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771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

(二)

历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題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社会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人宗子之家”。

表现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齐衰三月”。

这说明,西周

A.依据财产多寡建立统治秩序B.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C.依据血缘关系维护社会秩序D.通过丧葬制度巩固了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人宗子之家’”可知,在宗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宗子是其他人不能逾越的,这是依据血缘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C项正确;依据财产多寡无法建立统治秩序,得依靠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机构,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但宗法制只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史记・平准书》冲留下了西汉时期“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记载;《汉书・严延年传》中也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录。

这种现象

A.埋下了王国割据的隐患B.源于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C.影响了汉代的治国方略D.不利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兼并土地的豪强,以武力横行于乡里)…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宁可得罪俸禄两千石的太守,也不愿得罪豪强)”可知,伴随汉初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汉代的地方豪强势力发展迅猛,会影响汉代的统治,最终导致汉代调整治国方略,C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埋下的是王国割据的隐患,带来的是诸侯势力増长,威胁中央,而并非豪强,故排除A、B两项。

D项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项。

3.公元643年,唐太宗下诏日:

“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

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唐代大臣和书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夫画者,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据此可知,唐代

A.注重钟鼎图文的传承B.恢复了儒家思想独尊局面

C.重视绘画的教化功用D.崇尚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的题干主要研究的是唐代利用绘画来褒崇勋德,其功能与儒家六经相同,说明唐代利用绘画来强化社会教化,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当时注重钟鼎图文的传承,排除A项;唐代思想领域是“三教并立”逐渐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家独尊局面尚未恢复,排除B项;D项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唐文化的“创新”,排除D项。

故选C项。

4.《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

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

材料主要用来说明南宋时

A.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B.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C.经济发展促进了外贸繁荣D.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ロ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増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C项正确;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B项;因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是否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D项。

故选C项。

5.下图是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废除B.经济重心南移

C.种植结构调整D.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图表可以看出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在不断发展,这与种植结构调整(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有关,C项正确;AD是发生在近代社会,时间不符合,排除;B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故排除。

6.太平天国规定:

妇女和男子一样分田,同男子一样享有平等的参政参军权,废除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结婚有发给作为证书的“合挥”,主张一夫一妻制。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民主和平等的精神B.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

C.含有富国和强兵的愿望D.主张实现妇女彻底解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废除封建买卖婚姻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反封建思想,B项正确;A选项中“民主”是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排除;C选项是洋务运动,故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允许各地督抚及统兵大员就地“筹饷”以解燃眉之急。

各省督抚及统兵大员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督粮道、盐法道四大财税机构之外私自建立起金融管理机构,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金局,湖北巡抚胡林翼在武汉设立总粮台,曾国藩派人在所辖地区设立厘卡。

这反映了

A.清王朝中央权力的下移B.地方官府不谙近代贸易体制

C.君主专制受到巨大挑衅D.洋务派控制了地方财政大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晚清地方督抚私自设立地方金融机构,这一做法意味着清朝中央集权遇到了挑战,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A项正确;材料研究的是地方政府私设金融机构,无法反映B项内容,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项。

8.下表是近代中国初期的部分材料。

这些材料

A.揭露了西方殖民扩张罪恶B.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屈辱

C.扩大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D.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表明,这些材料介绍了世界局势和中国面临的时局变迁,扩大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无法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B、D三项错误。

9.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前タ,中国出版业获得了显著发展。

以当时上海销路比较广的《星期评论》为例,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马克思主义者撰稿14篇,主要提倡阶级斗争学说;另有其他知识分子的文章4篇。

据此可知

A.为首次国共合作创造了一定条件B.马克思主义传播助推出版业繁荣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合时代需求D.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有一些人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与认同,这为之后的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报刊,不能体现“多样”,排除D项。

故选A项。

10.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

该战役

A.推动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前线B.揭开了抗日战争反攻的序幕

C.成为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的声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看地图的图示和作战路线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抗战信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カ,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的声威,D项正确;在百团大战之前,敌后战场就已经成为抗战前线,故A项错误;当时抗日战争尚未转入反攻,故B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是太原会战,而不是百团大战,故C项错误。

故选D项。

11.下图为1973年画家赵志田创作的中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A.展现古典主义绘画艺术B.强调国家发展战略重要

C.突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D.宣传国家工业生产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画作体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以及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图示中国画不符合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的特征,排除A项;图示画作无法体现国家发展战略,排除B项;图示画作是体现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以及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并不是为了宣传国家工业生产成就,排除D项。

故选C项。

12.在古代雅典,雅典人将“城邦守护神”雅典娜的头像和象征雅典娜的猫头鹰印在雅典货币的两面。

这一做法有利于

A.培育公民的城邦认同意识B.推动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

C.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D.促进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人将雅典娜的头像和象征雅典娜的猫头鹰印在雅典货币的两面”可知,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公民意识,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人们对雅典娜的崇拜和认可不属于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D项。

故选A项。

13.1814年印度向英国输出棉布品127万码,21年后缩减了四分之三以上…1840年英国的丝棉织品由英船运到印度仅支付关税3.5%。

而输往英国的印度棉织品要付10%的关税,丝织品更要付20%的关税。

材料表明英国

A.加紧资本的原始积累B.重商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C.把自由贸易奉为国策D.加强对印度的资本输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15世纪欧洲兴起重商主义,其认定一个国家富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贸易的顺差程度和经营的积界方面,所以需要由政府千预经济,将本国的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保护起来,具有排他性和垄断性,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项。

14.读如图,据此推断1535—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

A.教皇与大众矛盾迅速激化B.文艺复兴冲击了神权统治

C.自然科学弱化了宗教信仰D.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权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教会的财产比重下降,国王、地方巨头、士绅财产比重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教会的财产分配到世俗,扩大了世俗力量,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英国一个郡的财产分配,且不一定和罗马教皇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提倡资产阶级文化,并不能影响教会财产,排除B项;自然科学确实冲击宗教信仰,但对宗教教会财产并无直接影响,排除C项。

故选D项。

15.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在零售价格不变

情况下,全面调整了工业品批发价格;开始发放基本建设长期贷款,并实行择优贷款原则;把奖金与企业最终效益挂钩等。

这些做法

A.强化了政府的经济作用B.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D.触动了苏联所有制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政府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故选B项;A项“强化”一词不准确,故排除;C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进行的,故排除D项。

16.“这种新的经济全球化不是靠推行“普世价值'以获得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来维系,而是以共同价值为基础,依靠各国人民平等的话语权来推行”。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文化理念的趋同B.公正合理的秩序

C.大国的核心地位D.民族文化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强调经济全球化要“依靠各国人民平等的话语权来推行”,即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推动,这就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秩序,所以B正确;“文化理念的趋同”、“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大国的核心地位”与材料“依靠各国人民平等的话语权来推行”不符,所以AC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21、22题任选一题作答,10分)

(一)必考题:

共42分

17.“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

康德与朱熹均对此概念作了诠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尽善尽美)”,其“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因为“得之于天”,又叫做“天理”,“天理”显现在事物之中,就成为“事理”,“天理”和“事理”是一回事。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理”就是“至善”,其主要内容为“仁、敬、孝、慈、信”等等。

达到“至善”境地的方法就是“复天理、去人欲”,其标准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改编自吕等雯《朱惠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材料二康徳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要遵守“绝对命令”,要奉行义务与职责;作为感性的经验者,个体希望自身能够幸福。

因此,“德行”虽是至上的善,却还不是圆满的善,只有再加上“幸福”,才能构成“至善”德行是至善的第一要素,幸福作为道德的结果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道徳与幸福之间有一个存在。

这个存在,使得自然不但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法则相和谐,还与他的道徳意向相和谐。

有了这样的悬设之后,世界上オ会有至善存在,而这样的一个存在,就是神。

通过上帝之手将幸福与德行和谐地共存于“至善”之中。

——摘编自刘延苗、何炳武《康徳与朱惠“至善”概念之比较》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康德关于“至善”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康德“至善”思想的影响。

【答案】

(1)不同

朱熹的“至善”指的是“理”,即道德:

康德的“至善”包含了“德行”与“幸福”。

朱熹的“至善”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存天理,灭人欲”;康德认为“至善”通过上帝之手,将“德”与“福”和谐共存于“至善”中。

背景

朱熹:

宋朝统治者稳定封建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康德:

封建专制压迫和教会势力影响大;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了人们思想。

(2)朱熹:

使儒学更加思辨化、理论化(伦理化、道德化):

明确道德的重要性,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带来了严谨务实的治学风气;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康德:

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了理性主义的内涵;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表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方哲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

【详解】

(1)不同:

根据“朱熹认为,‘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尽善尽美)’,其‘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因为‘得之于天’,又叫做‘天理’,‘天理’显现在事物之中,就成为‘事理’,‘天理’和‘事理’是一回事”、“康徳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要遵守‘绝对命令’,要奉行义务与职责;作为感性的经验者,个体希望自身能够幸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至善”指的是“理”,即道德;康德的“至善”包含了“德行”与“幸福”。

朱熹的“至善”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存天理,灭人欲”;康德认为“至善”通过上帝之手,将“德”与“福”和谐共存于“至善”中。

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熹生活在宋朝时期,当时宋朝统治者稳定封建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而康德则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所以他的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封建专制压迫和教会势力影响大;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了人们思想。

(2)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熹使儒学更加思辨化、理论化;明确道德的重要性,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带来了严谨务实的治学风气;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康德则是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了理性主义的内涵;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表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方哲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年)

——王玉茹《中国近代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经济体不同时期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

——数据来源: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得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所示物价的总体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趋势:

总体物价上涨;期间物价波动较大

因素: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战争、革命斗争不断,时局动荡;清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先后改革举措;国民爱国反帝运动推动等。

(2)趋势:

现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波动性减弱(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性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中的竞争性增强。

原因:

对内改革且不断优化深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现代中国民主法制的完善;注重科技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抓住机遇等。

【解析】

【详解】

(1)趋势: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总体物价上涨,但是期间物价波动较大。

因素根据“1880”、“1935”等信息可知,主要是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战争、革命斗争不断,时局动荡,清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先后改革举措和国民爱国反帝运动推动等。

(2)趋势: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79—201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的变异率是0.283,要低于欧盟、英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说明现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波动性减弱;中国经济在国际中的竞争性增强。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对内改革且不断优化深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现代中国民主法制的完善;注重科技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抓住机遇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权力配置及其运行逻辑关系着政治体制的发展。

当前,对权力进行约東、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所有现代国家的基本共从本质上来讲,“控权”的本质就是权力制约与监督,从而防止其滥用专断。

但毋庸置疑,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的差异,各个国家“控权”的方式有所不同

——摘编自皇甫鑫《中外权力制约监督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不能简单摘抄材料,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控权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后,国家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国王的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民主制度逐渐在英国建立起来。

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规定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最终都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根据“对权力进行约束、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所有现代国家的基本共识。

从本质上来讲,‘控权’的本质就是权力制约与监督,从而防止其滥用专断”可知,控权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

共10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0年)国家整理土地之目的在使地尽其用并使人民有平均享受使用土地之权利,总理之主张平均地权其精意尽在乎此。

欲求此主张之实现防止私人垄断土地以谋不当之利;对土地本身非因施以资本和劳カ所得的增益,应归公有。

为达到此目的之惟一最有效的手段为按照地值征税及征收土地增益税之办法。

若从平均地权原则上观之,所谓地租者为不劳而获之收益,应全数归公,地主不得而私。

…只以政治会议决定之土地法原则,对于平均地权政策实施,采渐进主义不能不如此规定,以俟逐渐修改完善也。

——摘编自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党务工作人员训练所编辑部吴尚鹰《土地问题与土地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共产党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概括国民党土地政策的特点。

【答案】

(1)背景:

国共对峙,为贏得农民,稳定统治;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2)特点:

保留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通过增加田赋来实现平均地权;自上而下“渐进式”改良等。

【解析】

【详解】

(1)背景根据“(1930年)国家整理土地之目的在使地尽其用并使人民有平均享受使用土地之权利”得出国共对峙,为贏得农民,稳定统治;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根据“总理之主张平均地权其精意尽在乎此”得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2)特点根据“为按照地值征税及征收土地增益税之办法。

若从平均地权原则上观之,所谓地租者为不劳而获之收益,应全数归公,地主不得而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保留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通过增加田赋来实现平均地权,自上而下“渐进式”改良等。

21.材料加里波利战役,亦称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是一战期间的一次重大战役,有学者将此战役称为“现代登陆第一战”。

1914年马恩河会战之后,西部战线进入了僵持阶段,战争转入消耗战模式。

西线的僵局和巨大的伤亡使另辟战场的主张在英国越来越有市场。

关于在何处开辟新战场,当时的英国国内有三种声音,海军大臣丘吉尔主张的第一种方案(在南线开辟战场)最终得以通过。

丘吉尔认为:

如果能占领达达尼尔海峡,进而控制黑海海峡,就可以使战争形势大为改观。

对于同盟国而言,达达尼尔海峡同样非常重要。

德国海军大臣认为:

“如果达达尼尔海峡失守,那么我们就在这次世界大战中输定了。

”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登陆与反登陆的大战就在这里爆发了。

战役分为海军单独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和撤退三个阶段。

由于英国在作战决心、作战准备、作战指挥和战场保障几个方面出现失误,协约国军队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达到战役目标,奥斯曼军队成功守住了黑海海峡的南大门——达达尼尔海峡。

——摘编自张超《加里波利战役回顾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里波利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加里波利战役并指出其历史启示。

【答案】

(1)背景:

马恩河会战之后,西部战线进入僵持阶段;协约国在西线伤亡巨大;英国国内探讨另辟战场;德国对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重视。

(2)评价:

该战役

性质是帝国主义争霸的非正义战争;虽然未能实现协约国的目标及改变一战进程,但作为“现代登陆第一战”,对以后的登陆战役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启示:

要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与准备;重视科技争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背景:

根据材料“1914年马恩河会战之后,西部战线进入了僵持阶段”可归纳出1914年马恩河会战之后,西部战线进入了僵持阶段;根据材料“西线的僵局和巨大的伤亡使另辟战场的主张在英国越来越有市场”可归纳出协约国在西线伤亡巨大;根据材料“于在何处开辟新战场,当时的英国国内有三种声音”可归纳出英国国内探讨另辟战场;根据材料“如果达达尼尔海峡失守,那么我们就在这次世界大战中输定了”可归纳出德国对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重视。

(2)简评:

关于本题作答可从战争

性质、对一战的影响及后世的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要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与准备;重视科技争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学森(1911-2009),1955年摆脱美国特务监视,怀抱“科学兴国”的理想回到中国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1956年,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