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948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docx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毕业论文设计

内蒙古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

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实施方案

内蒙古恒源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三月

项目名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石峡口水库移民安置区

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批准:

赵瑛

审定:

袁文海

校核:

郭俊兵

设计:

陆增利郝俊平

外业测量:

陆增利郝俊平刘荣王宪张明

 

 

附件:

附表:

1、概算附表

2、单价分析表

附图:

1、项目区地形图

2、工程平面布置图

3、大口井结构图

4、泵房结构图

5、温室大棚结构图

6、管道连接设计图

7、检查井、退水井结构图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移民要做到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并重,继续按照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完善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要继续从其他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问题,重点加强基本口粮田、设施农业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

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山、老、边、穷”地区,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定提高耕地的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是清水河县移民后期扶持的重要途径。

根据清水河县的实际,结合《清水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决定在清水河县东部韭菜庄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以增加移民区基本农田面积,发展灌溉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库区及周边贫穷落后面貌,提高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加快移民区脱贫致富达小康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项目区现状

项目区位于清水河上游一级支流三岔河,区域为河道两岸的河滩地和川台地,该地区是全县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建有部分小型农田工程,但由于工程运行多年,老化失修,损毁报废,原水浇地完全成为旱地。

当地移民群众多次申请建设水浇地,县乡有关部门多次实地勘测,分析项目可行,决定在石峡口水库移民区三岔河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项目区规划总面积562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面积552亩,日光温室大棚面积10亩。

新打大口井2眼,以解决灌溉水源;铺设灌溉管网5.95km;为了利于灌溉、布设温室及提高耕地产量,对项目区的坡耕地进行平整,平整土地面积120亩;目前规划项目区内有砂砾石滩地或盐碱地未被利用,设计采用易地取土回填改造利用,以增加耕地面积,规划拉土造地面积50亩。

完成上述工程项目共需动用土方6.45万m3,浆砌石783m3,干砌石190m3,混凝土58.4m3,砌砖531m3,砂浆抹面1305m2;铺设灌溉管网5.95km;配套抽水机组2台;架设高压线路0.3km,低压输电线路1.6km,安装变压器1台。

主要材料用量为柴油22.34t,水泥97t,机砖278千块,砂子361m3,石子49m3,块石1066m3,钢筋15.2吨,PVC管材6.04km,总投工0.35万个工日。

1.4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81.57万元,总投资中其中建安工程费137.60万元,设备材料费33.65万元,独立费用10.32万元。

1.5项目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结果

项目实施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2亩,日光温室大棚面积10亩,新增耕地面积50亩,项目区120亩坡耕地得以平整。

项目区人均新增耕地0.3亩。

人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3亩,项目区年增产粮食29.64万公斤,年增加纯收入32.63万元,人均增产粮食985公斤,人均产值可增加1871元,人均纯收入增加1084元。

可使项目区105户301口移民实现稳定致富。

经计算,该项目经济合理、效益可观,该项目不仅对工程境内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6项目实施与管理

三岔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属于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领导、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实施采用“项目法人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三项基本制度,工程报批后即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工程施工招标,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工程开工后立即进入现场,按照工程设计开展工作。

资金使用严格实行报账制,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

工程运行管理,工程建设完工后,经上级部门验收合格后移交给项目村管理,实行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梯田按原来土地使用权属重新调整划分,温室大棚、水利设施采取承包合同制管理。

2基本情况

2.1自然状况

2.1.1自然地理

项目区位于清水河上游河谷地带,距离清水河县城关镇40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1°56′57″~111°58′03″,北纬39°54′09″~39°54′24″。

属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所辖,项目涉及1个村委,三岔河1个移民区自然村。

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高程在1408m左右,相对高差16m,地势较为平坦,起伏较小。

区域内冲沟较少,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前冲击平原。

2.1.2水文地质

项目区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清水河—偏关小区,区内基底为古生界花岗岩。

上伏深红色泥岩或砂层,三系上部为第四系黄土,部分地段夹有冲洪积砂砾石层。

项目区水资源较为充足,地表水为河道径流,水量丰沛,地下水以浅层潜水为主,地下水补给充足,地下水较丰富,水质较好。

水资源现状利用率甚低。

2.1.3气象

项目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

夏季炎热,年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400mm,且多集中在7--9月份三个月内,期间降雨量占全年75%以上。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有时夏秋连旱,降雨集中,时有暴雨山洪发生,是当地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

区域内全年日照时数2899小时,≥10℃的有效积温80%的年份达2830度,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29℃。

多年平均气温7℃。

最大冻土深1.63m。

2.1.4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地区地震烈度7度,相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

2.2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涉及三岔河1个自然村,共有移民农户105户,人口301人,劳动力195个,农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现有耕地0.21万亩,绝大多数为坡耕旱地,其中旱滩地516亩,人均耕地7亩,粮食亩产250kg/亩。

2011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农民收入来源中,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收入分别占60%、20%和20%,是我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地区。

2.3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水源工程、灌溉渠道处于空白状态,过去零星引水工程已完全报废,现仅在大旱期间,村民个户在沿河地带利用小型提水设备应急浇灌,灌溉成本很高,可覆盖的灌溉面积也较少。

三岔河河道较宽,地势平缓,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宜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通过对旱地、坡耕地的改造,增加基本农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为此,当地农民及地方政府积极要求尽快落实该项工程。

2.4移民现状

三岔河地区属石峡口中型水库淹没影响区,水库建设时淹没了该村的部分河滩地,使当地群众受到了巨大损失。

由于石峡口水库建设正处于“文革”时期,国家投资不足,移民得到的补偿相当少。

直到现在,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还相当困难,农业广种薄收,结构单一,畜牧养殖业也基本上是自养自食,库区群众经济收入甚少,生活困难,很需要大力扶持。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是改善移民区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项目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受干旱缺水制约,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如遇干旱年份,不可避免出现农业减产,农民返贫现象,农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稳定解决。

项目建设可发展水浇地552亩,人均水浇地1.83亩,粮食单产由原来的150kg/亩增加至500kg/亩;发展日光温室大棚面积10亩,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当地农民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蔬菜;该工程实施后当地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084元,实现稳定脱贫。

2、是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

受生产条件的影响,项目区现有作物主要以耐旱的马铃薯、莜麦、杂粮等低产低效作物为主,项目实施后,可依托灌溉条件及靠近城关镇优势,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专用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种植,从而大幅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移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

通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可有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生产方式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种高产集约经营转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是实现移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使项目区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实现转移增收。

同时,减少坡耕地开垦种植,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资源条件具备。

经实地勘查,项目区土地资源充足,人均耕地7亩。

土壤以壤土、沙壤土、栗钙土为主,且较肥沃。

水资源丰富,项目区处于水库上游库尾地段,仅地表水资源发展千亩水浇地也有余量,加之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

水、土资源完全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2、经济社会条件具备。

工程建设所需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砖、钢材、水泵,均为普通建筑材料设备,可就地解决,其他材料设备也在县域内采购,完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施工所需电力、交通、通讯等条件均可满足需求。

3、移民群众积极性高。

项目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工程,当地群众对项目实施的要求日益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高,群众基础良好,自筹资金有保障。

3.3公众参与情况与意见

项目申报之前清水河县移民办广泛听取了移民意见,对项目的选点及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定采纳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方式,确定工程建设方案和工程管理运行方式。

群众以村民大会形式协商一致通过同意该工程建设,并集体签字申请,希望尽快实施,及早发挥效益,移民作出了承诺表态,工程建设时,按照上级部门和村委会的统一安排和调度,根据工程的进度积极、适时的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4项目设计

4.1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2.《清水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农田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50363-2006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6.《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

8.《清水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总体规划》

9.《清水河县农田水利“十二五”规划》

4.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区规划总面积562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面积552亩,日光温室大棚5座,总占地面积10亩。

新打大口井2眼,以解决灌溉水源;铺设灌溉管网5.95km;为了利于灌溉及提高耕地产量,对项目区的坡耕地进行平整,平整耕地面积120亩;目前项目区分布大量的砂砾石滩地或盐碱地未被利用,规划采用易地取土回填改造利用,拉土造地面积50亩。

4.3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项目区为黄河二级支流清水河上游,一年四季不断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2万m3,一般6~9月随着雨季的到来径流量较大,其它季节水量较小。

项目区上游有大新夭水库,水量丰富,该水库可保证项目区多年可用水量43万m3。

项目区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岩性构造、地貌、区域侵蚀基准面及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根据地下水的贮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分类,项目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埋深较深,一般有统一的自由水面,地下水承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和附近低山丘陵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补给。

项目区主要利用地下渗水,采用打大口井方式,根据当地提供资料,井深10m左右,井径4m,单井出水量60-100m3/h左右,地下水水质良好。

综上所述,规划中以地下浅层水的利用为主,地表水作为地下水的补充。

4.3.1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项目实施后主要为农作物用水。

水资源的平衡分析,即为水资源的可供给量与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平衡问题分析。

为满足项目区内农作物的最大用水需求,在水量平衡分析中,以整理后所有耕地皆种植玉米(种植比例0.45)、马铃薯(种植比例0.35)、向日葵(种植比例0.2)作为项目区作物灌溉用水需求测算的最高标准。

项目区灌溉保证率确定为75%。

按照当地节水灌溉数据,项目区玉米的灌水定额为35m3/亩,一年浇3水,马铃薯为45m3/亩,一年浇2水,向日葵为30m3/亩,一年浇3水,项目实施后灌溉面积564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5,则项目区灌溉需水5.71万m3。

4.3.2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规划中以地下水的利用为主,地表水作为地下水的补充,项目区地下水为第四系空隙潜水,开采方式为打大口井,据现有井资料,单井涌水量一般在60m3/h左右,作物灌溉三次,一次15天,每天16小时计算,项目区2眼新打机井可提供8.64万m3水量。

综上所述,项目区年供水量为8.64万m3。

4.3.3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农业灌溉年需水量为5.71万m3,可供水量为8.64万m3,供水量大于需水量,水资源量完全能够满足灌溉需水量要求。

经取样化验分析,灌区水源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4.4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4.4.1管道灌溉工程设计

4.4.1.1水源设计

(1)大口井设计

据清水河县水务局所提供的资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和附近已有大口井的出水量,确定大口井单井出水量为70-120m3/h,其水量能满足单井控制面积作物用水要求。

①工程选址

经调查和搜集区域内的水资源资料,并对多个拟选水源位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水源位置,该位置处于村庄的下游沟道,两河交汇的富水地段,水质良好,且靠近电源,施工和管理运行方便。

②设计要求

a、大口井的深度应根据含水层的埋深、岩型、出水能力、枯水期地下水位及近年水位下降情况、施工工艺确定。

b、进水结构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进水能力大于设计取水能力,结构坚固,且不易堵塞。

③工程设计

a、根据《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规定,管井径、井深设计,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组、段)的埋深、厚度、水质、富水性及其出水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根据设计取水量、施工条件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取大口井内径为4m,井深8m。

b、井壁材料和厚度

根据设计确定的井深、井径,同时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及当地材料供给情况。

确定井壁材料由干砌石和浆砌石构成,干砌石位于大口井的中部,浆砌石位于上部,为了使基础受力条件好,在底部铺筑一层浆砌石,三部分的材料自下而上为浆砌石、干砌石、浆砌石,高度相应分别为0.5m、3.5m、4.0m。

基础部分浆砌石厚度为1.5m;中部干砌石底部厚度1.5m,顶部厚度1.2m;上部浆砌石底部厚度1.2m,顶部厚度0.6m。

c、进水方式及结构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采用井底井壁同时进水。

由于河槽基础为砂卵石层,井底可不设反滤层。

井壁的进水主要靠中间的干砌石砌缝进水,同时在顶部的浆砌石开孔,增加进水量,开孔部分高度为2.0m,孔口为矩形,边长0.07cm,孔隙率15%。

在进水段的干砌石、留孔浆砌石背后回填反滤层,反滤层由细砂、粗砂、碎石组成,厚度分别为20cm、20cm、15cm。

由于浆砌石进水孔断面较大,采用钢丝网包裹后回填滤料,滤料填筑依次为砾石—粗砂—细砂。

井口高程高出现有地面0.5m,大口井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间预留水泵孔,孔径满足机泵直径要求,水泵孔兼起通气的作用;在旁侧靠近井壁的地方预留一检修孔,孔径满足检修人员出入或清淤方便。

(2)泵房设计

为使水源不受污染,防止机泵及配电设备设施被盗、破坏、风雨蚀等影响,在水源井上方新建砖砼结构潜水泵房,建筑面积12.9m2。

泵房结构见附图。

4.4.1.2灌溉系统设计

①总体说明

根据设计方案,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的灌溉方式,管溉由于具有省水、省工、省地的优势,按照项目区地形及地块和拟定的大口井分布,分片分块设计,合理布设输水管网,项目区规划灌溉区域分为2块,水源大口井2眼,单片控制面积分别为150亩和369亩。

②抽水系统设计

根据设计确定的机井数量和浇灌面积,单井控制面积,实测灌区控制区域最大高差,根据项目区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土壤性质确定灌水定额和轮灌周期,并进行水泵型号的选取。

a.灌水定额

采用公式m=1000γsh(β1-β2)/η

m——灌水定额,m3/hm2;

γs——土壤干容重,13.58kN/m3;

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m,h=0.64m;

β1,β2——土壤适宜含水量上下限,β1=20.9%,β2=14.3%;

η——田间水利用系数,η=85%;

m=675m3/hm2=45m3/亩,折算田面水层深68mm。

b.设计灌水周期

根据当地土质,种植大田作物种类,当地灌水保收经验取灌水周期T=15天。

c.系统设计流量确定

管灌系统设计流量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中式3.1.1进行。

Q=amA/(ηTt)

式中Q——灌溉系统设计流量,m3/h;

a——控制性作物种植比例,取a=1.0;

η——灌溉水利用系数,η=75%;

m——设计灌水定额,m3/亩,取m=45m3/亩;

A——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亩;

T——灌水周期,取T=15天;

t——日工作小时数,h,取t=15h;

将以上参数代入公式计算

Q1=52.0m3/h

Q2=98.4m3/h

d.管道水力计算

管径选取,为了便于选取泵型,取水泵标准流量50m3/h和100m3/h的水泵,根据经验公式d=13Q1/2选取经济管径,根据实际情况,由于管路较长,损失较大,管径分别选取直径110mm和160mm管材。

水力计算时,机井泵管为钢管,田间地下铺设为U-PVC给水管材,1号灌区采用同一管径,主支管管径d=110mm,2号灌区设计采用干支二级固定管道,主管管径d=160mm,支管管径d=110mm。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

hf=fQmL/Db

式中hf——沿程水头损失,m;

f——摩阻系数;

Q——系统设计流量,m3/h;

L——管长m;

D——管径mm;

m——流量指数

b——管径指数

管材f,m,b值见下表:

管材

f

m

b

硬塑管

0.948×105

1.77

4.77

钢管

6.25×105

1.9

5.1

局部水头损失hj取沿程水头损失的10%,灌溉系统水力计算按最不利点考虑。

按照管路布设规划,测得泵管长,单井主管道、支管长,进行水头损失计算。

e.系统设计扬程

H=h动+△Z+∑hf+∑hj

式中h动——井中动水位(m),h动为8m

H——系统设计扬程,m;

△Z——井口与最高地块高差,m;△Z1、△Z2分别为4.2m、10.5m

∑hf+∑hj——沿程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m;

灌溉片区

管路

名称

管长

(m)

管内径

(mm)

流量

(m3/h)

hf

(m)

hj

(m)

hf+hj

(m)

(m)

1号

钢管

9

75

50

2.60

0.26

2.86

23.56

干管

432

100

50

12.01

1.20

13.21

支管

245

100

50

6.81

0.68

7.49

2号

钢管

9

100

100

2.23

0.22

2.45

23.45

干管

314

150

100

4.30

0.43

4.73

支管

523

150

100

14.79

1.48

16.27

经计算1#水源井设计扬程为35.76m,2#水源井设计扬程为41.95m。

泵型号选取

水泵采用潜水电泵,按照计算所需的流量与扬程大小,查《节水灌溉手册》,经查询采用下列型号水泵,适用水泵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水泵技术参数表

灌区

潜水泵型号

电机

功率

(kw)

流量

(T/h)

扬程

(m)

出口

直径

(in)

效率

(%)

功率

因数

1号

200QJ50-39/4

9.2

50

39

3

89

0.82

2号

250QJ100A-45/2

25

100

45

4

88

0.82

③灌区管网设计

管网布置力求做到管线总长度短,控制面积大,管线平顺,减少拐弯起伏现象,达到投资少效益高的目的。

一号灌区采用一级管网输水,二号灌区低压管道采用二级管网输水,设计管材为U-PVC,主管管径d=160mm,支管管径d=110mm。

主管道垂直于等高线布设,支管走向平行于作物种植方向并于地形坡度相适应。

给水拴间距50m,单个给水栓设计控制面积3.5亩。

管道埋深以不影响耕作并不被碾压破碎为标准,管道埋深80-100cm,在一些过沟或跨梯田的部位,采用浆砌石保护。

由于管路处于冻层以上,需在低洼地带设置退水井,以防管路冻裂,根据地形高差及低压管道输水要求,选配工作压力0.4-0.6MPa的管材。

4.4.1.3变压器型号选取

根据灌区设计所选取的水泵的型号,电机功率、效率、功率因数,计算所需变压器的容量,采用下式计算变压器容量。

变压器容量≥水泵电机功率/效率/功率因数代入上述不同型号的水泵参数计算

选配1台油浸式变压器,变压器型号为S11-M-50KAV,容量50KVA,可满足水泵的运行。

目前高压线路贯穿项目区东部,需架设高压线路0.3km,低压线路1.6km,线路采用LGJ-352mm钢芯铝绞线,解决项目区的输变电问题。

4.4.2温室大棚工程设计

4.4.2.1概述

1、温室面积:

跨度7.5米,长度70米,建筑面积525㎡。

2、温室主要配置:

温室工作间、卷帘机、保温被。

3、通风方式:

利用放腰风、顶风和后墙通风口通风。

4、覆盖材料:

用0.12㎜防雾滴PVC膜覆盖。

5、主体框架

①拱架顶部采用Φ32钢管,底部采用Φ14圆钢,连接件采用Φ12圆钢;②横拉杆用Φ25×2㎜圆钢管,横拉4道;③卡子2#扁钢,扁钢厚>2㎜;④螺丝用8×50㎜镀锌螺丝;⑤预埋件5×100×100㎜钢板,⑥压膜地锚用8#铁丝。

4.4.2.2结构参数

1、温室前坡采光角度28°;2、方位角度坐北朝南东西走向且偏西5°;3、温室跨度7.5m,长度70m,4、脊高4.0m;5、后墙高3.0m,底部为浆砌石上部砖砌;6、温室下卧0.5m,7、温室前墙高0.7m,宽0.37m,砖混结构,留拴膜线地锚及拱杆孔;8、温室后坡水平长1.2m,且一次性盖死;9、拱架间距1.1m。

4.4.2.3卷帘机

温室卷帘机采用支架式卷帘机,每座温室一台。

4.4.2.4保温被

采用新型复合材料防水保温被,由防水面料、棉毛毡、塑料膜、泡沫塑料膜、铝箔等3-7层材料组成。

4.4.2.5建造主要技术环节

1、厚墙体

机械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