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29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使得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臵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早在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

B.道教继承了“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的说法,并将之作为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修炼的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C.“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审美理想,“中”是对不同意见的协调,“和”指恰到好处,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繁衍发育。

D.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而且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C.《礼记·月令》中记载的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D.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了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而“中和之美”的想法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饮食生活。

3.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烹饪技艺之所以能够彪炳史册,是因为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B.中国饮食文化讲究食医结合,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遵循“阴阳五行”说,追求“中和之美”,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C.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进行创造、积累,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

D.中国具有“烹饪王国”的美誉,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4个发展阶段,推出了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完成4——6题。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

应验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

文雅,不俗

C.游于三辅游:

游玩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

看,视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A.举孝廉不行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衡下车,治威严振声激扬

C.果地震陇西时政事渐损

D.上下肃然公车特征拜郎中

6.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3分)

A.连辟公府不就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讽议左右D.衡下车,治威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

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

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

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

“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

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备敛容答曰: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

”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

“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

”但使慈侦视轻重。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

“宁识神亭时邪?

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慈曰:

“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

“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左右皆曰:

“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

“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饯送昌门,把腕别曰:

“何时能还?

”答曰:

“不过六十日。

”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其妙如此。

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

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慈临亡,叹息曰:

“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权甚悼惜之。

评曰:

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

【注】①许子将:

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

②楼棼:

城楼上的柱子。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

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知恩图报。

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

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

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1)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

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5分)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5分)

11.默写(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苏轼《定风波》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3)李白《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

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2.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百岁杨绛:

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

“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

“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

“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

“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

“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锺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

“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

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锺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

“谢谢!

谢谢!

我们很忙,谢谢!

谢谢!

”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锺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锺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

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

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

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

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

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

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

“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锺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锺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锺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锺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4.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3分)

15.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5分)

16.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

(2)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__________。

(3)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不顾中国民意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分子做宣传,中方对这种险恶用心__________。

A.了如指掌洞若观火明察秋毫B.了如指掌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了如指掌明察秋毫D.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应严格按照程序,较大程度地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切勿隔岸观火,只做表面的清理整顿工作。

B.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大火车站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交通场面拥挤不堪。

C.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大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D.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弄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19.下列各组句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B.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其形成与繁荣使中国西部地区自唐代以来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造成深刻影响。

C.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真坦诚的人,观众对这类形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D.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

,。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

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⑦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⑤⑦⑥④②③①B.①③④②⑤⑦⑥C.①③④⑤②⑦⑥D.⑤③④②①⑦⑥

21.将下面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

2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读书人所需要警惕的是,只把做官当作了读书的目的,①。

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一个人精神情怀的陶冶与涵养,在于帮助一个人获得高尚的品格、卓越的识见,以及因为对自然社会的洞悉了解而养成的既有所敬畏又无所挂碍的智慧与勇气。

书读得好不好,理解得对不对,②。

如果把读书与实践加以割裂,那么既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③。

六、写作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答案

1【答案】C(3分)

3【答案】B(3分)【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文章第1段是总述,其余段落是分述,抓住第一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第3.4.5.6.7段开头结尾的句子,可概括出本文的主旨,确定答案为B项。

A项不够全面,还应包括“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

C项D项没有抓住重点。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山东卷论述文常考题型。

解答时可根据文章标题首先推断论述话题;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每段的首尾句,划分层次;再结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4.A

5.C

6.D

7.B

8.B(“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有误)

9.D(“曾孤身一人”错,“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意思是“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

10.

(1)曹操听到太史慈的名声,便给他送来书信,用小匣子密封着,打开一看,里面并无什么书信,只是装了中药材当归。

(“发”,“打开”的意思;“省”,“察看”的意思。

(2)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

(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

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

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

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

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恨。

(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

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到了平原,对刘备说:

“如今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

考虑到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人于急难之中,故此孔北海极为慕仰,延颈以望,仰仗于您,才让我冒着枪林刀丛,突破重围,从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救他活命。

”刘备严肃地回答说:

“孔北海知道这人间还有我刘备在啊!

”当即派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前去救助。

起义军听说救兵已到,撤围逃散而去。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

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

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

“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

”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

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

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

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

孙策刺太史慈的马,夺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

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

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

太史慈于是住到泛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

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

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

“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

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捉到了我,会如何呢?

”太史慈回答:

“很难说我会怎么处置。

”孙策于是大笑说:

“今日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

”(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

(孙策)左右的人都说:

“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再回来。

”孙策说:

“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

”(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

“几时回来?

”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