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806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docx

初一满分作文亲情家乡系列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一般的叙事文章也就六七百字,在这样短小的篇幅中,能把事情写清楚已经不容易了,生动具体则是进一步的要求,如果要做到深刻,则真是难上加难了。

但是只要我们懂得放大原来选材组材的话,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视野越小,聚焦越集中,画面就越清楚,因为就那么丁点地方,甚至连尘埃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相反镜头中的画面越大,只能匆匆横扫一通,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印象,更不谈深刻了。

《散步》就是经典的例子,作者将尊老爱幼和中年人责任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到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小画面中:

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儿子与母亲为走大小路发生了分歧,丈夫稍作犹豫之后作出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就是这样最寻常不过的小事,完成了一个关乎道德与责任的话题,这远比那些板着面孔的道德说教强多了。

俗话说,滴水见光芒,一叶知秋,说的都是这个理。

当你发现大手笔并非自己所长或者面对一个诸如“幸福’川成长”这样一些宏大话题无从下手时,不妨调整视线,将视野范围缩小,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依托一件小事情来予以表现。

一棵小桃树

①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

②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

“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③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

“这是什么呀?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

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

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

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弟弟说:

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⑤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我每每看着它:

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⑥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

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⑦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啊,小桃树啊!

我该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是灼灼的吗?

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苦瓜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

“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

”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无论做汤

,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莱,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⑦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⑧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⑨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⑩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11)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姥姥的端午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

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

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

她说。

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

却已一头白头。

 姥姥的端午。

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

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让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

大弟站到阳台。

低头点起一支烟:

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

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

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

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母亲的菊花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

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老远就能让你感受到那股咬牙切齿的狠劲。

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

我说:

“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

”我不知道母亲要等什么,但我没有再问。

立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

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

我说:

“妈,来张照片怎么样?

”“再等等吧。

”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日光在每一张麦片上踱步。

我知道母亲在想些什么了,她一定是在咀嚼丰收的喜悦吧。

看着她唇边的一丝微笑,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

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

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

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

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旋舞,从容而优雅。

与其说它们是赴死亡约会,倒不如说它们在作生命的飞翔。

然后是牵牛,一朵一朵白的、蓝的小喇叭蔫瘪下来,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响起的生命的号角。

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

我想像不出还有什么是值得让母亲等待的。

一天母亲对我说:

“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像。

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

母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

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

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母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

父亲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更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

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

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

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看着那些花蕾探出绿嫩的头,看着那些绿头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

时光一天天地流走,母亲注视着它们,眼中的爱意越发深了。

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

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

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母亲再没有提拍照的话,我也没提。

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

“替我拍张照吧。

”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

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

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那些漩涡仿佛在母亲的心头旋转,将她这些日来的忧伤、痛楚都带走了。

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

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

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藏在枕头下的爱

读师范时,他的母亲每周三都要来学校一次,给他送一些咸菜。

说是他的母亲,其实是后母,还是个哑巴,他讨厌她来。

他的亲生母亲一次上山砍柴时,不慎从山崖坠下,离他而去,那时他才十岁。

虽然母亲在他的记忆中不甚清晰,但每当他回忆起儿时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时,感觉是那么的温馨。

母亲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是这个哑母无法取代的。

自从考上师范后,他对她的厌恶感与日俱增。

尤其是每周三当他在教室里听课时,外面总会有一阵“呜啊呜啊”的叫声,他知道是她来了。

他受不了这时同学们那种异样的眼光,有的还带着一丝鄙夷的神色,这让他抬不起头来。

他本来学习很优异,但每次学校举办的活动,都没有他的份儿,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配合,更没人推荐他参加。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她——那个哑母造成的。

尽管哑母对他的反感似乎并不在意,但他还是接受不了她。

每周三哑母给他送来的菜,他从来就没有看过,拿到寝室,就把它们扔在床上的角落处或是枕头底下,即使吃着干饭,他也不会去打开那个包裹。

他知道,他家很穷,哑母送来的东西无非是一些自家种的土特产,和同学们的相比,他简直难于启齿。

还是一个周三,哑母又来了,站在教室的窗户旁看着他。

他感觉很难堪,同学们都在望着他。

哑母经常来学校,同学们都认识。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出去。

哑母还是随身带着一个包裹,用自家土布做成的包裹。

见他出来,嘴里“呜啊呜啊”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并用手指着那个还带着体温的包裹。

他不想和她说话,一把夺过包裹,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那一刻,他分明听见身后同学们一阵阵的窃笑。

下课后,他照例看都没看,就把那个包裹塞到了枕头底下。

他决定下次回家一定要跟她讲清,以后不要去他的学校了,他不愿同学们看他的笑话。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忽然闻到一股怪怪的味道,像是什么东西腐烂后发出来的。

他仔细搜寻,确定那怪味来自枕头下面。

他拿起枕头,是哑母上次送来的包裹。

一定是里面的咸菜发霉了,他决定扔掉它。

打开包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早已腐烂的苹果,还有一叠一元、五元的纸币,那纸币都被苹果腐烂后流出的水洇成了黄色。

那一刻,他趴在床上,泪流满面。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踅[xué] 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

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

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

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

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

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

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

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

的确有点像。

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

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

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

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

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

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

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

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

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

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

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

(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

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

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

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

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

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

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

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

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

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

都快问成祥林嫂了。

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

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

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

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

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

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

锅灶却是冷的。

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

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

饭就快好了。

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

我说,妈,还是我来吧。

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

(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

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

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

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

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吟赏炊烟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

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

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

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

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

【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

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

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

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

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

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

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

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

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

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

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是一道,是一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

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

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清水微香

泾河

天色还灰蒙蒙的,东方初升的亮白映在我家纸糊的九宫格木窗上时,母亲已起床。

梦境里,我隐约听见院子里扁担钩子相互撞击的声音、水桶摇晃的声音。

母亲又要去挑水了。

这个村庄依山而居。

一道山泉从山谷潺潺流出,穿村庄而过。

村里的人畜饮用水主要来源于这条小溪。

乡亲们在村庄南头干净宽阔的高处架了一个石槽,溪水流经石槽,可以直接流进水桶,担水淘菜很方便。

这个地方就叫水槽了。

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完成了她每天早晨的第一道功课,厨房那口赤褐色的大缸里已清水满盈。

我计算过,按我家那对水桶的盛水量算,要担满这口大缸,是要挑四担水的。

母亲要在水槽和我家往返跑四趟。

母亲的额间浸着汗珠,身上散着热气,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

而她的眉宇间却闪烁着明亮的精气神,有一股虔敬的威严和幸福感在里面。

多年来,她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从不饮用水缸里昨天盈余的陈水,而是每天必须从水槽那里挑来清新的鲜水。

端详着圆月一样充盈的缸口,聚敛的清水沉静地与母亲对望着,清幽深邃,一股新鲜的清香扑向她的脸面。

那缸水,成了母亲心头独一无二的圆月,明亮地照耀着她,在她的心头晃来晃去。

那水,流经清幽的山谷,带着山涧车前子、蒲公英百草的清香,红鼻血花、野黄菊千花的芳泽,草莓、樱桃、蓝梅子野果的甘甜;带着林间白桦枝头滚落的晨露;带着云卷云舒的雾霭的优雅;带着启明星的光辉,一路欢歌来到我家。

这水是透亮的、清冽的、芬芳的。

母亲说,喝上干净新鲜的水,心里是亮堂的,人一天是感觉不到乏的。

母亲像守护金子一样守护着那口缸,从来不许畜禽靠近,更不许小孩子们接近。

小猫小鸡对那口缸是望而生畏的,每有靠近半步,就会遭至母亲的呵斥和追赶。

为防意外,母亲特意让父亲做了两块厚重的木盖,重重地压在缸口上。

那木盖我小时候是揭不起的,所以,也无从接近那缸水。

这缸水,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带着某种神圣的意味。

我有时站在院子里,看见静静站立在厨房漆黑的角落的那口水缸,觉得它是那般清苦和孤独,又觉得它满腹高贵与清香。

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有时悄悄溜进厨房,用手摸着水缸光洁温润的赤褐色釉面,手掌上沾满了潮润与冰凉的水珠。

再次轻抚,却意外感觉到缸体上传递出一股母性的柔情,那股柔情是那样宽广、熟悉、绵延不绝。

在流火的七月,放牛或放学回家嗓子冒烟的时候,我多想喝一口缸里的清水解渴。

我静静地站在缸边,看着母亲郑重其事地揭开水缸上的木盖,舀出半瓢清水倒进瓷碗递给我。

那半瓢水在碗里荡漾着微弱的涟漪,欢快而愉悦,像渴望鱼儿的小海洋。

我迫不及待地饮了一口,一股透心的冰凉通过舌苔直达内心,一股从未有过的澄澈迅疾传遍全身。

那口水在我看来,是甜过蜜汁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那半碗清水更甘醇甜美的了。

包括我的父亲和哥哥们,从七、八月的“麦趟子”上下来,也都是大汗淋漓地先钻进厨房,饮半瓢甘洌的清水后,才惬意地坐在杏树下稍作休息,再洗漱吃饭。

岁月荏苒,清水为伴。

我有时想,我这身子里面定然已被母亲悄悄注入下了一股小小的清流。

它的样子应该酷似那条清澈的小溪,每时每刻都回旋萦绕在我的血液里,支支汊汊遍布我的全身。

乡村不言谢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在儿时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

借劳动工具、借针头线脑、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

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