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3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docx

108音乐鉴赏古典时期

交响曲:

海顿《惊愕交响曲》

  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

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

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

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

因为他拥有荣誉。

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

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

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

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

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

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

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两个星期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写成。

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一位英国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在童年时第一次听到这部交响曲时,失声叫道:

“多么伤感的音乐啊!

”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

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

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有人认为,这个主题与莫扎特《费加罗婚礼》中的一段爱情咏叹调相似,但这个交响曲主题与青年人爱恋之中的那种又愉快、又不安的心情截然不同,它全然处在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

它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这部作品因而被喻为莫扎特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就失聪了。

贝多芬在第三乐章(有时在第二乐章)引起进谐谑曲(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代替小步舞曲。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

“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

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第六交响曲《田园》。

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

这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

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

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

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

“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音乐的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挥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紧张不安。

第二主题是抒情性旋律,温和舒缓,然而,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再次袭来,斗争的画面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展开。

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

他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

”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

19世纪浪漫派大师舒曼评论第五交响曲时说:

“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自然产生一种新的敬仰和感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

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

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

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第一乐章)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乐曲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

但最终,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

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协奏曲:

《四季》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约1675-174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

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

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

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

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

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

  《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

  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

  《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

  《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这个乐章欢快而又活泼;

  《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雪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作品导听

  他在每首协奏曲前加了一首解释音乐的十四行诗,这些十四行诗并非惊人之笔,但音乐显然确实用来极为详细地描写十四行诗中所说的一字一句.为了避免任何可能发生的误解,维瓦尔第把十四行诗的每一句印在它所解释的乐曲各句的上方;甚至还印了进一步说明的句,应用描绘性诗歌.

  1、小快板开始的副歌确定整个乐章的标题“春光重返”的意境。

意大利原文的节奏就几乎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一兴高采烈的曲调,副歌的第二次再现后是“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由小提琴声部迅速跑动的音阶相随后整个弦乐组中低音上的碎弓加以描绘。

2慢乐章,乐队描写牧羊人小睡(独奏小提琴的徐缓而流畅的旋律)外加一个显然不能纳入十四行诗的描绘性片段。

牧童的“忠实的狗”显然在清醒地守卫着,因为中提琴被要求以“非常响亮而短促”的重复音符来模仿狗的叫声.听众可以感觉到这一天真的细节给维瓦尔第带来的心情愉快,因为狗在整个乐章中自始至终吠叫不停

3、乡村舞曲开始的曲调令人想起农村的风笛.小提琴中的轻快活泼的曲调,和模仿风笛嗡嗡声的低音弦乐器中的持续音都造成这样的印象

  为了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曲意,维瓦尔第在这部小提琴套曲《四季》的总谱扉页上曾相应地题写过一首14行短诗,用以简单描述每一乐章的音乐内容,以文字形式描绘每个乐章所力图表现的主题,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

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吧。

  《夏》

  一、夏日炎炎,畜群困倦,松林似火烧。

斑鸠和金翅雀在声声歌唱。

清新的微风迎面吹来,转瞬间阵阵北风劲吹。

牧人惊恐,为自天而降的厄运而哭泣。

  二、困倦的病体辗转难眠,更惧怕那电闪和雷鸣,畜群也为苍蝇所困扰。

  三、啊!

他的恐惧才刚开始:

倾盆而降的冰雹,毁坏了他的庄稼。

  A、农民载歌载舞,欢庆丰收.B、许多人痛饮美酒,兴高采烈.C、结束庆典,昏昏欲睡.

1、农民载歌载舞:

第一乐章相当于十四行诗的头四行(A—B—C).开始时的刚劲有力的副歌上标有头两行的字句(字母A).以后的两行(B和C)是一个有补充标题“醉汉”的插部.酗酒者狂饮,脑子越来越不清醒,步履蹒跚,东倒西歪,这些都由那位技巧辉煌的小提琴独奏者担当,醉汉的天昏地转变得更为狂野,与此同时,比较清醒的庆贺者的歌曲以副歌的形式一再重现.醉汉们终于瘫倒,沉入梦乡,这时维瓦尔第突然离开第一乐章的正常急速,顿时慢下来。

2、沉睡的醉汉:

(柔版)缓馒的第二乐章越来越轻,表示睡得越来越熟——众人远离歌舞,呼吸清新空气.

3、狩猎:

自有记录以来,音乐家们部很喜欢用狩猎号角声,但是这一乐章的副歌中以小提琴所模仿的原始猎号声,必定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用这样一个主题作为管弦乐曲整个一个乐章的基础的最早范例.几个插部仍然主要是由小提琴独奏奏出,说明猎物的奔逃和逐渐衰竭而死。

  第一乐章是一首不过份的快板乐章。

维瓦尔第为此乐章音乐所做出的文字提示是这样的:

“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人们簌簌发抖,牙齿打颤,浑身冻僵。

”在这一乐章中,维瓦尔第用极其形象的音乐语汇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冬天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严寒景象。

——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战栗不止,顿足奔跑路途艰,牙齿咯咯直打战。

第二乐章是一首广板(缓慢而庄严),题诗中写道:

“壁炉旁度日,舒适又满足。

”与第一乐章相比,这段音乐富有着很温暖的气息与恬静的氛围,它仿佛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冬日里的美丽梦幻,又仿佛圣诞树下和乐融融,全家团圆。

——熊熊炉火暖身心,室外雨雪下不停。

第三乐章是一首快板,题诗为:

“冰上滑行,缓慢又小心,最怕摔跤,可是一个急转身,已经滑倒在地。

”这是一个充满了谐趣的乐章,维瓦尔第曾在总谱上特别写道:

“这就是冬天,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尽管作曲家维瓦尔第在“冬”这首协奏曲中用音乐所描摹出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启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到冰窟边。

序曲:

《威廉退尔》序曲

罗西尼,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

其中《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

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

另有钟表品牌罗西尼,足球运动员法乌斯托·罗西尼和乔纳森·罗西尼。

歌剧人物:

格斯勒—瑞士总督威廉·退尔—瑞士的爱国者梅尔希塔尔—族长

阿诺尔德—族长之子玛蒂尔德—总督的女儿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

《威廉·退尔》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序曲:

由四段构成,如同组曲。

全曲描绘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

曲中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第一段《黎明》。

行板,E小调,3/4拍子。

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

管弦乐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

  第二段“暴风雨”。

快板,2/2拍子。

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

不久,雨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

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

第三段“幽静”。

行板,G大调,3/8拍子。

狂风暴雨平静后,唱出和平的牧歌。

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

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

第四段“终曲”。

快饭,E大调,2/4拍子。

此处描写争取自由的瑞士革命军英勇快速的进攻,以及民众因革命军的胜利而高声欢呼的情景。

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在刻画华丽节奏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进行曲。

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来,再回到进行曲后跃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

这是革命成功后,庆祝胜利的欢呼。

组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

圣桑(1835.10.9-1921.12.16)是一位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动物狂欢节》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

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

 其实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自己闹着玩而写的由于其中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曲调,大都经过并非善意的改动,常常带有讥讽的意味.

1、钢琴的序奏开始,出现雄伟庄严的进行曲,表示狮子的登场;这只万兽之王,迈著堂皇的步伐,带领着动物们的行列。

  2、公鸡和母鸡:

母鸡用单簧管表示,公鸡则以最高音的钢琴表达。

  3、野驴:

由钢琴飞驰般的演奏,描写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追逐的野驴.有趣的是,这些乐句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变换过节奏和力度,喜欢挖苦人的圣桑在这里明确无误地嘲弄那些在技巧上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钢琴表演者

  4、乌龟:

它是从奥芬巴赫著名喜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拿来这首风靡一时的《康康舞曲》的曲调,不同的是他将原来狂热的急板放慢了无数倍。

低音弦乐器演奏出乌龟诙谐缓慢地由远而近地爬行,不时地东张西望,偶尔吃一两口路边的青草,不慌不忙,憨态可掬。

在此曲中,慢吞吞地演奏出来,跟前段恰成鲜明的对比。

5、大象:

低音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出较轻快的圆舞曲,低沉的声响加上舞曲的节奏,一听便可想象大象扭动着那笨重庞大的身躯,显得即滑稽可笑又形象生动。

取自伯辽兹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轻盈飘逸的《仙女之舞》,要是伯辽兹看到圣桑如此糟蹋他的作品,会作何感想呢。

  

6、袋鼠:

双钢琴交替奏出了跳跃性的音型,刻画出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恰与大象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顿音同休止符交替组成的轻捷跳动音型,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袋鼠惊人的跳跃本领,而穿插其中的停顿音型,似乎是在描写袋鼠在跳动中不时出现稍为踌躇不前的片刻。

  7、水族馆:

两架钢琴奏出节拍交错的反向琶音进行,有如玻璃水族箱里头清水的波动、阳光在清彻的水中直射水底、千姿百态的鱼群在悠游,在这一成不变的节奏上,长笛和小提琴演奏着同样纯净的旋律,钢片琴的滑奏,则有如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的光点似的。

整曲美丽得令人犹如身临其境。

  8、长耳人:

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交互奏出特别的乐句,像是一头驴头人身的怪物嘶叫的声音。

这是圣·桑在讽刺那些饶舌的所畏艺术权威们。

9、林中杜鹃:

钢琴以和弦轻轻地表现出幽静的森林,杜鹃的啼声在单簧管的模仿演奏下,栩栩如生。

一种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与前一段的声嘶力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心理感受。

  

10、大鸟笼:

由弦乐器的颤音来表示鸟儿振翅飞翔的声音,长笛主奏表达小鸟飞跃的情景;钢琴则模仿鸟笼中小鸟的鸟叫声。

  11、钢琴家:

那些只会没完没了地弹车尔尼的学生,可能是不大会有出息的。

为了说明这点,圣桑索性让钢琴反复演奏这首车尔尼简易练习曲,而把乐队只限于小心翼翼地提供转调的和弦而已。

看来圣桑对初学钢琴者那样拙劣的演奏是深恶痛绝的,他在这里甚至把他们关进动物园去了。

  12、化石:

木琴跟管弦乐合奏出圣桑自作「骷髅之舞」中,骷髅们跳舞的旋律。

13、天鹅:

当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形态的动物全部出场之后,高贵神圣的天鹅才缓缓游来,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美丽的“皇后”,在美丽和神圣面前,谁不肃然起敬?

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它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就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

两架钢琴的起伏音型,当然可以理解为模仿水波的荡漾。

——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圣-桑的代表作品,也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

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

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

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14、终曲:

当美丽与神圣到来之后,真正的狂欢开始了,在序奏的引导下,整齐而有节奏的欢庆主题随即出现,这支舞曲性旋律在其反复陈述过程中,还可以明显听到动物园里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出来做最后的谢幕:

快腿野驴抢先一步出场,母鸡也紧紧跟上,然后是袋鼠,至于乌龟和大象,对这样疾快的舞步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呆在一旁凑个热闹咯。

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平等与博爱,没有物种界线、没有强弱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没有时空间隔……只有欢乐!

交响诗

《伏尔塔瓦河》——《我的祖国》

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自幼就显露出了出色的音乐才华,他四岁开始学小提琴,五岁演奏海顿的室内乐作品,六岁当众演奏钢琴并开始作曲。

19岁时,斯美塔那已经形成了具有捷克民族特征的音乐创作风格,并且成为当时肖邦作品的最优秀的演奏者之一。

他创办了布拉格音乐学校,领导了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种音乐活动,创作、指挥、演奏、教学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不愧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我的祖国》作于1874一1879年间,这时斯美塔那已遭到耳聋的极大不幸,他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面忘我地讴歌祖国光荣的历史,抒写祖国美丽的河山;这是一阙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

1882年11月5日在布拉格首演,以后每年斯美塔那的“布拉格之春”的第一天(5月12日)一定由捷克爱乐乐团演出;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指挥大师库贝利克在1990年的演出(捷克爱乐乐团)。

维谢赫拉德(城堡)、波希米亚的森林与草原、塔波尔(小镇)、塔波尔(山)

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

一股寒流,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波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由全体乐队演奏.这支旋律接近捷克民歌,它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炽热的爱,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向前翻滚、奔腾.

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采用狩猎的号角声和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的形象,同时印发人们对阴暗、广袤和神秘莫测森林的联想.号角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奏出:

转瞬间,号角声在沃尔塔瓦河水的喧嚣声中消失.一个乡村民俗场面出现了,这是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一种捷克民间舞蹈,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这种舞蹈的舞曲也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