒宴以践行”本来是与“軷祭”联系在一起进行的。

“軷祭”是在出了城门以后、未到郊野之前,祈求一路平安之意。

送行者在“軷祭”的现场旁边“设宴饮酒”,是人际之间的情义,而且是对所送之人的祝福。

“饮”字,表示“劝人饮酒”的时候,读作“去声”。

在这里,是卫女想要去卫国,别人为她送行,是她接受别人劝酒而自己喝酒,所以,应该读作“上声”。

“饯”是专指为了送别而准备的小型宴席,这里所表示的是“在送行者所设的送行宴席上”。

所谓“重始有事于道也”,意思是说,重视刚开始上路的时候所要做的事情。

这里应该包括安排当晚的住宿问题,还有出了城郭之外的祭祀和饯别两件事。

卫女既然设想得这么细致,可见其归心似箭、思乡思亲心切。

这里明明说的是“饮饯于祢”,其中的“祢”字只有“迷”这一个读音,为什么我们却注音为“尼”呢?

因为《毛诗正义》说:

“祢,乃礼反,地名,《韩诗》作‘坭’,音同。

”或许本来就应该写作“坭”,《毛诗》却写为“祢”,才仍然读“尼”这个音吧?

为什么诗句之中没有说“祖而舍【释】軷(拔)”呢?

因为按照当时的正规礼仪,应该是先有“軷祭”,然后才有“饯行”,可是,卫女此次出行究竟是不是想要完全按照礼仪,不得而知。

再说,天子和诸侯出行,须有“軷祭”,卫女虽是夫人,却非诸侯。

为什么先说住宿,却后说“饮饯”呢?

第一,要出行,不能不先考虑到住宿问题,以便安排行程;第二,此诗重点是写“卫女思归”,而“饮饯”不是最主要的,只不过是“卫女思归”设想之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

【2】男婚女嫁是常礼,出嫁必与亲远离。

思归只问其姑姊,为何不问其兄弟?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意思是说,生为女子,就要遵循女子之道,不能不出嫁,因而远离父母兄弟。

我们为什么把“行”字之音读作“航”?

因为《毛诗郑笺》说:

“行,道也。

”人之所行(形)为行(航),人走于道上为行(形)。

卫女为何说此句呢?

《郑笺》说:

“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故礼缘人情,使得归宁。

”在此,郑玄先生把“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看作卫女要“归宁”的根据了。

而孔颖达先生的《疏》也由此而展开,从而使卫女成了一个因为不能归宁而生怨恨之人了。

《毛诗正义》已经说了“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殁】则使大夫宁于兄弟。

卫女之思归,虽非礼,思之至也”,那么,卫女要强行“非礼”地回卫国,则非“思之至”,而是“思之过”了。

因此,我们这里不取《郑笺》和《孔疏》之说。

水出源泉之后,必然有流淌于本国者,也有流淌到国外者,既然这是自然之道,流淌到国外也无可怨尤;同是父母所生,必有男女,既然男婚女嫁是人间之礼,那么,女子出嫁,同样也无可怨尤。

因为出嫁而远离了父母兄弟,是无可奈何,但使人更加思念父母兄弟。

所以,“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是为“卫女思归”之“心切”做注脚,而不是由此引出卫女对礼仪的不满,不是由此引出卫女的怨尤之情。

从“卫女”只是“思归”来说,是“思之至”;从“卫女”没有“真归”来说,是“发乎情,止乎礼”。

既然“卫女”是卫国国君之女,而又说起父母已经不在,那么,卫国的掌权者就应该是其兄弟。

“卫女”按礼不能再去亲自回卫国,她固然是思念其兄弟姐妹,但是,须知“卫女”所嫁之人也应当是其他国家的诸侯,身为“国夫人”,恐怕不会不对卫国的担忧。

从“泉水”之喻来说,如果卫国混乱,相当于泉源之水变得浑浊;如果卫国衰亡,相当于泉源枯竭。

因此,无论卫国是混乱还是衰亡,都会使这个“卫女”为之担忧。

相比之下,“卫女”的兄弟们,难道就不感到愧疚羞耻吗?

此章最后说: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父亲的姐妹叫做“诸姑”,自己的姐姐叫做“伯姊”。

《孔疏》说:

“不问兄弟宗族,而问姑及姊,由亲其类也。

”可是,前文明明说了“远父母兄弟”,而卫女岂能要“归宁”却“不问兄弟宗族”呢?

对此,我们无法得知。

但是,看看卫庄公、卫桓公、州吁、卫宣公,哪一个是合乎“君道”的国君?

“卫女”莫非是不忍心去问?

不敢去问?

不必再去问?

无论如何,“卫女”只问姑姑、姐妹这些自己的“同类”,却不问兄弟宗族,绝非只是“亲其类”的问题。

或许当“卫女”对卫国之国事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所剩下的只能是对亲情的眷恋了;当“卫女”对掌握卫国大权的兄弟已经心灰意冷的时候,也就不愿意再去关心兄弟之事了。

可是,卫国的盛衰,却会影响到“卫女”的姑姑、姐妹。

五、第三章讲解:

原文:

出宿(速)于干(甘),饮饯(印建)于言。

载脂载舝(在支在霞),还(旋)车言迈。

遄臻(船真)于卫,不瑕【遐】有害。

【1】此章又说宿与饯,所用地名却不同。

精心构想回国路,可见卫女思归情。

上一章所说的是“出宿于泲,饮饯于祢”,这一章只是改变了两个字,成了“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这两个改变有什么意思呢?

《毛诗诂训传》说:

“干、言,所适国郊也。

”《毛诗郑笺》说:

“干、言,犹泲、祢,未闻远近同异。

”所谓“所适国”,指的是“卫女”出嫁所到的诸侯国。

那么,为什么在这一首诗里面竟然出现了两次“出宿”、“饮饯”呢?

为什么两次的地点又不一样呢?

《毛诗正义》没有解说,我们只好从“卫女思归”四个字上去寻找答案。

正因为是“思归”,所以,卫女精心设想出了两条归国的路线。

从其“远近”来说,应该“出宿于泲”比“出宿于干”更近一点。

按照常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最近的道路,但是,为了避免万一出现的特殊情况,也会设想出“第二套方案”。

这两套方案中的四个地名究竟是什么地方,不是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到“卫女”对卫国的关切之情有多深,看以看得出“卫女”的思乡、思亲之情有多真切。

这两套方案,一定是“卫女”日思夜想,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才精心构想出来的。

【2】脂膏如果分别说,牛羊曰脂猪狗膏。

卫女润车又修车,归宁卫国以行遥。

“载脂载舝(霞)”,其中的“脂”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说:

“戴角者脂,无角者膏。

”意思是说,头上有角的畜生,如牛羊之类,其身上的脂肪叫做“脂”;头上没有角的,如猪狗之类,其身上的脂肪叫做“膏”。

后来“脂膏”二字的区别渐渐淡化,可以用来互注,再后来则用“膏”统摄“脂”,近来则“膏”渐渐很少用来指“脂肪”,而“脂”字几乎完全取代了“膏”之义。

在“载脂载舝”里,“脂”字所表示的是,用牛羊的脂肪涂抹在车轴上,以起润滑作用。

“载脂载舝”的“舝”,也可以写作“辖”。

《毛诗诂训传》说是指“车轴头金”,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说“以铁竖贯轴头而制毂如键闭然”,两者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亦即“贯通车轴的那根铁棍”,这根铁棍是停车和控制方向的机关。

古人的车,在不用的时候,就把这个“机关”摘开,等到用车的时候,再把它挂上。

那么,这里所谓的“载舝”,意味着把原本摘开的“机关”再挂上。

不过,恐怕事情不会如此简单,毕竟这是铁做的,放的时间久了就容易生锈,所以,需要用油脂润滑,也需要修理。

所谓“载脂载舝”,这个句式就好比“载歌载舞”。

“载歌载舞”的意思是,既唱歌,又跳舞;“载脂载舝”的意思是,既用油脂润滑车轴,又把车子修理好。

总起来说,就是卫女要把归宁所用的车子准备好。

可是,为什么车子还要修理呢?

因为她想要乘坐的车子,是她当初出嫁的时候所乘坐的车。

卫女出嫁到这个诸侯国,我们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年,但是,至少已经旧了,要想乘坐它远行,就必须早早修理好,以免路途之中出现问题。

我们从何得知是这样的呢?

从“还(旋)车言迈”。

【3】还字读音如旋字,归宁仍乘嫁时车。

言迈意为我行远,路途凶险意决绝。

“还(旋)”字之义,是“从何处来,再回到何处去”,可谓旋转了一个方向。

这个意思,古人把“还”之音读作“旋”,不过,现在基本上都读作“环”了。

我们这里,还是按照《毛诗正义》之说,把它读作“旋”。

“言迈”是什么意思呢?

“言”可以理解为“我”,亦即“卫女”自指;也可以理解为语助词。

《说文解字》说:

“迈,远行也。

从辵(辍),虿(柴四声)省声。

”为什么表示“远行”的“迈”字却是用了“虿”字表声呢?

“虿”是像蝎子那样的一种毒虫,“迈”是“远行”,意味着要跋山涉水、路途遥远,因此一路之上充满凶险,不可不慎重。

不过,“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